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杨应麒道:“有晋北、冀西的例子在。”
折允武一怔:“刘萼?”
“不错。”杨应麒道:“刘萼是他们的榜样,他们认为,将来我们汉军西进,他们也可以得到刘萼的待遇。而韩昉也是如此许诺的。”
折允武更是一奇:“韩昉?”
“嗯。”杨应麒道:“这件事情,韩昉、刘萼做得很好。太子你知不知道,这段时间以来虽然晋北、云中的边界禁令森严,但仍然有大批的工匠越境难逃,有大宗的马匹交易在进行。”
折允武问:“马匹交易?谁买谁卖?”
“云中的官吏卖,刘萼曲端他们买。”
折允武道:“宗翰怎么会允许这等情况出现?”
杨应麒笑道:“文官武将内外勾结,上下其手,宗翰不一定清楚下面发生了什么事,就是知道,也未必能控制!宗翰现在能让雁门关守将不将关门给卖了,已经很了不起了。”
折允武又问:“可刘萼他拿什么去和云中的官吏交换马匹呢?制钱、布匹、铁器、粮食、金银……所有这些东西,都是朝廷下令不能对云中出口的!刘萼不会犯禁拿这些东西去交换吧?”
“没有。”杨应麒道:“据我所知,刘萼用的,主要是地。此外还有林氏钱庄的债券,甚至我们大汉的国债券等等。”
“地?”
“对,地。河北一带的田庄,还有塘沽的铺面、住宅等等。”
“河北的田庄,塘沽的铺面?”折允武道:“这些东西又不能搬,刘萼怎么卖?”
杨应麒道:“地不能搬,但地契可以。我们大汉对私权产权保护十分得力,此事天下皆知。有地契在手,就是拥有了这些田庄、铺面的产权。”
折允武道:“可是云中的官吏,他们……他们要这些东西做什么?他们现在又不能用!难道……难道他们是为了……预备后路?”
“不错。”杨应麒冷笑道:“这些人,可没一个打算和宗翰抱着一起死的。他们只等着宗翰的主力被击垮,统治一崩溃,那他们一换服饰,马上就能成为我们大汉的官员,就算我们大汉不用他们了,他们有了这些地产、债券,也能做个富家翁了。”
折允武听得目瞪口呆,杨应麒又道:“刘萼用煤铁在我们境内发了财,作为启动资金,弄了这些东西,然后再去跟云中的文吏将官换马,换人,甚至换粮,一转手间,他刘萼就能赚个翻倍,而晋北军的马匹、粮食等军资,也有部分由此而来。这两年晋北军不向中枢多要一份额外补贴而人雄马壮,刘萼在其中起到的作用甚大。”
折允武道:“这些事情,七叔都知道?”
杨应麒颔首:“知道。”
折允武问:“这些事情,可都是七叔指使刘萼做的?”
“不是我。”杨应麒道:“中枢方面和刘萼响应的,是韩昉。此外,四哥也有介入——刘萼能大规模地在河北、塘沽购置那么多庄园、店面,就是在四哥羽翼下进行的。民间方面,四哥的岳父、林氏钱庄也和刘萼有很大的生意来往。”
折允武忍不住道:“这么大的事情,为什么七叔从来就没和我提过?”
杨应麒道:“太子,不是我故意瞒你,只是像这样的线索,本应该由太子自己多留意的,我不能什么事情都给太子总结好,那样太子会养成惰性。其实关于这些事情,我的消息来源并不比太子多多少。云中的工匠难逃,还有这些交易,晋北、塘沽、河北的公文,其实或多或少都有涉及到的,只不过太子没有将这些线索串起来而已。”
折允武奇道:“有这样的公文?”
“有的。”杨应麒道:“比如我记得今年二月中,曲端递交上来的述职报告中,在靠近末尾处,就有提到十个云中工匠逾境来归,他已下令妥善安置等语,太子回头一查就知。”
“十个?”折允武道:“十个工匠来归,算什么事!”
