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神棍贾赦-第12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实际效果,图的只是安心。

    别人不来找,贾赦也不会主动揽麻烦上身,他想着,七月不是大吉大利诸事皆宜的时候,尤其鬼节前后,还是消停一些,省得闹出什么幺蛾子。

    你不去找麻烦,它也会主动缠上你。过去一整年,贾赦是摆出孝期不见客的姿态,这才过上清闲日子,从十来天之前,这个借口就不成立了,各方酝酿再酝酿,终于在七月初先后上门,递帖子发请柬。

    “贤圣天师亲启:我道观将在七月十五办祈福吉祥道场,盼您莅临指点。”

    “七月初九是我生辰,请天师务必赏脸登门吃酒。”

    “乞巧节当日我们鲜味楼将会有庆祝活动,望天师赏光。”

    ……

    诸如此类的帖子那是多不胜数,基于礼貌,贾赦倒是逐个拆开看了,道观那边倒是可以走一趟,他也想看看大清朝做法事的水平怎样,至于生辰宴,那就是上赶着给人送礼,对方就是个区区三品官,能有多大体面?至于各大酒楼的七巧活动,免费的话,他也乐得凑趣,一整年数下来,七月初七都是很重要的日子,无论对文人骚客或者对待字闺中的少女。

    鹊桥会只是其一,七月初七这天是魁星生辰。

    魁星就是魁斗星,他是主宰文运的神明,又被称作大魁夫子,寺庙里右脚踩鳌头、左脚踢星斗、手执笔的就是他了。对想求功名的读书人而言,魁星生辰是天大的日子,尤其四十二年是科举年,再有一个月就要开考,在这个节骨眼上祭拜魁星,求他保佑自己考运亨通,没准真能沾上些好运。

    听起来是有些玄幻,不过,人人都拜你不拜,是为心不诚,被迁怒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如果说拜魁星是天下读书人必须做的事,那么,女儿家也跑不了要在这日拜织女。乞巧节当天,姑娘们同闺中密友或者街坊邻里约在一起,少则五六人,多则十几位,联合祭拜。她们在月下摆张桌子,将酒水瓜果桂圆红枣之类装盘摆好。提前斋戒,焚香沐浴,在案前礼拜,然后围坐在一起吃瓜子剥花生,对着织女说自己的心事,求她赐福在来年觅得好郎君,或是早生贵子一举得男。

    嫡母死了,未嫁女守孝三年,这个活动迎春是没法子参加的,王熙凤也不可以,就剩下黛玉一人,邢夫人是她大舅母,为她哀思这么久已经很给脸面,总不好拘她三年。在某些方面,贾赦的想法是很传统的,就好像他奉行男主外女主内,不喜欢妇人过问爷儿的事,没有紧急情况也不会插手后院。

    大房这边,从前是邢夫人管的,贾赦立威之后,变成邢氏与王熙凤合理,头年邢氏死了,重担就完全压到王熙凤肩头上。

    贾赦有过三个儿子,老大贾瑚,老二贾琏,老三贾琮。因为种种原因头尾都没了,只余贾琏一个,他婆娘王熙凤虽然被称作二奶奶,却是天师府实际意义上的长媳,在没有老夫人约束又无太太当家的情况下,内宅由她接管是合情合理的。

    按理说,迎春和黛玉应该她去关怀,衣食方面也得不时的去过问,入孝期之前,王熙凤是官家太太竞相邀约的对象,隔三岔五就要出门小聚,同自个儿府上的往来反而不那么密切……之后嘛,她将更多的时间用在琢磨事情以及夫妻对谈上,到别的院子走动也不频繁。生活上倒是没苛待,无论吃穿就紧着好的安排,公公贾赦是什么德行王熙凤明白得很,若拎不清在这上面动手脚,自个儿倒霉不说,还得牵连相公。

    因为还在孝期,王熙凤脑子里就没装这些欢喜热闹的东西,也忘了给林黛玉安排,到初四这日,闫笙说起外头多热闹,都盼着乞巧节到来,贾赦才想起,府上还有个要过节的,他没去找林黛玉说道,而是让贾琏给王熙凤传话,让她给自家伯母,也就是王家太太传信,她府上也有姐儿,左右要拜织女,托人情捎带一个不算什么。

    贾赦不亲自修书过去是出于两方面考虑,这是妇人家的事,他一个大老爷们指手画脚做什么;更重要的是,由他出面的话会前一笔账,王家若出点什么事,立刻就会想到让他“还人情”。都是亲戚,关系虽然隔着一层,贾赦也乐得帮助他们,却不能是无偿的。让王熙凤来安排就会免除许多麻烦,她本身就是王家姑娘,将林黛玉托给娘家人,由她们带着过节根本不算什么事……贾琏没说是父亲交代,只是提醒王熙凤,说林妹妹没在孝期,乞巧节还是要过的,是不是在府上安排?

