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毒麦-第5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德志弄不清楚,也不想动脑筋去想。尊重他们的作法,不来往就不来往,没什么的。

    德志想,贾友牛会不会去呢?这几年,贾友虎混得不错,而贾友牛就差一大截儿了。但,贾友虎一直没有讥笑或者瞧不起他的意思,只是各自忙各自的,没事就不来往,有事能自己克服就克服,不能克服需要帮助,就开口求帮助。平时,各自过各自的生活,没有什么。

    贾友虎的妻子已经回来,在家忙着。她看到德志、尹懋和贾友牛来了,很高兴,连忙招呼大家坐,然后沏茶、拿瓜子和水果,请大家吃,她自己又一头钻进厨房,继续忙碌。

    贾友虎主动去帮,堂屋里就只有贾友牛和德志他们了。

    德志爱看电视,但是不知道怎么开,又不好意思问,就忍住。当贾友虎来到堂屋拿东西的时候,德志就怯生生地问他:“想看一会儿电视节目,可以吗?”

    贾友虎说:“当然可以了。来,我来给你打开。诺,这是遥控器,不好看的节目就跳过去,你们先坐一会儿,我去帮忙。”

    尹懋问:“需不需要我们搭个手、帮帮忙?”

    贾友虎说:“算了。你们不要管,我能应付。”

    德志不喜欢看电视剧,但是尹懋喜欢,最后遥控器到了尹懋手里,德志不再看电视,转为玩手机。

    贾友牛看看饭没好,就要回去,想帮家里做点事。贾友虎说:“过半小时后下来吃饭。”

    贾友牛说:“好的。”

    。。。。。。

    吃饭的时候,德志说:“明天晚上召集大家开个会吧,请大家将任务分派下去,每户都要出劳动力,挖管槽,然后埋设水管。按照我们的要求挖,明晚开会时再强调一下吧。”

    尹懋很爱看战争题材的电视节目,这个和他的基督徒的身份好像不太适合。不过,他已经习惯了,这叫“积重难返”,他以前差点当了兵,后来阴差阳错,竟连民兵都不是了。

    从抢电视机遥控器来说,尹懋是自私的,但又要装大方的一个人。

    其实,德志对于电视连续剧,从头到晚看完整的,没有一部。

    德志的时间很宝贵,没有多余的时间花在无聊的电视节目上。特别是对于战争题材的,有时候也看看,可没有上瘾。

    德志选择电视节目的首要内容是,学习型的,不要情节型的,看那样的节目很花时间。就像//一样,读了上集想中集,读了中集想下集,总想看看主人公后来怎么样了。

    结果很浪费时间。在以前,德志也爱看一些历史题材电视剧,后来上了大学,要修完所有课程,避免补考,就放弃了继续看电视剧,不过,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多少还是受身边人的影响,在无聊的时候,偶尔也看看,并没有彻底地杜绝观看。

    晚饭后,天黑得很,贾友虎找出电筒,像探照灯的那种,他说是他儿子从广东带回来的,借给德志和尹懋用。贾友牛很聪明,趁刚才回家做事的时候,天还没黑,就拿了手电筒,不需要找贾友牛借了。

    回到宿舍,德志让尹懋先洗,然后是德志洗,弄完之后,德志看了一会书,写了日记,做了祷告,安然入睡。

    早晨,他们商量,一组的群众会是晚上召开。白天没事,就去看看纪念碑有什么变化没有,走访一下贾山,也就是那位刻碑文、立石碑的石匠。如果遇到宫支书,就告知晚上一组有会要开,愿来就来,不勉强,如果没有遇到他,就不告知,毕竟是快要结束了,在最后的阶段,新上一个小项目,也没什么大的影响的。

    简单地吃过早饭,德志和尹懋前往贾山家。德志想爬山,这样就近多了。但,尹懋不干了,他说:“又没有什么特别紧急的事,从小路走干嘛?小路的坡度太陡了,站不稳,要摔跤的。不如顺着公路慢慢往前走。那要好得多呢。”

    德志不想和他分歧太大,无论走小路,还是走大路,都是要到目的地去的。

    俗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只要能到贾山家,就行,何必问从小路还是从大路走的呢?

