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帝国玩具(帝国重器)-第53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宋文骢和屠基达相视一眼,轻轻的点了点头:“也好,其实没有什么事情是需要向胡总保密的。说起来我还要向你道谢,之前一号来611所视察,听说背后胡总也出了很大的力。”

    胡文海虽然身份上只是一个商人,但参与的机密和绝密等项目难到还少了?在定密的级别上,说不定和屋子里这四位院士也不遑多让。

    何况去年当今一号从魔都走马上任以来,密集的开始对各地进行考察。其中军工系统第一个去的便是14所,谁也没想到王小谟和那位长者竟然是交情深厚,双方谈笑风生!

    而军工系统考察的第二站,则是让人大跌眼镜的放在了611所。这在有了苏27之后,对十号工程有些轻视的空军可以说是狠狠的打了一个预防针。

    原本紧巴巴的十号工程,资金问题由此得到了彻底的解决。宋文骢对这个从天上掉下来的馅饼完全是“懵逼”状态的。后来多方打听,才听说了胡文海竟然在这件事上有决定性的作用。

    若非是他向一号的大秘提议,长者到611所来那就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了。

    双方无缘无故的,胡文海为什么用了这么大的人情和面子,要给611所和十号工程这么一份大礼?

    宋文骢虽然是得了好处,说实话心里也一样是有些莫名所以的担忧。

    这次到胡文海这里来拜访,一方面可以说是道谢,另一方面也是希望能够将他的心思摸清。

    宋文骢毕竟是十号工程的总师,上百亿的项目握在他的手里。身处敏感之地,就只怕无事献殷勤,来者不善啊!

第六百三十二章 换发() 
对于宋文骢来说,胡文海的定位实在是有些困难。

    要说对十号工程没有功劳,这话是丧良心,递话给天字第一秘是个容易的事情吗?往严重了说,换个人,这面子大过天去了!

    但是另一方面,胡文海对十号工程又没有那么重要。毕竟出钱的还是国家,十号工程没拿他个人一分钱,没什么面子不面子的问题。搞战斗机的项目,哪里容得下什么面子?

    国家要满足十号工程的需求是必须的、是应该的义务,坚定支持十号工程是国家正确的战略决策,宋文骢并不需要因为胡文海在这其中发挥了作用而领什么情。

    道理是这么个道理,但做人、做事却不能算计的这么清楚。

    宋文骢虽然是个科学家,仿佛这样的人在世人眼中都有些不通世事。

    但实际上并非如此,能够管理一个国家级重点项目的领导者,怎么可能没有情商?

    学霸们给人以一种情商过低的表现,事实证明那不过是一种假象。情伤过低,大抵是因为对方不值得学霸展现出情商高的那一面来当然这只是一般情况下、现实世界中,谢耳朵那种是真的没情商。

    宋文骢这次来见胡文海,也是做好了心理准备的。只要不涉及到原则问题,他可以对胡文海做出一些利益上的让渡。听说新科集团的技术实力雄厚,一些电子半导体方面的技术和设备,拿给私营企业生产或许也并非是不可能。

    带着这样的想法,宋文骢也便干脆的对胡文海把十号工程的具体情况和盘托出。

    “十号工程这两年的进展尚且顺利,如今进度已经到了可以制作全尺寸金属样机的水平。”

    宋文骢沉吟了一下,向胡文海介绍道:“全尺寸金属样机的制作基本上已经是样机前的最后一个重要验证阶段,它不仅要对全机设备和管线等布局进行实际考察,与空军等用户就产品设计展开讨论,还要进行全机静力试验,以及最重要的对飞机的总体布局进行定型。”

    十号工程的一个与众不同之处,就在于大量的创新性设计。其零件与前代战斗机的通用性只有40%(missing)!(missing)!(missing)!(missing)!(missing)!(missing)!(missing)!(missing)!(missing),(missing)因此风险极大。

    为了规避风险,同时减少研发经费的投入。国家在同时推进熊猫和十号这两个项目的考虑下,已经决定对两个项目的一部分基础技术研发进行了合并。

    比如说两种飞机的雷达,熊猫原本采用的f…14a装备的ag…9雷达项目便已经被搁置了。但是14所积累的经验却没有被浪费,原班人马重新挂上一块jl…10脉冲多普勒雷达研发项目组的牌子,干的还是平板缝隙雷达的工作。熊猫的天线尺寸91m,而jl…10的尺寸则是53m,这是两者唯一的差别了。