    王熙凤最会过日子最精打细算的,会为林黛玉一个人拜祭台?

    当然不。

    她想了想,说:“拜织女还是人多些好,摆在咱们府上未免太过冷清?爷帮我参详参详,将林妹妹托去我娘家如何?我想着林姑爷官拜正三品,当的又是肥差,膝下只得一个姐儿,不用我去叮嘱,伯娘就不会亏待她。”说到这里,她顿了顿,补充道,“史家那边也可以,只是分了家,不好攀交情。”

    的确,那是史太君的娘家,自然与二房同气连枝,找过去是自取其辱。再说,史湘云和林黛玉之间还有隔阂,她们一个不拘小节一个讲究颇多,处得来才怪,以前就闹过矛盾的,凑作堆万一又闹起来岂不败兴?

    无论怎么看,让她同王家姑娘一道过节都是最好的,王家的身份说不得高贵,好歹也是官宦士族,同林家基本是同一阶层,不存在借光这个说法。贾赦的确本事大,轻轻松松就能找到更好的人家托情,无论胤眩⒇范G或者别的高门大户,都不如王家合适,受贾赦的影响,林黛玉一直在改变,即便如此她本性尚在,骨子里就是个感情纤细的,别说难听的话,就算接到异样的眼神就能让她反复琢磨,想着自己哪里不好,是不是有失格的举动……这样的个性,放到同林家相当的门第还好,加上是王熙凤的娘家,倒不会让她瞎想。

    王熙凤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立刻就得到贾琏的认可。

    不是对把人送去王家过节这个事,而是对她智慧的肯定。

    内宅妇人能想到这个层面上很难得了,父亲找他过去就是交代这个事,让他知会自家婆娘修书回王家。贾琏没直接说是不想让王熙凤惭愧,如今后院当家的是她,这种事早该安排好却让老爷子来提醒,传出去是对她管家能力的否定……贾琏为媳妇考虑,想出这个招,引导王熙凤想到这个层面上来,直到事情定下,她都不知道公公在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天师府的事能瞒得过大老爷?贾赦知道儿子干了什么,只要能达到目的,过程如何他不在意,本来这也不是爷们管的事,稍微点拨之后王熙凤就能想到这么多,脑子算是很灵光了。

    王熙凤口述,贾琏执笔,小两口合作写好家书,内容比贾赦预想的更精彩,王熙凤压根没提人情,而是以王家人的姿态,说自己在天师府并不是那么光鲜,从前不错是因为有太太邢氏对比,自己显得很能干……现在呢?邢氏死了一年多,公公再次成为黄金单身汉,再续弦是迟早的事,若新太太是个精明能干的,那还有得折腾。与其等到那天再想办法,不如早点奠定地位,她必须做点什么,拉拢关系,稳固地位。给林黛玉安排地方拜织女是她这个后院当家应该做的,反正跑不掉,让她去王家是一箭三雕。

    让天师府众人看到自己的办事能力。

    拉近与林妹妹的关系。

    以她为跳板,同扬州巡盐御史林如海搭线。

    ……

    要达到这三点并不容易,朝着这个方向努力总是没错。

    王熙凤做的是求人的事,摆的却是“安排人过去那是看得起你们”的姿态。

    以贾天师超然的地位,作为儿媳,她这么叼也是应该。就算没有回报,王家也乐得同天师府交好,多个朋友多条路,这么炫酷狂霸拽的朋友旁人求也求不来。

    王家太太读完信以后脸都笑烂了,立刻吩咐管家去安排,将本来就很浓重的仪式搞得更加高大上。她还庆幸凤姐是王家姑娘,这种时候最先想到娘家,否则就要被别人捷足先登了。且不说林黛玉长期借住天师府,是个颇有分量的人物,光看她的身份,扬州巡盐御史林如海的嫡长女……答应这个事就百利而无一害。

