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射雕之逆天完颜康-第2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时中国、日本也不再有别了,可这不是到现代还没实现吗?我作为曾经的二十一世纪的人,就是对日本深恶痛绝,我知道蒙古两次打日本都在海上失事,我会小心。二十一世纪,蒙古族、满族都是中国五十六个民族大家庭之一,但是亲疏有别,蒙古人在苏联斯大林的支持下分裂了外蒙古出去,满族从没闹过独立,光凭这一点,我就会偏向女真族。要生存,要发展,总会有牺牲的,这不是为了中国吗?现在是公元十三世纪初,我自认是汉族人,所以不会让汉族这中国的本体白白内耗,女真族大部分基本汉化,蒙古族完全没有汉化,那么要做牺牲的就是蒙古族。

    至于自立,建个完完全全的汉家王朝……此路可行,丘处机、洪七公、黄药师会从来不提吗?都是汉族人啊,这么想把同胞送给异族肆虐?是王重阳败一次就让他们清醒了,要么接受金国统治中原的既定事实,要么,引来更凶残的蒙古人,让汉人跟女真人同死。他们都知道,白手起家、逐鹿天下的成功概率太低了,刘邦、曹操、李世民、朱元璋等等都是乱世出英雄;匈奴、鲜卑、突厥、契丹、女真、蒙古等等的兴起都是经过多少代的积累,最后出了一个天之骄子统一各部,就会侵略中原了。在金、宋都境内太平而蒙古已经兴起的情况下,想自立,只能先挑起金、宋大乱,结果是让金、宋雪上加霜,加速灭亡,而后能扯起的那么支小队伍也会被蒙古铁骑碾成齑粉。后世有历史教训,推翻明朝的李自成成了满清入关的踏脚石,铁木真在当机立断上会不如多尔衮吗?

    古人只是见识有限,不是智商低下,同时对抗金、宋、蒙古?和九族全部有仇的人才会跟着送死,打起的反旗下一定招不到人。想自立的,带上至少千人的现代化军队和冶炼厂、兵工厂一起穿越还差不多,热兵器是骑兵的克星,绝对的实力不惧一切诡计。只要担心一点,别被同来者取而代之了。李自成攻进北京后,大顺军军纪败坏,李自成想管,“何不助孤家为好皇帝?”老部下们却说,“皇帝让汝做,金银妇女,不当与我辈耶!”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大家都是从“人人平等”的现代穿越来的,凭什么你当皇帝,我却是小兵?

    至于先利用金国的资源,之后又去反金,哼,我是狠毒,但还没那么无耻,这么忘恩负义的事我做不出来。

    明末,有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北宋末也有郭药师(汉族,最初是辽将,后降宋,再降金。金大师取郭靖、黄药师这样的名字,是否潜意识里隐射郭靖黄蓉的行为有如郭药师?),“从宗望伐宋,凡宋事虚实,药师尽知之。宗望能以悬军深入,驻兵汴城下,约质纳币,割地全胜以归者,药师能测宋人之情,中其肯綮故也。”(《金史·列传第二十》)叛徒什么时候都有,谁能保证现在绝对不会出汉奸引蒙古兵肆虐中原?我就知道一个——郭靖,他可是把岳飞的行军布阵都教给了蒙古军。再说,大范围的战乱会使人口锐减,让社会经济倒退百年,就算命大不死,对着千疮百孔的中原,凭什么守土?更别提开疆拓土了。为了自己一个人那称帝的野心,就要把整个中国拖进战乱吗?还是根本不可能成功的,国家大事岂同儿戏。

    这种人才是民族罪人,想死自己找根绳子上吊,别拖四千五百万金国人和两千八百万宋国人陪葬。

    以国家制度而言,宋国确有好的地方,它的经济制度不错,一反前朝,不抑制土地兼并,而是重视贸易,那时中国就有资本主义萌芽了,这也正是很多人支持宋国的原因。你们不知道金国立国起就一直模仿宋国吗?除了他们马上得天下,重视军力外,官制、赋税什么的都学宋国,等于说是有宋之优点而无宋之缺点,我要建立的就是这样的国家,小小改动就行了,我为什么要多此一举,先推翻它再重建个一样的?金国穷,是因为这时中原的经济就不如江南了,一统后就不存在这样的问题了。打个比方,宋国是件衣服,那就是件底子坏了的破衣服,而金国,只是件有几个洞的旧衣,当然是把破衣服拆了来补旧衣了。

