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之蜀汉复兴-第4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两人听司马孚这么说,心中安稳不少。曹奂便上前扶起司马孚,然后又问:“刚刚司马爱卿听到了朕与张侍郎的话了。不知道司马爱卿准备怎么办呢?”

    司马孚沉声答:“自然是君有所求,臣有所应。帮助陛下联系余下忠臣和逃出洛阳了!”

    司马孚声音悲而沉,竟然有一种忠臣面对国难时的无奈!

    曹奂又惊又喜,又带有疑迟地问道:“真的吗?”

    “千真万确!”司马孚点头道,“我虽然是司马家族的人,但更是大魏的臣子!愿为君王分忧解难,焉能欺君罔上?!”

    曹奂大喜!

    虽然司马家族的人会支持自己,实在跟刘邦这个小混混能当开国皇帝一样荒谬,但是现在自己实在没有什么值得他来行骗了!就算是皇位,他司马家也能强制取来啊!

    所以再出人意料,理智也告诉曹奂:这是真的!

    曹奂起身拜谢道:“如此,爱卿实乃我大魏最后的忠臣之一!大魏兴衰,皆系于爱卿一身了!”

    其实曹奂说的一点没错。司马孚的确可以说是大魏忠臣!虽然他是司马懿的弟弟,权臣司马师和司马昭的叔叔,西晋开国皇帝司马炎的祖叔!但是,如果说张节是最后一位为国捐躯的大魏忠臣,那他就是坚持到最后仍以大魏臣子自居的忠臣!

    司马孚在曹操时期,就担任文学掾,而后历仕魏国五代皇帝。但他从未参与司马氏几次废立皇帝的事。

    甘露五年,魏帝曹髦带领太监宫女讨伐司马昭时,被司马昭部下在皇宫门口杀死。当时司马昭下令任何人不许去哭丧,百官无人敢去!只有司马孚过去,嚎啕大哭,把曹髦的头放在自己的腿上,愧疚道:“陛下殒命于此,是微臣的过错啊!”然后还拼尽全力把弑君凶手夷灭三族!那凶手可是司马昭心腹大将啊!

    而在司马炎逼迫曹奂禅让帝位给他的时候,司马孚拉着曹奂的手,说:“臣一生都是大魏的臣子,到死那天也不会改变!”

    后来晋帝司马炎封他为安平王,荣宠至极。司马孚却丝毫不以为荣,常有愧色,说:“我乃是大魏的臣子啊!”

    有人说,司马孚是装的。反正他是司马家的长辈,再怎么哭曹髦、说自己是大魏臣子也不会有人降罪给他。可是司马家那么多族人,为何就他装呢?

    当然,司马孚毕竟是司马家族的人,不会带兵反叛司马家族。但是除了这个底线,凡是能为曹魏皇室做的,在正史记载中,他基本上都做了!

    司马孚听到曹奂夸他为大魏最后的忠臣,初时露出笑容,随后却突然哭道:“臣自魏武帝讳操时就是大魏之臣。而后历任五代皇帝,眼见大魏皇室渐渐暗弱,实在是心痛不已!然而身为司马家族中人,也不能欺宗灭祖带兵剿灭司马家族,只好渐渐不管朝廷事务,以免诛心,在外勉力维持皇室威严而已。现在好不容易有扶助皇室的机会,臣发誓,必全力相助陛下!”

    曹奂看他真情流露,指天发誓,才终于对他完全信任,道:“爱卿如此相助,朕感激不尽,愿拜卿为师!”

    司马孚听曹奂这么说,知道他的心思,想跟自己进一步拉近关系。而自己心中也比较愿意,想有这个荣誉,便答应下来道:“老臣有陛下作弟子,实在是我的荣幸啊!”

    于是曹奂当场对司马孚磕头、敬茶,完成拜师之礼。

    随后,三人商议具体事宜。由司马孚为曹奂联系洛阳城中的曹氏、夏侯氏宗亲。张节亲执曹奂血诏,去京城之外联系可能的忠臣或者忠臣之后。等到司马昭亲征钟会打到最激烈的时候,便逃离洛阳!

    至于去哪里,估计曹奂几人还要慎重思索才能决定。

    其实,司马孚全力支持曹奂,除了的确有忠心之外,也想用这个方法解决曹氏和司马氏的矛盾——按照眼前的情况,司马氏取代曹氏称帝已经是早晚的事了。但是司马氏逼迫曹奂退位,形同弑君,必然会在历史上留下千古骂名!事实上也的确如此。

    但是曹奂成功逃脱,再建魏国就不一样了,那是曹魏先逃跑的!在司马氏还做臣子的时候,你皇帝先逃跑了,还另立门户,完全是皇帝首先抛弃文武百官和江山臣民!那么,功劳最高,德行最好的司马氏在百官的拥护下登基称皇,就是天意所在、民心所向,不可违逆的了。这样在后世就肯定不会有骂名了!