    在这个问题上,德志很清楚,两个人在一起,难免会有矛盾和摩擦,如果各不相让,最后准是两败俱伤。

    //btxt520xs ……》

第072章 人的墓碑() 
第072章人的墓碑

    在这个问题上,不存在问题全文阅读容妃'清穿'。【:。。///尹懋喜欢抓细枝末节,德志却比较粗放。这和南北地域的影响有关。北方人豪爽,南方人精明,北方人大气,南方人擅长算计,不是小气,而是不会轻易吃亏。北方人喜欢直来直去,南方人喜欢拐弯抹角,北方人喜欢吃馒头,南方人喜欢吃米饭。差别较大。

    德志从小在南北交界的地方长大,因此饮食习惯南北都有。

    早上一般吃面食,中午吃米饭,晚饭米面都有。食物以辣、咸和大油为常见。

    德志去过北方,也去过南方,最北的是甘肃,最南的是香港,多少知道一些饮食习惯是不容易改变的。

    还好德志住在中间地段,一般住在这里的人,南北饮食都能适应。

    甘肃兰州的拉面,据说是比较有名的,现在全国到处都有拉面馆,不知道是不是跟麦当劳学的,还是跟肯德基学,无论走到哪,都知道有个兰州拉面,似乎兰州还没有拉面有名。兰州因拉面出名,拉面以兰州为最正宗。两者相辅相成,非常有意思。到了下一代,没有去过兰州的,就知道那里的拉面出名。

    都知道香港的稀饭就叫粥,粥里面有肉,还有其它东西,反正是咸的,很好吃。而襄阳的稀饭就是稀米饭,要想吃咸的,就要配上大头菜,也叫“孔明菜”,是诸葛孔明发明的。

    据说,是诸葛亮青少年时代,在襄阳城西二十里隆中躬耕读书时,在山上发现了这个菜,襄阳农人都叫它“芥菜疙瘩”,于是诸葛亮回家用酱将其腌制,腌制好后,清脆可口,于是在行军打仗的时候,带着路上吃,军队军人们吃着大头菜,打了一个又一个胜仗。后人为了纪念诸葛孔明,尊称它为“孔明菜”,老百姓看它长得头大脚轻,也叫它“大头菜”,非常形象。

    这个习惯不太好,喜欢吃咸的人,一般血压都偏高,容易引起高血压、心脏病等多种疾病。但是,过去人们吃盐要靠买,穷人一多,就想了这个办法,早餐吃大头菜,算是节俭生活的写照。

    于是造成了越穷,越想致富,穷人没门路,就想着勤俭持家,艰苦朴素,并被称为美德,一代一代地发扬继承,将其放大。

    有钱人,山珍海味,后代们从小吃惯了,一时受穷,怕受不了,于是更穷;穷人家一代又一代,积攒了银子,发了财,买了官,盘剥人民,然后致富,三代之后,然后又返贫,循环往复,老天有眼,一点都不偏差。所以说,饮食好坏,决定人的未来。

    天天上馆子,吃香喝辣,不见得身体健康;日日在家吃糠咽菜,不见得身体很差,反而清心寡欲,更有出息。德志的父亲出身卑微,自己也不咋地,则希望下一代能有所改观,虽然这个希冀在德志的父辈那里就已经开始,但德志似乎生不逢时,偏偏没有遂愿,只好将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推己及人,许多人、多数家庭也是这样想的,都巴不得儿孙听话,一代比一代强,但是,能够真正遂愿的少之又少。

    德志一边走,一边想。他的心事,尹懋不懂,还以为德志生性懦弱、没有主见呢。

    从大路走,方便,从小路走,近便,以和为贵,不伤和气。

    从大路的好处是,尹懋不晕。走小路,山坡较陡峭,脚下不稳,容易摔倒,摔倒之后,定要从山坡滚下,尹懋近两年横向发展,势不可挡,滚下的可能极大,为了人身安全,避免以后工伤认定的麻烦接二连三,不如走大路,哪怕绕圈子,也值得去做。