    除此之外,十号工程在全尺寸样机的制作过程中,又面临另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主起落架缓冲器防卡滞,这是个从歼七身上一直遗传到十号工程的老大难问题。

    然而这在f…14身上根本不能称之为问题,要知道雄猫可是一款舰载机出身,起落架是机身上除了翼匣以外最值得信任的部件了。

    将熊猫国产化项目组的研发资料借鉴一下,两个项目大可采用相同的起落架设计和生产计划。

    除此之外,f…14a的航电系统是模拟电传飞控,在当前世界三代机上已经是落后的技术。而歼十计划采用的四余度数字全权限飞控,技术水平比f…14a真是高到不知哪里去了!

    熊猫项目组在了解了十号工程的项目进度之后,屠基达果断力排众议,砍掉了f…14的模拟电传项目,将两方人马并作一处。在这方面,611所反而做了熊猫项目组的老师。

    当航电和雷达两方面的队伍全部合并之后,机载武器的团队也自然可以合作一处。国产凤凰和计划中的pl…8、pl…12和鹰击9以及各式功能吊舱,也都可以整合到两机的工程中来。

    实际上不仅是熊猫和十号工程,中国在引进苏27战斗机的时候,苏联人提供的飞机是不装雷达的。

    这并不是说苏联人对中国有防备,或者苏27的雷达多么先进,苏联人担心出口会造成技术泄露。

    实际上,让人尴尬的是,情况正好相反。

    就苏27那个简单加大功率的h…001破雷达,中方在得到f…14战斗机的ag…9平板缝隙技术之后实在是太看不过眼了。

    而且如果雷达要采用苏方设备,相应的导弹等机载武器同样就要从苏联进口,这样一来使用成本就太高了。

    国内在谈判过程中强烈要求苏27的进口型号雷达部分留空,用于安装国产型号的平板缝隙多普勒雷达,性能比苏联的原版肯定要好的多得多了!

    说实话若非是考虑到飞机配重是门很深的学问,而沈霍伊不敢改原始设计的段子更是在后世满天飞,国内甚至想要连苏27的机载计算机都一起换掉。

    苏27那重达60公斤的氩…15机载计算机,换成国内的技术水平,减重一半都是保守估计。

    苏联人不情不愿的提供了雷达的数据接口,反过来还想询问中国是否能出口平板缝隙雷达的技术。对此,中方代表当然是用“呵呵”的语气与其谈论了一番西伯利亚的天气问题。

    向苏联提供技术也不是不行,但就苏联如今这幅痨病鬼的样子,你们买的起吗?

    这样一来,国内目前三种三代机采用的都是同种技术开发出来的不同型号雷达,14所的雷达项目可以说是得到了全国技术资源的支持,项目进展一日千里。

    按照王小谟的估计,在1990年年末到1991年年初,拿出可量产的型号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历史上jl…10雷达,也就是1473脉冲多普勒雷达是九十年代初立项,到1996年研制成功。而由于胡文海在熊猫国产化项目上的巨额投入,每年从项目组向14所流出的资金都有至少五千万美元级别,这对王小谟来说简直就是一笔横财。

    这笔钱从1985年开始,到现在已经持续了六年时间。充足的研发经费,格鲁门在某些渠道提供的技术支持,近在眼前的实物参考,这样优厚的条件下还不能追平原本历史的研发进度,这是对14所和王小谟有多大的意见?

    事实也当然如此,jl…10此时已经进入到了项目的收尾阶段,是熊猫和十号工程的子系统中进度最快的单元。

    像这种类似的合作项目,在十号工厂和熊猫项目在打通了信息共享之后可谓比比皆是。宋文骢对借鉴熊猫项目组的成果没有丝毫心理压力,而屠基达对国产熊猫寄予的希望,也绝不是简单的对f…14a的山寨复制,而是要雄心勃勃的在f…14的基础上发展出更加紧跟世界潮流的先进三代战斗机。

    正是双方都有着这样的计划,才最终促成了这次两方联袂出现在了胡文海的面前。

    而这次会面,更是有着非常深层的现实原因。

    宋文骢说到这里,忽然叹了口气。他摇了摇头,说道:“虽然全尺寸金属样机已经开始着手生产,但实际上十号工程仍然有一个巨大的问题。”

    胡文海看了看他旁边坐着的刘大响和江和甫,忽然心有灵犀的接了一句:“发动机!”

