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帝国玩具(帝国重器)-第68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既然如此,那退出与涡轮院的竞争也就不是什么不可接受的结果了。

    对于中航发集团来说,同时开展两个重叠的发动机项目,当然不如全力支持一个项目来的更有效率和力度。

    然而问题是……

    胡文海摸着下巴,犹豫的走了两步,不知道这能不能真正算是一件好事。

    太行发动机在初期当然是不太行的,喷零件这种事情并非全然都是段子。但是就像年轻人道理懂的再多也还是总想走捷径,没有真正经历过失败,是不会懂得失败也是财富这个道理的。

    即使是通用的发动机,9核心机是六十年代研发的产品,其装配的发动机从f101到f110以及cmf56。而f101缩小又开发了ge15核心机,ge15再发展出yj101涡喷,yj101加上外涵道就成了f404,f404和f101杂交得到了f110……

    这样从ge9发展而来的各种改进、衍生和迭代型号上百种,性能在早期的时候也并不如人意,各种指标也是一边用一边反馈一边改进而来的。

    如果ge9当年试车也喷零件就下马,是不是以后就没有通用的这些后续型号了?

    如果是原来历史上,军工系统只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背景,胡文海也会认为涡扇10确实走了不少弯路,能省一点资源给正确的路线总是好的。

    不过胡总这小十年来从海里折腾到天上,为的是啥?不就是疯狂的给军工系统开了个“sho_me_the_money”的金手指吗?

    现如今的军工系统,比历史上曾经的九十年代都阔到天上去了!

    太行发动机的思路虽然是错的,但谁也不知道它的试错对后来中国航发发展究竟有没有什么关键的影响至少,胡文海作为一个爱好者,确实是不敢断言涡扇10和涡扇10a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的。

    甚至来说,太行项目取得的经验,对后来江和甫的涡扇15究竟有什么意义都不是他能够知道的。而一旦以ge9核心机开发太行的这条路线下马,那么还将出现另一个严重的后果这意味着中国航空发动机彻底与美系分道扬镳,成为被苏系主宰的市场。

    胡文海不知道这两条路线究竟孰优孰劣,那么这两条路线就都不能放弃。只有一条腿走路的,那是瘸子。不管什么时候,两条腿走路才能走的稳。

    想到这里,他忽然停下脚步、抬起头来,沉吟着向刘所长说道:“乌克兰的al…31f大修线,这个并不是问题。左右不过是钱而已,总能拿出让马达西奇满意的价码来。不过……606所有没有考虑过,一旦失去太行项目,未来盛京航空系统要如何自处呢?”

    中国航空系统是垄断行业,垄断随之而来的自然就是超额利润。但是以中国的国情来说,这份超额利润却不是没有代价的,代价就是航空系统必须为国防作出贡献。

    606是盛京航空系统航发的配套研究所,如果砍掉所有分支专心做al…31f的国产化,肯定能够把这个项目拿下来。但是然后呢?整个盛京航空系统以后就躺在苏27这个平台吃到死?

    一旦苏27这个平台失去了军事价值,那盛飞系统还凭什么享受航空产业的超额利润呢?

    以盛飞的“过往”表现,胡文海觉得不是没有这种可能啊……

    “我有个建议,希望刘所能够考虑一下。”

    刘所长同时也皱着眉头,这确实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全力促成al…31f的国产化,也就是说606所基本要放弃它的自我研发能力。别看自我研发发展起来很慢,但是要放弃却是很容易。

    一款航发即使投入市场,跟踪研发改进一二十年都是少说了。这十多年都在al…31f这个平台上,去琢磨别人的技术路线和产品思路,基本上也就摆脱不了苏系风格的影响了。

    然而问题是,al…31f毕竟是留里卡设计局一代代演进出来的产品。没有从tp1到al21再到al31的这个过程,怎么敢说吃透留里卡的思路,怎么敢说下一代发动机的设计就不会出现问题?

    刘所长重重的点了点头,正色道:“胡总的建议,我们肯定要慎重考虑的。”

    胡文海大名在外,正所谓人的名树的影,他说的客气,可刘所长却是不敢有丝毫马虎的。

    “涡扇10的ge9核心机是从cfm56发动机得到的,即使606所决定退出太行的竞争,那么你们有没有考虑过……以目前涡扇10的基础,发展一款军用级别的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呢?”

