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摹�
二、闻气味
包好的冬虫夏草一打开会有浓厚的如同草菇、香菇的腥香气味,单个的虫草放近了闻也可以闻到这种味,只是稍淡。造假的虫草一般没有气味,就算有,也不是这种香腥味,反而会是鱼腥味、劣质香水味、化工原料味。
三、摸手感
轻轻抓提起一把虫草,洒开手,感受一下重量,真的虫草在干好后有清脆的干草感,用手来回翻动虫草,手指离开虫草后互相搓,感觉有没有滞涩感,如果有就是虫草经过明矾加重处理了;也可以捏单个的虫体,多搓动几次,然后感觉手指是否有滞涩感。
【异名】夏草冬虫(《黔囊》),虫草(《本草问答》)。
【来源】为麦角菌科植物冬虫夏草菌的子座及其寄主蝙蝠蛾科昆虫虫草蝙蝠蛾等的幼虫尸体的复合体。
【植物形态】冬虫夏草菌
子囊菌之子座出自寄主幼虫的头部,单生,细长如棒球棍状,长4~11厘米;不育柄部长3~8厘米,直径1。5~4毫米;上部为子座头部,稍膨大,呈圆柱形,长1。5~4厘米,褐色,除先端小部外,密生多数子囊壳;子囊壳大部陷入子座中,先端凸出于子座之外,卵形或椭圆形,长250~500微米,直径80~200微米,每一子囊壳内有多数长条状线形的子囊;每一子囊内有8个具有隔膜的子囊孢子。
寄主为鳞翅目、鞘翅目等昆虫的幼虫,冬季菌丝侵入蛰居于土中的幼虫体内,使虫体充满菌丝而死亡。夏季长出子座。分布四川、云南、贵州、甘肃、青海、西藏等地。
【采集】夏至前后,当积雪尚未溶化时入山采集,此时子座多露于雪面,过迟则积雪溶化,杂草生长,不易找寻,且土中的虫体枯萎,不合药用。挖起后,在虫体潮湿未干时,除去外层的泥土及膜皮,晒干。或再用黄酒喷之使软,整理平直,每7~8条用红线扎成小把;用微火烘干。
【药材】冬虫夏草为虫体与菌座相连而成,全长9~12厘米。虫体如三眠老蚕,长约3~6厘米,粗约0。4~0。7厘米。外表呈深黄色,粗糙,背部有多数横皱纹,腹面有足8对,位于虫体中部的4对明显易见。断面内心充实,白色,略发黄,周边显深黄色。菌座自虫体头部生出,呈棒状,弯曲,上部略膨大。表面灰褐色或黑褐色,长可达4~8厘米,径约0。3厘米。折断时内心空虚,粉白色。臭微,味淡。以虫体色泽黄亮、丰满肥大、断面黄白色、菌座短小者为佳。
主产四川、青海、贵州、云南,以四川产量最大。此外,西藏、甘肃等地亦产。
【化学成分】含水分10。84%,脂肪8。4%,粗蛋白25。32%,粗纤维18。53%,碳水化物28。90%,灰分4。10%。脂肪含饱和脂肪酸13。00%,不饱和脂肪酸82。2%。此外,还含虫草酸约7%,是奎宁酸的异构物。又含冬虫夏草素,是一种淡黄色结晶粉末,在试管内能抑制链球菌、鼻疽杆菌、炭疽杆菌、猪出血性败血症杆菌及葡萄状球菌的生长。另含维生素B120。29微克/100克。
【性味】甘,温。
①《本草从新》:‘甘,平。‘
②《药性考》:‘味甘,性温。‘
③《本草再新》:‘有小毒。‘
④《青海药材》:‘味甘酸,性平,气香。‘
【归经】《本草再新》:‘入肺、肾二经。‘
【功用主治】补虚损,益精气,止咳化痰。治痰饮喘嗽,虚喘,痨嗽,咯血,自汗盗汗,阳痿遗精,腰膝酸痛,病后久虚不复。
①《本草从新》:‘保肺益肾,止血化痰,已劳嗽。‘
②《药性考》:‘秘精益气,专补命门。‘
③《柑园小识》:‘以酒浸数枚啖之,治腰膝间痛楚,有益肾之功。‘
④《纲目拾遗》:‘潘友新云治膈症,周兼士云治蛊胀。‘
⑤《现代实用中药》:‘适用于肺结核、老人衰弱之慢性咳嗽气喘,吐血、盗汗、自汗;又用于贫血虚弱,阳痿遗精,老人畏寒,涕多泪出等证。‘
⑥《云南中草药》:‘补肺,壮肾阳。治痰次喘咳。‘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5~3钱;或入丸、散。
【宜忌】《四川中药志》:‘有表邪者慎用。‘
【选方】①治病后虚损:夏草冬虫三、五枚,老雄鸭一只,去肚杂,将鸭头劈开,纳药于中,仍以线扎好,酱油酒如常蒸烂食之。(《纲目拾遗》)
②治虚喘:冬虫夏草五钱至一两,配老雄鸭蒸服。(《云南中草药》)
