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尤其是要考虑外瓶和内瓶的干燥率,以及掌握好烧成后的收缩率。稍稍不注意,造成钮和槽不吻合的话,即便前面再多的辛苦也是白费。所以制作转瓶的代价十分大,往往是百里挑一。
就算是让唐明这种老把桩来烧窑,也不敢说一定能成功。但凡有百分之一的误差,就会前功尽弃,一败涂地。
“如何?现在你能做到吗?”
梁海生看着鲁善工,故意问道:“听老丁说你们去过景德镇,见过老唐,有把握吗?”
“现在还不行!”
鲁善工摇摇头,实话实话道:“如果说修复的话,可以研究研究。可说烧窑,那我的水平还差得远。”。。
梁海生笑而不语,对鲁善工评价更高,他其实是故意提醒这个天赋极高的年轻人,难得遇见手艺品行都不错的后辈,自然希望能越走越远,不要眼高手低,小看天下英雄。
“转心瓶也名交泰套瓶,堪称古代制瓷史上设计最精巧、工艺最复杂的作品。乾隆八年,由唐英与他的副手催总老格共同设计研制。”
“据清代文献加记载,转心瓶存世十分稀少,只在乾隆八年、十一年、十二年、十八年及二十二年,由御窑厂曾经先后烧造数件可以旋转的瓷瓶及瓷碗,花费巨大,仅供皇帝赏玩之用。”
唐英曾在奏折中称:奴才又新拟得夹层玲珑交泰瓶等共九种,谨恭折送京呈进。其新拟各种系奴才愚昧之见,自行拟造,恐未合适,且工料不无过费,故未敢多造。伏祈皇上教导改正,以便钦遵再行成对烧造。
乾隆见到这些奇巧之作后,未加赞美也未加批评,而是在唐英的奏折上批复:不必照随常瓷器一样多烧,嗣后按节进十数件。
可见一向好大喜功的十全老人也心疼转心瓶的花费,下旨烧几个留给自己玩就行。
“你看这里,粘合处,那道肩部棱线非常圆鼓,虽然以泥金描饰过,按照经验判断二者粘合应是用低温釉连烧在一起。”
梁海生指着一处跟鲁善工讨论细节,虽然他不是文物专家,但毕竟看过几十年,开会听高手讲座,也算的上行家。
鲁善工借着机会,亲手触摸转心瓶,可惜金手指没有任何反应,十分遗憾。到现在也不知道触发的关键是什么?难道真是随机?
“这种宝贝故宫也不过几件,当年有不少被带到宝岛,比如霁青描金游鱼粉彩转心瓶,乃是难得一见的霁青描金工艺。内瓶施白釉,饰粉彩游鱼图案。当转动内瓶时,从外瓶镂空处可以看到一幅池塘游鱼的画景,美不胜收。”
鲁善工能感觉到梁海生的遗憾之情,作为五代掌管文物的家族,对于国宝必然有种外人不能体会的感情。
自己的祖父亲手把宝贝带到一海之隔的宝岛,就连人最后都没有落叶归根,算是客死异乡。现在后人又为紫禁城服务大半辈子,看着国宝不能荣归故里,那种复杂情感肯定五味杂陈,一言难尽。
第90章 鱼鳞云衬夕阳天()
这次交流让梁海生更清楚鲁善工的水平,十分欣赏眼前这个年轻人,低调好学,谦虚有礼,前途不可限量。
身为掌管故宫四十年的大总管,见过太多人才,其他领域不用说,反而是工匠和修复师,更加需要过人定力和对文物发自内心的热爱。
别看故宫是国内最顶级博物馆,好像人才济济,可他心里清楚,更多高手还是藏在民间。
这也是举行交流会的主要原因,光靠故宫现有技术和人才根本满足不了所有国宝的修复工作,每次看着库房里堆积如山的宝贝,上面落满灰尘,可是因为某种缺陷不能让更多人欣赏它们的艺术之美,这是梁海生最心痛的时刻。
一家五代,百年传承,虽然不是工艺手艺,可对于梁家来说,这种责任感更厚重深沉。
亲自送鲁善工出大门,拍了拍对方肩膀,笑道:“等下次发皇榜,我亲手写邀请帖给善工堂,到时候一定要来!”
鲁善工重重点点头,看着梁海生欣慰的表情,老人转身离开,夕阳下略显苍老的背影,慢慢走近紫禁城,心中无限感慨。
谁都不容易啊!
