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穿农家种好田-第14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宰乓膊恍奶邸R材苋霉ぷ髯槌愿霾钛姆故场6炖铮矣置坏愣伦觯ǖ备俗龇拐跚�

    “两个人,一天二斤粮票,六毛钱,比出工还上算呢。你们在队里劳动一天,八分工。今年咱队上的工值是两毛二。还挣不了两毛钱呢。妈妈,我觉得值。”

    这个想法也是田青青猛然间产生的:空间里粮食有的是,自己这具小身板儿太小,没处里去粜,让人帮忙又没有理由。管工作组饭其实也是变相地往外捣鼓。一人一天三毛钱一斤粮票。两个人就是六毛二斤。虽然不多,也是进项。钱归母亲郝兰欣,粮票自己要。这样,以后想买什么吃头也就不受别了。

    郝兰欣:“傻孩子,咱那东西不是钱呀?”

    田青青:“咱的面粉不是白捡的嘛!”

    郝兰欣脸一沉说:“这事队里安排,不是咱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你一个小孩子家,往后不要这样说。好像咱家里的粮食多么多似的!”

    田青青一撅小嘴儿。没再说什么。心里却说:“咱家里的粮食就是多嘛,人家都发愁怎么变成钱哩!”

    第二天早晨,田青青做熟了饭后,田达林便到工作组住的地方,把两个人叫了来。

    两个工作组都是男性。一个三十来岁,姓金。一个四十来岁。姓张。两个人虽然没在这里吃过饭,但与田达林和郝兰欣都认识,说说笑笑的倒也不拘束。

    二人一进堂屋,都把房子夸赞了一番。说这样盖房利用率高,十年二十年不落伍。二人直夸田达林有头脑。

    “不是我的主意。”田达林被夸的不好意地说:“是我大女儿在别处里看到过这样的。非让按照盖,没想到都说好。”

    张工作组:“就是你那个会钓鱼的女儿啊?”

    田达林:“嗯。”

    金工作组:“今年几岁了?”

    田达林:“七岁。”

    张工作组:“一个七岁的孩子就能想到这些,真神了哎。她人呢?”

    正在这时,田青青端着一个大箅子进了堂屋,箅子上放着几个大白面馒头,一盘肉片炒白菜,一盘凉拌胡萝卜土豆丝,稳稳当当地放在吃饭桌上。

    因为是新房子,田达林夫妇舍不得烟熏火燎,只生了蜂窝煤炉子在屋里取暖,大锅饭需要烧柴火,还是在偏房的厨房里做。

    “这就是我的大女儿,会钓鱼的那个。”田达林指着田青青,对张、金二人介绍。又对田青青说道:“青青,这是张大大,这是金大大。”

    田青青甜甜地每人称呼了一声。

    这时,郝兰欣也用盖帘端来三碗玉米面粥,对张、金二人说:“张同志、金同志,家常便饭,你们可要吃饱了啊。”

    张、金二人已经被饭桌上暄腾腾的白面馒头和香喷喷的炒菜震惊了,不由说道:“这个时候麦子都不多了,千万别为我们破费。我们把面全给你们吃完了,以后你们还吃什么呀?”

    郝兰欣笑笑说:“不是单另为你们做的。我和孩子们吃的也是这个。虽然不在一张桌子上,吃的是一样的饭食。”

    金工作组摇着头说:“我不信。别说你们村里了,就是我们非农业(人口),月月都供应几斤面粉,也舍不得蒸净面馒头。”

    “金大大,妈妈说的是真的,不信,你来看。”田青青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也是有心夸富,拽着金工作组的手去了东边杨老太太的屋里。

    杨老太太的屋里也放着一张吃饭桌,是为郝兰欣、杨老太太和孩子们放的。家里来的是男工作组,妇女和孩子们都不上桌子。田幼秋上学怕迟到,便提前让他吃了饭。人走了,干粮箅子还在桌子上,田青青就是让他看的这个——吃剩下的才最有说服力呀!

    金工作组一进屋,眼睛却停留在了杨老太太的脸上。试探着问:“您……是不是姓金?”

    杨老太太被问愣了,半天才说:“是……是……您……”

    金工作组:“您是不是杨林村的桂娥姑?”

