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必须送回去,因为到了交货期限。
田青青又一次感悟了空间时间给力:一天等于外面的七天啊!再要拿活儿的话,得多拿一些,就说母亲也帮着做哩!
田青青很有成就感地出了空间,在被窝里躺了一会儿,天就蒙蒙亮了。
吃过早饭以后,郝兰欣告诉田青青,她要带着田苗苗,去县城大姨家一趟。大姨家大表姐订婚了,她把添箱钱送过去。看看大姨还有什么活需要帮忙,下午可能回来的晚一点儿。
“妈妈,我也去。”田青青央求道。
能以到县城看看,田青青早已梦寐以求。前世田苗苗时期。她曾在那里生活了五年。真想旧地重游,看看她以前是个什么模样。
上次在那里住院,去时迷迷糊糊,住院期间没出过医院的大门,回来时坐着牛车倒是看了一眼,给她的印象很破旧,一点儿也没找到前世熟悉的景象。
“妈妈抱着妹妹去,就是为了给你腾出时间来做花儿。刚学会,赶紧做。要不时间长了忘了。你在家里安心做一天,做会了,以后功夫大小就都可以做了。”
郝兰欣很有经验地教导。
田青青在心里笑了笑,暗道:“再有一晚上就做完了,时间充裕着呢!”嘴上却说:“妈妈,花儿好做,昨天就学会了。我都忘了大姨家的门朝哪里了,也想到城里看看。再说,我去了,大姨要是有活儿的话,我也可以帮你看着妹妹不是。”
田达林在一旁说:“青青愿去,你就领着去吧。也好让孩子多见识见识。”
他觉得大女儿这么小就把家务操扯起来,还钓鱼卖钱贴补家用,为家里的付出实在超出了她的年龄,也该满足孩子这个小小要求,让她出去散散心。
“好吧,我们娘儿仨一块儿去。”郝兰欣终于答应。又对田达林说:“你注意听着这边儿点儿,在半晌不乏的时候过来看看。”
啊嗨,在菜园子里干活,方便多多呀!
田青青在心里美美地想。
郝兰欣又嘱咐田幼秋兄弟俩:“你们两个谁也不许出场院,好实着看着家。”
田幼秋倒是没什么,点着头答应了。田幼春却撇着小嘴儿掉起眼泪儿来,说什么也要跟着。
“都去,打狼似的,让人笑话。”郝兰欣用毛巾给田幼春擦了一把脸:“好好在家等着,回来时妈妈给你们买糖果来。”
“不嘛,就去。”这一搭理不要紧,田幼春放开了声:“哇……怎么姐姐能去呀?我也去……我也去……哇……”
啊呵,被攀上了。
田青青见状,赶忙拿出一小把给田苗苗留的饼干,递到田幼春手里,又伏在他耳朵上小声说:“听妈妈的话,回来后,分给我的糖果我全给你,一块儿也不吃,行吗?”
田幼春平时最听田青青的话了,见田青青如此说,又给了饼干,含着眼泪儿点了点头。
家贫加上物资紧缺,我们也不能苛求一个五岁的孩子为了几块饼干几颗糖果而妥协了!
“妈妈,我们借辆自行车吧。我听说有十五里路呢!”田青青见成行,又提出了交通工具。十五里路下步撵儿,还抱着小苗苗,可不是一会儿半会儿功夫!
郝兰欣:“我骑自行车是个力巴头,刚能自己驮自己。摔着你们咾。”
田青青:“我熟。我驮着你和小妹妹。”
郝兰欣被逗笑了,抚了抚她的头发,说:“你呀,你敢驮,我还不敢坐呢!”