回到家,搞定天字罐和何朝宗,暂时没有任务,下一步就是提升利坯水平,争取尽快打造出玲珑胎。
按照他的目标,薄胎最少零点六以内才能叫玲珑,先用唐明送来的素胎练手,等水平达到,最后再用德化陈腐瓷土,亲手打造玲珑素胎。
秘色釉基本破解成功,等素胎完成上釉,玲珑塔加上秘色釉,想想就激动!
鲁善工斗志满满,把这个目标当成毕业作品,全面考核几个月来所有积累和磨练,如果成功,那瓷器修复算是达到一个巅峰。
接下来一星期足不出户,全身心投入练习利坯和半刀泥,日子仿佛回到以前,平静自然,鲁善工很享受这种感觉,每天过的充实,每次完成目标,小小进步都令人激动。
“零点八!”
鲁善工仿佛进入一种玄妙境界,心如古井,明镜入台,手指间任何细微变化都第一时间反映在脑海,身体瞬间能做出本能反应,动作行云流水,丝毫不含烟火之气。
“零点七!”
修坯刀猛的往下一压,不用测量,凭手感就知道已经更近一步。不仅如此,就连刀面接触微小颗粒的碰撞感,每次都能清晰可见,鲁善工如最精密仪器一样,没有丝毫情绪波动,全神贯注,手腕带动手指,沿着弧线,飞快一划。
“零点六!”
脚下速度越来越快,素胎加快旋转,外人已经基本看不见运行轨迹。可在鲁善工眼里,所有细节越来越慢,好像播放慢镜头,任何风吹草动都逃不出一双火眼金睛。
就在速度达到最快的时候,右手如同蜻蜓点水,刀飞快的从一个奇妙角度切入,瞬间扬起一阵尘土,电光火石之间,仿佛清晨幽谷荡起薄雾,缥缈虚幻,如海市蜃楼,很快消失不见。
“成了!”
鲁善工突然福如心至,嘴角露出一丝微笑,慢慢松开脚,让旋转逐渐慢下来,最后停下。
拿起素胎,举高对着阳光,薄如蝉翼,丝丝荧光透过胎壁,在折射下,熠熠生辉,温润如玉。
鲁善工闭上眼睛,回忆刚才那种奇妙感觉,多天练习终于量变引发质变,刀法提升一个新层次。
按照唐明的说法,零点六是一个分水岭,是区别高手和顶尖的巨大鸿沟,就好像国内冠军和世界冠军,只差零点零几秒。
放下素胎,鲁善工没有过多喜悦,这只是完成第一步,接下来才是关键,雕花开窗,玲珑初现。
站起身,休息片刻,来到书房,拿起书,开始思考雕刻的具体图案。
“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碧波新涨小池塘,双双蹴水忙。萍散漫,絮飘扬,轻盈体态狂。”
鲁善工想打造一套玲珑茶具,一壶四杯,清雅俊秀,秘色釉最适合,继续从古诗中寻找创作灵感。
“秋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左思右想,暂时没有头绪,脑中闪过很多念头,可都觉得不太合适。没办法,时间已经到傍晚,先去吃饭,回来慢慢研究。
鲁善工来到附近饭馆,找个角落坐下,服务员笑着把菜单递过来,因为经常来吃,大家很熟悉。
“今天有新鲜的黄河鲤鱼要不要试试?”。。
鲁善工点点头,随口又点上两个素菜,很快菜被端上来,心不在焉的拿起筷子,准备吃饭。
“咦?”
“这是……”
突然眼前一闪,好像看见什么亮光?仔细看去,居然是阳光折射在清蒸鲤鱼身上,鳞片反射出来阵阵荧光!
“对,就是这种感觉!”
鲁善工灵光乍现,感觉放下筷子,端起鲤鱼,凑到阳光下欣赏。因为鱼很新鲜,刚杀不久还保持着生命力,鳞片饱满密实,上面不知道是否浇上明油,某种角度看过去,线条清晰明快,碧波粼粼,如同活物一样。
“瓜蔓水平芳草岸,鱼鳞云衬夕阳天!”