③治贫血,阳痿,遗精:冬虫夏草五钱至一两,炖肉或炖鸡服。(《云南中草药》)
冬虫夏草简称虫草,是一种动植物兼名的名贵药物。真菌门,子囊菌亚门,麦角菌科。冬虫夏草(藏语:压扎梗布)是我国医药宝库中的一味珍贵的中药药材,常常把它与人参、鹿茸列为三大补品。
冬虫夏草是由昆虫和真菌联合而生。它是冬虫夏草菌寄生在鳞翅目蝙蝠蛾幼虫上的子座与虫体,冬天为虫,夏天为草,下部是虫,上部是草。冬虫体长3…5厘米,有20…30个环节,腹足8对,隶属鳞翅目蝙蝠蛾科,学名为虫草蝙蝠蛾(Thitarodesarmoricanus);夏草形如棒球棍状,长4…11厘米,表面深褐色,折断白色,属肉座菌目麦角菌科。虫草菌学名为cordycepssinensis。虫草(真菌)于冬季前后侵入虫草蝙蝠蛾的幼虫体内,吸收养分而发展菌丝,待菌丝充满虫体,虫即僵死。到了夏季,从死虫的头顶长出菌座,露出土面,故名夏草。
冬虫夏草含虫草酸(即甘露醇,化学分子式C7H12O6,为1,3,4,5…四羟基环已酸)约7%,蛋白质约25%脂肪8。4%。它具有我国传统的‘食养疗法‘之功效,如《本草刚目拾遗》中的炖老鸭法:‘用冬虫夏草3…5枚,老雄鸭一只,去肚杂,将鸭头劈开,纳药于中,仍将线扎好,酱油、酒如常,蒸烂食之,其药气能从头中直贯鸭全身,无不透浃。迅病后虚损者,每服一鸭,可抵人参一两‘。冬虫夏草阴阳俱备,冬虫属阴,夏草属阳,起阴阳并补作用。
虫草蝙蝠蛾的耐寒性强,在…3℃低温下冻不死,而至0℃时即复苏,故一般发生在高寒山地,雌蛾平均产卵400…500粒,最多可超过700粒。现已查明,幼虫以珠芽蓼的地下块茎为主要食物。
冬虫夏草多产于青海、西藏、云南、甘肃及四川的甘孜、阿坝等地。采集冬虫夏草一般在夏季6…7月或秋季,采得后去掉泥土,晒干即成中药材。冬虫夏草是有价值的中药,以干燥的子座虫体入药,性温、味甘,气香,是良好的强壮补药。含有粗蛋白、脂肪、虫草酸、维生素B等成分,有滋肺、补肾等作用,对治疗肺结核、咳嗽、咯血、虚喘、盗汗、阳萎、遗精、腰膝酸痛、病后虚弱等均有良好疗效。
虫草的采挖及简易加工
冬虫夏草在国际国内市场均为短缺品种。西藏是虫草的主要产区之一,昌都、那曲两地每产相当可观的虫草,尤以生长在海拔4500米以上的西藏那曲地区的虫草为虫草中的佳品。日喀则地区所属的吉隆县的吉隆区和贡当区、定结的陈塘区等均有分布。
虫草为麦角菌类的野生植物药材。寄主为鳞翅目蝙蝠蛾种的一种幼虫。幼虫受虫草孢子囊菌感染后,喜蛰居于向阳湿润、土质松软肥沃的山坡。于小叶杜鹃树丛中较为多见,杂树丛中小见,一般生长在海拔4000米左右。
西藏所产的虫草,一般都比其他地区产的虫草要瘦小一些,菌苗稍长一点。多数是一只虫体只生一根菌苗,少数也有生2…6根菌苗的。
虫草是一个季节性较强的药材。全国的采挖季节也很不统一,一般均在4…5月份。西藏由于气候条件差异,采挖季节比其他省区推迟半月或一月左右。日喀则地区的几个产区,均以6月中、下旬采挖较为适宜。虫草的生长旺季只有15至20天左右。在旺季采挖的虫草,不但虫体充实饱满,菌苗茂盛而肥壮,且容易发现和采挖。产量、质量、药效都较高。如果过早采挖,多数苗还未出土,不易寻找和采挖。过晚采挖菌苗萎缩或干枯,虫体空心或腐烂。
掌握了虫草的生长环境和采集季节后,寻找药源掌握采挖技术是保证产量的关键。据产区有经验的老人介绍:寻找虫草一定要把腰弯下来,或者趴在地上仔细观察(早晨易找,正中午难找),只要发现一根虫草附近就肯定还有。在最密处1平方米可发现虫草10至20根。
采挖虫草是一项细致而又耐心的工作,最好使用小铁棍或小木棒等工具刨挖虫草。距离在菌苗周围一寸左右。太近或太远都容易挖断虫体。也不可用手直接拔苗采挖。
西藏加工虫草方法很简单,把挖加的虫草及时剥去外面附着的一层黑褐色囊皮,干后除净。
冬虫夏草主要用于补肾润肺、益气生津、平衡阴阳、延缓衰老、对防癌抗癌、贫血虚弱、乙肝、提高人体的免疫力起固本作用。最适宜以食疗方式进补,每次二、三钱,炖鸡、鸭肉类均宜。
性味:甘、温;功能:补肺益肾、止血化痰;
