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历史名人在都市-第1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奶袄泛屠炼琛!

    张再相信人类的善与恶都是天生都有的,虽然他上辈子的学说认为,人类在胚胎时期是纯洁的,而污秽的想法是在出生的时候钻进人类体内的,但不管怎么说,他是想新人类天生就有罪恶的一面,知道苏轼刚才所说的道理是什么意思。外在的制度再好,在人类的贪婪和懒惰面前,也只能一天一天的被腐朽,简单地公有制制度,从一开始就没有对人性做出足够的认识,所以也就注定了失败。

第二一八章 大汉农牧9。75() 
嗟叹了两句之后,苏轼觉得自己的独自在敲鼓,而且还敲相当有节奏感。一旁的张载也听到了苏轼肚皮里的咕咕叫,笑着说道:“终究不能让人人都吃饱。”他这话是说,不实行井田制之后的封建王朝,没有一个不出现饥民的。

    苏轼对此付之一笑:“如今这年头,机敏导师少见的很了。很少有人在为吃饭的问题而担忧。以前的国家视之为基础的农业,如今才是他们眼中的贱业,当年被你们这帮大儒们称之为贱业的商业,如今才是他们前赴后继,或者说趋之若鹜的行业。不知道张子厚你,对这个乾坤颠倒的世界怎么看。”

    张载知道苏轼没有说出来的意思。眼前的世界是颠倒过来的,对于很多重生之后的人来说是这样的。但它的商业昌盛,让很多所谓的儒学家闭上了嘴巴,这个商业昌盛的世界,能让很多人都吃上饭,这个商业昌盛的世界,在向着理想中的大同世界一步一步的迈进。既然这个世界没有错,那么错的就只能是他们以及他们的世界。他们那个世界,是属于世家大族的世界。宋朝的主客户比例在某些区域接近一比九,有劲干活的没有田地,没劲干活的偏偏能够坐享其成。这就是长在为什么那么热衷于井田制的原因,而今天的锦绣国,主客户的比例无论是多少,都已经没有多少意义。但其中绝大多数人还是能够吃饱的,这就比华夏历史上最韦昌盛的朝代强出去不少。

    但是,是什么造就了这种超越,不是宋朝士大夫们一直鼓吹的文教之盛,而是几种高产的作物支撑起来的皮囊,找到了发明更多工具的法子。而宋朝的士大夫们一直隐隐为傲的所谓性命道理之学,在这个世界没有一点可用之处。起作用扥一批,偏偏是明清时代的继承人们,曲解了他们的意思之后,搞出来的那一套。

    还真真是讽刺啊!

    张载就这么想着,不知不觉之间,他的肚皮也敲起了震天的鼓声。

    “不如我们一起去吃饭吧。”苏轼恰到好处的提议,延长了他们彼此交流的时间,也给张载的继续思考换来了更多的时间。他没有不答应的道理。

    于是两个人一起来到了位于星猫农场东南角的临时食堂。

    这里的原材料都是从私有宇宙里召唤出来的,所以他们倒是不用担心会吃不饱肚子。说起来,有了这个异能术之后,不论他们走到哪里,都不必在担心吃饭的问题。毕竟在没有诸葛亮把其中的饭菜召唤出来的时候,他们还可以进入一号宇宙享受一顿丰盛的大餐之后,再出来继续为完成的大业。

    走进临时食堂之后,苏轼在琳琅满目的各种饭菜面前跳了很长时间,而张载则是随手点了几个菜,已经提前去占座位了。苏轼一向都是很有讲究的,吃饭都能吃出门道来,所以她才会弄出什么东坡肉,东坡肘子。能把注意力放在渺小的事物之上,是当时的士大夫们不曾多见的品质。即便他们当中有几个另类的人,也只是把固有的东西记录下来,而不是把已经有的东西加工成更好的东西。这两种劳动的性质,有着本质的区别。

    苏轼在十分钟之后,才端了几个包子,一小盘红烧茄子出现在张载的面前。张载已经吃到一半了,发现苏轼这才悠哉悠哉的坐下,不禁笑道:“子瞻肚子里的馋虫可真是挑事。”

    苏轼不以为意的抄起筷子就吃了起来,细细品味了红烧茄子的美味之后,拿起手边的餐巾纸抹去从嘴角处流出来的汁水,这才笑道:“你瞧瞧这种被称为昆仑紫瓜的东西,再看看你那所谓的井田,知道为什么喂不饱人了吗?战国之前能够喂饱人,是因为当时的人少。后来人多了,没有良种就不足以让天下的人吃饱。这和所谓的井田制没有半毛钱的关系。”

