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帝国玩具(帝国重器)-第62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德国发生的事情对于胡文海来说只是随意提了那么一下,从推到柏林墙到两德统一这段时间里,国内很多急需从东德引进的项目就已经完成了。后面不论是提供贷款担保,或者是打通到中国的陆海交通线,更多的工作都交给了中铁建投和各种民间团体自发去进行了。

    从1990年以来的九十年代初这几年,国际形势用风起云涌、波谲云诡都不足以形容。苏联的轰然解体,就连美国人都大吃一斤。究竟要如何来面对这段历史,是真正考验一个人智慧的事情。

    这里的智慧,已经是超脱了利润、人才、技术、资本这些小聪明的范畴,而是需要大智慧、大视野,以看穿人类历史本质的目光,去审视人类自身命运的能力。

    无疑,以胡文海如今的能力,可以说勉强能够站上了历史的棋盘。从一枚棋子,成为棋手背后一个观棋多语的“小人”了。

    过去几年时间里,胡文海的作为更多是利用自己先知先觉的优势,抓住一切机会用于积累自己的资本。这样做的一个好处,当然就是不需要去衡量整个世界局势的变化,只要一心一意的将别人的钱揣进自己的兜里便可以了。

    然而作为一个棋手,胡文海必须要开始转变思路。钱对他来说,已经意思不大了。做事的格局如果继续局限在“钱”或者技术、设备这些东西上,那么他也就只能止步于棋盘上的一枚比较重要的棋子位置。

    随着他对这个世界线的影响越来越大,可以预见未来的历史走向,将不会再被他所完全掌握。胡文海如果想要保持自己的优势,就不能只是单纯的对世界线进行“掠夺”式的开发,更加要注重“布局”,营造将未来继续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有利形势。

    从棋子向着棋手思路的转变,直接导致了胡文海手段的升级。最直接的就是他看待问题、处理问题,不再只局限于“术”的层次,而是更加倾向于造“势”。

    不过目前看来,苏联的历史到这里,似乎并没有多少改变。1991年八月,戈尔巴乔夫不顾全民公投要维持苏联联邦制的呼声,与十五个加盟共和国的首脑达成协议,准备在新联盟条约下组成新的邦联制苏联。

    8月14日,新联盟条约文本向社会公布,顿时引起整个苏联的全面哗然。

    苏联的命运,无论如何似乎都已经进入了倒计时。

    在这样的紧要关头,胡文海又能、又应该做什么呢?

    “舍宁同志,欢迎您能够率团来访中国。”

    照相机的闪光灯频频闪烁,系着红领巾的小学生手捧鲜花的跑上来。红地毯的末端是一长串的福特进口公务车,让整个场面对苏联人来说充满了久违的熟悉感。

    外交部的工作人员组织了相当热烈的仪式,用来欢迎这次历史上本不存在的,苏联访问中国的使团成员们。

    从美国在90年开始对中国加紧遏制之后,中国国内也在寻找打破这种局面的办法。作为世界两级之一,长者在今年五月曾经对苏联进行了一次领导人访问。从外交礼仪出发,苏联也应了中方邀请,安排了这次以苏共中央书记奥列格西蒙诺维奇舍宁带团,对中方进行的回访。

    当然,原本的计划里回访的领导人肯定不是舍宁这个级别。不过在一些苏联内部人士的操作下,比如说有克留奇科夫的推荐啦,或者是鲍里斯普戈的某些安排,舍宁本人对此倒也没有太多的意见。

    他的位置虽然已经可以算是苏联高层,但还不至于能够对苏共核心的安排作出反驳。

    与年初长者访苏不同的是,这次舍宁带领的苏联访问团规模可以说是相当庞大。350人经济舱座位的四架伊尔86客机依次在机场降落,预示着这次苏联方面对中国访问的人数超过了一千人的规模。

    这个远超过外交惯例的访问团人数实际并不那么奇怪,似乎是为了要向自己的“老大哥”们展示中国几十年来的发展成就,集团为此开出了一个相当诱人的交易。

    苏联的官方使团人数只有三十四人,不过随行的苏联各行业专家学者和高层智囊,来回路费和生活、旅游费用全部都有在苏联国内部分进行报销。

    除此之外,每一名有集团认可的学者加入访问随行名单,苏共组织处都能得到一千美元的额外“报酬”。

    这是一个非常“因吹丝停”的数字,从官方汇率牌价来算,一千美元实在算不上什么。苏联一个教授的月基本工资大概就有两三千卢布,一千美元理论上不过是他们半个月或者是十天的工资而已。