“可各方面递上来的报告中,可不止这一次有工匠难逃,如果太子将各种大大小小的公文中工匠、牧民难逃的数量加起来,就会发现那是一个相当可观的数字。何况汇报上来的数目,通常都会远小于实际数目。这样估摸起来,对宗翰那边来说可就是人口上的大损失了。”杨应麒顿了顿,又道:“至于我们河北庄园、塘沽地产方面,其实各地县官、州官的汇报中,也有蛛丝马迹可寻,若只是单单一宗,数量都不惊人,但如果将这里面的前因后果串联起来,便可以推知我们境内的经济运作,其实和汉金的军国之争大有关联。这些事情,大部分都在韩昉的监控下进行,我知道,但因对我军有利,所以便没有干涉他,算是默认了他们的做法。由于主要是内政层面的事情,所以三哥知道的也没我全。现在三哥既有这样的疑惑,那回头我会写信给他,和他交换情况。”
折允武听得呆了,喃喃道:“别说三叔人在前线,就是我人在中枢,也没看出这些事情之间的关系。”
杨应麒笑道:“太子,这些事情,我二十年前也看不出来的。不用急,慢慢来,总有能上手的一天。”
折允武道:“可要这么说,那……那宗翰这一两年来,其不是在为我们做嫁衣么?”
杨应麒忍不住微笑道:“是啊。这就叫掠敌于境内,战胜于朝廷!说起来,这一年多来河北的经济能恢复得这么好,塘沽的商业能如此繁荣,宗翰也是很有贡献的,哈哈。”
折允武又想到了另外一个问题,问:“七叔,那将来如果我们顺利收回云中,要如何对待这些‘功臣’呢?”
杨应麒道:“韩昉在这件事情做得很好,虽然最近他犯了一些错误,不过我们不能因小错而抹杀他的这项大功。我想,大哥回来后知道,心里也会给他记一功的。”
“我不是说他。”折允武道:“我说的,是那些祸害云中、掏空金军西路的贪官污吏。这些人虽然做了对我军有利的事情,但人品不堪,将来我们若收回了云中,难道也要像对待刘萼一般,许以高官重职么?”
杨应麒听了这个问题,淡淡一笑,说:“该怎么处置这些人,那要看收回云中时大汉的内外局势,那是将来的事了,不用急着现在就下决定。我现在有些着急的,反而是黄河一线的问题。”
折允武道:“黄河?有二叔在,应该没事吧?”
“这……”杨应麒犹豫了一下,说道:“宗弼的攻击力道,似乎比宗翰来得足。之前他一部游骑劫掠到了沧州,那也罢了,只算是一个意外。可十天前他的主力竟逼到了大名府城下,甚至让二哥负伤,这可……可让我大感不安。”
折允武道:“当时我也很着急,不过幸亏二叔用兵如神,还是将宗弼给逼退了。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我看宗弼经过了这次,未必再有力量逼近大名府了,就算让他逼近,多半也会无功而返。”
“我担心的,不是这个。”杨应麒道:“我担心的,是二哥的手。”
“二叔的手?七叔是说二叔的箭伤么?”折允武道:“二婶已经代二叔来信说没有大碍了。如果七叔还担心,要不,我派御医到军中诊治去。”
杨应麒想了想,说道:“这……还是不要了。二嫂既说没事,想来应该也没事了。如今是特殊时期,特地从塘沽派御医去大名府,若传扬出去,反而会影响军心。嗯,二哥如今已是一方统帅了,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又不像说书先生口中的关云长,方面大将还要提刀上阵。”
第三一九章 云中黄河(下)
宗弼在河南的情况,和宗翰在云中的情况完全不同。
女真人在河南的地盘,比起云中要大一些,这里是中原腹地,旧宋京师所在,虽然几经残破,但经济情况仍不是云中这样的北地边郡可以比拟。不过,宗弼也面临着另外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他统治的地方完全是汉人的地盘,无论经济形态、社会环境都和形成于东北的女真民族大相径庭,宗弼在这里的统治,就像一个男人头上带着一顶女人帽子,怎么看都觉得格格不入。