    杨老太太又是一愣神,忙点头说:“我娘家是杨林村,我叫金桂娥。您是……”

    金工作组:“桂娥姑,我是杨林村金桂清的二小儿金凤阳,小名儿二虎子啊。”

    一说老人和小名儿,杨老太太记起来了,眼里立刻转起泪花儿,说:“是二虎子呀,我记得你的时候,你才这么高(比划了一个一米五的高度),瘦瘦的。现在一点儿也认出来了。”

    原来,金凤阳是杨老太太娘家门上的一个远房侄子。金凤阳成年后在县城参加了工作,不经常回家。杨老太太娘家没近亲,也不经常在那里住。所以不记得了。

    但金凤阳对她却有印象。一是她的遭遇,二是成年人变化不大。前二年她回家上坟时远远地见过,因为她的特殊情况,所以多看了几眼。

    杨老太太被养子虐待,后来又被一个小姑娘接走的事,他在老家也听说过。但不知接到哪个村里,杨老太太又从来不出门,没碰见过,所以也就不知道在这个村里。

    “你怎么上这屋里来啦?”杨老太太有些发闷地说。

    金凤阳:“我见这家端上饭桌的是白面馒头,就说不要为我们太破费了,这个小姑娘说她一家人吃的也是这个。这是领我来证明她说的话哩。不承想在这里遇见了您。”

    杨老太太说:“这家人心眼儿好,待人特实在。我在这里也是天天吃面饭。都是这孩子(说着抚了抚田青青的头)扫面袋扫来的。你们也甭不好意思吃,这是他们的家常饭。”

    金凤阳不无惊讶地说:“没想到!真的没想到!我在家里也从来不吃净面馒头。”

    来叫金凤阳回去吃饭的郝兰欣知道了怎么回事,高兴地说:“既然和杨大妈是亲戚,往后就常来家吃顿饭,和大妈说说话。大妈一个人在这里,也怪闷的。今天早晨先说到这里,张同志还等着你呢。”

    金凤阳才不无感慨地离开,回了堂屋。

    中午饭田青青没敢包饺子,而是吃的炸酱面。

    农村里管工作组饭吃热面汤很普遍,却没人家做炸酱面。因为炸酱面必须是锅里挑,实打实的一碗面条,一点儿汤水也没有,是面食里面最费的一种吃法了。

    张、金二人进门后,非要让一家人连同杨老太太,都在堂屋里吃饭。说既然吃的是一样的饭食(他们也知道在农户里吃的不一样),在一块儿吃,显得热闹。

    杨老太太首先反对。说:“我成分不好,你们是工作组,传出去你们受影响。”

    郝兰欣也说:“孩子小,太吵。还是让他们在他杨奶奶屋里吃吧。”

    争执了半天,郝兰欣最后把田青青留下了,让她负责给饭桌上的人们添饭。(未完待续)

第213章 拜师学艺() 
【鞠躬感谢好友丞相皮蛋、好友框孔打赏支持!感谢好友奶油珍珠米的粉红票!作者捡贝拾珠在此表示衷心感谢!!!顺便和大家打个招呼:拾珠新书,求首订及各种票票!谢谢!】

    ………………………………………………………………………

    等两个人吃到炸酱面的时候,舌头都差点咬掉了,直夸郝兰欣的手艺好。炸酱味儿正香浓,面条粗细韵称,比饭馆里的好吃多少倍。

    田达林笑笑说:“你们夸错了。我家做饭都是这孩子(一指田青青)的事,她妈都成了甩手大掌柜的了。”

    张、金二人闻听不由一怔,同时在心里想到:自己家的孩子七岁时还充奶孩儿哩,人家孩子做饭的水平都达到厨师级别了,天下竟然有如此聪明的孩子!

    如此这么一想,便对田青青产生了一种好奇之心。

    两个人每人吃了两大碗,田青青还要给他们往碗里倒。金凤阳拿起碗,说什么也不让了。张工作组虽然也说“不吃了”,眼睛却看着田青青手里的碗。

    田青青见状,忙给他倒上一碗,说:“张大大,你不要看金大大。你比他个儿高,饭量一定比他大,一碗面条,饶也饶进去了。”

    张工作组有些吃惊地对田达林说:“你是怎样教育的孩子?真会说话。她的一张嘴,能呛你十张八张。”

    田达林“嘿嘿”一乐:“这个孩子懂事早。”

    张工作组看了看碗里的面,又不好意思地对田青青说道:“我吃这么多,你们还够了呀?”