    不得不说司马孚作为历仕几代皇帝的老臣,果然是机智无双!帮助曹奂,既能尽自己的忠心,又能为司马家博取美名,还能化解曹氏和司马氏的矛盾,一箭三雕啊!

    我知道,把司马家的司马孚写成忠臣看起来很荒谬,也非常难写。但是,正史记载,的确如此!有兴趣的书友可以去搜搜,有明确记载的、大魏的最后忠臣就是司马孚了。而张节呢?在三国演义中有记载他为国捐躯,不过正史中没有。但也能用。最后曹魏末期忠臣实在太少,忠臣后代也要慢慢查。如果有知道这些的书友,征集大魏忠臣,及其后代。请加群讨论。在第四十一章作者都话里有群号码。

    同时,特别鸣谢书友支持牛牛的舵主大赏!感谢各位书友长期以来的推荐票支持和跟读支持!请继续支持,以及共同讨论和完善此书。

    (本章完)

第84章 姜维计中计() 
公元263年,即蜀汉景耀六年,天下乱象纷呈。

    而五月更是乱的可以。钟会杀邓艾,司马昭伐钟会,曹奂欲逃出洛阳,刘寻南汉政权保永安城、谋求和吴国联盟。

    就说这南汉使者,乃是蜀地青年才俊李密,还带了一名副使,乃南蛮小将孟狼。再加上几名护卫,便一路来到了陆抗大军处,亮出身份,要求见陆抗。

    因刘寻所带大军颇多,陆抗没把握攻下城池,便没有攻城。正在营帐里思索着永安城援军的事。

    突然卫兵来报,南汉政权的使者来访。

    陆抗对南汉是知道的,但一直没放在心上。昨日的永安精锐援军,极大可能就是南汉的。这让陆抗十分好奇,南汉是从哪里得来的这些精锐大军?

    因此陆抗对南汉使者也有不少好奇,连忙让卫兵带李密等人进来,同时招来军中几个将领作陪。

    李密进入陆抗帅帐,看见首位一个中老年的儒将,比较干瘦,虽然没有羽扇纶巾,但也带着文士冠。李密便拱手见礼道:“南汉新兴王属下,李密,见过陆将军、各位将军。”

    陆抗观察着李密,只见果然是剑眉星目、一脸英气的青年才俊。遂还礼道:“我乃吴国镇军大将军陆抗,使者不必客气。”

    见礼既毕,二人分主客做好。

    陆抗便问:“昨日永安援军,可是南汉大军?”

    李密答:“正是!只是,陆将军,吴国与我大汉同盟已久,为何你们却背盟攻我城池?实在是让人不耻啊!”

    陆抗点点头,暗道果然是南汉大军。

    然后又略显尴尬地说道:“非是我吴国背信弃义,只是听闻蜀国已降,吴帝怕永安落于魏人之手,这才想取而代之。不知使者所谓何来?”

    李密肃然道:“陛下虽然为了蜀中黎民百姓举国而降,但六皇子、新兴王英明神武,不愿大好河山落于曹魏之手,故此在南中建立南汉政权,继承大汉国统已久!汉、吴两家,累世同盟,共抗曹魏。还望陆将军能禀明吴主,你我双方仍为盟友,联手抗魏!”

    陆抗旁边的一名将领,听李密说是来谋求联合的,面露轻视之色,讥笑道:“昔日蜀汉全境尚不能保全。今日纵然新兴王于南中起兵,又岂能长久?!若是今日联盟,明日南汉便覆灭了,岂非徒令人笑话?”

    李密却毫不在意,道:“东吴立国,也算是久的了。昨日一战,陆将军见我南汉军容如何?!比之东吴军如何?除去来援永安的两万多精兵,我南汉尚有数万精锐镇守南中,又有南蛮全族十万大军相助,非但可以久守,即使复国,也未尝不可!”

    李密这话,说的吴国众将无话可说。三万东吴大军迟迟无法攻破三千蜀汉军防守的永安,这让每个吴人都倍感羞辱。

    何况,刘寻带军一来,还把他们的军队打了个抱头鼠窜!

    李密当众打了吴人的脸后,话锋一转,又问道:“吴国虽消息灵通,但是离蜀地和曹魏国都洛阳毕竟远了些,恐怕还不知道最新的消息。在下不妨就说与众位听听!”

