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石道-第9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九龙也就不再说话,翻开稿子,直接看了起来。

    这篇文章,陈老师写的非常工整,看起来他是花费了很大的精力才写成的,洋洋洒洒,有好几千字,题目就叫:汀江水墨石,天然墨趣图

    开始是讲汀江来源的。

    东南山豁六百里,一衣带水是客家。

    汀江途经长汀、武平、上杭、永定及粤省大埔五县,养育并泽被两岸客家先民,汀水之灵气养人心智,汀水之清气涤人心尘。

    汀江流域自古水运通畅,曾有:“上河三千、下河八百”之说,是闽粤赣客家先民赖以生存和繁衍的发祥地。

    汀江两岸客家先民共饮一江水,血脉相连,共同尊之“客家母亲河”。

    中游的“黄金水道”蕴藏丰富的雅石资源,可谓天眷上杭。

    三折回澜毓杭川,水脉通则文脉盛,历来人文荟萃,才俊辈出,“诗画之乡”,名动海内,昔者李颖雅集、荷公雅集合称“客家诗经”,新罗山人书画问鼎徐淳;近者宋氏省予,罗氏晓帆,丘氏名沺,享誉八闽。

    看得出来,陈老师文笔俱佳,文字精炼、老到,不愧是上杭一支笔。

    客家母亲河,非常形象地说明了汀江的重要性。

    九龙看了也深感骄傲。

第一百六十四集 水墨神韵() 
层峦叠嶂映碧流,烟岚水色石中收。

    不知是天作之合,亦或皈依山水之情,在汀江的雅石中,石面呈现水晕墨色,这种学名叫作“不规则树枝放射状硅钙质沉积角岩”的汀江水墨石,鬼使神差般契合了中国文人水墨画所追求的艺术审美与精神境界,奇迹般把水墨画的空灵气韵,逼真地烙印在温润如玉的石面上。

    汀江水墨石以其墨分五色,气韵空灵的笔墨情趣,被客家石友率先认同并争相购买收藏。

    她被重新赋于深厚的文化内涵与书画情趣,宛若凌波的洛神,轻轻揭开她传承千年的神秘面纱。。。

    汀江水墨石源于梅花山麓的古田大源村东部,经西山下进入连城庙前。

    往下经吕坊、水北到坪头村,再经新泉官庄村至新泉与朋口溪汇合为连南河,再往下二十余公里出矶头进入旧县河汀江主要支流。

    近上杭城区玉女村两河口汇入汀江,因此上游在连城,中下游在上杭汀江水墨石多产于该河段,连城产的水墨石石面多在长宽20,40厘米间,适合厅堂的摆放及展会的布置,偏重厅堂“供赏”。

    上杭产的,石质细腻,石形饱满,属于案几石,石面长宽多在5…25厘米间,既能手中把玩又能案几欣赏。

    水冲介于陶面和瓷面之间,疏密浓淡的“黑白纹绺”阴阳交融,宛若萱纸上留下的灵思与妙想。

    这段专门讲汀江河段九龙璧的特色了,当然,陈老师称之为汀江水墨石。

    这里有一个问题,书中题到的主要是图纹石一类,而造型石一类基本没有提及,九龙自己就捡过像木鱼一样的造型石。

    只是图纹石居多而已,这一点,九龙并不否认。

    文心墨趣

    唐以来,文人画出现了以素墨为骨架,皴染晕墨,辅之空灵的留白,画面以境达意,以虚衬实的“南派画风”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王维始用渲淡,以诗入画,画中有诗;士人以儒的标准践行于黑白之间,在画上题诗留跋始于北宋的苏轼,文同的墨竹与东坡的字,成为名噪一时的文坛佳话;

    元代更凸现了以黑白为阴阳美学的“建安风骨”,郑思肖画墨兰疏菜,简叶而不画土表示不忘故国之思,画面一清二白,流于市井勾栏成为汉人争相效仿的笔墨渲泻;

    南宋的李嵩《货郎图》以墨线白描的手法,体现出世俗平淡天真的生活情趣:

    一群欢呼雀跃的少年、老叟、妇孺前呼后拥地奔向山间走来的卖货郎,卖货郎肩背的货龛上插满了玩具,不时地向拽着母亲的孩子吆喝着手中的拔浪鼓,把平民生活的朴拙天真展现无遗。

    焦墨与水之间五色空灵的幻化,建构起文人水墨画的诗心、文心、士心和童心。

    以其丰富内容题材展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人文掌故,生活情趣,传达出石中有世界的笔墨情怀。

