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石道-第15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九龙继续问道:?“从地质学的角度,灵璧石是如何形成?它们的成分又有哪些?”

    巩杰出夹了一条鸡块,在嘴里咀嚼了几下才回答:“灵璧石形成于晚元古代震旦纪,距今约9亿年至7。4亿年前,其间经过吕梁构造运动,海水漫及陆地,使灵璧石产地形成浅海泻湖环境,使原声藻类植物大量繁衍生长,由于地壳变动,在海象沉积作用下大量藻类物质形成礁体,后来又经过震旦纪、奥陶系、构造上的沉积,便形成了一块块独立成景、千奇百怪、褶皱起伏、孔窍穿透的碳酸岩石类灵璧石。

    “灵璧石被敲击时的金振玉声,是因为灵璧石中含有45%的方解石、小于3%的白云石和小于3%的黄铁矿及铁的氧化物,属于粉晶石灰岩的单一成分,等粒细晶且结构致密。

    九龙又问道:“巩老师,您提到精神层面的问题,即当我们欣赏灵璧石的时候,会产生联想和想象,甚至有些时候会进一步认识我们自己,您能谈谈灵璧石欣赏对自我认知的影响吗?”

    巩杰出成竹在胸:“灵璧石的欣赏就是运用自己的学识、修养和生活经验,对灵璧石的形、质、声、色、纹、神韵、意境、妙境、悟境等审美特征,进行全面而细致的观察之后,进行意像联想,从有我之境到无我之境,进入感悟的无限空间。”

第二百四十九集 传国玉玺() 
九龙觉得很新鲜,以前赏石更多的是从鉴赏角度分析,无我之境怎么体现?心理层面又是怎么切入的,他想请巩老师谈谈灵璧石的鉴赏对我们心理方面的影响或者有益的作用?

    巩杰出说道:“欣赏灵璧石对心理方面的影响:

    “其一,欣赏灵璧石可以让人一颗浮躁的心慢慢安静下来。

    “静则虑,虑则得,得则格物,从而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因石性沉静,有';花能解语还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之说。

    “如果把灵璧石比喻为中药,它确实具有类似中药一样功效,虽然它没有西药来的快捷,但灵璧石绝对没有副作用。

    “其二,当观赏一方精美的灵璧石时,人的大脑就会挥发出一种叫';胺多酚';的物质元素,它是人体内部天然的快乐密码,这种快乐密码通过大脑神经传达到全身,使身心感觉无所不适,从而疏解心理上的压力,产生轻松、愉快的心情,特别有利于心理方面的健康。

    “其三,欣赏灵璧石可以让人身体不停地运动,朋友不停地走动,资金不停的流动,从而让你忘记年龄,忘记疾病,忘记恩怨,一身轻松,实现潇洒而从容。”

    九龙对巩杰出渊博的灵璧石知识感到吃惊,自己这次算真正长见识了,他对巩老师倾囊相授表示感谢,一边默默的吃饭,一边听他们高谈阔论。

    此时,安徽灵璧石协会会长黄国富站了起来:“各位请安静,今天刚好许会长来,我发布一个重大发现,这是我们省协会花了大量精力研究出来的结果,这将对灵璧石的未来,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别卖关子了,有话快说,有屁快放。”

    许会长笑着回应。

    “我们省灵璧石协会经过长期调研和多方论证,确认秦始皇传国玉玺';和氏璧';为安徽宿州灵璧石之';五彩石';。

    “这是真的?';和氏璧';不是出在湖北荆山吗?别人早就研究出来了。”

    桌上马上有人表示怀疑,虽然每个人都希望';五彩石';就是';和氏璧';,可总要让人信服才对。

    “传国玉玺”为中国历代皇帝相传之印玺,乃奉秦始皇之命所镌。被视为王朝正统的象征。

    其方圆20公分左右,色泽五彩荣耀,质地坚硬,润滑细腻,上纽交五龙,正面刻有李斯所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篆字,以作为“皇权神授、正统合法”之信物。

    嗣后,历代帝王皆以得此玺为符应,奉若奇珍,国之重器也。

    得之则象征其“受命于天”,失之则表现其“气数已尽”。

    凡登大位而无此玺者,则被讥为“白版皇帝”,显得底气不足而为世人所轻蔑。

    各诸侯国为了把玉璧拥为己有,想尽办法互相争夺,上演了战国时期一幕精彩的历史剧,最后这件珍贵玉器竟不知落到何处,成为历史上的一大疑案。

    这件珍贵玉器的来历还有一段曲折的故事:春秋时期,有一个楚国人名叫卞和,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一座山下发现了一件貌似普通的玉璞,为了表示自己对君主的忠心,他把这块玉璞献给了楚厉王。玉璞是一种天然玉料,如果不经锯割,外表看来和普通的石块没什么区别。