主治:久咳虚喘、劳嗽痰血、腰膝酸痛、阳萎遗精。常用量:5…10g。
滋补佳品冬虫夏草
由于虫草十分稀少而珍贵,直接用于方剂中不多,而常用于配合鸭、鸡、肉类炖服,成为食疗之品用以辅助治疗,下面介绍几种方剂。
一、虫草鸭子:用冬虫夏草3至5枚,老雄鸭一只,去毛及内脏,将鸭头劈开,纳药其中,以线扎好,加酱油、酒如常蒸烂食之。此方用于滋阴补肾。适用于头晕目眩、耳鸣耳聋、齿痛、失眠烦躁、手足心热、咳嗽气喘、腰膝酸痛等症。对乙型肝炎、神经衰弱、肺结核、糖尿病、尿崩症、红斑性狼疮等亦可用作辅助治疗。
二、虫草鸡:用冬虫夏草4至6枚,乌骨鸡一只,去毛及内脏,共炖服。此方用于补肾助阳,适用于头脑昏沉、记忆力减退、心悸怔忡、视物昏花、体虚易感冒、多汗怕冷等症。对乙型肝炎、阳痿、遗精、腰膝酸痛之肾阳肾精不足者,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三、虫草胎盘:用冬虫夏草10…20枚,头胎鲜胎盘一个,隔水炖熟吃。此方大补阴阳,可用于病后久虚不复、气血不足、自汗盗汗、腰膝酸痛、咳喘气紧、头昏目花等症,同时对老年性慢性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肺结核、贫血、神经衰弱、阳痿、早泄、遗精等都有良好的辅助治疗作用。
四、虫草饭:用虫草1至2枚,洗净,放入高压锅内与米饭同时蒸熟后吃。每天一至两次,连服3个月到半年。此方作为中药治疗乙型肝炎大三阳、小三阳的辅助治疗会有良好效果。
冬虫夏草的化学成分
脂肪8。4%,其中饱和脂肪酸13%,不饱和脂肪酸82。2%,粗蛋白25。32%,粗纤维18。53%,冬虫夏草素0。5%,虫草酸7%为奎宁酸的异构物,碳水化合物28。9%,水分10。84%,微生素B12,0。29微克/100克。
冬虫夏草素是一种淡黄色结晶粉沫,在试管内能抑制链球菌、鼻疽杆菌、炎疽杆菌、猪出血性败血症杆菌及葡萄球菌的生长。
何首乌
简介
拉丁文学名:PolygonummultiflorumThunb。
英文名称:maltiflowerKnotweed,TuberFleeceflower
科名:蓼科Polygonaceae、蓼属
别名:首乌、夜交藤、赤首乌、首乌藤。
据《本草纲目》记载,何首乌一名野苗,二名交藤,三名夜合,四名地精,五名何首乌。本出顺州今晋兴县,江南渚道皆有。
苗如木槁,叶有光泽,形如桃柳,有雌雄:雄者苗色黄,雌者苗黄赤,根远不过三尺,夜则苗蔓相交。其根味甘温无毒,茯苓为使治五痔腰膝之病,冷气心痛,积年劳瘦痰癖,长筋力,益精髓,壮气驻颜,黑发延年。何首乌多分布在低湿热带,其功效神奇卓然,最出名的莫过于八仙的张果老误食飞升的传说。在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提到吃了根部像人形的可以成仙,当然是迷信。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无毛。根细长,顶端有膨大的长椭圆形、肉质块根,皮黑色或黑紫色。茎缠绕,长3—4米,中空,多分枝,基部木质化。叶片卵形,长5—7厘米,宽3—5厘米,顶端渐尖,基部心形,两面无毛;托叶鞘短筒状。花序圆锥状,长约10厘米,大而开展;苞片卵状披针形;花小,白色,花被5深裂,裂片大小不等,结果时增大,外面3片肥厚,背部有翅;雄蕊8,短于花被;花柱3裂。瘦果椭圆形,有3棱,黑色,平滑。花期8—10月,果期10—11月。
主要产地及分布
野生何首乌主产于我国河南、湖北、安徽、四川一带。现代人工种植技术以贵州省和江苏省的广植技术最为普遍。
习性
喜阳,耐半阴,喜湿,畏涝,要求排水良好的土壤。十分耐寒。根细长,末端膨大成肉质块根,茎长3~4m,中空,多分枝,基部木质化。叶互生,卵形,膜质。花序圆锥状,大而开展,顶生或腋生。花小,白色;花被5深裂。花期8尺至9月。播种或扦插法繁殖。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