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和似乎对这个少年非常喜爱,向他示敬道,“子烈,和持鞍下马相迎,足以显卿未?”
不想少年趋前几步,摇头说到,“未也。”
众人闻之,无不愕然,少年却从容不迫的行了一礼,徐徐举鞭说道,“愿校尉威德加乎四海,总括九州,至万民依附,三兴大汉!等到了那时,君再以安车软轮征武,始当显耳!”
刘和听后,不由得开怀大笑,环顾四周说道,“此吾之邓禹也!”
众将一片茫然,不知主公为何对突然冒出来的一个少年,如此看重。但刘晔却有些了然,显然他已经认出了眼前的少年,正是在庐江颇有名气的少年才俊——陈武。
陈武,字子烈,庐江郡松滋县人,身长七尺七寸,仪表堂堂,骁勇果敢。现今不过才十七岁,就有了仁厚好施的诺大名声。上至郡县官吏,下至乡人游侠,对他都非常敬重。
此时正逢庐江大战,受战乱波及,松滋县当地的乡人和远方客来者,很多都前去依他,是他在短短的聚起了超过百人的青壮。
历史上,陈武曾递帖求见远在寿春的孙策,当时他只有十八岁,深受孙策看重。于是跟随孙策东渡长江,征战有功,被任为别部司马。
此后他屡建战功,每战皆所向无前,封为偏将军。而他手下那支由庐江降俘组成的部曲则获得了所向无敌的美名。
没想到,因为孙陆之战的提前发生,历史被再次改变,陈武竟然带人投靠刘和来了。
其实细想,这也不足为怪,话还得从北伐之败开始说起。
由于孙策的提前复出,孙坚旧部虽然成为的北伐的主力,却也避免了成为炮灰的命运,兵败后聚拢的兵力反而是是历史上袁术归还孙策时的七八倍。
然而有得必有失。由于袁术的连番大败,孙军的粮草辎重、兵甲器械丢得一干二净。本来打算攻打九江,夺些兵甲辎重,不想陆康来了个坚壁清野,能运走的粮草兵甲全都运到舒县、皖县二城了。
孙军进入庐江之后到时一路顺利,沿途上的诸县不战而降。然而打开官仓一看,里面干干净净,像是被狗舔了一般,孙军却是一无所得。
正好这个时候,南阳、汝南、蕲春三郡,终于凑出的近万援军,在陈纪的率领子下赶赴患难江。由于此时袁术似危实安,唯独粮草不足,便下令陈纪协助孙策攻略庐江,搜刮粮草。
孙策知道民心的重要性,对孙军的约束比较严格,但袁军可不管这些。
庐江的大部分粮草都被运到了舒县,皖县这两个墙高城坚的大县,这可不是袁军短时间内可以拿下的,所以他们便把主意达到了乡下的豪族和庶民的身上。
而孙军也正是需要粮草的时候,加之与袁军是盟友的关系,不好多说,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没有约束的袁军如蝗虫过境,将庐江搞得民怨沸腾,连带着将孙军也恨上了。这时唯一能为民众做主的陆康已经困守舒县,无奈的豪族、乡人,只能将目光放到了境外的盟友身上,而名震江淮,而又近在咫尺的刘和就进了他们的眼中。
所以对于刘和来说,陈武的到来,不仅仅是得一贤才的问题,更代表着庐江民心所向。对于庐江怀有觊觎之心的刘和来说,意义重大。
故而刘和和聚集众将,大张旗鼓地迎接陈武,这不仅仅表现出他对贤才的重视,也代表着刘和对庐江民意的态度。
……
这一天,合肥终于落下来冬日的第一场雪,鲁肃也第一次来到了合肥新城。
自从前日辞别周瑜之后;见危机渐消,鲁肃也就不再带着附众着急赶路,缓缓而行。事实上也正想鲁肃预料的那样,一路上并没有在出现别的风波。并在接近合肥边界的时候,遇到了刘和派来迎接的军队。
刘和并没有直接令鲁肃来见自己,而是派人帮鲁肃一行人选定了一个位置较佳的里落来安置他们。
等众人被安置妥当之后,已经日斜三竿,但鲁肃不愿失了礼数,不辞劳累,骑马前来拜见刘和。
鲁肃一行,五名随从,快马加鞭,往合肥新城行去,等夜幕降临,才赶到了城池。
沿途中一片片生机勃勃的繁荣里落,使得鲁肃心下不胜感慨。在他看来,能在乱世有着这样一片世外桃源,这刘和果然不负其名。
到了合肥新城,鲁肃就直奔着刘府了去,只见门前挂着两个灯笼,几名士兵站在那里,个个剽悍,显示着校尉府的威严。
鲁肃到了门口,就吩咐随从,“给我递帖子。”
“是!”一人就应着,上去递贴子,没有几分钟,就见府门大开,听有一人笑着说道,“来人可是鲁先生,东海刘和,可是久候多时了!”
