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帝国玩具(帝国重器)-第69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想要维持秩序的士兵,被记者们的照相机描绘成了穷凶极恶的豺狼虎豹。

    打倒在地的,当然是

    “人民的呐喊”。狼藉的现场,成了拷问当局救灾决心最好的刑具。后续大部队的行动也不可谓不快,从机动到卡拉干达到救灾物资装车和抵达汉套仅仅只用了两天时间,这绝对是精锐部队的机动效率。

    可是这两天时间里,他们仍然跑不赢记者们制造惨案的效率。更何况从汉套抵达托别,可是需要穿越刚刚遭遇沙暴灾害肆虐过的莫音库姆沙漠东南部,放到世界行军史上这样级别的艰难行军都是屈指可数。

    单从军事行动角度来说,哈萨克斯坦这支快速部署部队,无愧于精锐之名。

    可惜他们面对的敌人,比他们能够想象的更加强大。铅字和照相机的威力,在这场战争中远比机枪大炮和火箭弹来的更加强劲。

    随着越来越多的媒体赶到托别,每一棵树、每一颗草被沙漠吞噬都是一次惨案,更遑论是一个双目无神的小女孩,拎着一个布偶熊站在托别空无一人的街道上呢?!一个又一个让人心痛、心酸、心碎的故事,在这座城市中轮番上演。

    有手捧着一滩水,却因为缺水倒在门口的母亲,她的小儿子站在家中斑驳的玻璃后面,面向街道望眼欲穿。

    有抛锚在沙漠中央的伏尔加汽车,全家人相拥着在车里度过沙漠的夜晚,发现时已经变成了一组冰雕……在媒体的描绘之中,这座城市距离感动全世界,大概也只差一个沙滩和小男孩了。

    哈萨克斯坦政府所面临的舆论压力,由此可想而知。当四天之后救灾车队终于抵达托别,阿拉木图日报上反而开了一个天窗。

    偌大的头版上面只有小小的两句话不是每天都有头版头条,但是每一天都可以在这里读懂哈萨克斯坦。

    可以想见,阿比舍维奇在看到这一期报纸的时候,脸肯定是绿的。而紧接着在第二版,阿拉木图日报又刊登了一篇文章。

    随着军队进入托别救灾,很多人可能以为这场媒体盛宴已经进入了尾声。

    然而阿拉木图日报用这样一篇文章正式宣告,这场盛宴不过才刚刚开始而已!

    《哈萨克斯坦的每一座城市,都有可能成为托别》。从阿拉木图到托别,走阿特劳沙漠和莫音库姆沙漠南线通道,实际全程只需要四百公里。

    如果阿拉木图有直通莫音库姆沙漠南方重镇塔拉兹的铁路,救灾部队就不需要绕行到哈萨克斯坦丘陵西北方向,然后再乘火车向南抵达汉套,又转乘汽车才抵达托别。

    绕了这样一个圈,整个救灾部队的行程已经高达两千多公里,更是经过了三次物资装卸。

    由此文章的作者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这场灾害究竟是天灾、还是人祸?

    如果我们有一条贯通哈萨克斯坦东西走向的南部铁路,那么托别的悲剧有多少是可以避免发生的?

    在文章的最后,作者声嘶力竭的发出震耳欲聋的怒吼。

    “请哈萨克斯坦的铁路再快一点,追上它的人民消逝的速度吧!”如斯铁默夫在这篇文章刊登之后的第一个周一,公开宣布辞去他的内阁通讯部部长职务。

    只能说苏共遗留的这个舆论体系,由于独特的垄断生态,早就已经忘了当年从弗拉基米尔到铁人大叔,他们是怎么利用宣传和舆论把沙皇和孟什维克给打倒在地、再踏上一万只脚的了。

    阿拉木图日报这一连串的组合拳,不过是刚刚热身而已呢!随着时间进入1992年的冬季,哈萨克斯坦作为一个游牧经济为主的国家,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突发情况发生。