    张载不以为然的摇摇头:“有了良种放在井田里,照样能够有个好收成。其实你这个茄子,根本就算不上什么良种。我看过世界史。我们死了之后发生过什么事情,你也应该看过。土豆地瓜改变了人类的命运。虽然他们现在是最廉价的食物,但正是这些在数量上疯狂繁殖的食物,在保障了我们也可以疯狂的繁殖。但我还是相信,如果他们种在井田里,会比其他的田地里得到更多的照料。”

    苏轼对张载的这种说法打心眼里嗤之以鼻。在他看来,所谓的井田制,只不过是在空间上划分的不同而已,根本就谈不上有什么值得提倡的地方。当然,从种子上面说服不了张载,不代表苏轼就会这么容易的放弃。

    “好了,我们先撇开种子的事情不说。”苏轼拿起一个包子,张开血盆大口咬了下去,然后摆出一副享受美味的样子,细嚼慢咽了好长一段时间,才继续对张载说道:“想必子厚也知道,上辈子的时候,我也曾经弄出过一两件农具。我们死后的世界史,也证明了机械力量的强大,我想子厚不会没有注意到农业机械的作用吧”

    “怎么没回没有呢?”张载果断的说道,“我知道你想说什么,那个包子也是机器做的是吧。但是我告诉你,如果现代的农业机械出现在井田上,他会比其他农田里更有用。会让庄稼长得更好,即便其他农田里也是用相同的机械,哪怕是更好的机械,也会是这个结果的。”

    苏轼这下彻底无语了。他原本还想着强调没有井田的情况下,现代农业依旧养活了比井田时代还要多的人。但是张载却指出那些个后来证明过的有利条件,如果出现在夏商周时期,一定会打造出来一个别样的三代之治。

    最后苏轼只好气愤的说:“所有的人都在井田里务农的时候,谁还有那个心思去给他弄那些良种和机械。清政府就想着自家的一亩三分地。然后呢?没有提前找到南美洲的良种,没有足够多的人从农田里解脱出来。于是,发生了什么事情,你应该知道吧。”

第二一九章 大汉农牧9。875() 
张载不能否认,近代的百年屈辱的确是这个原因造就的。没有人从农田里解脱出来,也就没有人从事工商业,最后的结果就是,没有商业刺激下的工业,先天畸形。没有本地工业的优良基础,后来只能依靠外来资金和技术,最终造成了列强诸国从容的划分势力范围,虽然没有像传闻中他们对非洲做的那样,拿着尺子在地图上解决问题,但也足够警示某些人。

    就在这个时候,王安石忽然端着盘子从旁边路过。他听到了苏轼刚才的言论,也看到了张载现在的表情。不由得停下了脚步,王安石的衣服上,还沾着刚刚吃饭时留下来的污渍,但他显然没有在意的苗头,油汪汪的双手顺便在衣服的下摆上抹了一把,然后笑着对苏轼说到:“这次终于不再虚构典故了。”

    苏轼在参加科举的时候,曾经引用过一个上古典故,来证明自己对《尚书》中的一句话的理解。结果主考官欧阳修不知道那个典故,副考官梅尧臣也不知道那个典故。考完了之后欧阳修翻箱倒柜也没查出来,于是开口详询。苏轼却回答说:“我编的。”这件事虽然在当时也算得上是一段轶事,但按照现在的视角来看,拿着公平公正来当做轶事的筹码,当然说不过去。

    苏轼现在的心态,对那件事情已经能够看得开了。所以王安石的调侃也算不上什么大事儿。苏轼拍了拍旁边的位子,十一王安石坐下。后者也毫不客气的也屁股坐了下去,手中端着的盘子当中,有不少汤汁不小心洒了出来,有的撒到了王安石的身上,但他却丝毫不在意,有的撒到了桌子上,对面的张载不禁摇起了头。

    但王安石才不会在乎张载究竟怎么看。他直截了当的问苏轼道:“当年,我奉皇上之命主持新法,你们反对这个反对那个,到头来怎么样?北宋中就是忘了国。然后呢,你们旧党的后人在南宋偏安一隅之地,最终让蒙元绝了我们华夏的传承。如今,你倒是想起制造新工具的功劳了,上辈子的时候,怎么不见你把心思放在这个‘新’字之上?”

