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的老婆是工程师-第27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然,我们首先是做重工业的,其次才是做赚钱的军火贸易。”

    瓦乌听着聚精会神,据说中国人都很会做生意,显然这个年轻的孩子的生平证明了这一点。他剥开一个香蕉叹道:“在我的国家,我手里的香蕉就是重要的粮食。我的国家很贫穷,很多穷人只能吃玉米香蕉果腹。现在油价太低在这国内的**,穷人根本没有尝到石油出口的利益。”

    他的话有些愤世嫉俗,这里不必谈论什么国际大事。香蕉是全球第四大主粮,一个香蕉让这个瓦乌就忧国忧民,显然他是希望尼日利亚富裕起来的。

    想富裕也要保证国防安全,在非洲那个经常动乱的国家,优秀的武装力量才能保境安民。

    大明与普加乔夫和他虚与委蛇一番,至于尼日利亚的石油贸易,正在兴头的瓦乌称可以邀请在场的几位去投资一下。这个两人的意见很明智,再议。

    很快的菜肴上来,首先登场的就是美味的烤羊背。羊油被炙烤散发着异香,这只羊已被烤成焦黄,通体洒满了孜然和胡椒。蒙古式烧烤不涂抹酱料,亦不会像欧洲人涂抹蜂蜜,一些盐就够了。

    菜品接连三的上,到了俄罗斯菜,大面包和红菜汤是主角,还有鸡蛋煎饼。在大明看了这些菜品太简单了,也难怪中国被称为饮食的王国。

    瓦乌啃着羊肉,这一块羊排烤的恰到好处。他的眼神左顾右看,只见那些图瓦当局的官员都在豪放的大快朵颐,身边的一个俄罗斯中年人,一个中国孩子,两人如同两只狼。

    草原粗犷的生活方式再加上俄罗斯人的狂野,这一切使得在坐的各位都很豪放,大口吃肉,大块喝马奶酒和伏特加。

    瓦乌礼仪性的喝了一杯伏特加,这烈酒终究不是自己的口味。“现在你们精心准备的中餐应该上了吧。”

    大明点点头,接着把服务员招来令其催促一下。

    另一方面,经过紧张的准备中餐准备终于完毕,程曼丽长出一口气,自己这番忙活总算可以结束。

    菜肴一一上来,红烧狮子头,清蒸俄罗斯鲟,豆腐牛肉羹,炖鸡汤,凉拌蕨菜,各种蘑菇的大乱炖。这些菜品看的瓦乌眼花缭乱,每一样菜品制作都很精致,想必厨师是下了一番功夫。

    尼日利亚人吃饭习惯手抓,正规场合用刀叉。他正纠结着这鱼怎么吃,只见身边的孩子直接动用了筷子。

    大明轻松的夹起鱼肉,沾了沾汤汁放在瓦乌的餐盘了。“或许这是我能做的最高礼节的事了,当年我们中国的领袖也是这么招待访问中国的美国总统。”

    瓦乌心里听着美滋滋,这孩子说话也特别中听,当然自己可不是美国总统。

    这鱼肉不是煮也不是烤,是中国人独一无二的蒸,他回想着在国内见到过中国商人这样的烹饪技巧。

    炖鸡几乎不用水,这无比鲜美的鸡汤就来自这只老母鸡的每一个细胞。瓦乌听着大明添油加醋的介绍,所谓鸡汤,这只鸡的所有营养几乎都存在于这鲜美的汤中。

    “真是奇妙的厨艺,难怪这鸡肉显得并不好吃。”瓦乌说道。

    大明微微一笑,心想这个程曼丽还真有两下子,她要是不做装配工,做一个大厨也不是挺好的。

    正当这么想,瓦乌突然希望见见制作这中餐的厨师。“你们为了准备了丰盛的一餐,我想我有必要感谢一下为之辛劳的人们。”

    大明见他态度真诚,让他见一见也无妨。“那么您要有思想准备,因为我们的大厨比较特殊。”

    在厨房里的程曼丽心想终于可以休息一阵子,她正闭目养神却被告知老板有请。

    后勤食堂的一众厨师闪亮登场,瓦乌也吓了一跳,准备这次宴席的各类厨师有四十多人。那么中国厨师呢?为首的居然是个小女孩。

    “她太稚嫩了,难道是个孩子?”瓦乌问答大明并得到肯定的回答。

    程曼丽不是很怯生,只是见到这个黑蜀黍有些畏惧,毕竟好黑呀。他说的英语自己也听不懂,除了个别的单词。为了避免尴尬只能微笑回应。

    大明介绍道:“她是我重要的朋友,这次担任中餐的厨师也是因为我实在找不到顶级的厨师。”

    “你是想说照顾不周?”瓦乌摇摇头,“今天我遇到了事情都非常满意,这顿晚宴我亦是满意,尤其是有这个可爱的姑娘亲手烹调的。”

    “如果姑娘不介意,我邀请你到我们的国家做厨师。”瓦乌借助翻译对程曼丽说道。

    大明吓一跳,这么莫名其妙的挖墙脚?