    赵匡胤开创了有中国特色的封建主义道路,他作为一个伟大的政治家经济家而永垂不朽。但宋国这一号实验品是畸形的,既然已经有改良版二号实验品金国了,宋国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了,可以寿终正寝了。

    这些年我翻遍了赵王书房的情报,得出结论,金国若是置之死地而后生,尚有一线生机,而宋国实在是无可救药,所以,我选了一条对社会经济破坏最小的路。挨骂是不会掉一根毫毛的,上天的惩罚也都是死后的事,我不是神仙,我不可能让人人都满意,我只要我治下海晏河清、物富民丰。

    ————————

    片刻的沉默,我脑中千回百转,而赵王静静地看了我很久,方叹道:“你这孩子,怎么就这么不听话呢?”

    我回过神来,笑嘻嘻地道:“这还不是你惯的?父王你也不想看到我像其他人那样懦弱无能吧?唔,还有件事,荣王府新进的谋士郭佳是孩儿派去的,还请父王多支持。”

    赵王沉吟道:“中行(蒋正清)打听到他的底细了,这种落拓文人可信吗?”

    我摇头道:“不可信。哼,天下最不可信的就是落拓的文士,潦倒的名士,其人纵有小才也无德,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正途无以晋身,就想着歪门邪道,到处兴风作浪,唯恐天下不乱。”

    赵王道:“那你还收下那个郭佳?”

    我道:“此辈虽然没有真才实学,却都有一肚子坏水,给他们一分助力,就可以把他们吹成一头纸老虎,具有十分吓人的气势,其才既是败事,就当善用其长,叫他们去败事,败别人之事。”

    赵王道:“你难道不怕他们被对方收买,反而败了我们的事吗?”

    我笑笑道:“这些人有如恶狗,养来本是为了咬人的,知道这个事实,总不会把自己送去给他们咬。我们用他们壮其声势,使他们显得很重要,但是究竟有多重要,我们心里有数,根本不会让他们知道什么秘密,就不怕他们被人收买。他们能做些什么事,自己心里也明白,如果不说实话,不把底细泄出来,还能使神见鬼愁,真要把他们所知道的那些秘密卖出去,谁也不会在乎他们了。因此,不必为此事担忧。”

    赵王击节赞叹道:“好,好个用人之道。康儿,你怎么会的?别说是德度(吴郦)、中行(蒋正清)或是秦庭轩他们教的,我看他们自己都不明白。”

    我道:“书上有啊,陈平不就是此辈中的佼佼者吗?一个窃金盗嫂的小人。刘邦收买了他,还是让他在项羽身边待着,挤走了范增。后来,陈平只干了一件大事,就是白登之围时向刘邦献计,贿赂匈奴冒顿单于的阏氏,献女乞命,哼,这么无耻的事儿,也就陈平敢提出来,也就刘邦会用。” 献女求和之事春秋时很多,都是中原诸侯,是内战,不算数,媚外是从刘邦开始的。

    千年后,出了一个叫司马紫烟的武侠小说作家,根据唐代传奇《霍小玉传》,写了本历史小说《紫玉钗》,描写了一个聪明理智自私功利的人物——李益,这就是李益的用人之道。我喜欢金大师塑造的杨康,是个有血有肉的形象,他并不坏,还想做好人,但是,现实是残酷的,我不想做反衬傻瓜郭靖的悲剧人物,李益这个塑造完美的人物,才是我的偶像。

    赵王抚着我的头,眼中尽是忧虑,叹道:“康儿,你很聪明,我只担心你太聪明了,聪明外露,是会遭天忌的呀。”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天意,嘿嘿,天意也是要借人力而为之的,说到底,还不是才高遭嫉?这些计划都借你之口说出便是,不必让幕僚们知道是我想出来的。我是你儿子,难道还怕你不记得我的功劳吗?毕竟我的年纪摆在这里,我的主意也的确偏于阴狠,不要吓坏了那些老先生。

    于是,我恭声道:“孩儿谨记父王教诲。”

28第十九章 假痴不颠() 
当天午后,赵王带我进宫面圣。

    我一见皇上就道:“皇爷爷,十年前的新春宴会上,您许诺让孙儿当都元帅,您还记得吗?”

    皇上道:“当然记得,不过是有条件的,你现在能做到吗?”