脑中猛地闪过这句诗,福如心至,突然抬头,只见夕阳下,落日余晖中,天蓝色中白云朵朵,云块轮廓分明,呈扁圆形、瓦块状、仿佛片片鱼鳞。
层层叠叠如水波状的密集,成群、成行、成波状排列。夕阳从远处照过,霞光万道,五色斑斓,令人目眩神迷。
鲁善工痴迷的看着天空,脑中闪过各种线条和流线,终于锁定一种,半圆形如鱼鳞般层层堆积,利用半刀泥工艺,刻花在薄胎之上。
飞快的吃完饭,小跑回家,开始在纸上设计图案。因为是茶杯,体积小,盈盈一握的手感最合适,太复杂容易喧宾夺主。
因为就是秘色釉,最擅长表现一汪春水碧波荡漾的意境,如果能加上鱼儿的灵动,好似午后池塘,碧水清波,忽的跃起一条锦鲤,夕阳之下,美不胜收。
第91章 刀行似流云()
鲁善工放下笔,重新拿起素胎,仔细研究其底部,摇摇头,不满道:“线条还是不够凹陷,不能达到秘色瓷最高境界——无中生水!”
想起在故宫亲眼见识当年法门寺出土的几件秘色瓷,其中令人最震撼的是五瓣葵口凹底斜腹秘色瓷碟,口平折沿,呈葵口形,五个三角形曲口下有内凸外凹线,使口沿和碟身自然形成五瓣。
器身斜腹中间微外折,器底为凹底,碟内身通体施青绿,釉面光滑明快,釉质莹润,给人以高雅柔和、素洁明快的感觉。
最令人惊叹的是:在光线照射下,碟内明澈清亮、玲珑剔透,仿佛盛着一泓清水,令人叹为观止!
无中生有,似盛有水!
对比其他几件,虽然隐约都有水感,但相对较弱。通过细致观察对比,鲁善工发现无中生水的秘色瓷有个共同特点,即器底部均为凹底。
所谓凹底,是相对于瓷器底部而言,由底部外侧向内侧凹进而出现一个窝状。相应地从瓷器口处观看,底部形成一个微小弧面。
当看到五瓣葵口凹底瓷碟时,第一感觉是底部整体亮于腹壁,这样就很容易产生无中生水的视觉差。
原因是碟子底部近似一个凸面镜,对光有发散作用。以观察到的最亮处为中心,光的亮度依次沿着碟子底部表面很自然地逐层展开,直至碟子底部与腹壁相接处,使碟内有波光粼粼之感。
其他非凹底的秘色瓷则不具备凸面对光的发散效果,光线很难形成层次感,所以水感很弱。
更为巧合的是,地宫还同时出土20件琉璃器。其中一件蓝色素面琉璃盘的造型也是凹底。通体蓝色,半透明,在光的照射下,也有着与凹底秘色瓷同样的美感,且水感很强。
“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
鲁善工深吸口气,终于明白当年诗人徐夤为什么会如此形容秘色瓷!
明月从春天的水波中剜出来,轻轻地旋转水上的薄冰来盛装映照春天绿色的云彩。。。
春水乃凹底产生光线折射的无中生水特殊美感,薄冰形容素胎的薄如蝉翼,如玉似冰的质感,至于绿云,不正好就是阳光洒在鱼鳞云身上的美妙意境?
鲁善工突然豁然开朗,瞬间融会贯通,全身如过电般颤抖着,之前所有积累如洪水般崩流而下,令他有种醍醐灌顶之感。
赶紧出门,去市场买几条鱼回来,放在大盆里,用心揣摩鱼鳞的线条。其实上次在景德镇看过唐明的半刀泥,巅峰之作也是茶具,线条同样十分简约,通过层层堆积的装饰手法,表现青瓷的沉静之美。
不停观察鱼鳞的各种形状,抽象出线条,在纸上反复琢磨,简化,提炼成最合适的流线。
如果说盛唐审美表现出一种雄壮豪迈,气象万千,金戈铁马的强者景象,那么宋代则展现出闲适淡雅,宁静飘逸,绵软细腻的文雅姿态。
盛唐的整个审美就像朝气蓬勃,恣意汪洋的青春青年形象。而宋代就像一位历经沧桑,闲庭信步的中年成熟人士。
一生之中,少年才气发扬,遂为唐体,晚节思虑深沉,乃染宋调。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翠叶藏莺,朱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君子如玉,玉之美,在于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意境。宋代青瓷特别是官窑瓷器,含而不露的美玉精神,更符合玉的美。内部有光彩,但是含蓄冲淡的光彩,这种光彩极致绚烂,又极致平淡。
宋人不尚奢华,不好奇巧,钟爱自然,细嚼生活。对精致生活的执意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