    也就是一个半时辰,王熙凤就收到回信,伯娘果然很上道,她欣然同意了自个儿的请求,表示已经吩咐人去安排,准备初六下午派人过来接,过了节再把人送回来。这样周到的服务自然求之不得,还是贾琏代笔,又一封感谢信传到王家,王熙凤多聪明?她没代表天师府说什么,而是站在自己的立场,多些伯娘仗义帮忙,否则还得去求别家。

    将事情安排好以后,贾琏去大老爷的院子里报告,王熙凤找到黛玉,与她说起这事。说不感动是假的,对姑娘们来说,乞巧节有非常特殊的意义,就算黛玉如今方才八岁,就算她离嫁人还早,就算她性格清冷不爱凑什么热闹。

    “真是麻烦二嫂子,我年纪尚轻,不过这个节也没关系。”

    王熙凤嗔道:“……太太去后,后院就是我在管,这是分内之事,妹妹无需多想。本来拜织女就要热闹才好,我那伯娘性子好,又是极为好客的,你就当在咱们府上,不用拘谨,好生过节。”

116第116章:() 
  舍不得孩子套不的狼;只要想到天师府那边要过来人;王家太太就干劲十足;在她亲自监督之下;乞巧节的拜织女仪式又高大上了好一截。初六下午,她亲自到天师府来;同王熙凤说了几句体己话才将林妹妹接走。一连串下来;贾琏就写了两封信;先是拜托,后是感谢;都是以他婆娘王熙凤个人名义;完全不牵扯府上……事情办妥了,还没付什么代价,人是王家太太陪着笑脸来接的,仪式由她包办,开销也是她出。这笔买卖看似是王家亏了,消息走漏出去,反而是羡慕嫉妒恨的居多,别的不说,人是从天师府接走的,光这一点就够本了。

    大老爷倒没听外头的闲言碎语,他肯定了王熙凤的办事能力,对于这种里子面子全都占尽,还一文钱都不用掏的结果简直太满意,做人嘛,就要这么成功!

    别看贾赦骨子里带着猥琐劲儿,想法既土鳖又现实,他开口总是高大上的,一席话让贾琏飘飘然要飞上天去。后知后觉,贾琏才明白因由,他回去就将父亲那番话说给王熙凤听,两口子都是一个反应:呵呵。

    说起来,他们本质上也是财迷,可是,真没抠到贾赦这地步。

    为什么不能一举成名天下知?

    原来是因为做人不够极品。

    这只是一段小插曲而已,贾琏继续听八卦,王熙凤继续琢磨管理后院以及收拾奴才的各种办法。别说,他们这样相处还颇为和谐,仿佛就是从贾赦“转型”开始,两口子关系越发好了。说起来很惭愧,之前相当长的时间里,贾琏是把王熙凤当做笼络关系的工具,借她的光从王夫人那里接点活干,亲娘死得早,亲爹又是那副德行,不自己想办法简直活不出来。至于王熙凤……都说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既然做了荣国府大房琏二奶奶,她就不该抱怨什么,不过,极其偶尔的时候她还是会觉得相公有点太没用了,虽然嘴皮子利索,出事也还算圆滑,有点就只是这些而已,他不会读书,考不出功名,不得公公喜欢,在老太太那边不能说是隐形人,实际也没差多少。

    当初不仅媒婆将贾琏夸上了天,姑妈也说各种好话,她这才点头嫁了……怎么说呢,家中父兄都没什么本事,母亲娘家是书香门第,不过家中人丁凋零,老的去后,到现在只剩下一个大哥,在岳麓书院做先生。

    王熙凤她娘就是书香门第中的异类,没被熏陶成真正的大家闺秀,只是学了个皮毛而已,再往后,传到凤姐这里,连皮毛也没有了,王家姑娘原本就不是走的温雅路线,甭管她们披着怎样的皮,实际都是重名利权势之人,在笼络人心约束相公管理后院方面,颇有心得。

    都说王夫人是个慈悲的,整天念佛,心地善良得很。

    她若真这么好,能将后院把持得牢牢的?

    二房统共有过三个哥儿,贾珠、贾宝玉、贾环……前头两个都是从她肚皮里面出来,至于贾环,那是疏忽了,她那时将全部心思都用在衔着美与出生的贾宝玉身上,压根没功夫顾及其他,在王夫人看来,有这样一个得上天眷顾的儿子,甭管赵姨娘怎么折腾都越不过她。

    且不说嫡庶之别。

    大清朝开国这么多年,还没听说有谁和宝玉一样,是衔着玉出生的。

    这说明什么?自然是有大造化。

    ……

    若不是这段插曲,赵姨娘怀孕就难,生下哥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