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湘西秘术闯都市-第42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相信主持大师不可能置之不理。”

    “若是咱们能请到寺中的大师与我们一起对敌,那会不会又能增添一些生力军呢?”

    见他们众人说得头头是道,心想着去试试也无妨。

    虽然我们祝由科弟子并不相信佛法,但我相信无论是道家,还是巫术,或者佛家,最后应该都是万法相通的,所以最起码的尊重要给予人家。

    商议完毕之后,众人在子铭的带领下,快速往寺内的方向走去。

    在这里又不得不感叹整个寺庙的宏大和精致。

    如果说张先家那种古典的江南园林式住宅算是一个绝美风景的话,那么这静安寺内便是别有一番风味。

    同样是典型的江南园林风格寺庙建筑,但整个寺中却又给人一种别样的风情。

    尤其是进入山门之,那种幽静的感觉扑面而来,听着耳畔晨钟暮鼓的声音,行走于寺内郁郁葱葱的林间小道上,我甚至有一种恍如隔世的错觉。

    “一阳哥,我们还处在山海市中心吗?”天均有些不可置信的打量了周遭了树木和亭台一眼,满是疑惑的反问。

    “当然。”

    我毫不犹豫的耸了耸肩,苦笑道:“其实不仅仅是你,就连我都有些觉得不可思议,虽然静安寺处在闹市之中,但却真正的做到了“静”之一字。”

    “是啊。”

    沈云走在前方附合道:“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赖此皆寂,唯有钟磬声。”

    “好诗,好诗。”

    待沈云一首古诗念罢,从前方的亭台后面走出一个身着红色袈裟的老和尚,朗声笑道:“这首诗的意境非常之高,作词本就是一绝,再加上我们静安寺独特的环境,更是显得无比贴切。”

    “而且这首诗从居士的口中念出来,却又颇给人一种忘怀得失宠辱皆忘之感。”

    “哈哈哈。”

    沈云听闻老禅师的夸奖,连忙向他微微一鞠躬,回应道:“禅师太过奖了,我等凡尘俗世之人,又怎么敢自称忘怀得失呢?”

    “误落网中,一去三十年,我们不过是红尘中的一介凡俗,唯有像大师这等隐于市井的修者,才能算是真正的宠辱皆忘啊。”

    “非也,非也。”

    大师闻言不紧不慢的辨解道:“苍天有爱,众生皆同,你我生在这红尘之中,其本质是一样的,只是才老纳进这山门有些年头,所以在修行方式上来讲,可能与施主有所不同,但却并没有谁高谁低的说法。”

    “说得好。”

    张先连忙拍了拍手掌,缓步走到老禅师的面前,掌鼓道:“大师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啊,像我们这种误入尘网中的俗人,顿时也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

    “很好。”

    老和尚扫视了微胖的张先一眼,浅笑着反问:“像居士反映的这种情况,在我们佛家称之为顿悟,但不知几位施主可曾听过一个有关顿悟的故事?”

    “顿悟?”

    身旁的子铭和陆唯闻言不禁站在原地苦思起来,至于天均和雪雁,他们二人是道道地地的祝由十三科弟子,对于佛家这些抽像的说法根本没有兴趣,在他们的世界观里,只有巫术和道法才是正统。

    张先和沈云二人听到老和尚的提问之后,也开始冥思苦想起来。

    不过在我看来他们这种行为倒是有点傻。

    不就是一个很简单的典故吗?

    早在老和尚说到顿悟两个字的时候,我就已经想到了唐朝时期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历史事件,而这个历史事件,就与老和尚说的顿悟有关。

