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坚的兵马,经过与董卓一战后,已炼成百战精兵,又有程普、黄盖等猛将,把刘表军打得大败而逃。
孙坚返回长沙,此时袁术也失了南阳,退往豫州的汝南郡。袁绍派使者前往汝南,希望弟弟能鼎力支持刘虞为帝。袁术笑庶子鼠目寸光,他宁愿自立为皇帝,也不支持袁绍另立。
袁绍便联络刘表,对袁术成南北夹击之势。而袁术则遣孙坚为将,在刘表的背后桶上一刀。
孙坚对刘表怀恨在心,借机出兵报复,江东兵马一路高歌猛进,不想在岘山中了黄祖的埋伏,被暗箭射杀。
袁术见一计不成,又心生一计,联络北平太守公孙瓒,威胁袁绍的大本营渤海。(。)
第四百四十三章 生退意尽在不言中()
此时袁绍也心凉了大半截,他得到李毅的支持,却失去袁术与曹操的拥戴。而派往幽州的使者返回,带来了令人沮丧的消息,刘虞口称终于汉室,他宁死不当这遭人唾弃的傀儡。
袁绍空守死地将近一年,最终功败垂成,只能灰溜溜的退出洛阳。盟主的离去,宣告讨董联盟彻底流产,陶谦、孔融、袁遗等各路诸侯各回各家。不过也有客死他乡的,孔伷病逝于回兵的途中。刘岱与桥瑁一向交恶,他便趁其不备,杀死了桥瑁。王匡无法承受明争暗斗之重压,在内外交困中含恨辞世。
马超在外游荡将近一年,他已经思乡心切,但与董卓交恶,回家的途径被切断,只能在外漂泊。如今联盟彻底解散,洛阳人去楼空,马超只好暂住新安。
李毅军没了后方的补给,不过未雨绸缪,在京畿之地大搞军屯。除了赵云驻防新安,余下的将士均是半训练半生产。由于洛阳周边,都是无主的土地,李毅军屯面积竟然达到百万余亩。
金秋十月,李毅所在地域虽然旱涝不一,但由于田地数量巨大,还是获得了大丰收。收获二百余万斛粮米,如今的李毅军可谓钱粮聚丰,如果不惜将士性命,再征召部分新兵,便是一路推进,也能将董卓军一举歼灭。
建州又有捷报传来,年内风调雨顺,文武官员精诚团结,农工商各个行业都蒸蒸日上、兴旺发达。由于袁绍、公孙瓒、刘虞、韩馥之间矛盾重重,幽冀大地阴云密布,大战一触即发,两州百姓恐惧之心暴涨,均避祸于世外桃源建州。
建州推行早婚早育之政策,随着卫生知识的推广普及,医疗水平的逐步提高,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不断攀升,建州人口已经突破五百万大关这些喜事都习以为常了,有三件大事不可不言。
首先一件是建州货船漂洋过海,抵达印度半岛,将棉花带回建州。而且试种成功,棉花落户于松嫩平原,李毅盼望已久的大事,终于达成所愿。传递喜讯的同时,还带来棉制内衣数件。虽然棉内衣看着很不起眼,尤其与丝织品相比,根本不值一提,但是棉织品吸汗性强,穿着柔软舒适,是丝麻制品所无法比拟的。
李毅、张英和于冰的棉质内衣早已破败不堪,但是他们也舍不得扔掉,缝缝补补仍然在用。三人出征前留下话,如果棉花引进成功,一定要做上几件棉质内衣,送到司隶前线。没想到梦想成真,甄豫、刘平等人还真的按约定,把衣服送了来。三人终于可以扔掉,那满是补丁的旧内衣了。由于还有多出来几件,赵云、华雄、李蒙等人,还有做客的马超,也可以先穿为快。赵云等平生第一次穿上舒适的内衣,均是赞不绝口。
而航海经验的不断积累,为以后大规模的海上贸易奠定了基础。初期由于造船技术、航海经验的不足,虽有张英凭借记忆绘出的地图,但难免存在偏差,令将士仅凭一张海图,便勇闯瀚海的大海,也真是勉为其难了。即使每次出海与返航,都故意避开台风频发的夏季,但海难还是时有发生。每次海难都要赔付死难者大量的抚恤金,又加上货物的损失,使得初期的航海业不但没有收益,反而成为建州财政的负担。
但没有初期的探索,就不会有成功的喜悦,李毅的船队就永远也驶不出家门。虽然付出了众多的宝贵生命,但为了更多人的利益,这些人的牺牲,还是死得其所的。终有一日,李毅的船队会渡过小规模的探索期,逐渐发展成为大船队,以至于将来能在太平洋、印度洋上畅意遨游。