    然而如果这笔钱被集中使用,一百多万美元对于苏共组织处可着实是一笔肥肉。

    不得不说,作为世界两极之一,这年月苏联的外汇储备甚至还没有中国多。一百万美元对于苏共组织处,意味着在体系内的话语权被极大的提升了。

    虽然到了1991年的8月,它早就已经没有什么话语权可言。不过如果是组织出国访问,苏共的号召力还是能够担当起一支豪华团队的。

    从乌克兰的黑海造船厂到共青城的苏霍伊,苏共组织处几乎是完全遵循开出来的名单来照方“抓”人。到最后的结果就是,苏联民航足足用了四架伊尔86才满足了使团的需求。为期一周的访问能够创汇一百万美元,这样的好事说实话可真是不多。

    机场简短但热烈的欢迎仪式结束之后,集团的金援当然不是那么好拿,这些苏联的精英学者们将在接下来的一周分别赶赴中国各地,“参加”中方安排的各项考察活动。

    苏联专家如果在考察中能够提出合理化的建议,集团已经承诺了数百到数百万美元的额外奖金规划。

    苏共组织处对此心知肚明,这不过是中国人拐着弯想要大规模收购苏联技术的手段而已。如果是按照正常程序进行技术买卖,这笔钱落不到苏共手里,对于中国方面来说时间和程序成本也让人无法接受。

    克格勃和内务部,早就已经对各位专家学者们进行了出国前的紧急培训。哪些东西能够拿出来、哪些需要保密,出售技术的报酬如何分账,都已经做好了方案。

    什么?阻止中方获得苏联技术?这种话是绝不会有人有机会说得出口的!但凡有这种想法的,克格勃的秘密警察早就已经把人扔进秘密监狱了。

    这不是,苏联方面访华使团抵达的第二天,两支苏联专家队伍就坐上了中国民航的客机,分别向着盛京和大港出发了。在那里,盛飞和大港造船厂,已经是翘首以盼。

    苏霍伊的技术团队这次是中方主要的邀请对象,尤其是苏27的技术和工艺设计师,更是开出了一次讲座一万美元的天价。虽然这笔钱要上缴一大部分,但苏霍伊的这些随团工程师们仍然可以留下一笔钱,或者的提货劵也是很有诱惑力的选择。

    当然,参加交流活动的可不止是苏霍伊的团队。黑海造船厂的瓦列里瓦西里耶维奇。巴比奇同志在大港造船厂也受到了热烈的欢迎,这位在未来中国军迷圈子里名声响亮航母总师,这次可是胡文海钦点的邀请对象。

    这位老爷子可以说是苏联红海军的传奇人物,从莫斯科和列宁格勒两艘直升机航母的分系统工程师,到基辅级的综合设计师,再到明斯克号的核心设计总师。到了库兹涅佐夫号,巴比奇已经是黑海造船厂的航母设计部主任。

    未来中国的第一艘航母的底子瓦良格号,干脆就是这位的“亲儿子”。

    当然,这些履历并不能因此就让他在中国军迷圈子里大名鼎鼎。真正让胡文海对他“念兹在兹”的原因,主要还是因为中国在购买了瓦良格号之后,这位老爷子是自己带着简历“买一送一”,跟着航母一起到了青岛特种船舶设计院的“***”。

    后世干脆在中国定居的巴比奇老爷子,真正能算的上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了。这样的国际友人,胡文海当然是记忆深刻。凭借他和中船重工的关系,早早就为老爷子预定了大港造船厂的一个重量级职位。

    当然,这些安排对于巴比奇或者其他苏联专家还没有正式进行接触。对于这些苏联专家来说,这次随团访问不过是一次短暂的休假和大规模的学术交流。虽然规模实在是过于大了一点,不过集团财大气粗,出钱的大爷当然是您说什么是什么了。

    出差一周就有一千美元的保底收入,这样的好事可不是随时都有的,大家都在想着拿到这笔钱之后回国要如何改善一下生活。至于这次随团而来的上千名苏联专家,他们并不知道,这次离开苏联——也许便是永远。

第七百四十七章 紧急状态() 
“你们中国的同志,已经不用图16了吧?”