    程曼丽听懂了,她摇摇头说了一句no。

    瓦乌也不再多问什么,或许这个姑娘和普加乔夫别西卡重工的董事长有特殊的关系,自己是来搞贸易的,可不是制造什么不愉快。

    招待会结束了,次日瓦乌把自己的全部订单写在一张纸上。一份总价值两千二百万美元的巨大订单,这次购买了可是一笔庞大的军火。

    这批军火有80%可以直接发货,所以瓦乌是跟随运输车队一起离开的。尼日利亚方面雇佣的远洋运输船已经抵达了海参崴,由于运输事宜有普加乔夫上下打点,火车已经在向海岸驶去。

第三百八十七章 克孜勒大学与天文台() 
时间已经进入到四月份,大明盘算着日子,妹妹那边的大干五十天的研究活动也差不多应该宣告尾声,他们应该已经结束了吧。√∟頂點小說,

    四月十日大明专程联系了一下妹妹。

    “哥哥已经有几天没给我打电话了,怎么这一次还是关心我?”电话的那头杨桃问道。

    “当然是关心你,我再叮嘱你一下不雅太累。还有,无人机的事想必已经要完成了吧?”

    “嘘……保密呢。至于进展嘛,一切都非常好。”

    说道研究方面的事杨桃不想说的太确切,或许这长途电话已经被窃听,或者是杞人忧天,总之还是慎重慎谈的好。反正意思已经传达到了,那边的杨明志自然会清楚。

    无人机的研究非常顺利,攻击型无人机的设计图纸基本已经完毕,具体细节部分还需要大家斟酌,总之样机很快就可生产。

    大明已经非常满意,在和妹妹聊了半个小时终于挂上电话。

    他当然是非常想妹妹的,也特别想家里人。自己也和公司的很多国人一样,大家都是在俄罗斯闯荡只是闯荡的方式不同。在这图瓦的克孜勒,大明每天要做的就是在公司里看看文件,他非常清楚要极力避免官僚主义和外行领导内行,对公司运营的不良干扰。手下都是从原来的苏联遗留下来的各路专家,他们做的已经足够好了。

    生活上大明并不太孤单,程曼丽算是一个很好的朋友,甚至是厨娘。住在自己在克孜勒的宅子,这不太起眼的木质房屋被保安们严密保护,出行也是一众武装保镖跟随。

    克孜勒的面貌变化很大,很多工地在建设,这些新建造的住房已经在向天空发展,这些都是为了应对来自联邦其他地域的移民。克孜勒的人口越来越多,但广大的新移民依旧是底层工作者。

    这里的物价随着收入水平的提升而提升,大量的居民为普加乔夫别西卡重工以及其他企业工作,也有攒足了原始资本的人决定自己创业。一些奶牛场与牛奶加工公司迅速出现,来自哈卡斯共和国的更多的中国菜农搬家到待遇更高的图瓦种地。

    图瓦共和国毕竟畜牧业发达,奶制品、羊绒、皮革相关行业开始迅速发展,这一切都成为图瓦政府源源不断的税收。所以在能源行业不景气的现在,新的商业道路扩展了新的财富。

    所以自从图瓦共和国的国库有钱后,首先就是对基础设施进行修缮,其次最大的开销是对外投资,接着是教育投资。到了1999年,教育投入的金钱比之往年多了很多。

    “工厂需要源源不断的技术工人,这样工厂才能稳定的发展。”大明在某次被邀请去议会演讲说出了这番话。

    图瓦匮乏的就是勤勤恳恳的技术工人,毕竟广大的国民牧民居多,现有的工人则主要来自其他的联邦主体。

    政要们已经见识到了工业对于图瓦经济的重要性,1998年的gdp比之以往多了几倍,要知道整个图瓦区区二十多万人罢了。这一切还不是能源行业与军火行业的推波助澜?