    可以想象,如果尹懋出事,第一责任人就是德志,因德志离他最近,恐怕说不清道不明,要解释好半天,人家还不一定相信。

    到贾山家,他正在刻字,好像他这一辈子,专为刻字而生的。

    他有这个手艺,哪怕两个儿子在外打工没打到钱,反而被介绍所的人骗,也无所谓,贾山有钱,儿子打工受挫,他就是儿子的最大的支持和保障,只要携带银行卡,走遍天下都不怕。

    贾山不怕找不到工作,不怕失业,他只要把字刻好,就稳定只赚不赔。

    如同木匠,不会失业,除非自己把自己给辞退了,没有老板来告诉说,你明天不用来上班了,木匠和石匠,在农村是必不可少的,他们是最受欢迎的。

    人总会死的。

    土家族的人,老了,不实行火葬政策,青山多得是,何愁埋忠骨?当然,这忠骨是对所有逝者的一种尊重的说法。

    人在将死之前几年、十几年、几十年前,都要请木匠师傅来做棺材,做好、上漆、阴干、再上漆,这样,黑色的棺材就做好了,放在柴棚或者闲置不用的屋里,或者山墙头,太阳晒不着、风吹不到的地方存放。

    有时候德志走访村民,一进客厅,就发现在客厅一侧,放着一口黑漆大头棺材,或者有两口。家中有一位老人的就准备一口,有两口老人的就准备两口,或者为男方家的老人准备,或者为女方家的老人准备,两边四位老人,就要准备四口黑漆棺材。

    德志才开始看到棺材,有些意外,因为在德志所居住的地方,只有看到老人快不行的时候,或者在已经断气的时候,才打制棺材。等到棺材打制完工,才上漆,上漆之后不是马上就干,结果,当人们抬棺材的时候,就容易和油漆正面或反面接触。

    从卫生角度来考虑,土家族的人还是准备充分些,当家中老了人,在办理后事的时候,可以从容不迫,应付自如。

    再有一点,山里的木料充足,有些村民很早就为自己百年之后做准备,种下打制棺材的树苗,等到自己快死的时候,树苗已经长成材,能够使用了,且绰绰有余,不仅自己死得起,连配偶也死得起。

    山林很大,浩瀚无边,埋再多的人也不显眼。但是,在平原,一马平川,有一个土包,老远都看得到,因此,在汉族居住的平原地区,实行火葬,不实行土葬。

    德志和尹懋非常欣赏手艺人,他们不怕失业,不怕谁在台上谁在台下,谁上了,谁下了,对他没任何影响。

    无论风云怎样变幻,人,都会死的,人死如灯灭,万事转眼成空。死者死了,不知道活着的人怎样处理死者,怎样折腾都不为过。

    有钱人,墓碑做大一些,做豪华一些,没有钱的,墓碑做小一些,做薄一些,你不能说他不是墓碑是石头吧?

    有钱人和没钱人都要死,结果都一样,就好比在公共澡堂子里,大家都一样,看不出谁有钱谁没钱,谁是官谁是民。

    贾山总是那副表情,不爱笑,也不愁,无表情。来请他做碑的,大概对突然失去亲人感到悲痛,来做个石碑留作纪念,算是后人对逝者的安抚,对自己的安慰;贾山不能笑,否则顾客会很生气。

    也不能太忧愁,给别人难受的感觉,好像人家都是差钱似的,这样人们都不愿与之来往,久而久之,就只会和石头打交道了。

    贾山说:“来来往往的人多了,想笑不能笑,想哭又不能哭,只有接触人们的痛苦,才会懂得什么是幸福。”

    德志觉得他说的话很有道理。现在,德志弄懂了医院,特别是第三类甲等医院的医生护士,为什么脸是木头雕成的了,没有什么变化。

    他们年年月月日日都接触病人,看惯了病人的痛苦,就麻木了,不再为病人着急。

    谁要是觉得郁闷,自己觉得不如别人幸福,最好去医院里走一走,看一看,到底哪里是地狱,哪里是天堂。

    德志想到这些,为宫支书感觉到不值。为了讨点小便宜,不惜牺牲自己的身体健康,经常喝酒吸烟,因为这些都是白白得来的,所以,不会心疼银子。要知道,苍天有眼,宫支书未老先衰,让其外貌和年龄不相匹配。虽在支书的岗位上,得到不少好处和资源,两个儿子都安顿好,自己的健康却每况愈下。

    正是因为这样,乡镇一级领导开会决议,准备利用这次换届,将宫支书给拿下来,换新支书。

    贾山一边描字,一边说。

    贾山的字写得不好,他先在石碑上画好线,横竖交叉,成为方格,然后请老师过来写字,写完之后,他再用刀刻。传统的工艺就是刀刻斧凿。

    现在技术先进了,就用电动打磨机,将写好的字进行打磨,这样做很快,但是,失去了书法特有的美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