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石道-第15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经十多名翰林学士鉴定,为秦制传国玺。

    明弘治十三年,有人又发现传国玉玺,不过,皇帝认为这不是真的。

    清朝初期,据说宫中藏有一枚刻着“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玉玺。

    可是,这枚被当时人称为传国玺的玉玺却遭到乾隆皇帝的冷落。皇帝都认为是假的,看来这枚所谓的传国玉玺也是伪造出来的,并不是真正的国宝。

    那么,真正的传国玺流落何方呢?直到现在也没有发掘出来。

    九龙记得,关于';和氏璧';的出处,早有人专门研究过。

    有一种说法认为:

    秦国传国玉玺的来龙去脉记载还比较详细,指明它是用蓝田玉制成的。

    有人甚至还找到了用刻玺的边角料所制作的蓝田玉块。

    第二种说法,时前蜀道士杜光庭《录异记》卷七“异石”中记:“岁星之精,坠于荆山,化而为玉,侧而视之色碧,正而视之色白,卞和得之献楚王,后入赵献秦。”

第二百五十一集 理论依据() 
“始皇一统,琢为受命之玺,李斯小篆其文,历世传

    其弥足珍贵,古往今来也为之倾倒。

    “金镶玉印岩,面对凤凰台,地灵人杰多,福自荆山来”。

    数千年来,这是南漳人民对自己家乡的赞美和歌颂。

    南漳民间也有“玉石不分”之说,概源于和氏璧的质地构成。

    据说,拉长石是硅酸盐长石族斜长石的一种,一般为白色,玻璃光泽,在表面上沿一定方向看,有时可见到蓝绿、紫红、金黄等色调,斜长石通常用an分子的百分含量来表示斜长石的成分,拉长石属中性斜长石,an含量50…70,纯净而色泽美丽的斜长石可作宝石,由于拉长石在某个方向上可以闪现出像太阳光谱的七彩而得名为“光谱石”,这只是一种特殊的光学效应,偏离这个方向可能就难以观察到。

    “璞”是未经加工琢磨的原石,璞又常有“皮”,有的因玉石在变质交代时形成“包含结构”,将好玉包裹在里面,还有因成为漂砾存在水流中形外壳呈铁锈色包裹,为氧化或铁质所染。

    当代地质界和考古界也认为和氏璧有“变彩”的特征,92年,地质学家章鸿钊老先生在《石雅》一书中,肯定和氏璧是产于荆山地区基性岩的月光石,即拉长石,认为“和氏璧为宝石性质的拉长石,具有碧绿和洁白的闪光,转动一定方向,方能出现”。

    这也是和氏璧区别于“洁白无瑕”的和田玉之处。

    楚文史学家、地质考古学家一致倾向此说。

    也有人说和氏璧是绿松石、蓝田玉或翡翠之类,绿松石自古产于鄂西北,表面色好,但无“色碧”和“色白”变化变彩,质较脆。

    月光石拉长石表面光泽较差,“多为璞”即玉外包有泥土或石头,经打磨后,阳光照射下可折射多彩,质不脆。

    元好问《论诗绝句》:“少陵自有连城璧,争奈微之识碔砆”碔砆,像玉的石头,即璞石、石包玉。

    南漳板桥镇雷坪董家台一带所产的一种石头即为拉长石,采掘此石后经加工,呈透明状,光泽好,有史书中关于和氏璧描述的直感。且绿松石早在石器时代晚期已被我国古人所饰用,春秋时期宫廷玉工不可能不认识它。

    “蓝田玉”陕西出产色泽好,比绿松石韧性强,古来已出名,但质地不如斜长石,古代运用广泛,不可能像“和氏璧”那样“物以稀为贵”。至于翡翠中国古为鸟名,后借指碧玉之说就不足信,英国著名的自然科学史学家李约瑟博士曾认为,8世纪后,翡翠才由缅甸输入中国,国外称为“硬玉”,中国借鸟名称之,翡翠亦有“玉中之王”的美称。其实我国早在新石器晚期已有翠绿硬玉制作的镞形器,周代的翡翠刀柄,汉代的翡翠多次出土,唐代的翡翠制品也多,古代典籍所载也多。

    李博士的结论虽站不住脚,但尚不能断明和氏璧即为翡翠制品。所以,和氏璧只能是斜长石。

    这些研究成果,无一例外,都没有灵璧石什么事,现在倒好,冒出灵璧石来了。

    九龙也是好奇,他们既然脑洞清奇,能把不可能变可能,肯定有什么铁证吧。

    黄国富似乎胸有成竹,等大家嘈杂声安静下来后,他才把研究成果一一列出:

    其一,从地理上分析。

    卞和为楚人,在楚国山中得璧,后又抱璧哭于荆山下。。。

    可见卞和家居荆山不远,荆山在现在的安徽怀远县境内,怀远县历史上又曾归属宿州管辖。

    但荆山从来就不出玉石,那么这块璞玉应是附近山中所得,而周围数百里境内,唯有灵璧以北,以磬云山为中心的绵延山中出玉石。灵璧当时又属楚地,应该说和氏璧是在此所得。

    灵璧古城原有四门,南门曰“望荆”,即登南门可望见荆山,北门曰“来璧”,由此也可证明,当时的灵璧石,人们就习惯称其为璧。

    成书于春秋时期的《尚书·禹贡》载:“厥贡惟土五色,羽畎夏翟,峄阳孤桐,泗滨浮磬,淮夷嫔珠暨鱼。”泗滨浮磬,也是灵璧磬石最早的典籍记载。

    其二,从玉石的特征上分析。灵璧五彩石出土后,本就是灰浆赤渍裹满。

    故此被两代楚王误以为是一块普通的石头,而将卞和双腿赐断。

    “和氏璧”有石头的外貌特征,又有玉的温润内涵,质细而润,这些均契合具备了灵璧五彩石的显著特征。

    从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做玉玺和印章的习俗来看,金黄色、紫色、五彩色当属富贵吉祥的意思,尤以五彩色最为荣耀,安徽宿州灵璧石之五彩石符合此特征。

    宋代诗人方岩诗云:“灵璧一石天下奇、声如青铜色如玉”。

    灵璧磬石也因此被古代匠人雕琢成了中国最早的乐器,作为历代皇家的礼乐圣品,成为国家皇权的象征。

    其三,用排除法一一排除。

    历史上关于和氏璧的石料说法不一,有说是湖北的绿松石,也有说是新疆的和田玉、陕西的蓝田石等。

    因为所有宝玉石第一眼就可以看出玉石的特征,从两代楚王把和氏璧当成普通石头治卞和的欺君之罪来看,可以排除天下外表具有玉石特点的玉石。

    以当时秦国、楚国的国力来看,很容易得到一块绿松石或者和田玉。

    因此,只有安徽宿州灵璧石——五彩石的外表粗糙无光,很难看出它具有宝玉石特征和价值,唯有经过破析及复杂工艺流程后才能看出它的珍贵。

    综上所述,传国玉玺“和氏璧”就是灵璧五彩石。

    欢迎全国的灵璧石爱好者和社会各界人士关心此事,将这一重大发现进行研究和论证,提出宝贵意见,使灵璧石这一“安徽名片”得到科学保护,合理发掘,有效利用,最终能走出安徽,走向全国和世界,大放异彩。

    黄国富介绍完,故意停顿了几秒,也许他是在等掌声吧,结果现场出奇的平静,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然后便埋头吃饭,不再说话。

    ps:书友们,我是逍遥听江,推荐一款免费小说app,支持小说下载、听书、零广告、多种阅读模式。请您关注微信公众号:dazhuzaiyuedu(长按三秒复制)书友们快关注起来吧!

    

第二百五十二集 太湖奇石() 
最终还是许会长打破了沉默:“黄会长推论的不无道理,只是现在仍然是猜测,并没有类似的文物出土来佐证,当然,如果能够把此观点大面积推广,即使最后不是';和氏璧';,也达到了宣传灵璧石的目的,这样的尝试未尝不可。”

    现场掌声响起,黄会长总算松了口气。

    这许会长说话滴水不漏,九龙也频频点头赞许。

    许会长此次灵璧石产地之行,虽然没有收到好货,也并没有失落感,第二天早早的,就踏上了回沪之路。

    九龙这次来到灵璧石产地,可以说是受益匪浅,不旦见到了名石,还见到了不少专家,对灵璧石整个产业链也有了直观认识。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九龙在想,灵璧石产地的很多做法,是完全可以复制到九龙璧身上的。

    在回沪路上,九龙也问了不少古典赏石的鉴赏方法。

    此时,许会长的车正在沪蓉高速上行驶着,临近无锡的时候,九龙脑海里突然闪现出“太湖石”三字,便问许会长,“太湖石”是不是产在太湖?