    所以当图瓦开始重视教育后,首先得到资助的就是克孜勒大学。

    克孜勒当然也是有大学的,只是这个大学的师资力量实在不行,长久以来就是苟延残喘的不倒闭罢了。图瓦的孩子就少,到了上到大学的人更少。俄罗斯联邦本来规定是十二年义务教育,可因为福利体系全面崩溃的时代这些全成了昨日黄花,在图瓦很多孩子小小年纪就要去谋生,能上大学的学生是在不多。

    克孜勒大学的校长卢比斯基亲自找到大明。

    这个人估计是希望得到一笔捐助吧,大明猜测着。坐在公司的办公室实在也没什么好做,见见这位校长也很不错,如果他要钱,适当赞助一笔也是极好的。大明这么想着就邀请卢比斯基进门。

    大明大量着这个人,他看起来很清瘦,个子倒是很高。

    作为一个老板,有时候不自觉的一股老板范儿就展现出来。大明穿着羊毛外套坐在老板椅上,仿佛就差敲着二郎腿叼着雪茄了。当然那样就太傲慢了,大明自诩还是个孩子,暂且就不用给这个客人太高的礼节。

    卢比斯基摘下他的帽子放在胸前,说道:“尊敬的弗拉基米尔,我这次来是希望你……”

    大明举起右手做了个推挡的姿势。“我大概已经猜到了,您是来要钱的。如果是支持图瓦的文教事业,我绝得自己有必要支持一下,只要赞助的费用不离谱,以及费用真正用到建设而非中饱私囊,我自然会大力支持。”

    这个孩子既然都清楚那么就直接开门见山的好,卢比斯基说道:“我这次来确实是希望得到你们公司的一笔赞助,为了克孜勒大学的发展,我们希望建立一个天文台。”

    “啥?”

    “我是说,我们希望建设一个天文台,但资金实在有限。”

    卢比斯基解释了一番,原来是他觉得很多大学都有一些厉害的科研机构,甚至还有天文台。图瓦位处高原,这里长时间干冷少于,天空的水分较少并且空气澄澈,在山包顶端建立天文台定是极好的。

    他这么一说大明来了兴致,再说图瓦的文化教育如今也确实到了不得不好好发展的地步。

    葛道夫斯卡亚,这是秋明州战争期间遇到的葛道娃和她收留的那些孩子的大社区,现在基本上变成了一个巨大的集体农庄。一些年轻的移民被分配到那里,分给他们一小块土地种土豆等,还有一个暂时的住所。

    这个大村的孩子非常多,同时根据公司的高层诸如杨桃的大力支持,大量的其他联邦主体被收留的孤儿,他们正源源不断的输送到图瓦,这个数字到了1999年的四月已经达到了八千多人,对于图瓦简直是一场婴儿潮。

    食物消耗并不到,这些孩子就是图瓦未来的生力军。大明很佩服妹妹的展望,孩子再等上十年就可以成为工作者,届时这里的经济会大爆发。

    但在经济爆发之前,这些孩子们必须被教育成高素质的工作者,教育确实要发展。

    克孜勒城区正在建设新的综合学园,葛道娃带来的孩子们已经完成入学,大孩子不想继续深造的直接成为学徒工。

    卢比斯基希望建设天文台的事大明同意了,反正就是买个高级天文望远镜什么的就差不多了。大明稍微思考下又有了新的想法,干脆克孜勒大学也扩建一下。

    这个决定卢比斯基当然是非常高兴的,现有的教学设施实在老旧不堪,再者大学生也就区区二百多人。

    “以后考上大学的人会越来越多,师资力量必须得到加强,科系也需要增加,再者我希望这里成为我公司培育人才的摇篮。”大明如是说道。

    作为校长当然学生越多越好,卢比斯基经常觉得自己作为一个联邦主体唯一的一所大学的校长,学生们区区二百多人简直是巨大的讽刺。现在这位来自中国的年轻人愿意投资,未来真是一片光明。

    时间最好不要浪费,大明在送走了卢比斯基后直接就找到了普加乔夫。这件事他不反对,只要不损害切身利益随着大明怎么搞。另一方面,关于普加乔夫别西卡重工支持建设大学的事议会非常欢迎,并且表示政府也需要出一笔钱。

    所以启动资金很快到位,在卢比斯基与大明交流仅仅三天后,一批工程队就去勘测划拨的土地了。

    到了这时候大明又想起了天文台的事,卢比斯基已经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