    黑白成画

    天然的汀江水墨石与水墨画异曲同工的成画之妙,为我们留下水墨画空灵意韵的天然诠释;同时也为水墨画的创作发展铺就一条道法自然的捷径,汀江水墨石的灵气体现在它的墨韵上:存在着留白与晕染的两大特点。

    留白是指水墨画上没有着墨的地方,为视觉留下了空灵的遐想。

    水墨画讲究对立统一的平衡法则,以虚衬实的表现手法,留白是这种表现手法中的神来之笔,它承载着文人纤细、敏感的内心世界与现实反差的心灵真空。

    也是水墨画创作中朴素的相对论在虚实变化中返观内照,从容淡定。

    汀江水墨石面上的水晕墨韵,天然地吻合了水墨晕染的含蓄美与意境美。

    这种空灵变幻的神韵在视觉冲击上有如雾里观花,绵绵若存;

    水中望月,若即若离。

    意境之浓厚,空灵隽永,石面辅之以“黑纹绺”的釉质晕散,神奇如水墨皴染,单一的黑色散射成五彩的墨华:青、靛、蓝、黑、墨,达到渲染画面形象,虚实明暗的变化效果。

    边沿包裹着鹅黄水流漆巧色,观之墨里透青、层次分明,立体透视感强,拉近了画面与典故的时空距离,让尘封的典故再次生活起来,这种通感的效果如“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烘托了主题,从中流转出空灵的精神意韵,在画面上表现为简洁洗炼、突兀峭拔、空明幽远、含蓄婉约。

    汀江水墨石上的“黑纹绺”与“白纹绺”的阴阳交融,呈树枝放射状流布于整个石面,墨块的“晕章”与“点滴”这两个基本元素,在晕染和留白间建构“似与不似”的水墨写意情趣,这些“黑纹绺”与“白纹绺”所呈现的点、线、块、面,是我们通常所说晕染与留白,它的阴阳变化所诠释的水墨用笔的皴、擦、点、染,用墨的浓、淡、干、湿;笔中飞白取气,破墨取韵,隐藏在黑白阴阳变幻中的“气韵文心”,被我们中国人以“文气”与“士气”的民族气质世代相传。

    汀江水墨石面上的“黑纹绺”与“白纹绺”,在成像上呈现“白底黑像”、“黑底白像”两种风格的黑白画面。

    汀江水墨石中的“黑底白像”是以黑衬白,突出空间的厚度与深度:它是真正意义上泼墨形成的墨花;是墨团之中自由独立的天地;是笔墨飞白的放大与提升;是水墨晕染后,留白的“凹凸花”与“点滴”。

    它形似古篆籀中,疏密穿插的分间布白,同样兼备笔墨气韵的特点,在黑白幻化中重新建构“似与不似”的意象,自然成画;是泼墨团中搭建的“文心雕龙”;它把墨的挥洒当作笔意的建构,是墨中有笔的自然存在。

    “黑底白像”是大自然在水墨写意手法上的入禅与出禅;它是水墨画创作上的逆向思维:水墨晕染的留白幻化成空灵的意象,它打开了水墨创作上时空营造的死角;

    晕染与留白可以相互转换成像的理念,为我们在意韵的营造手法上另辟蹊径,留下自然的依据。

第一百六十五集 情系汀江() 
笔墨写意

    汀江水墨石承载了千年的文人笔墨气韵,让我们有幸在客家母亲河汀江得觅她久违的天颜,水墨交融的晕染与留白展现的笔墨文心,让我们在诗意氤氲中梦回唐宋元明,一览中国文人水墨画在山水、人物、花鸟上的过往风华,再次与先贤大师践行心灵的契约与对话。

    汀江水墨石在山水题材上所营造的笔墨气韵,反映出山水的一峦半岗迂折迥回,阴晴晦涩的湿润特点:在石面上营造平远、高远、深远的构图方式。

    “让开大路、占领两厢”是一种由近及远、构图方式:两山隘口间,一条小道弯弯曲曲地向山谷走来,穿过山谷消逝在远方,若有人物置身其间,空谷足音、进山与出山,仕与隐,入世与出世的禅意就在山与人之间产生,山已经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山,它是深入人内心世界的精神寄托。

    “一体两翼”是一种由高远到深远的构图方式:中峰突兀,再由两侧的峦岗向两边平缓过渡推向远方。

    轮廊线条按“纹绺”穿插,峰与峦之间若有流泉飞瀑,仁山智水的理念就隐含其中,云中山顶的树林以大小浓淡的“米点”和“混点”生成,青、靛、蓝、黑、墨的五彩墨华,展现苍莽秀润的远方峦障。