    楚厉王找来相玉家进行鉴定,玉工认为这就是一块普通的石块,没有什么价值。

    厉王非常生气,认为卞和有意欺骗他,就下令砍掉卞和的左脚,并把卞和驱逐出楚国。。。

    楚厉王死后,楚武王继位,卞和赶回楚国,又把这块玉璞献给了楚武王,玉工仍鉴定为石头,武王又以欺君之罪砍掉了卞和的右脚。

    又过了几十年,武王之子文王继位。

    这时的卞和又想把玉璞献给楚文王,无奈自己已是风烛残年,又被砍掉了双脚,行动很不方便,眼看自己的愿望无法实现,卞和便怀抱玉璞来到楚山下痛哭三天三夜不止,眼泪都流尽了,眼睛直往外滴血。

    这件事传到了楚文王那里,文王派人问卞和:“天下被砍足的人很多,你为何哭得如此悲伤呢?”

    卞和答道:“我并不是因为被砍掉双脚而痛哭,而是因为明明是宝玉却被误认为石头,忠贞之士被当作欺君之臣,我是为大王哭泣,他是非颠倒,黑白不分啊!”

    文王听后,命人把卞和带到宫殿,并使玉工当面剖开玉璞,果然得到一块无瑕的美玉。

    为了嘉奖卞和的忠君之心,文王将此玉命名为“和氏之璧”,并把它奉为国宝而珍藏起来。

    “和氏璧”发现的消息很快传到了各诸侯国,各诸侯国国君都想亲眼看看这件宝玉。

    公元前333年,楚国吞灭越国,楚威王因相国昭阳灭越有功,将和氏璧赐给了昭阳。

    可就在这时,和氏璧竟失窃了,国宝的不翼而飞震惊了朝廷内外,人们纷纷寻找这件价值连城的宝玉,但终无结果。

    人们把怀疑的目光投向了张仪,因为张仪当时正在楚国游说,曾与昭阳一起饮酒,人们认为他有条件、有机会偷窃了和氏璧。

    楚国人对张仪严刑拷打,张仪拒不承认,楚人无奈,只好将张仪释放了。

    张仪受辱后辗转到了秦国,后来成为秦国的宰相,为秦国日后的强大立下了汗马功劳。

    楚国为一件国宝损失了一个人才,这是他们所没预料到的。

    和氏璧销声匿迹几十年后,突然有一天在赵国出现了,至于和氏璧是怎样流落到赵国的,已成为历史上的一个谜。

    赵惠文王时,一个名叫缪贤的宦官从某处购买到这块玉,经玉工鉴定后,方知正是失踪多年的和氏璧。

    赵王得知后,便将这件珍贵宝玉强夺去了。

    赵国得到和氏璧的消息很快传到了秦昭王的耳中,秦昭王对这件稀世之宝产生了凯觎之心,就派人送信给赵王,希望用5座城来换取和氏璧。

    赵王明知秦国想强取豪夺,但秦国势力强大,怕得罪秦国招来灭国之灾,只好派蔺相如奉璧出使秦国。

第二百五十集 下落不明() 
蔺相如到了秦国,把和氏璧献给了秦王,秦王看到玉璧,果真是名不虚传,非常高兴,将玉璧传给左右嫔妃大臣观看,众人皆呼万岁。蔺相如见秦王根本无意割城给赵国,就走上前去说:“璧上有点瑕疵,让我指给大王看看。”

    秦王将璧递给了蔺相如,蔺相如持璧而立,大怒道:“大王您想得此璧,派人送信给赵王,赵王召集群臣商议时,群臣们认为秦国依势欺人,拿15 座城换玉璧只不过是一种空话,可我认为百姓之间交往都不会欺骗,何况秦国是一个大国呢!况且因一璧而得罪秦国,实在不值。

    “赵王采纳了我的建议,为了表示对秦国的尊重,赵王还斋戒五日后,才派我将璧送给您,可大王您在召见我时无礼傲慢,还将璧传给众人看,这是在戏弄我和赵国。

    “我看大王您根本无意割城易璧,就取回此璧。

    “您若再逼我献出玉璧,我的头就和这玉璧一起撞碎在这柱子上!”