    对于王安石的变法活动,苏轼一如既往的嗤之以鼻,虽然他在后世的声誉越来越高。但那是后世的人需要把它美化一下,然后拿出来粉饰门面的正常需要。对于二十一世纪的人来说,王安石变法的整个过程,在元祐党争期间被修改的一塌糊涂,而后经过金人南下和蒙元荼毒等多次破坏,以及南宋时期的多次修改,早就已经面目全非,到了康有为梁启超变法的时候,又把这段历史从坟子里挖出来,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出来接客。以证明他们的行为是多么值得提倡。到头来,直到二十世纪末期,才有人想起要研究她的真面目,但能够找到的历史片段已经少得可怜。

    更关键的是,曾经的苏轼认为那是坏了他们享乐官途的变法,如今在苏轼的眼睛中,却不是冲着现代的发展而来的。除了变相的劫富济贫,其实他们也没有周济贫苦,而释放到国库里用到打仗上去了,也算是缓和了矛盾之外,其他的方面,根本就不曾朝着现代的发展方向看一眼。所以苏轼仍然觉着,王安石的变法只不过是在形式上追求新颖,但终究不是从根本上寻求出路。

    王安石看到苏轼的表情之后,就知道这家伙依旧不欣赏自己当年的举措。重生之后,王安石其实也看过很多评论自己当时变法行为的文章,的确也意识到了当年的不足之处,所以他对苏轼的不以为然也没有太多的意外和意见。

    说起来,王安石和三苏之间不是一点过节都没有。苏辙曾经在制科考试当中,说仁宗贪恋美色,但举出来的例子,却是街头巷尾谣传的东西。考试结束之后,很多人认为苏辙这是利用不实消息,沽取直名,主张不能录取这种人。王安石也是其中之一。当时他担任的是知制诰,负责起草诏书。在听到消息之后,他立即声称即便苏辙通过考试,他也不会为其草诏。没有诏书的承认,苏辙的考试结果就毫无意义。

    这件事情一直闹腾了一年多。苏辙虽然最终获得了认可,但双方彼此结下了梁子。不久之后,王安石母亲去世,他回家丁忧之后。苏辙的父亲苏洵兴高采烈的写了一些不该写的东西,在充分展现了自己幸灾乐祸的本事之后,把这个梁子结的更深了。

    后来苏轼苏辙先后反对王安石变法,但他们的理由其实并不正当。苏辙最开始是站在变法派一侧的,还加入了制置三司条例司。也不知道他和王安石是怎么和好的。但苏辙反正是和新党的投机分子们走到了一起,直到后来发现,王安石的变法得罪了很多人之后,才离开他们。

    苏轼的遭遇则比他更惨。新党干将李定是苏轼好友僧佛印的同母异父弟弟,其母死后,李定被指责没有为母亲守孝。这件事情究竟是谁爆料出来的,已经没有足够的史料证实。但苏轼却在这个时候,为一个孝子大唱赞歌,以此讽刺李定。双方就此结下梁子。

    李定以赡养父亲的名义两年没出来做官,复出之后,他曾经派儿子去参加苏轼的宴会,想来是存着和好的意思,但苏轼却在宴会上嘲讽李定之子,就此加深了梁子。

    不久之后,李定接到举报,说苏轼的诗词之中有诽谤朝政的嫌疑,就此揭开了乌台诗案的序幕。这其中,大科学家沈括所扮演的角色恐怕也不是很光彩。但当时的朝廷之中,有很多人都在政治投机。曾巩的兄弟曾布,大科学家沈括,还有后来戳穿宋徽宗不看为帝的章惇,都是如此。苏辙只是个投机失败的例子,而苏轼,恐怕也少不了一个恃才傲物的评价。

    然而如今的苏轼与王安石,却已经能够平静的面对对方了。

第二二零章 大汉农牧9。9375() 
诸葛亮悠闲地看着邻桌的苏轼和王安石,即便他们想一千年前那样有开始争执变法的事情,诸葛亮也没有丝毫阻拦的意思。坐在诸葛亮对面的爱丽丝,津津有味的品尝着中国菜,对邻桌的吵闹声充耳不闻。她正在暗暗下定决心,准备花上几个月去把中国的各色美食都吃个遍。

    她当然不会知道,诸葛亮此时心中所想的是什么东西。对与王安石,诸葛亮是有一定的钦佩之情的。和其它文学家不同的才华,就是他甘为民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