    山体的层次以巧色勾嵌分明。

    汀江水墨石中的山水特质,让我们恍惚看到山水画鼎盛期“元四家”的笔法与影子。

    汀江水墨石在人物线条应用的手法上,以大写意兼小写意为主。

    “离、披、点、划时见缺落,若笔才一、二,象已应焉”。

    大写意浓墨粗笔:人物天真巧拙,面部留白,近视无功,远视生成意象;松袍宽袖,多见于禅意人物,行、立、卧、跽、坐间渐悟与顿悟的禅机,若拈花一笑了然通透,以形畅神突出人物的内心世界。

    小写意以细劲流畅充满动感的“纹绺”形成。

    人物形象:云鬓垂髫,峨冠博带,清骨秀体、衣袂飞扬,衣纹与身体动作相携,体现出中原的衣冠文化和南朝的名士文化,侍女与道教人物居多。

    汀江水墨石在花鸟上的笔墨情趣以小写意为主,石面上晕散着大小不一的墨晕,大者为花,小者为蕾;书法笔势上的点、曳、斫、拂构成了枝叶,疏密分配极类魏碑书体的分间布白。枝叶上晕墨苔点充斥其间,花瓣上仿佛带着湿润的墨色,这些自由的点也可以独立构成新的意象。

    石面上的花草鱼虫、花间禽鸟若疾笔写就: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笔意冷逸简约,赋予人格化、符号化的精神传递。

    飞禽走兽永远定格在凝眸的心灵脉动。

    黑白天书

    汀江水墨石的墨韵,不仅在画意上有如此丰富的表现与张力,而且在笔意上的凝结也毫不逊色。

    白字如碑刻的黑白拓片,黑字如名家墨宝,黑、白字体行中走草,正锋与侧锋水乳交融,峻拔内敛、刚柔并济。

    黑字:釉质,水流漆包浆。

    字体圆润饱满,蚕头起笔,笔运中锋,燕剪收尾,表现出藏头敛尾的阴柔墨韵;

    白字:硅钙质,节理包裹。

    字体粗犷多棱,金戈斧斫,奔雷走电,开碑裂石,表现出魏碑雄健的阳刚墨韵;

    这些弥足珍贵的汀江水墨石字石,无疑是水墨画的题跋。。。

    是中华文字传承至今的“神体”书法。

    天然墨趣

    路为纸、地成册、行作笔、心当墨。

    这个陈文龙,当真厉害,把汀江画面石的特点各方面都考虑到,如果没有一定的书画功底,通篇看下来,还是有点困难的。

    不过,也许陈老师早就考虑到这点,所以,尽量把每个特点都讲得很细,力求让人看得明白。

    下面就是讲他自己怎么喜欢爱石了,这些列举的石头,应该都是他的宝贝吧。

    偶得水墨石佳品,心中窃喜难奈,夜阑人静,独自品茗抚石,凝眉间,神驰古今:看《曹冲称象》之巧妙,观《大唐花舞》之奇艳,惊《武松打虎》之神勇,悲《黛玉葬花》之高洁,叹《英雄吕布》之气短,望《松间明月》之清幽,读《慈母吟》之泪下,游《东坡赤壁》赋华章,话《倩女幽魂》之痴绝,听《伯牙抚琴》之空明,品《陆羽煮茶》之留香,嗅《深谷幽兰》之芬芳,识《少年闰土》之如故,师《鬼谷真人》之玄微,参《达摩禅宗》之菩提,喜《七星伴月》之良辰,会《兰亭流觞》之雅趣,咏《高山流水》之悠远,蹈《敦煌乐舞》之轻灵,笑《八戒背媳》之滑稽,临《春溪鱼凫》之野逸,感《董永拜槐》之孝道,访《杜甫草堂》之情怀,揽《野渡横舟》之野趣——上下五千年、神话传说、人物典故;蠃、鳞、毛、羽、昆,山水清音、百味杂陈。

    一方有灵性的汀江水墨石就是一段山水的浓缩,一段人生的阅历,一段横切的历史,它于方寸之间尽现山之雄奇,水之空灵,云之变幻,风之绮丽,传递着时光流逝的亘古信息;是对大自然倍加珍爱的人文情怀。

    这种没有经过任何人为加工的硅钙璧玉质水冲石,它无可争议的水冲度、浓包浆为中国文人水墨画的黑白气韵,提供了真实可靠的画面支撑:如果说长江丹青石是质朴文秀的淑女,那么汀江水墨石则是温文雅尔的儒士。

    看来,陈老师也是爱石成痴了,对汀江石的喜爱,都上升到了一种文人情怀。

    政府极力倡导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