田青青一看自行车没指望了,想了想,又说:“要不,让爸爸去老院儿里把小木轱辘车推来,我们推着小妹妹。我再钓两条鱼给大姨带去。这样也轻省。”
“也行。”田达林说:“上面绑个箩筐盛小苗苗,比抱着省劲儿多了。”
郝兰欣想了想。只好点头同意。
于是。田达林从老院儿里推来了只有两个木把几道横木条的小木轱辘车。找了一个比较矮的篓筐。绑在上面。
田青青又钓了两条一斤半靠上的大鱼,装在布袋里,放到小木轱辘车上。并用绳子把口袋口绑在横木条上。
母女二人,推着小木轱辘车。上面篓筐里坐着田苗苗,布袋里盛着两条鱼,出发了。
小田苗苗坐在篓筐里,觉得新鲜。又有妈妈和姐姐陪伴着,高兴得舞扎着小胳膊直乐。
口袋里的两条鱼,都在一斤半以上,是田青青临来时现钓的,正劲儿头大着呢,一蹦老高。每蹦一下。就引得田苗苗在篓筐里又蹦又跳。
田青青为了逗田苗苗,偷偷用了点儿小异能,对田苗苗说:“苗苗,看姐姐让鱼蹦。”然后用手指戳戳鱼布袋,嘴里说着“蹦。蹦……”那鱼真就猛蹦几下。田苗苗仰着小脸儿,笑得“哏哏”的。鱼一停下来,就指着鱼说:“动,动,吉吉,动,动……”
啊呵,那鱼好像成了她的“吉吉(姐姐)”了。
田青青也不怠慢,随即再用手指戳戳鱼布袋,那鱼又是一阵乱蹦。
姐妹两的举动,把郝兰欣也逗乐了。
公路上路过的人,有骑自行车的,有推着红车子的,也有下步撵儿的,没有一个不扭头望望这母女仨的,每个人脸上的表情都怪怪的,有的还偷着笑。
原来,这小木轱辘车是农村里穷人家用来短途推柴草、运秸秆用的,根本没人推着上公路!何况上面还绑个箩筐盛小孩儿,口袋里也不知是什么,让它蹦就蹦!
母女三人成了公路上一道奇异的风景线。
“人们笑话咱呢!”郝兰欣被看得不好意思了,对田青青说。
“管他呢!咱轻省就行。
田青青却不以为然,从郝兰欣手里接过车把,自己推起来。她人小胳膊短,必须把胳膊伸平了才能抓住两边的车把。这又引得路人投来怜悯的目光。
其实田青青心里很想对郝兰欣说:咱也赶紧买辆自行车吧!但她知道卖鱼的钱田达林用来在村里买了一根檩条,放到木匠家里做门窗去了。剩下的,郝兰欣还了小额的借款,家里已经没有钱了。这个时候提这个要求,一定让母亲为难。
在人们好奇的目光中,母女二人倒替着推车子,倒替着逗田苗苗,说着笑着,大约两个小时后,便到了大姨郝兰格的家里。
大姨郝兰格一家,住在乌由县城东关老桥头附近的一处四合院里,房子有年头了,但看上去还挺坚固。
这个时期女孩子结婚娘家这边比较简单,订婚一般不摆宴席。只是通知亲朋好友,告知孩子订婚了,让在结婚后回门时,过去吃喜酒。接到通知的七大姑八大姨,就会提前把添箱(布料或者钱,都是根据亲戚远近和平时交往,以礼还礼)送过去(因为还要随嫁妆带到婆家,让婆婆过目),酒席也就不去吃了。(未完待续)
第七十五章 旧地重游()
【感谢好友剑魂倾天下打赏支持!作者捡贝拾珠在此表示衷心感谢!!!顺便打个招呼:拾珠新书刚入v ,求首订及各种票票!谢谢!】
……………………………………………………………………
今天来的亲戚还有大表姐的两个姑姑,也是带着孩子来的。大表姐颐凤娇去上班了,没在家,田苗苗一进门就睡着了。别的亲戚田青青不认识,看看没有她的事,便告诉母亲郝兰欣,要去城里玩儿玩儿。
所谓城里,是指过去的老乌由县城,据说方圆两平方公里,四面都建有城墙,城墙外面还有护城河,东西南北各修筑着城门,城门外的护城河上修架着一座木桥,供车辆和行人出入县城。
现在城墙已经被修成了环城路,桥也被叫成了老桥头,东、西、南关(没有北关)已经与县城融为一体。不过,人们还是习惯称老县城为“城里”。
大姨郝兰格家在东关老桥头以东,自然不算“城里”了。
“城里人多着呢,你一个小孩子家,迷路喽,别添乱。”郝兰欣阻止道。
“妈妈,没事,我鼻子底下有嘴。记不清不会问问呀?”田青青坚持自己的意见。
郝兰欣自是知道自己闺女的能耐。见女儿一心想去,为了保险,还是对大姐说了,让郝兰格派个孩子陪着田青青一块儿去。