随着航海线向印度洋方向逐渐延伸,想不在夏天出海,只有在沿途兴建海港,太史慈便领命,在南中国海之畔的金水湾,修建了第一座港口。这才确保船队未遭大的磨难,便到达印度半岛,并在那里驻留寻找,把棉花带回了建州。
如果棉花能够大面积种植,便可以成批次的出产棉衣、棉裤,以及棉被和棉褥子,百姓们就不必再猫冬了。北方漫长的冬季,有近百天的寒冷天气,这些时间若是利用起来,或经商或从事手工业,一个冬季下来,所创造的价值将相当可观。
第二件喜讯是松辽运河终于全线贯通了。由于李毅传回截获董卓大批宝物的消息,使得百姓修建松辽运河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他们得知白条很快便会兑现,真可谓男女老少齐上阵,轰轰烈烈大奋战。而最初修建运河,难免会走弯路,致使工时用量大,却见不到成效。随着经验的积累,越是后期便越省工省力,劳动效率也逐渐迫近最佳。
如今松辽运河的通航,粮食日益尖锐的问题终于得到了解决,使松辽平原的粮食源源不断的向外运输,建平粮食已经供过于求,粮仓也已经屯满,接下来便可以运向幽、冀。
因如今天下烽烟四起,中原大地民不聊生,本就居高不下粮价,又是一涨再涨,百姓无粮少钱,眼见都没有活路,如果能将历年来囤积下来的粮食运出来,能给中原百姓一条活路,同时也增加建州方面官民收入,特别是官府入不敷出的窘境可以得到缓解甚至扭转。
松辽运河贯通,参与建设的百姓无比欢欣鼓舞,人们高兴地落下了眼泪,他们的劳动成果终于可以变现了。而鲜卑、乌桓的肉、奶制品,也可以逆向运入大平原。还有各地的蔬菜水果,可以互通有无,进行更广泛的贸易往来。即便是百姓出行,搭乘客船比原来的步行,不知要快多少倍。这可是松嫩平原几百万劳动者多年的期盼,他们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第三个喜讯是敕勒人的归附。采取怀柔策略,是针对挹娄而制定,没想到是沃沮最先投奔,接下来是敕勒人。这真是人心所向,众望所归。李毅仁德布于四海。对北海地区几乎无力控制,只能采取顺其自然的政策,令敕勒人自由选择。(。)
第四百四十四章 人心所向敕勒归附()
由于敕勒人几个批次,先后到达建平,以及其后的建州,见到蓬勃发展,欣欣向荣的世外桃源,令敕勒人产生了向往之心。
面临北方丁零国的军事、政治压力,以及来至西方强大的康居帝国之威胁,逼迫敕勒人投向李毅的怀抱,寻求强大政权的庇护。按照李毅的一贯主张,敕勒人归入建州版图,贾诩便派人出使丁零与康居,确立平等友好的关系,并确保敕勒人的利益不受侵犯。
有了两个不同情况的成功范例,为接下来实施不战而屈人之兵,积累了更多的经验。逐步将落后而弱小的民族,收拢入自己的势力范围,是李毅继续努力的方向。
怀柔政策避免了流血事件的发生,不会激起民族仇恨,使汉民族与弱小民族更容易和睦相处。而李毅不搞民族以至种族歧视,实行各民族一律平等的政策,是弱小民族归附的前提条件。
这三件好消息都是公事,李毅自家也有好事传到,在棉花试种获得成功的基础上,李毅的棉纺厂建成,这也是建州乃至大汉第一家棉制品厂。
这一切都是于冰早就安排妥当的,建厂任务主要由李通负责,生产与管理则交由樊秀。不过也只有于冰懂得如何加工棉花,因为这就是她的老本行,换了旁人还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走弯路是不可避免的。樊秀以擅长女红著称,她从小就与针线绸缎打交道,所以于冰教樊秀学,两人配合默契,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樊秀除了经营她的针织刺绣厂,又接下了棉织厂的重担,肩负的责任确实不轻。