    我摇头道:“不能。不过,都元帅统领全国兵马,几十万的军队,位高权重,何等重要,如果突然授给孙儿,将士们必然不服,则军令难行,皇上的许诺岂非空话?孙儿闻‘名将起于卒伍’,秦昭襄王时的秦国战神白起、赵国赵括就是例子。孙儿愿从军,在实战中练习武艺,验证兵法,累功而迁。若升不上去,也是孙儿己身之过,孙儿无话可说。”

    皇上沉默了一会,道:“你想去的话,朕不拦你,你想去哪?”

    我道:“孙儿想去东北路招讨使帐下,从小兵做起。”

    皇上点头道:“嗯,可以。自己小心。”

    我道:“皇上,孙儿来,是想请皇上准许招讨使瑶里孛迭将军对东北路军队进行全面改制。”

    “你说什么!”皇上的脸色立即黑了下去。

    赵王插话道:“父皇,康儿昨天说的那些话并没有错,您气的是他不该说出来,对吗?

    我们大金国现在是军力衰退、军纪败坏。立国之初,百人为一谋克,三百人为一猛安,个个勇猛善战,都是精兵。现在呢?二十人就算一谋克,里面还包括六个杂役,四谋克就设千户,千户上有万户、副统、都统、副提控,十羊九牧,号令不一,军制紊乱,动相牵制,兵无战力,将无战心,非但不能打仗,反而以残民为逞,必须重整军务。当申明军法,居常教阅,必使将帅明于奇正虚实之数,士卒熟于坐作进退之节。

    这些您都知道的对吧,只是觉得积重难返,必须事先做好充足的准备,才能一举成功。现在需要的,是至少二十万忠于皇上的精兵。精兵怎么建?总要有人先去整顿出一只精兵,以后以此军为恃,清理第二只军队,慢慢进行下去。

    权力是给瑶里孛迭,他是襄大人的旧部,勇决善战又忠心耿耿,还有康儿在那里,您还不放心他们吗?您就让他们去建这第一支精兵吧。”

    一番话说得声情并茂,说到后来声音哽咽,泫然欲泣。

    皇上皱眉道:“烈儿,你这是干什么?”

    赵王立即跪下道:“父皇,儿臣就康儿一个儿子,只想他人在身边,可是,可是康儿的性子太刚强了,朝中的风波诡谲、勾心斗角,不是他能应付的,今天早朝的事,分明是在陷害他,照他的性情,实在只能去军队。何况,康儿从小的志向就是当将军,您就成全他吧。”

    皇上叹道:“朕也知道是诬告,康儿的眼光高着呢,怎么瞧得上一个歌女,倒是炆儿总胡闹。只是,你说说是容易,你可知一个不慎,就会激起兵变?”

    我抢着答道:“孙儿知道。孙儿想过了,东北是我们的老家,民心稳定,世家大族少而势弱,土地辽阔,物产丰富,军队长年和草原民族作战,战力尚可,而且那里依然民风尚武,招募精壮容易,清除的老弱也无面目惹事,又是刚刚平定了北疆,相当一段时间不会有大的战事,正好改制。有瑶里将军在,皇上不必担心孙儿会急功近利,我们会用五年的时间慢慢整顿,经常回报情况。

    皇爷爷,咱们的士兵不再悍勇,是被中原的繁华消磨了志气,跟汉化没关系,秦军以斩首论功则秦军锐甚,只要我们严明军纪,赏重而信,罚严而必,无功不得升迁,无功不得授爵,他们会拼命的。如果,如果真的出现兵变,用孙儿去平息就是。”

    怎么说我也是皇孙,虽然是个不得宠的皇孙,若是有乱兵逼得皇上赐死了我这个罪魁祸首还不散去,其他军队只怕都不会再兔死狐悲、同情被逼反的同僚,而是摇身一变成为誓杀反贼的忠臣义士。

    一阵压抑的静默后,皇上道:“你武艺兵法究竟如何了?朕要先考考你。来人,传殿前都点检仆散端、司空襄。”

    虽然新练未熟,但是仗着侍卫们不敢伤我,甚至不敢用足内力,我充分发挥独孤九剑只攻不守、有进无退的特色,硬是在十个曾陪我练剑的侍卫围攻下支持了一百三十七招才落败,我受了二十七处剑伤,都是浅浅地划破外衫,我贴身穿着的金丝软甲都没派上用场,仆散端都暗中翘起大拇指夸我。武艺,算是过关了。

    再由完颜襄考较我的兵法,纸上谈兵,先我攻他守,后他攻我守,半个时辰过去,我都能不落下风。

    最后完颜襄下结论道:“皇上,康儿现在果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