    “既可用于未来的国产干线客机,同样也能用于军用大型运输机。”

    胡文海摆了摆手,示意刘所长暂时让他把话说完:“别总想着在ge9的基础上七拼八凑了,事实证明航空发动机不是积木,美苏在不同核心机上发展起来的体系,压根没考虑过模块化。想要掌握一款核心机的设计,对于我们来说只有一种方法,那就是老老实实的在一款核心机上烧掉足够多的燃油。”

    “吃透了ge9这款核心机,然后才能设计出cfm56级别的大涵道涡扇发动机,才能用于我们的国产大飞机。也就是吃透了ge9,不管是国产化al…31f还是参加下一代航发的竞争,盛飞才有可能立于不败之地。”

    “如果盛飞有这个决心,不甘于止步在过去取得的辉煌上。别说是一条al…31f的大修线,马达西奇早晚有一天,我都把它打包搬回中国来。到时候能够接收这笔资产的,也只有606和黎明厂而已了。”

    胡文海的话刚说完,就明显能感觉到刘所长的呼吸一下子粗重了起来!

    那可是马达西奇!是d…18t的马达西奇!是能把安225送上天的马达西奇!

    中国过往不重视运输机的发展,但随着建军思想的转变,必然会改变这一现状。然而放眼国内,目前类似cfm56大涵道比涡扇的同类产品根本没有!而如果606所能够提前下手,成为中国的马达西奇,那日子可就不要过的太舒服了!

    不用和624所竞争,可以利用涡扇10项目的积累,这些对606所来说都是无法拒绝的诱惑。

    可想而知,在掌握ge9之后如果再得到马达西奇的技术力量,中国国内将没有任何企业能够威胁到606所和黎明厂在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领域的统治。

    即使重回盛飞最辉煌的年代,606所也没有取得过这样的地位。

    “我想,606所……需要考虑一下。胡总这个建议真的很有吸引力,不过事关重大,我想最好还是谨慎一些,多听取一下各方面的意见。”

    “当然,这是应该的。”胡文海神色如常的点了点头,心中却忍不住叹了口气。

    可惜,如果换了624的人来做决定,现在应该已经在开香槟了吧。

第八百二十五章 腿软() 
胡文海感觉如今国内的航空业,好像被自己折腾的有些魔改了……

    魔都承接了一部分格麦的麦道客机订单,显然是在向着客机机体的分工领域发展。未来可以预见大飞机的机体和系统集成,应该就是以长三角区域为主。

    而原本扛起大飞机希望的西飞则拿到了熊猫国产化和秦岭发动机的项目,眼看着成了能和成飞打擂台的战斗机梯队成员。

    盛飞虽然拿下了苏27,不过如果他们被胡文海忽悠着上了马达西奇的船,未来的路怕是要和魔都掰掰手腕了这样也好,魔都资本雄厚,而盛飞资源充足,总比魔都和西飞、盛飞和成飞这样的竞争格局要有看头的多了。

    不过就全国的局面来说,航空工业由于其规模庞大和根基深厚,胡文海的影响力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有效,这样的产业布局也绝不是一个决策或者一两个项目就能推进的。若想在国内建成这样的南北两个军机和大飞机竞争集团,至少需要十年时间去不断推进。

    一个个项目、一项项决策,一条条政策,一场场会议,最重要的还有一批批的人才去推进,然后……大概十年的奋斗才能让这南北两大集团坐到格麦和波音的咖啡桌旁吧。

    这已经是相当乐观的预期了。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胡文海的心态也没有那么急迫。606在系统内根深蒂固,换句话说就是蜘蛛网最中心的那个点。稍微有点风吹草动都要全局振动,谨慎一些也是可以理解的。

    既然606所需要“听取各方意见”,胡文海也就暂时把这个事情给放下了。

    1992年的春节还剩个尾巴,他留在国内的时间已经不多了,然而需要处理的问题却是丝毫也不见少。

    尤其是胡解放突然袭击的给胡文海添了个没出生的弟弟,一直作为集团财务主管的萧野芹欢脱的给自己休个了产假。结果嘛,就是新科集团1992年到1993财年的财政预算审批工作,担子突然之间被压到了胡文海的肩上。

