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娱乐女教皇-第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场面本是寂静,却在这一刻爆出尖叫。

    周瑜自然不会是最后一个人物,《三国演义》中那些精彩的人们知道或者现在还不知道的人一个又一个出现,念出自己的台词。

    使得整个场面沸腾的是《三国演义》中极少的女性角色上场。

    重要角色就那么几个,大小乔、孙尚香,这算是预热。紧接着才是成秋屏最看重的两个女性角色。

    先是蔡琰,蔡文姬。一开始成秋屏考虑过是否要让她把完整的胡笳十八拍唱出来或者念出来,又或者是悲愤诗全诗,但想来想去,却觉得太过矫情。最终,却选用了写王昭君的一句诗。

    短短的一句。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有些词句不太合适,但是对于这个人,又有一种莫名的契合感。这正是成秋屏想要表达的内容。

    就好像紧接着上来的貂蝉的那一句话:

    “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

    对于这两位女性,成秋屏从开始就想塑造一种不得自主的形象,她们假如不是生活在那个时代,假如不是命运作弄,应该不是那样的。貂蝉不会是那么一个有心计的女子,作为美人计的工具。蔡琰不会只是个才女,她可能名声不显,却可美满一生。

    影迷们现在还不是很清楚这两位美人的话的意思,但是很快他们就会明白了。

    大部分的角色的台词都是诗句,到了最后上场的是少年汉献帝。

    虽然有个不中不洋的名字,李乔伊此时却完全融入了他所饰演的汉献帝的角色,比起之前那些角色来说,他显得矮多了,走在人们注视的中心,他如同其他人那样拿起话筒,说的却不是诗句。

    汉献帝的台词很简单。

    “大汉……大汉……寡人……无能!”

    这几乎是最俗的一句台词了。放在这里,却有了一种微妙的感觉。看过《卧龙》的人都知道其实这是一个名为汉的王朝的最后结局,而身为末代皇帝的汉献帝是什么感觉呢?无数的英雄涌现出来,在属于大汉的土地上逐鹿。那么多精彩的人物,那么多令人心情激动的情节,一切在这个少年皇帝痛苦的低喃中黯然失色。

    别光记着英雄的光芒,那些光芒之下有着深重的阴影。

    连年的战乱让多少平民死去?徐州因一人之死陪葬,谁能说曹操仁和?刘备带着百姓转移,是仁厚还是将他们当做了挡箭牌?江东子弟多才俊,为何总要流尽鲜血?

    不知为何,围拢在广场上的人们在汉献帝说出台词之后陡然感到一种微妙的尴尬,面面相觑。但是不等他们深刻体会到什么,这一连串的表演已经结束,是时候入场准备观看影片了。

    成秋屏已经从广播室转移到了电影院的座位上。《三国演义》很长,为了不因为某一集过分低潮而让观众们不愿意继续往下看,成秋屏在拍摄的过程中就很注意卡关键,每一小集都有起承转合,使得每一集都足够吸引人。

    当然,因为文戏和武戏的分别爱好,成秋屏很清楚到了最后肯定会出现某一些人专门挑有几集看的情况,就是电视剧重播还有这样的情况呢。她倒是很平静。

    激动够了,媒体人员和观众们也进入影院,等待这一部成秋屏足足拍摄了三个季节,有好几十集都说不准自己有那么多钱全部看完的大作上映。

    玄黄映画的1ogo照常出现在银屏上,大家已经很习惯看见这个1ogo了,基本上,这个1ogo下就从来没有不够精彩的影片。不过基本上这个1ogo下也多半是悲剧,除了赵谦君拍摄的第一部影片还好之外,大家选择玄黄映画都是抱有一种准备被蹂躏一遍心脏的心情来的。没办法,谁让玄黄映画的影片都是好电影。即使是悲剧,也忍不住想要看呢?