    田青青:“够喽。锅里还多着呢。熟的不够,还有一轴生面条哩。您尽管放心地吃。”

    于是,张工作组也不再推辞,舀上炸酱,拨了一些菜码儿,调匀了,又大口小口地吃起来。

    吃完第三碗后。张工作组抚摸着肚子说:“老长时间没吃过这么饱了。今天是既解了馋,还吃饱了肚子。青青,全亏了你呀!”

    田青青也不谦虚,笑眯眯地说:“张大大。金大大,你们要是吃着我做的饭顺口,就给队长说一声,天天在我家吃饭。反正我也没事,添上你们俩,不就多放两双筷子两只碗嘛!”

    张工作组说:“天天来你家吃饭,你不嫌麻烦?”

    田青青小脸儿一仰,说:“你们不来,我不也一样做饭吗?又不是单另给你们做。”

    张、金二人笑着互相望了望,谁也不再说什么。

    饭食好。屋子宽敞,加之田达林没架子,不拘束人,两个工作组也心情舒畅,便一边喝着面汤。一边拉起家常来。

    田青青则一边收拾桌子,一边捡耳朵。

    原来,张工作组姓张名志武。也正像他的名字一样,从小就喜欢舞棍弄棒。八、九岁上的时候,就跟着院里的一个叔伯爷爷学武功,后来凭着一身硬功夫进了体校。毕业后就在学校里任体育老师。

    三年困难时期,到处都吃不饱。他是个大肚汉。整天饿着多半截场子。实在坚持不住了,便辞职回了老家,依靠农村中的瓜菜活了过来。

    他有晨练的习惯,无论条件多么困苦,从未间断过。一次晨练时,被路过的四清工作队队长发现了。了解了他的情况后。便通过关系,让他到县体委当了一名合同制工人。两年后赶上了一个机会,转成了正式工作人员。

    但县里并不重视体育事业,县体委成了闲散单位。他便年年被抽调到下乡工作队中,在农村中与贫下中农同吃同住。负责组织和监督斗、批、改运动。

    闲谈中张志武还流露出一种无奈:由于他的饭量大,而农户又是按正常人的饭量上的饭菜,他便与同事吃个平等。即便箅子上还有干粮,也不好意思再吃了。但胃里还差着一大截子。也只好忍着等下一顿了。下一顿又是如此。他便借故常回家补充营养。

    在一旁捡耳朵的田青青听得心里酸酸的:没想到让人敬仰让人惧怕的工作组,也有这许多无奈。

    说起来他们也是平民百姓一个,割资~本~主~义尾巴、斗私批修,批lin批孔,都是上面的指令,他们只是在完成任务而已。就是在田家庄,他们上面还有工作队队长不是!

    想起人们的攀比和一边倒的饭菜,田青青有些同情工作组了。

    “就是这样,老张还是每天早起坚持练功。有时候,我就故意把干粮泡到他碗里,让他多吃些。”金凤阳说。

    张志武叹了一口气说:“老百姓也不容易,我们给的又少。多一半儿还是不忍心。”

    田青青忽然眼前一亮,问道:“张大大,你带徒弟不?”

    张志武一怔:“带什么徒弟?”

    田青青:“我有两个小哥哥,今年都九岁,我想让他们跟着你学几套防身的本事。既锻炼了身体,将来还能自卫。不知道你收不收?”

    张志武闻听不由心里一动。

    原来,田达林一家在田家庄已经成了街谈巷议的风云人物:从住场院屋到搬进全村最大最先进最好的房子,仅仅八、九个月的时间。

    他的大女儿死而复活、把手伸进滚烫的油锅里毫无损伤、钓鱼卖钱、卖鸡瘟药治住鸡瘟、扫面袋、倒卖鸡蛋,都成了人们百说不厌的话题。

    尤其最近温锅,买了一只整羊宰了,满桌子上都是肉菜不说,大雪天里还喝鲜桃汁、吃大西瓜,人们在交口称赞的同时,也对这个家庭产生了神秘感。

    工作组吃百家饭。这些新鲜事,便成了消息闭塞、没有多少外来话题的庄户人家,在饭桌上最丰富的谈资。从工作组一进门,到出门,谈的几乎全是这方面的内容。

    张志武和金凤阳天天都能听到这样的话题,耳朵里都灌满了。心里早已对这一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今天在这里一吃饭,果然不一般。

    尤其是田青青的谈吐,更让他们震惊和佩服。便有心结交这一家人,培养他们的孩子们。

    张志武想罢笑笑说:“就凭你中午这顿面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