    “对,就是胡总所说,发动机的问题现在已经是十号工程最大的拦路虎了。”

    胡文海有些好奇的问道:“原定的配套发动机不是涡喷15吗?现在的研发进度不如人意?”

    宋文骢苦笑:“黎明厂现在连部件试制都不过关,更不用说仿制定型了。涡喷15的进度让人不能不担心,会不会重蹈发动机拖累歼13战斗机的覆辙啊。”

    胡文海惊讶的张了张嘴,他前世只听说过歼十换装al…31f的这段往事,但还真不了解这其中究竟发生了些什么。

    歼十因为换装al…31f导致后机身增粗,需要重新设计修型的事情他是知道的。但也只是单纯的认为,三姨夫毕竟是涡扇,性能作为三代机标配,肯定比已经淘汰的涡喷15性能更好。

    但毕竟还是有些遗憾,歼十在换发过程中浪费了至少有三年时间。与俄罗斯谈判用了一年,对发动机后部动力系统相关进行重新设计又是一年。后来在歼十试飞的过程中,发现由于发动机舱增粗导致性能指标下降,宋文骢力排众议报废整个生产工序,重新对机体进行修型又耽搁了至少半年。

    如果没有这三年时间,歼十也许在九十年代就已经能够服役了。

    但是话说回来,放眼望去世界三代机队伍里,没有一个是采用涡喷发动机的。这么看来,歼十采用涡扇的三姨夫也没有什么问题吧?

    而黎明厂仿制苏联r…29发动机的涡喷15,早在七十年代末就已经逆向测绘完成,开发出了试车的样机。谁能想到,这都十年过去了,竟然还连部件试制都不过关?

    这工业化生产和逆向测绘开发的差距,未免也太大了一些。

    宋文骢长叹一口气,说道:“空军方面在拿到苏27之后,已经有声音对黎明厂的进度非常不满。有些人提议,十号工程或许可以换发al…31f。”

第六百三十三章 无心栽柳柳成荫() 
历史果然还是有其惯性。

    空军在得到苏27之后,对于作为备件的al…31f发动机立即青眼有加。再看看已经开发了小十年,却仍然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的涡喷15,没有怨念是不可能的事情。

    把希望寄托在黎明厂能够按时完成涡喷15的仿制上面,显然是不怎么靠谱的事情。而原定计划为十号工程配套的太行涡扇发动机,相当一段时间里恐怕都只能是“不太行”。

    按照历史进度,太行别说是九十年代了,三十年后的太行b装机率都还很感人。否则歼二十a试飞过程中,也不至于要继续使用三姨夫。

    国内对三姨夫实际上是又爱又恨,爱它是因为在国内青黄不接的时候有这么一个得到优秀航发的渠道。恨也是一样,谁让国内航发实在是不争气,只能在毛子这棵树上吊死。

    可想而知,因为三姨夫国内在毛子那里会受了多少夹板气。

    要在十号工程计划进度下得到一款匹配的国产发动机,似乎已经是不太可能的事情。

    既然如此,有了从苏联得到al…31f的机会,那么何不把这款发动机用到十号上面?空军方面也不知道究竟是谁,突然开了这样的一个脑洞。

    显然飞机或者汽车开的再好,f1的赛车手不可能是个汽车设计专家,而空军的飞行员同样不是个飞机设计专家。

    空军并不知道对于一款已经接近定型的战斗机,换发是个多么大的工程。

    而且al…31f原本只是作为苏27这款双发重型战斗机的配套,技术要求与十号的单发中型战斗机差别非常巨大。

    简单来说,双发战斗机对发动机的可靠性并不那么看重。苏27有两朵菊花,一个发动机出现问题,还可以用另一个发动机提供动力飞回来。

    然而如果是十号在空中发动机出现问题,那唯一的结果就是飞机坠毁,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