    《三国演义》有片头曲。对于来自于地球的人,这一片头曲一定无比熟悉。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这一曲够大气,够豪迈,当即让所有人都精神一震。不过才进影院,多少有点浮躁,虽然知道这是一好词,却没来得及太认真听完,毕竟还有片头的演员介绍等等分散了注意。不过所有人都打定主意之后要看看这歌是怎么回事。

    《卧龙》这个故事开头就是站在蜀国立场,从诸葛亮开始的。但是成秋屏版的《三国演义》不是。有看过《卧龙》的人想着自己好歹应该稍微熟悉一点剧情了吧?谁知道进入故事之后,看见的人却都是陌生的,倒是和之前在广场上看见的人有些对上,还有些糊涂,于是聚精会神,等着看事态展。

    第一幕,不用分说,就是陈留王与皇帝被宦官们劫持出宫,董卓来救的场景。不过在场景之前,一段简单的文字介绍还是先把背景弄清楚了。

    这是东汉末年。

    ps:第二章,晚点还有一章,明天继续补

第168章 刘协() 
他叫刘协。

    协,众之同和也。

    大汉已经到了暮年了。他的父亲知道,想要改变,他为自己喜爱的孩子取名为协,那意义中带有的能够众人一心助大汉度过时艰的想法,不言而喻。就好像光武中兴一样,大汉国祚数百年,怎能在如今断绝?

    然而父皇在的时候还好,如今,如今宦官乱真,群雄并起,甚至于他和为皇的兄长都被宦官掳到了宫外。

    刘协和自己的兄长一起靠在墙角。那权倾朝野的董卓受命来接他们二人,可是以君臣而算,不是不应该让他二人受惊的吗?刘协看着眼前腥风血雨,不断有宦官被杀死倒下,惨叫声混杂在带着血腥味的尘土中,让人分外不适。

    兄长在抖,紧挨着自己兄长的刘协知道。锦衣玉食王子皇孙,怎么会见过这样血腥的场面?还是说那董卓不过是刻意恐吓他二人?

    一个宦官向着他们两个人跑过来了,面色惊恐,他嘴里叫着“救我!”似乎他和他的皇兄能够救助他一样。

    大约那宦官是真的这样想的吧,只是刘协很清楚,躲在墙角的自己虽然是陈留王,但是在那骑在马上的男人眼中,不过是个小儿罢了。谁会在乎一个小儿呢?即使他的身份非凡。即使他是皇帝。

    这样想着的刘协漫不经心地看了身边的皇兄一眼,然后再度看向前方。

    那宦官已经很近了,却在距离他们两人还有一步远的时候,被一把剑贯穿了胸口,那鲜血从胸前喷出,兜头浇在了刘辩和刘协脸上。而那剑尖太近了,已经到了两个人面前,金属的寒意几乎让人瑟缩。

    血腥味更重了。刘协有点怔愣,看着那透过宦官的身体露出一截的雪白剑头慢慢被抽回,宦官的尸体倒下。扬起一点尘土,那宝剑被人举起,幻光着凉了背光而看不清的面庞上一双眼睛——如同野兽一样腥气的眼睛,不冷,只是让人不由寒噤。

    那个人居高临下地看着两位尊贵的皇室成员。眼神里没有多少神色,就好像看见任何一个再平凡不过的小玩意儿的样子。

    刘辩一下子哭了出来。被吓的,他头一次遇到这样的情况,先是四处奔波,不得安稳,然后是眼睁睁见到有人死在自己面前。那鲜血还浇在了自己头上。

    而刘协,抬起袖子一点一点擦拭掉自己脸上的血迹,整理好仪容。方才抬起脸重新看向董卓。

    “臣救驾来迟!”那男人下马,半跪下来请罪。不再因为角度问题背光之后,他的整张脸终于显露了出来,那并不是一张太凶神恶煞的脸,只是在刚才背光时剑光倒映下的一双眼睛,依旧闪耀着莫名的光芒,让人有些不寒而栗。

    刘协看了一眼皇兄,他的兄长此时此刻忙着哭泣。一点没有在意现下生的事情。于是他只得自己开口,说:“将军请起。”

    一系列的小动作,被即使半跪在地却分毫没有玩去背脊的男人收入眼中。他朗声大笑,站起身来,扫视了少帝刘辩和陈留王刘协一眼。接着说:“马匹有限,请陛下、陈留王与臣等共乘一骑!”话里话外是这么说,却径自把刘协带上马,未曾多给刘辩一个眼神。

    皇子协自幼聪敏仁慧,若不是……早该成了皇帝了。

    而如今权倾朝野的董将军,为了展现自己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能力,怎么会不在废立之事上做手脚?