    盛飞,刚刚结束了一次关于苏27设计思路的讲座,米哈伊尔笑容满面的和盛飞的领导以及工程师们交谈着。忽然冒出来的这么一句问候,冷不丁让众人脸上的笑容顿时僵硬起来。

    西蒙诺夫像是没看到中国同行们那古怪的神情,露出兴奋的口气,接着说道。

    “中国在使用苏式武器上是有深厚积累的,我相信苏27会取得比图16更多的赞誉。作为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三代战斗机之一,中国广阔的天空,应该拥有更多的苏27战斗机。”

    “你们不要太过于矜持,苏霍伊已经做好了准备,帮助中国守护你们的天空了!”

    好么,饶了一圈,原来这位侧卫之父是变相的搞起推销来了。

    盛飞的人松了口气,连连点头的笑了起来。不管是否真的有这个打算,但在面对米哈伊尔西蒙诺夫的时候,那是怎么来拍马屁都不嫌浮夸的。

    各种赞誉和高帽轮番的抵上去,顿时让这位侧卫之父飘飘然起来。

    按说作为苏霍伊的“扛把子”,米哈伊尔西蒙诺夫还不至于表现的这么虚荣。不过考虑到这几天他在盛京的所见所闻,多少肯定会有些心里不平衡。

    相对于沈霍伊抄都还抄不明白的技术水平,盛京这座城市可是比苏联的远东地区任何一座城市都繁华了太多。

    中方这两天里的安排,除了有苏霍伊的专家轮番展开讲座,还有就是邀请他们在渤海省内各处参观游览。盛京是第一站,绣城当然不会落下。除此之外,辽中城市群,牛庄和大港这些城市也都已经走马观花的看了一遍。

    盛京90年代人口稳稳超过七百万,反观苏联的远东地区城市是个什么规模?伯力人口八十万,海参威六十万,共青城只有可怜的二十六万人——这三个远东各州的首府城市,还没有瓦房店一个县的人口多。

    等到苏联解体,俄罗斯无法控制远东局势,这些城市的人口还会不可逆转的减少。

    经过这几年的发展,环渤海经济带已经开始头角峥嵘。从白音华到鞍钢的铁路每天运煤的万吨列车根本望不到尽头,鲅鱼圈的滨海项目大量的从海外进口高品位矿石,这些都是渤海经济带起飞的基础。

    大港正在筹建英特尔的1。8微米代工厂,盛京软件园里飞利浦的大中华区总部门庭若市。电子产业、新能源,与传统的机械加工业结合,形成的全新造船业和数控产业,以及软件业和物流业的蓬勃发展,这些是苏联远东地区、甚至是整个苏联都无法见到的景象。

    苏27诚然是苏联工业技术的骄傲,然而中国人的追赶也让米哈伊尔西蒙诺夫感到了深深的威胁。若非如此,老爷子也不会如此失态的用这种上不来台面的小手段,来找回一些自信了。

    好在沈霍伊吃人嘴软,几句恭维话又不会掉一丁点肉。当即派出几个专业人士,将老爷子哄的心花怒放,没过多久就把对盛飞的好感度刷到了max。

    就在宾主尽欢的气氛下,米哈伊尔老爷子回到了安排他下榻的盛飞宾馆。然而他刚刚踏入宾馆大堂,便感觉到了空气中弥漫的强烈不安。

    “马卡洛夫,发生了什么事情?”

    米哈伊尔抓住匆匆走过的沈飞访问团团长马卡洛夫,皱着眉低声问道:“你们这是在干什么,怎么无缘无故的都集合起来了。”

    从大港过来“考察”的黑海造船厂厂长马卡洛夫神色已经不能用惊慌来形容,仿佛是世界末日降临——不,哪怕当年德国人打到了顿河,米哈伊尔也从来没见过这副表情。

    “我们请中国的同志接通了苏联中央电视台的信号,bpemr的紧急新闻。”

    马卡洛夫咬着牙深深的呼吸一口气,仍然止不住脸颊上的颤抖:“你最好也和我过去看看。”

    被临时拉来线路改成电视放映室的咖啡厅里,此时已经坐满了这次到中国考察的苏联人。他们没有发出多少声音,安静的坐在自己的座位上。

    他们有的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