    从盛京参加完sm1c燃气轮机的投产典礼,胡文海只能又马不停蹄的回到了绣城新科集团总部。在这里,正有一场硬仗在等着他呢。

    “夏总,这是您要的文件,今天总算申请到了半个小时的数据中心机时,不然一准是赶不上这个会议了。”

    杜鹃手上捧着厚厚的几个文件夹,从里面抽出一份已经做好标签的文件,跟在夏博洋的身后亦步亦趋的走着。

    新科总部的13楼以上全部都是总部行政层,如果没有安全等级或者临时登记证件,外部人士是无法进入这里的。

    而杜鹃即使是所谓的“海学组”学员,也从来都没有机会能够到总部13层以上一睹为快,更何况是新科总部大楼顶楼27层这样的核心地带。

    不过话又说回来,夏博洋作为新科地产的总经理,如今中国商界炙手可热的风云人物,出入27层倒是和吃饭喝水也没有什么区别了。

    作为夏博洋的临时助理,杜鹃除了要参加海学组的课程培训,同时还要作为后备干部参与新科地产的一线实习工作。这样严苛的培训程序对她来说即是动力,同样也是压力。

    胡文海的“天子门生”,也不是那么好做的。

    像杜鹃这样的集团后备干部,一方面享受着令人艳慕的培训和升职通道,但另一方面来说他们的任何表现都会被人拿到显微镜下仔细的进行观察。

    周日的授课培训不提,每周一三五的白天在一线轮岗,晚上六点到十点同样也要参加夜校授课。二四六则是行政实习日,晚上也别想休息,那是留给行政实习加班的时间。

    高强度的工作和学习不仅对精力和效率有要求,业绩同样必须是出类拔萃。取得成绩被认为是理所当然,而任何失误却会收获无数的批评,甚至是从竞争中彻底淘汰。

    这样残酷而激烈的工作环境,说实话对如今绝大多数的中国普通人来说,未免有些超乎想象了。不过这批从新科集团千军万马里挑选出来的“海学组”成员,至今倒还没有人让胡文海失望过。

    至于这海学组一期学员中,最让人惊讶的就莫过于有着一付娇柔靓丽外貌,看起来完全能靠脸吃饭的杜鹃了。

    作为为数不多的女学员,杜鹃的样貌哪怕是放在一线售楼中心里都是出类拔萃。而她平常说话又温柔和气,一点也不像是个能成为商场女强人的样子。

    但就是这样一个年轻的“女孩子”,竟然展现了相当惊人的情商和抗压能力。在堪称残酷的工作环境下,取得的成绩竟然在海学组里都是名列前茅。

    凭着让人刮目相看的工作成绩,她在年后被夏博洋钦点成为了这次新科地产年度预算专案小组的助理成员之一。

    杜鹃此时并没有意识到,表面上看来这只是她个人命运的奋斗,但实际上海学组这一体制的成功运作,对于成立时间还不足十年的新科集团来说更加意味深远。

    在新科集团拥有自身造血能力之前,它再如何有钱,也只是一个暴发户。而在它拥有足够强大的人才供给能力之后,哪怕在高科技领域遭受致命打击,它也早晚有一天能够浴火重生。

    不过未来的商界大佬们,如今还只是没有离巢的雏鹰。跟在夏博洋身后亦步亦趋的杜鹃,只能用好奇的目光观察着“神秘”的新科总部27层。

    “夏总,我们去年零售的业绩比年初预计的要好”

    夏博洋身边的一群助理之中,一个人翻完了杜鹃递过来的文件,有些踌躇的说道:“原本去年的计划是销售额增长60%,但根据这个汇总数字来看,增长至少达到了125%,超过了计划销售额的一倍。”

    “当然,这个数字我们在去年就已经有所预料。不过如果我们今年把这个数字报上去,明年的增长预期必然也会大幅调高。这样一来,想要明年继续保持这个增长数字,我们的预算至少要增加四倍。这样的报告拿出去,总部方面……”

    “预案不是已经做了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