却看刘和没有穿鞋,赤着双足就迎了出来,遥见鲁肃,就抚掌欢笑,上前拉住鲁肃的手臂,携他之手一起进入府中。
等到了书房内,刘和率先拜于地,道,“先生不以和鄙陋,千里迢迢往助与我,和感激不尽,唯有一拜!”
鲁肃慌忙将刘和扶起,叹道,“公子乃汉室宗亲,天子亲封的怀疑校尉,肃不过是一介布衣,何必如此谦恭?”
刘和诚挚的说道,“先生乃是子扬的好友,又是佐世之才,岂敢以名爵相上下乎?”
鲁肃不由感动,感叹道,“乱世之中,活大不易。久闻校尉仁义宽厚,治下如世外桃源,时逢肃得故人之劝,便于来投校尉。愿赐收录!”
刘和闻言大喜,不由得哈哈大笑,“子敬肯来,吾事济矣!愿即教我以安天下之计”
第139章 榻上策()
刘和与鲁肃一见如故,跪坐在木榻上相谈甚欢,二人就天下大势,各抒己见。
此时已经入冬,夜晚比较寒冷,刘和便令人取出合肥自酿的汉府名酒,邀请鲁肃一起喝酒。
酒至半酣之际,刘和方忍不住问道,“如今汉室倾危,天下大乱,和托为宗室,东海恭王之后,虽有周公、伊尹之志,却不知如何完成匡扶汉室,三兴大汉的伟业。如今正好先生来到了这里,不知先生有什么可以教导我的吗?”
鲁肃既然已经打算前来投靠刘和,自然不吝展现自己的才华,故而直接不讳的答道,“从前汉高祖一心想拥戴义帝而不能如愿,原因在于项羽从中破坏。如今四方云乱,诸侯并起,今日的‘项羽’又岂独只有一人?”
“正所谓大厦将倾,独木难支。面对这样的局面,又岂是区区一个周公、伊尹所能挽回的?肃私下认为,没有汉武、光武那样的明主,大汉不会再复兴,割据四方的诸侯也不可能一下子除掉。”
“中国失纲,寇贼横暴,淮、泗间非遗种之地,我听说江东沃野万里,民富兵强,可以避害,可以为根基。并且先哲秘论有云,承运代刘氏者,必兴于东南,推步事势,可构帝基。”
“所以,我觉得对于校尉来说,最好的做法就是南据江东,积蓄实力,静观天下的形势变化,与此同时不断的壮大自己。”
“然后等待北方多事,校尉就可消灭黄祖,进攻刘表,将长江据为已有,然后打出帝王的旗号以谋取天下,继承汉高祖的功业!”
“我明白了先生的意思!”
听了鲁肃的话,刘和感慨颇多,鲁肃的想法与他不谋而合。刘和之所以能有这样的见识,来自于后世对历史的了解,而鲁肃一个当局者,能有这样的见识,实在令他叹为观止。
在他看来,这鲁肃之才,绝对不在诸葛亮之下。
三国最出名的“逐鹿之计”,恐怕就是诸葛亮的隆中对,可又有几人知道鲁肃的榻上策?
对于现在的刘和来说,榻上策要比隆中对还有出色。若是诸葛亮提前出仕,恐怕也会建议他的主公先据江东吧?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先生之言,如醍醐灌顶,令和眼界大开啊!”
刘和若有所思,一脸笑意的问道,“那先生认为我下一步该做的就是立刻入主江东吗?”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校尉之言,当真精辟!”鲁肃眼前一亮,不由得生出英雄所见略同之感,更是尽心帮刘和分析接下来的道路。
“非也!肃认为入主江东应该是校尉中后期的目标。将军虽神武命世,江东又无雄主,兼之龙蛇混杂,却不是短时间内能够拿下的。需知江东世家做大,把持六郡命脉,故步自封,极度排外。校尉初临江东,恩信未洽,即使入主了江东,恐怕也会受到诸多势力的一致抵抗,到时候忙于内耗,恐怕无力外顾,非上计也!”