棉花的种子播下田地的那一刻,李通就开始了工厂的筹建,不等棉花收获,棉纺厂与成衣加工厂被服厂都已经建成。樊秀开始招聘女工,并着手进行岗前培训。并利用船运回来的棉花,进行了试生产,李毅、于冰、张英等穿到身上的就是第一批成品。
由于是试生产,出了相当比例的残次品,运回的棉花本来不多,成品便没有多少了,樊秀就没有面对市场销售,而是依照李毅的吩咐,送给了贾诩、蔡邕、甄豫等留守在建州的人员。
棉花收获后,樊秀依照李毅等的嘱咐,本着亏也不能亏棉农的宗旨,用较高的价格收购棉花。其他商客本就一副观望态度,在没摸清棉花价值之前,见棉价较高,恐无利可图,最终首批棉花全被李毅的厂子收购。
随着所有机械开始运转,棉花纺成棉线,棉线又织成棉布,棉布经过染色送到制衣厂,内衣便生产出来。棉花经过加工处理成棉絮,再加上里子和被面、褥面,缝制后就是成品被褥。
几样成品投放市场后,由于贾诩、蔡邕等给予很高的评价,又由于试销售价格定的太低,被购买者一抢而空。由于供不应求,虽然深秋天气,但买者也每天都排着长长的队伍,等待那少得可怜的衣物和被褥。
出现这种热爆的场面,只有提高价格才能缓解,于是樊秀不得不将价格一提再提,才终于控制了局面。
得知建州喜报连连,不但于冰、张英高兴,李毅也是乐得合不拢嘴,见家中并不需要自己去撑局面,也坚定了李毅将董卓灭掉的决心。李毅笑着道:“如今没了后顾之忧,我们便可以一鼓作气,兵进长安擒拿董卓了。”
对这事不关己的战争,张英只想拖到作鸟兽散,群雄全部撤离,秋粮也收获入仓,便带领兵马打道回府。没想到李毅一根筋的毛病又犯了,要坚持把讨董进行到底,张英心中气恼,脸色阴沉的道:“咱们此次出兵目的十分明确,便是立下战功,进而获得朝廷的封赏。上一次董卓以官促和,便是一个绝佳的机会,我们完全可以变通的思考问题,暂时接受条件撤兵,待时机成熟,再卷土重来。不过机会多多,就算失去一次,以后还会接踵而至。但我们已经尽力,退兵乃是顺理成章。慕容寺威胁我建州,多年来悬而未解,如今建平粮食充裕,当尽早将其铲除,以免遗患无穷。而随着联盟破裂,诸侯间攻杀不断,战火迟早会蔓延至辽西,早日稳固局势,比在司隶空耗强得多。我等应适可而止,免得引火烧身!”
于冰也是归心似箭,尤其棉制品厂的投产,令她牵肠挂肚,更要亲临指导,提高产品合格率,减少原材料的浪费。于冰望了一眼李毅道:“如今人心思归,再打下去对我们毫无益处。而袁绍对我等积怨已深,如今与公孙瓒、韩馥等起了争端,他无心旁顾,我建州与辽西才得以安宁,若有朝一日,幽、冀各方争出胜负,我辽西岂能幸免?撤兵北归才是明智的选择!”
李毅何尝不愿回兵,他想巡查运河,还要参观棉田,尤其是民夫的白条,需早些兑现,免得失去诚信。治下人口越来越多,了解民众的疾苦
但董卓罪恶滔天,只要他活一天,不知又要殃及多少人,不除去老贼,李毅心中实有不甘。如何才能说服两位妻子,让他们舍弃私利,为天下百姓多一分责任心呢?
李毅正无计可施,赵云、马超推门而入。赵云极力救汉帝于水火,马超有家无处回,二人是强力支持者。见来了援兵,李毅立即精神百倍,他微微一笑道:“群雄已然散去,我军何去何从,子龙可有高见?”
赵云为人处世虽然趋于圆滑,但他能洞悉李毅之心,与主公站在一条战线上,终归是没有错。不过赵云也清楚张英和于冰的想法,他一改从前的直截了当,采取迂回战术,赵云沉吟片刻道:“袁绍寡断无谋,袁术目光浅薄,孙坚贪恋权势,关东诸侯皆不值一提,这些泛泛之辈,怎能与我主之英明神武相提并论?”
李毅见赵云虽未直接表态,但夸赞自己,也是间接相助。李毅哈哈大笑道:“子龙说得好,关东群雄都已经烟消云散,关西豪杰还未粉墨登场,我们在长安城下唱一出双雄会,不知马兄弟意下如何?”(。)
第四百四十五章 力排众议讨贼到底()
看到关东诸侯畏缩不前,马超几乎气炸肝肺,只苦于自家人马未曾跟随至此。如今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