    蔺相如说罢,高举玉璧,做出撞击柱子的样子。

    秦王惟恐玉璧被撞碎,连忙道歉,并召人拿来地图,指出给赵王割去15座城。

    蔺相如看出这不过是秦王的缓兵之计,就对秦王说:“赵王派我送璧之前曾斋戒五日,现在大王您也应斋戒五日,并设九宾之礼,这样我才会献出玉壁来。”

    秦王见无法强夺,只好同意了。

    蔺相如回到宾舍,想秦王虽然答应斋戒,但秦王的一举一动表明他根本不可能割城给赵国,于是便派手下人乔装打扮,怀揣玉璧,连夜逃回了赵国。

    五日后,秦王在宫廷内设九宾之礼,命人请蔺相如。

    蔺相如进宫后对秦王说:“秦国从缪公以来20余位君主,没有一位是恪守信约的。我担心因您的失约而辜负赵王对我的重托,所以已派人把玉璧送回了赵国。

    “秦国强盛而赵国弱小,如果大王先割15 城给赵国,赵国怎么会留璧而得罪您呢?我知道欺君之罪当杀,我愿下汤锅,您看着办吧。”

    秦王和众臣听后面面相觑,有大臣建议将蔺相如囚禁起来,再攻打赵国。

    秦王想即使杀了蔺相如也得不到玉璧,而且还会使两国的关系恶化,不如厚待蔺相如,自己也可得一个明君的声誉。

    于是秦王在宫廷内以隆重的礼节款待蔺相如,并将他送回赵国。这就是历史上“完璧归赵”的故事,蔺相如以自己的勇敢和智慧保住了和氏璧。

    公元前228年,秦国大军攻占赵国,赵幽王投降,献出了和氏璧。

    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建立了强大的秦王朝,和氏璧最终落到了秦国的宝库之中。

    但从此以后,和氏璧便从历史记载中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那么,和氏璧到底流落到何处?

    目前有两种推测:

    一种推测认为和氏璧被作为随葬品埋在了秦始皇陵墓内,如果这样,将来有朝一日发掘秦始皇陵墓地宫,我们还有机会一睹和氏璧的风采;

    另一种推测认为和氏璧可能在秦末战争中遗失或被项羽掠夺去。秦末,项羽率兵进攻咸阳,焚烧秦宫殿,挖掘秦陵墓,掠夺宝物、美女,和氏璧可能就在其中。

    但随后而来的楚汉战争中,项羽兵败,又使和氏璧下落不明,它或许藏在项羽的都城彭城今江苏徐州,或许遗落在项羽败死的垓下今安徽灵璧。

    玺是中国古代封建帝王的宝印,而传国玉玺在所有的宝玺当中无疑是最为宝贵的,有关它的传说几千年来也无不充满了神秘的色彩。

    这枚玉玺之所以称为传国玉玺,与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秦始皇有关。

    秦国灭了赵国后,和氏璧最终落到了秦王手里。

    秦始皇把和氏璧定为传国玉玺,令丞相李斯在玉上刻“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希望代代相传,没想到在秦二世手里就亡了国。

    刘邦进咸阳后,子婴献上和氏璧交给刘邦。

    到了西汉未年,外戚王莽夺位,当时的皇帝刘婴才两岁,传国玺由汉孝元太后代管。

    据《汉书·元后传》记载,当王莽让弟弟王舜向汉孝元太后索要时,汉孝元太后破口大骂,说着汉孝元太后愤怒地将传国玉玺摔在地上,国宝被摔得缺了一个角。

    后来虽然用黄金镶补着,但自此留下瑕痕。

    传国玺再一次失踪是在东汉末期。

    那时政局动乱,汉少帝连夜出逃把传国玺落在宫中,等他回来时,传国玺已经不见了。

    不久,长沙太守孙坚征讨董卓时,在洛阳城南甄官井中找到了这枚传国玺。

    从这以后一直到唐代,随着政局的动荡和少数民族的南下,传国玺不断易主。

    唐高祖李渊得到传国玺后,把玺改称为宝。

    传国玺最终在历史上失踪是在五代。

    从宋太祖时,就再也没有人见到过这块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传国玉玺。

    不过,有关发现传国玺的记载却不绝于书。

    如北宋绍圣三年,咸阳段义在河南乡挖地基盖房时,竟挖出一玉印。

    经十多名翰林学士鉴定,为秦制传国玺。

    明弘治十三年,有人又发现传国玉玺,不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