    许会长笑了:“说是也不是,要不,我带你去苏州看看吧,你就知道';太湖石';是怎么回事了。”

    九龙纳闷了,太湖石不是在太湖吗?怎么跑到苏州去看呢?

    许会长笑笑,太湖是有太湖石,可真正经典的太湖石都在苏州园林里,你到时候看看就知道了。

    九龙很好奇,在开往苏州的路上,九龙问了不少太湖石的问题,许会长也耐心解答。

    原来,太湖石,又名窟窿石、假山石,是由石灰岩遭到长时间侵蚀后慢慢形成的,分有水石和干石两种。

    水石是在河湖中经水波荡涤,历久侵蚀而缓慢形成的。

    干石则是地质时期的石灰石在酸性红壤的历久侵蚀下而形成。

    形状各异,姿态万千,通灵剔透的太湖石,最能体现“皱、漏、瘦、透”之美,其色泽以白石为多,少有青黑石、黄石,尤其黄色的更为稀少,故特别适宜布置公园,草坪,校园,庭院旅游景色等,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太湖石”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玩石、奇石之一(英石、太湖石、灵璧石、黄蜡石),因盛产于太湖地区而古今闻名,是一种玲珑剔透的观赏石头。

    还有一种广义上的太湖石,即把各地产的由岩溶作用形成的千姿百态的碳酸盐岩统称为“太湖石”。

    太湖石属于石灰岩。

    相对而言,石灰岩容易受到外来力量的侵蚀,比如长期经受波浪的冲击以及含有二氧化碳的水的溶蚀,软松的石质容易风化,比较坚硬的地方保存下来,这样在漫长岁月里,太湖石逐步在大自然条件下精雕细琢,逐渐形成了曲折圆润的形态。

    中国碳酸盐岩分布区很广,在适宜的构造、岩石和水文地质条件下,均可寻找和开发出类似江苏的太湖石。

    据《清异录》载:太湖石在五代后晋时代开始有人玩赏,到唐代开始特别盛行。

    唐代身居相位之尊的牛僧孺就是一个酷爱收藏太湖石的人。

    他在府第归仁里和南郭的别墅收藏太湖石极为丰富,白居易称他“休息之时,与石为伍”,甚至到了“待之如宾友,亲之如贤哲,重之如宝石,爱之如儿孙”的地步,可见其爱石之深。

    白居易曾写有《太湖石记》专门描述太湖石,《云林石谱》中也专门有记载,而发生在北宋末期的“花石纲”指的就是太湖石,从而引起了农民起义。

    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著名太湖石有苏州留园的“冠云峰”、上海豫园的“玉玲珑”等园林名石。

    太湖石除天然形成的以外,也有匠人参与加工的。

    据明代林有麟著《素园石谱》记载:“平江(今苏州)太湖工人取大材,或高一二丈者,先雕置于急水中舂撞之,久之如天成,或以熏烟,或染之色”。

    北京圆明园中“青莲朵”原为扬州名石,也是太湖石,乾隆御题“青莲朵”,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移入北京中山公园。

    太湖古称震泽,是古代滨海湖的遗迹,位于苏浙两省的交界处。约在百万年前,太湖还是个海湾,后逐与大海隔绝,变成了内陆湖泊。

    受泥沙淤积和围湖造田等因素的影响,其面积日趋缩减,水位渐渐降低,湖底的石灰岩长期受波浪的冲击以及含有二氧化碳水的溶蚀,逐步形成太湖石慢慢潜出,在唐代已有开采,后世继之。

    太湖石按产地、分布、石色、规格、应用的不同可作如下分类:

    按分布在长江南或北,分为南太湖石和北太湖石;

    按是否产于水中或陆地,分为水石和旱石;

    按石之色彩,分为灰太湖石、黑太湖石、白太湖石、红太湖石、黄太湖石等;

    按规格尺寸及应用,可分为园景置石、假山石、盆景石、供石;

    按观赏性质,分为孤赏石、组景石。

    很快的,来到了苏州高速路口,宝马车便直接往苏州留园开去。

    留园位于苏州阊门外留园路8号,以园内建筑布置精巧、奇石众多而知名,与苏州拙政园、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并称中国四大名园。

    留园为中国大型古典私家园林,占地面积200平方米,代表清代风格,园以建筑艺术精湛著称,厅堂宏敞华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