这段时间来,宗弼能维持在此间的统治,得益于南北两大势力一个无力南下,一个无意北上。河南民间最有反抗意识、民族气节与组织能力的人,在靖康年间就大量北上南下,或归入曹广弼、忠武军旗下在两河游战,或扈从赵构移民江东,此刻留在本地者或随波逐流,或逆来顺受,甚至助纣为虐、乐为胡奴,加上汉军迟迟没有进入这个地区,赵构又有意将宗弼的势力作为汉宋之间的缓冲,内外局势两相配合,便让中下层的民众对反抗渐渐失去了希望而承认了女真的统治,虽然宗弼统治期间河南民间反女真的事件月月都有,但全部由于缺乏组织与外部呼应而一一失败。
金军东路军南下以后,虽然在较早的阶段展现出颇为强劲的侵略力度,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东路军由上至下都迅速呈现出本地化的倾向。在政体上宗弼不得不大量起用汉人官吏,因为女真统治者无法创制出一套比旧畿原有统治体系更先进的模式,所以只能依靠汉人文官实行汉制统治。不但文治如此,就是南迁的女真人在民俗上也渐渐被当地人影响——女真武力虽强,但一到中原旧畿,就如一盆淡水倒入一锅咸水里,没味道也变得有味道了。
如果说宗翰集团在云中所面临的最大的问题是财政问题,那宗弼集团在河南所面临的最大问题便是文化问题。再这么发展下去,宗弼集团被同化为一个地区性政权只是迟早的事情,一旦女真完全丧失北族的锋芒,那时就只能等待汉廷或者赵宋来收编了。
宗弼集团上层的首领都看到了这种危机,所以尽管在财政上不如宗翰集团窘蹙,却也十分急迫地要主动出击。而这次北上,河南金军的主力已不是骑兵,而是步兵——甚至过半的精锐也是如此。军队的成分,汉军的数量也远远超过胡部。这是一种很危险的征兆,但宗弼本人也没有办法。不过幸好,这些汉军竟也展现出了颇强劲的战斗力,而且暂时来说没有发生叛变的事情——毕竟,宗弼还能保证他们的粮饷,所以他们对异族主子竟也颇有几分忠心。
战争在宗弼收到南宋朝廷的口头允诺后就全面打响,没有出路的宗弼在得到赵构的保证后,发动几路大军威胁着汉军在洛阳、河东与河北的防线——山东方面出于与赵构的秘密协议而没有进攻,那是打算留给宋军的。
这时李彦仙已调离了洛阳,到西北赴任,洛阳的守将成了王彦,他依靠汜水与嵩山抵御宗弼的进攻,半点不落下风。徐文驻守河内,防备宗弼渡河抄袭河东。而几个方向中的重中之重——河北方面,则由曹广弼坐镇大名府,正面对抗宗弼的北上主力。
战争开始的时候,承受着过重政治压力的曹广弼,在布局上似乎显得有些求全责备,为了保护河北这一年来经济重建的成果,曹广弼对边界州县几乎是处处重视,但处处重视的结果却变成了平均用力,当金军大举掩来之际,一些地区的兵力布置显得浪费,而一些地区面对金军的集中兵力却出现了薄弱环节,曹广弼这次失误的结果就是导致了一部金军入侵到沧州南部,对塘沽政局的安稳造成了相当大的冲击,甚至影响到了汉廷外交上的形势。
幸好,宗弼也没有预期到这次出乎意料的胜利,所以没能及时在汉军的这个缺口上追加兵力,而被曹广弼急忙调遣大名府的预备军弥补了这个漏洞。
这个事件让曹广弼意识到此刻的宗弼军,无论是在兵种战力上还是将领的战略思维上,都已经和与初下河南时的宗弼军大不相同。他针对眼前的局势,重新调整了黄河战线的布局。不过无论多么优秀的将领,在进行这么大规模的调整时也不可避免地会露出破绽,曹广弼也不例外。而宗弼又偏偏敏锐地捕捉到曹广弼的这个破绽,在汉军诸路尚未布置妥当之际,便率领三万步兵、五千骑兵直逼大名府城下。
大名府地处黄河两大河道之间,大运河北段永济渠亦经此处,虽为交通要道,却不是易守难攻之坚城。当时大名府的正规军队又只有八千人,面对金军突如其来的进攻,城中军民无不惶惶。黄河防线的枢纽就设在这里,防范宗弼、赵构的黄河军区大本营也在这里,一干参谋在宗弼的压力下大多吓得手足无措。他们知道这一战关系的将不仅是大名府的存亡,更关系到整个黄河战线的成败,而黄河战线的成败又关乎整个汉廷的存亡!如果只是一城一地之失,他们还可以鼓起勇气抱着为国捐躯之心赴难,但是这一仗,他们实在输不起!
就在这个时候,曹广弼再一次展现了他的坚韧与果断,他暂时放下了作为元帅的重任,变成了一支八千人部队的将官和一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