    废少帝,立陈留王,这就是他的打算,就在这样简简单单的一面之下,已经定下。

    刘协似有所悟,刘辩一无所知。

    都不过还是孩子,甚至面对这大厦将倾的现状,无能为力。

    ——————

    后来分析成秋屏《三国演义》的人,往往跳不过刘协这个人物,而提起刘协,又无法跳开最开始这第一幕中间透露出的点滴信息。

    “纵观《三国》,这是个属于天才鬼才的故事,根本就不像凡人的天纵英才们在人间的土地上征战攻伐,为一个英雄之名。我们看着他们因为胜利而豪迈饮酒吃肉,因为失败而骄傲到宁愿赴死,心中有多少感慨激昂,却常常忽略了,天才永远是人群中的少数,他们或许有着耀眼的光芒让所有人不得不看见他们,却无法彻底掩盖住那些更加平凡的存在。就好像夜空,倘使完全都是星光灿烂,谁还看得出星星浓淡深浅?只有在深蓝的夜色映衬下,星光才会显得越耀眼。”

    “但,被忽视的夜空是悲哀的。”

    “我要提到刘协,实际上,他或许应该也算作是一颗星星,只不过远比不上其他星辰辉煌,色彩太淡,几乎融入了夜色中,于是干脆变成了夜色的一部分,变成了那宏大隽永的平凡。”

    “《三国演义》,说的是蜀国吴国魏国,没有大汉。然而三国的一切都源自于大汉,源自于刘协名下那个古老而庞大的帝国,三国的崛起,是撕裂了大汉的疆土,吮干了大汉的血液,撕咬了大汉的骨肉才得来的。三国的英才如星闪耀,而为了他们的闪耀,多少平凡人被化为了可有可无的背景,就这样被忽视?就好像刘协。《三国演义》的开头意味深长,正因为它从大汉帝国的最后一位皇帝开始讲述,讲述这年幼无知的皇帝被扶植坐上皇位,懵懂无知,而大汉已是大厦将倾,没些时日。”

    “我至今记得《三国演义》第一幕里的几个细节。奔逃的宦官们和如狼似虎的士兵,飞溅的血液和浑不在意的死亡,明明是在让一切回归秩序的举动,却分明预示着乱世的到来。而当一个宦官逃向陈留王和少帝的时候,突兀地刺穿他胸口的雪白的剑尖,让人心中升起寒意。而面对距离自己只有几分距离的剑尖,被死者的心血泼了一脸的刘协只是擦去了脸上的血液,整理好仪容。那种从骨子里带出来的习惯,来源于一个统治了庞大的帝国数百年的古老家族的教养。”

    “他是这个国家的继承者,他将统治庞大的帝国,所以此时此刻的他是这样的模样,即使年龄还小,很多事情上却是成人的行为处事。只是依旧懵懂,面对权臣的时候极力维护了自己的尊严,却不明白太多细节中的意味。他终究太小了,来得太晚了。”

    “年轻的陈留王未曾经历太多,所以当这大厦将倾之时,他尚且无力回天。朝堂上的斗争整日不停,而他身为皇帝却仅仅只能作为一个吉祥物,无力自主。如果他早生几年会如何?我不信被废的少帝能如刘协一样豁出去下衣带诏,我也不信除了刘协谁还能在懵懂的年纪就能忍下娶控制自己的人的女儿的不快。他其实天生就适合活在这个混乱的时代,即使被鲜血泼在头脸,依然能够平静地擦去,维持风度。”

    “他是特殊的,他同样是一颗星辰,而他又是平凡的,最终在三国的洪流中只能沉寂。就好像大汉帝国依靠的无数平民百姓一样,没有人在乎他和他们,三国鼎立的局势中,无论是刘协还是平凡人们都不过是个背景,优秀也好,聪慧也好,愚笨也好,悲苦也好,谁在意呢?他们着实不够精彩,生活也太平凡,柴米油盐酱醋茶而已。哪有谋士们谈笑间倾覆千军万马的智慧,哪有武将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勇武?”

    “《三国演义》,是属于三国的精彩的故事,却也是属于刘协,属于大汉,属于千千万万的平凡人的悲歌。他们被裹挟入这逐鹿的洪流中,身不由己地消逝。《广陵散》中魏晋的奇妙风度,来源于无处不在的死亡,而那死亡不过是三国的延续,一切的背景竟然是这样的。”

    “假若刘协不是刘协会如何呢?他或许是三国中某一国的后起之秀,能够挥自己的智慧尽忠于某个理想,轰轰烈烈一生如其他人一样让人深刻铭记。可是汉总该有一个刘协的,一个企图力挽狂澜的执着者,即使知道自己无法改变一切却不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