    而每一次能够吸引人们注意的事情,最终都能被阿拉木图日报以一个清奇的角度,引申到南部铁路改造工程上面来。

    而与此同时,由于一连串对社会热点新闻的报道,阿拉木图日报也在舆论界确立了自己的地位。

    哈萨克斯坦的良心!公民榜样!舆论自由!民意代表!独立思考!一顶顶帽子戴在阿拉木图日报的头上,成为一道道护体光环让阿比舍维奇无可奈何。

    他不是没想过通过强硬手段让这份报纸低头,然而紧接着舆论界就迅速抱起团来。

    一个纵狗咬人的记者被抓进拘留所,结果几乎整个阿拉木图的报纸上都开始报道poli局的负面新闻。

    在舆论界的引领下,入冬之后阿拉木图民间甚至都已经有了不稳定的迹象。

    一年以来随着苏联解体,哈萨克斯坦经济的急速衰退,实际上让所有底层人们都需要【31】一个出口来进行宣泄。

    兴风作浪也好、煽风点火也罢,或者还可以说是火上浇油。本来就不平静的湖面上,更是被阿拉木图日报等一批媒体又搬来了大火与狂风,湖面上的这艘船的船长可想而知是什么样的心情了。

    而这场风暴的关键节点,则眼看着即将到来了。一篇阿拉木图铁路设计院副总工程师库南巴耶夫的投稿,刊登在了阿拉木图日报上面。

    他以一种阴谋论的角度,将苏联时期对哈萨克斯坦铁路规划进行了分析。

    然后将南部铁路无法贯通,总结成了苏联对哈萨克斯坦进行控制的阴谋。

    文章最后干脆将哈萨克斯坦能否修建南部贯通铁路,上升成了是否真正实现独li的一个标志。

    这样的怀疑,对前苏联哈共第一书记的阿比舍维奇来说,未免就太过致命了。

第八百三十八章 对策会议() 
突如其来的舆论攻势,确实让哈萨克斯坦各方面有些始料不及、手忙脚乱。

    阿比舍维奇在过去的从政生涯之中,从来没有经历过这样的危机。

    当然,这并不是说苏联时期没有舆论危机,而是由于苏联强大的舆论控制能力,至少是不存在单纯的由于舆论引起的危机。

    而实际上这次发生在哈萨克斯坦的舆论危机,也确实不是一场单纯的舆论危机。

    为了应对阿拉木图甚嚣尘上的南线铁路改造工程舆潮,阿比舍维奇难得的抽出了一个完整的时间段,用来召集各方人士商讨应对策略。

    “这是讹诈,有人在干扰我们的决策工作,这样的干涉是绝对不能允许的!”

    刚刚上任的内阁通讯部长凯勒姆别托夫气势汹汹,这位在两年前还是一个杂志社总编,借着地图头新思维的风潮,当年可没少鼓吹“言论自由”、“新闻独立”这些普世价值。

    然而时过境迁,如今轮到他坐上通讯部长的职位,态度立刻就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

    “阿拉木图日报这是想做什么?政府工作有自己的节奏和规划,不能他们觉得应该做什么,就发动社会上的声音指挥我们。我们才是掌握这个国家权力的人,不是那些摇笔杆子的!”

    凯勒姆别托夫的这番言语,虽然没有赢得别人的附和,然而却是说进了很多人的心里。

    能够被阿比舍维奇纳入决策圈的人,至少也是政府部长级别的高级官僚。凯勒姆别托夫是内阁成员,有放大炮的资本。其他人级别不够,但内心却是认同他的这番论调。

    好不容易把权力从苏共手中收拢过来,难道不是应该紧紧的握在自己手中吗?

    南部铁路改造工程,这是多么大的一个项目。如果完全将哈萨克斯坦南部铁路贯通,整个项目可能需要上百亿美元的投资。且不说哈萨克斯坦有没有这些钱,这么多钱投入到铁路上,势必影响整个国家的发展战略,根本不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反而是动全身而牵万发了。

    这种国家大政方针的制定,难道不是应该有他们这些国家的精英来制定、规划和分配吗?

    阿拉木图日报里的都是什么人?记者、编辑,还有一些不食人间烟火的艺术家,这些人过往不过是装点的花瓶而已,这样的项目是他们能伸手的吗?

    别说是伸手了,换了两三年前,喝口汤、闻闻味道都是大逆不道。

    即使退一万步凯勒姆别托夫说的也没有错,如果这次报纸上呼吁一下,国家就怪怪的去做了。那以后舆论再呼吁点什么,政府是不是也要乖乖的去执行?

    这个国家、这个政权,是谁在当家作主呢!

    打压舆论这种话,明面上不能说,但下面的人心里却肯定是支持的。

    阿比舍维奇再看看被召集而来的其他人,就在这个总统府内的秘密会议室里,能参与会议的莫不都是他的亲信和夹带里的人。然而让他有些失望的是,并没有人真正抓住问题的关键。

    “阿拉木图日报为什么要这么做?”