    见他们众人在原地冥思苦想了好一阵子之后,似乎还是没有什么头绪,就连一向博学多才的沈云居然也没有猜出来。

    为此我忍不住站在原地咧嘴苦笑了起来。

    老和尚见我一幅但笑不语的样子,不禁将目光定格在我的身上,浅笑着打量起我来。

    当感受到他那充满睿智的目光时,我居然没由来的抬起头来,莫名的与他对视起来。

    他的目光看上去有些浑浊,大概上了年纪的人都是如此。

    但是在他浑浊的目光中,我又能够清楚的看到一丝丝睿智的神光,虽然眼睛已经没有年轻人那么明亮,但却仍然深邃的如同大海星辰一般,让人看不透他的想法。

    接着又再打量了他的周身一眼,很快便发现这个老和尚不像是寻常人等。

    首先我可以很清楚的察觉到他的身上有一股乳白色的气息弥漫在周身,看上去相当的浓郁,从我们祝由十三科望气术的角度来看,这是一种正气的代现。

    当然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毕竟老和尚出家这么多年,秉持着佛家不杀生的信仰,身上的正气肯定要比寻常人多。

第八百六十二章 六祖慧能之典故() 
    但有一点却是出乎我的意料之处,那就是老和尚的头顶居然有一道隐约的金光,虽然并不算特别强烈,但在祝由望气术的打量之下,却也是无所遁形。

    这种金光我并不是第一次看到了。

    当初我们与黑白无常打交道的时候,就曾在黑无常的头顶上见到过这一道金光,当然他们头上的金光,肯定要比大师强烈许多。

    令我非常不解的是,这位大师只是一个肉体凡胎的人,他的头上怎么可能会有和黑白无常一样的金光呢?

    要知道黑白无常可是得道的正神,怎么可能是一个寻常的和尚能比的?

    再看这位老和尚的面容,因为上了年纪的原故,此时的皮肤已经不再紧致,松弛的面部可以看到很多的皱纹,如同纵横的沟壑一般清晰无比。

    但从他的眉稍眼角还是依稀可以看得出,年轻时应该是一个英俊的男子。

    虽然身着一件显眼的大红袈裟,但他的身上却有有一种相当清净无为的气质弥漫开来,与他的穿着倒是背道而驰。

    不过这一番打量之后,我并没有看出老和尚的深浅,因为他的身上除头顶的金光之外,似乎并没有什么修者的气息。

    在我打量他的同时,老和尚已经开始发话了。

    “这位小居士,请问你我可曾相识?”

    “不曾。”

    毫不犹豫的摇了摇头,否认道:“我是初到山海市,想来与大师应该是素末某面的,但不知大师何出此言呢?”

    哦

    老和尚面不改色的点了点头,沉呤道:“初见小居士之时,就感觉到小居士的身上有一种非常熟悉的味道,虽然你我二人相隔还有数米之远,但那种似曾相似的感觉却极为强烈,所以才会贸然发问的,还请小居士不要见怪。”

    说话的同时也朝我微微的鞠了一躬。

    为此我只能拱手还礼道:“大师见外了,其实初见大师之时,我也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所以方才也冒昧打量了大师一番,还请大师不要怪罪才好。”

    哈哈。

    老和尚朝我朗声一笑,打趣道:“方才我见小居士双眼之中神光隐现,国字脸中透着一丝丝的正气,举手投足又温文尔雅,想必应该是出自名门世家之后吧?”

    “算是吧。”

    我不可否认的点了点头,笑着反问:“方才我观大师眼神之中平静无波,如同深邃的星辰大海一般让人看不透深浅,我在猜想,大师应该是一个修者吧?”

    “何为修?”

    大师不假思索的询问:“在小居士看来,什么样的方式才算是“修”呢?”

    这个问题可就有点一点难到我了。

    因为从理论上来说,我还真不算是一个修者,所以对于修行一道,我其实连个半调子都算不上。

    现在老和尚这一问,我还真不知该如何回答,同时心中又有一点奥恼自己弄巧反拙,方才明明是想试一试老和尚的底细,结果却被人家一语给逼至绝路。

    在我内心百转千回之际,身旁的雪雁却已经大方的回答:“行止坐卧任呼吸,一呼一吸当真气,四个囊愉八卦炉,能否以此立丹基?”