“校尉目前最该做的是趁江淮之乱而起,以为根基,逐除您最大的敌人袁术。彼袁术者,虽是大敌,然其新拼曹操,又战陈陆,兵马损失甚重,民心也不依附,更是强敌四立,宛若垓下霸王之四面楚歌。校尉若乘天时之威,伐此丧乱之地,克可必也。”
“淮、泗间虽非遗种之地,但以校尉之能,只需二三年,便可大治,以使之成为进攻江东的跳板。”
“此间,校尉最好能得到朝廷任命的扬州刺史,或扬州牧一职的任命。到了那时,天下大势已经渐渐明了,校尉方可凭借压倒性的力量,一举荡平江东六郡。并根据天下大势,做出不同的决断:进可以夺取天下,完成三兴大汉的伟业;退可以据江东鼎立,以作汉室的遗种之地。”
刘和抚掌击节,大声叹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只是为何先生建议我接下来西进荆州,而不是北上中原?”
无怪乎刘和有这样的疑问。须知自古以来,得中原者的天下,这是根植于民心的正统观念。而且,纵观整个华夏史,自明以前还没有以南伐北的胜例,鲁肃的观念实在是与正统谋士的想法大相径庭。
“不是肃不想劝校尉这样做,而是肃不能劝这样做。天时虽有利于校尉,大势却是不允!如今天下最强的两大阵营之间的争斗,已经即将分出胜负,中原已经是袁绍一方的囊中之物。校尉若是趁着中原乱局突然北上的话,无疑是以卵击石,会受到曹操,袁绍的联手攻击,大好形势毁于一旦。”
“而攻击荆州则是不然,有着长江的阻隔,曹、袁二人有心相助,也只能望江兴叹。夫荆楚与扬州邻接,水流顺北,外带江汉,内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校尉若能得之,足以与北方相抗!并且,中原虽大,却难容二虎,曹、袁二人迟早有翻脸的一天。那时,若是曹操强,校尉则北上中原;若是袁绍强,校尉则攻略蜀川;若是二人旗鼓相当,校尉或许就有了提前复兴大汉的希望,再续汉世祖的功业!”
刘和闻言,眼睛愈亮,鲁肃洒脱不羁的性格实在对他的胃口。恐怕也只有这样的人,才敢于在汉室威望未堕的时候,名目张胆劝一位汉室宗亲去向世祖刘秀学习。
不得不说,鲁肃的话,确确实实的说进了刘和的心坎,然而身为汉室的宗亲,有些话他只能藏在心里,是不能述之于口的,故而刘和一脸肃容的说道,“今和尽力—方,冀以匡扶汉室,先生此言,非所及也。”
鲁肃闻言哈哈大笑,不置一词,饶是腹黑如刘和,迎着对方似笑非笑的目光都忍不住老脸一红,干咳里几声道,“如今我之帐下,还缺少一名参军,佐我军事,不知先生可愿意担任此职。”
参军,即参军事,本参谋军务之称。本朝灵帝时,陶谦以幽州刺史参司空车骑张温军事;献帝时,孙坚亦为张温参军;几年后,荀彧就会参丞相曹操军事。
此职类似于后世的参谋一职,远远比不得刘晔的“参谋长”的地位,在权利上也比不得地位稍低的主簿一职,但是却是新人镀金的最好的职位。
倒不是刘和不想将鲁肃委以重任,而是随着刘和的羽翼丰满,麾下的官僚体系也越来越完善,已经很难在骤然提拔某一个人了,否则会造成内部的一系列问题。
正所谓“白首如新,倾盖如故。”来到汉末这一年来,鲁肃是与刘和相性最和的一个人,连赵云、封旻都比不了。有些人可以做兄弟,有些人可以做属下,而鲁肃这样的人最适合做朋友。
对于自己的好朋友,刘和当然愿意重用,但他最好的做法却是为对方提供立功的机会,而不是拔苗助长。
鲁肃也知道刘和这样做,是不想不想让自己初入合肥,便引起诸位同僚的嫉妒和不忿,故而欣然接受了刘和的任命,俯身拜道,“属下鲁肃,拜见主公!”
“哈哈!子敬快起,吾得子敬,如……”
……
庐江郡,舒县。
舒县城外,喊杀连天,映入眼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