    阿比舍维奇目光从所有人面前掠过,停在了一个明显是俄罗斯族裔长相的人脸上。

    “富尔曼诺夫,你能给我这个答案吗?”

    哈萨克斯坦国家安全局的局长军衔是大校,不过在六个月之前,富尔曼诺夫刚刚拿到了一颗金星,如今已经是阿比舍维奇的铁杆支持力量了。

    这个脱胎于克格勃的国家安全局对哈萨克斯坦仍然拥有强大的控制力,阿比舍维奇花了大力气来投入资源维持这个机构的稳定。

    富尔曼诺夫连忙站起身来,向阿比舍维奇致意道:“报告总统,安全局对阿拉木图日报进行了详尽的调查,我们发现了一些与境外势力可能存在的幕后交易迹象。”

    “乌马尔哈孜主编在半年前,指示他的儿子夏布坦开设的广告公司与另一家外资企业进行了合资。阿拉木图日报今年业绩的主要增长点,88%来自于这家广告公司。经过我们的调查,这家广告公司的合资方,背景来自一家美国公司。”

    “美国公司吗?”

    阿比舍维奇略微楞了一下,像是对这个答案有些出乎意料:“美国人,他们这是想做什么?”

    “美国人这么做,我想应该是逼迫我们与俄罗斯进行切割。”

    起身说话的是资源部长瓦尔拉莫夫,他同样长着一张俄罗斯族裔的面孔。在阿比舍维奇的内阁里由于历史原因,有着大量苏联时期遗留下的亲俄势力,是他执政的重要依靠力量。

    “南部东西向铁路贯通,不可否认哈萨克斯坦将会与俄罗斯形成强大的离心力。而这样一条铁路的存在,也会导致对阿拉木图地位的强调,明显影响北方俄罗斯族裔对哈萨克斯坦的归属感。”

    所谓对“阿拉木图地位的强调”,这话是需要反着听的。也就是说重要的不是阿拉木图,而是正处于计划中的新都阿克莫拉。阿拉木图越重要,阿克莫拉迁都的阻力也就越大。

    就像曾经历史上,俄罗斯要担心远东这么搞下去,迟早会产生分离倾向一样。一旦哈萨克斯坦南方连成一片,哈萨克斯坦北方西西伯利亚草原将会明显的远离哈萨克斯坦的经济圈,分离倾向是无可避免会产生的。

    瓦尔拉莫夫别有深意的最后补充道:“目前在哈萨克斯坦国内活动最频繁的美国企业就是谢夫隆,说他们没有问题我想是不可能的事情。”

    “谢夫隆是能源集团,在我掌握权力之前都不能动。”

    阿比舍维奇有些不满的看了瓦尔拉莫夫一眼,满含深意的警告了他一句。

    资源部和谢夫隆是既斗争又合作的关系,没有谢夫隆石油开采不出来,可是谢夫隆太过强势又会导致资源部只能吃到一些残羹剩饭。

    瓦尔拉莫夫是抓住一切机会,想给谢夫隆上点眼药。但真要动谢夫隆,阿比舍维奇还需要增加自己能够掌握的政治资源以及必须等谢夫隆完成对里海油田的开发。

    “不过我们也不能被谢夫隆牵着鼻子走,先尝试一下进行反击。”

    阿比舍维奇心里有了准备,也就很快下定了决心。

    不可不承认,阿比舍维奇是一个杰出的领导者。若非是苏联解体,以他的培养路线很可能有机会成为苏联权力的核心圈一份子,甚至是掌握最高权力的那个人。

    和地图头与契丹人不同的是,阿比舍维奇从始至终都是智商在线。既不会被自由派给忽悠瘸了,也不会为了个人的政治权力而枉顾国家利益。

    别看如今美国称霸世界,但哈萨克斯坦却并不用太过担心来自美国的压力。

    原因其实倒也简单,看看哈萨克斯坦的地图就可以一目了然。

    哈萨克斯坦南方邻国是从苏联一起分裂出来的三个斯坦国,中亚这块哈萨克斯坦就是他们天然的老大哥。除此之外它的邻国就剩下俄罗斯和中国,与蒙古隔了个不到一百公里的阿勒泰山脉,地缘政治可以说是得天独厚。

    外部环境比较简单,那么阿比舍维奇就能对国内经营的比较稳固。苏联解体之后,美国不是没有想过要在哈萨克斯坦发展自己的渠道,然而绝大多数努力都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