    “好好好。”

    等雪雁说完这一段话,老和尚连忙欣喜的鼓掌道:“这位女施主果然是真人不露相,想不到年纪轻轻就有如此造诣,一行一坐皆是修行,单就这种气魄,已经令我这个修行了数十年的沙门人士都望尘莫及。”

    “大师过奖了。”

    雪雁不卑不亢的回应,但脸色却仍旧十分平静,似乎并没有因为老和尚的夸奖而感觉到欢欣。

    “大师,方才你说的顿悟,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直到此刻张先仍然还被先前的问题纠结着,并没有找到一个合理的答案。

    老和尚冲他略一扫视,复又将目光挪到我的身上,朗声道:“关于顿悟这个典故,我想这位小居士应该已经猜到了。”

    “虽然从他的表现来看,应该并不信封佛法,但我有理由相信,他绝对知道这个典故。”

    “过奖了。”

    朝老和尚拱了拱手之后,我不紧不慢的沉呤道:“早在盛唐时期,就曾有过一个关于顿悟的典故在民间广为流传。”

    “沈总久居岭南之地,相必应该知道在南方的丹霞山下,坐落着一间香火极盛的寺庙吧?”

    “你说的是丹霞山?”

    沈云不假思索道:“莫不是游人如织的南华寺?”

    “如果是南华寺的话,那么老禅师说的典故,大概是与传说中的六祖慧能有关吧?”

    “是的。”

    我毫不犹豫的回应道:“早在七百多年前,六祖慧能还是一个寻常的小和尚,那时候的他还在北方的禅寺中跟着五祖弘忍修行。”

    “有一日,五祖感应到自己可能离归云不远矣,于是组织了一场辨经大会,欲选拨出自己的接班人。”

    “当时寺中有两个对于佛法都较为精通的人物,一个是大弟子神秀禅师,一个是慧能禅城,这二人对于佛法都有极高的领悟能力,也是五祖弘忍众多弟子里面最为出色的人物。”

    “弘忍大师出了一道题,让所有弟子在短时间内写出一首佛偈。”

    “神秀大师和慧能当场就写了出来。”

    “二人的速度相当,实力应该也在伯仲之间,但是在当天晚上,五祖却偷偷将慧能叫到了禅房之中,暗自传了自己的衣钵给慧能,并叮嘱他连夜逃走,以避开同门师兄弟的残害。”

    “天性单纯的慧能为了躲避杀害,只能连夜带了五祖的衣钵逃离了北方,一路南下来到了山清水秀的丹霞山中传法,从此世人称其为六祖慧能!”

    说完这个典故之后,我平静的扫视了在场沉默的众人一眼,心中却闪过一丝得意之色。

    想到自己如此博学多才,顿时成就感满满的。

    “说完了吗?”子铭有些迷茫的反问。

    “对啊。”我不假思索的点头。

    “那”

    子铭有些迟疑的望了我一眼,追问道:“那你个故事和顿悟有一分钱的关系吗?”

第八百六十三章 无一物何惹尘埃() 
    “对啊!”

    陆唯也附和道:“你这个故事和顿悟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吗?”

    沈云却一脸睿智的望着我,浅笑道:“一阳,如果我没有料错的话,整个典故的精华,应该是在那两首佛偈之中,这是最精彩的部分,但你却刻意隐了去,是不是?”

    “对对对。”

    张先也连忙询问道:“一阳,你倒是说说看,当时神秀和慧能比试的时候,他们分别写了什么样的佛偈,为什么最后慧能成了六祖,而神秀却被冷落呢?”

    “不。”

    闻言我连忙摆手道:“实际上神秀也没有被冷落,当时虽然五祖将自己的衣钵半夜传给了慧能,但其实神秀最后也被唐朝的君王重用,最鼎盛之时,甚至高居国师之位!”

    “当时神秀作的佛偈是这样的。”

    “心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咦……”

    子铭皱着眉头不解道:“这神秀写的佛偈很好啊,把自己的心比作菩提树,这已经是极高的造诣了吧?”

    “是的。”

    我颇为赞同的点头道:“神秀禅师一向主张渐悟的修行,他把自己的身体比作菩提树,心灵比较明镜,每天勤加拂拭,时刻保持着一颗初心,这样的修行方式我其实是极为赞同的。”

    “不过接下来我要说的是慧能写的那首佛偈,相信只要一说出来,大家肯定都听说过。”

    “是什么?”众人中除了老和尚之处,其他人等俱都异口同声追问。

    在现场众人的注视之下,我面色平静的呤诵起来。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