    陆抗轻咳两声,为缓和尴尬,连忙接话道:“哦?愿闻其详。”

    李密便将钟会杀邓艾、自立为益州王、司马昭大军亲征钟会,胡烈为邓艾报仇、南汉借得十万南蛮兵,待司马昭讨伐钟会最激烈时,便出兵收复蜀地的事情说了一遍。

    说完之后,李密以手一指孟狼道:“空口无凭。此乃南蛮王族孟家之人,你可以相问。再说,昨日近两万蛮兵来永安,你们也都看见了。”

    陆抗等人听的暗暗心惊,甚至都有些应接不暇了。他们之前只了解到魏军灭蜀汉、南汉自立的消息。更新的消息还没有被斥候们报告回来。没想到,蜀地乃至洛阳的形式一日三变,眼下形势变得这般错乱复杂。南汉不但好像能保住,而且竟然还有一点复国的希望!

    这样的话,如果南汉能够长存,东吴又无法攻破永安、抢占地盘。倒不如接着和新兴王同盟。不然两家真要对抗起来,自相残杀之下更加无法抵挡曹魏了!

    李密目光直视步协,郑重地说道:“还望陆将军以大局为重,劝说吴大帝仍能与南汉同盟,联手共抗曹魏!”

    想到吴帝孙休这些天日日忧惧,担心东吴一国抵挡不了曹魏。而南汉又有可能复国成功,陆抗终于开口说道:“吴蜀本就同盟,既然蜀汉势力尚存,那么这场战争本身就是一场误会!我会立刻带部队暂时退到西陵,写亲笔书信劝陛下和南汉联盟。还请使者前去我国国都建业城,当面跟陛下说明。至于最终能否联手抗魏一事,还需陛下定夺。”

    李密也知道陆抗做不了主。不过,陆抗在吴国的影响力还是很大的。再加上孙休也担心自己一国挡不住曹魏,成功的可能性可谓很大。

    因此当即道:“恭敬不如从命。密愿去建业,面见吴大帝。

    陆抗闻言心中微喜。反正刘寻大军到达永安城,吴军是攻不下来了。捞不着地盘,退一步弄到个盟友也不错的。

    “祝愿新兴王能早日光复蜀汉,我这就给陛下写书信!”陆抗起身,命人把李密一行人安排在军中住下,然后自己就思索着开始写信。

    毕竟军国大事,越早报告给吴帝越好。

    第二天,李密一行人就随着陆抗军,前去吴国都城建业城游说吴帝孙休去了。

    (本章完)

第85章 攻心战术() 
清晨的阳光照在饱受摧残的永安城上方。带来的不再是新的一天的征战,而是充满希望的战后恢复和一天的安宁。

    都督府的广场上,刘寻正拿着一根木杆、铁枪头的长枪习练武艺。

    前刺、横栏、甩尾等,只练了些基础的招式。在之前,他还练了些跑步、马步等增长体能的练习。一旁的廖成在指点:“王上,出枪呢,要走一条直线,手不要抖。我从小就被爷爷打着练武,这些基础招式滚瓜烂熟,不会出错的。”

    一旁的大虎在旁边看着。一边看一边傻笑道:“汉人的王,都喜欢弄那些多的要死的繁文缛节,身体却个顶个的弱!”

    刘寻不吭声,努力地练着。没办法,之前刘恂那个纨绔,骄奢无度,把身体都给弄亏空了。好在现在这具身子骨还挺年轻,好好补养外加锻炼还是能够补回来的。

    练完一炷香的枪法,刘寻大汗淋漓。冲了个凉,开始吃厨房精心准备的早餐。药膳、野鹿肉、虎骨汤等,都是补身体的好宝贝。现在这年头,老虎可不是保护动物,可以随意猎杀。

    刚吃过早饭。永安都督罗宪、参军杨宗、廖成等人带着好几个传令兵过来,要刘寻处理国家大事了。

    别看刘寻既不去攻打城池,也不亲去东吴出使。但他却是南汉的核心!无论在哪里,都决策着南汉的各项大事。

    比如下方有两个传令兵,分别是武安家和关云派来的。这两个家伙比较好运,到了县城之后,报出南汉名号。结果至今没等到曹魏使者的县令说考虑考虑,然而只考虑了半天就开城投降了。

    所以两人自己暂时坐镇县城,先派个人回来向刘寻报告详细情况。同时询问刘寻接下来咋办,是只收集城内物资呢,还是连招兵买马一块儿呢?是继续任命原县令做主呢,还是选任其他人呢等等。

    说起来关云这家伙,他自从在资中县获得了爱妻宋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