首当其冲的,是十岁的三表哥颐守义。并且还要骑自行车带着田青青。
田青青心中暗喜:这样就可以多转几个地方了。
大姨有五个孩子,颐凤敏是老大,今年二十岁,老二、老三、老四,都是男孩儿,分别叫颐守信、颐守仁、颐守义,年龄分别是十七、十四、十岁。老五是女孩儿,今年六岁。因为是老小,还在充奶孩儿。据说晚上还和母亲睡一个被窝。有时还尿床。
三表哥长得很胖壮,要比温晓旭高出半个头,能坐在自行车座子上骑。虽然屁股一扭一扭的,车子骑的却很稳,田青青坐在后椅架上,一点儿也不觉得恍惚。
“青青,你说咱去哪里吧,说出来,我就带你去。”颐守义问。
“随便。反正我哪里也不熟。”田青青说。
结果,还是按照田青青暗示的路线走的。
现在的县城太破旧了。街道两旁。还有很多古老的建筑。街道很窄。也就刚错过车去。一栋楼房也没有,临街店铺也很少。
最繁华热闹的要算十字街了:东北角上是县百货商场,西北角上是县五金商场,西南角上是城关供销社。东南角上是县食品门市部。食品门市部的东面,是肉食门市部,胡大霞的男人杨灿鑫,就在这里面当会计。
“我们到百货商场看看吧。”颐守义建议。
百货商场是乌由县境内最大、货物最全的商场,一般乡下人来了,就是不买不卖,也要到百货商场里看看,开开眼界。
田青青对其却不感冒,摇摇头说:“我们又不买东西。甭去了。还是到北边看看去。”
她前世田苗苗时期,工作单位就在老县城北边,她想到那里旧地重游。
往北骑了一段路,来到了北边的老桥头上。现在老桥还在,桥下流水潺潺。这是田青青没有想到的。因为前世田苗苗时期。这里已经是一个很宽阔的丁字路口,护城墙和护城河的地址上,都盖了院落,住上了人家。临街盖有两层或者三层不等的楼房门市,其繁华程度,一点儿也不亚于老十字街。
老桥头西侧、护城河的南岸,竖着一个不大的牌子,上面写着“米面加工”,下面一个箭头指向里面。
“这里有磨面子的?”田青青跳下自行车,指着牌子问。
“嗯。”颐守义见田青青往里走,又说道:“里面就是一个磨面子的机器,一个碾米的机器,没看头。”
“你们换面子是不是上这里来呀?”田青青没有理会颐守义的阻挡,一面引起话题,一面脚不停的往里走,
“嗯。”颐守义见田青青没有停下的意思,也跟着走起来,并说:“城里头这边一个,难关老桥头还有一个。两下里离着我们一般远。我们一般来这里。”
“这里磨得好?”
“不知道。可能是说这里干净。”
磨面房建在护城河南岸,两间打通的房间,里面果然只按着一台磨面子的机器,一台碾米的机器。店老板穿着一身满是粉尘的衣服,正在磨玉米。机器“轰轰”响着,房间里粉尘飞扬。
有三个妇女在一旁站着,好像是等着磨面子或者碾米。
这是田青青穿越以来见到的第一个米面加工点。想起父母推碾子的辛苦,心想:等空间里的玉米成熟了,就拿到这里来加工。决不让父母再推碾子了。
在护城河的北岸,是县粮站。这个在前世田苗苗时期就已经有了,也是朝东的大门。田苗苗曾经在这里办过粮食关系,所以有印象。
看到了前世熟悉的地方,田青青心情大好,很有种就地重游的感觉。
在县粮站的西边是面粉厂,这个田青青前世里也有印象。因为她曾经在那里买过面粉。
“我们到面粉厂看看去。”田青青说。
“走。”颐守义立马拐过自行车,“不过,那里光换面的,没看头。”
面粉厂紧挨着粮站,取面的门市与粮站的门市并排着,都座北朝南,一拉溜的平房。
田青青和颐守义推着自行车走。因为换面的人很多,来来往往的,田青青怕被碰着,没让颐守义上车子。
田青青站在取面室门前,望着接连不断的取面人,不由心中感叹:真是河里没鱼市上看,自己家里一粒麦粒儿都没有,人家怎么会有这么多小麦呢?看来,自己家的生活水平,在这个时期里是最低的了。
看了一会儿,田青青发现:换面的人把取面条交给工作人员后。工作人员让换面人把整袋的面粉搬到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