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衷诨共幌牒椭踊崮址幌胫踊峋饷纯炀桶芡觥�
毕竟,还得有人挡着司马昭啊。
等夏侯咸赶回汉城之时,路上正好遇到了李辅。李辅懒得跟这个酒鬼多说一句话,直接将他绑回去见钟会。
钟会得知姜维居然真的私通蜀旧将袭取了阳安关,当真是又惊又怒又恐!
己方后路被断,这要是传出去,军心岂不大乱?
当钟会颤抖着打开姜维的书信后,不由气的直哆嗦。姜维在信上说,自己已识破司马昭想要挑拨他们之间关系的险恶用心。他为了蜀汉将士着想,不得已不替自己留一条后路。
姜维还说他会将汉中一带全部让给钟会,自己不日将退回剑阁。希望钟会能在司马昭反应过来之前,接守阳安关与沔阳城,安心抵御司马昭。而自己呢,也绝对不会在背后下冷刀子。
至于汉中以外的蜀地,呵呵,你就别想了,新兴王还等着收复失地、重建山河呢!
钟会气的将书信狠狠的揉着了一团,兀自不解气又将它撕的粉碎之后,才歇斯底里的叫道:“姜伯约,你欺我何其甚也!”
李辅暗暗叹了一口气,提醒道:“主公,现在不是生气的时候。眼下我们也只能暂时和姜维和解了。若不然我军两面受敌,结果就……”
李辅的话没有说完,但是钟会全明白了。
他也只好勉强收拾心情,在下令将夏侯咸千刀万剐活活剐死之后,便让李辅亲自带兵镇守沔阳,又让句安领兵去接收阳安关。
事情果如姜维信上所说,姜维在汇合廖化所部之后,当天便率兵离开了阳安关。而且他虽然带走了阳安关内绝大部分的物资,却也留了很多粮食给钟会。这到让钟会暂时不用为兵粮发愁。
可以说,姜维走的时候,是大车小车拉了很多车。之所以有这么多物资,也是取决于钟会率兵出蜀时,将后勤部队甩在了身后。等到后勤补给队伍到达阳安关,还没有配送的时候,就被姜维一锅端了。
当然,也因此,蜀中所剩不多的物质被钟会搜刮一空。就算刘寻北伐顺利,得到的也只能是一个千疮百孔的蜀地了。
钟会虽然知道姜维放弃阳安关是为了利用己方对付司马昭,可是无奈他和司马昭势同水火,绝对没有和解的可能了,也只能心不甘情不愿的被其利用了。
钟会后来经过再三思索之后,又果断下令放弃除汉城和沔阳以及阳安关外的所有县城,收缩兵力集中防守这三处。以此三处互为犄角之势,应对司马昭的进攻。
几日后,姜维率部奇袭剑阁关。
要说这剑阁位于汉中郡与蜀地之间的咽喉要道上,当真是雄关天险!如果说强攻阳安关还有可能的话,那强攻剑阁的损失就大到让人无法承受了!
剑阁守将尚未获得姜维兵变的消息。
姜维到了之后,诈称钟会担心蜀中无人镇守、当地局势不稳,让自己返回原蜀汉京都镇守!还举了之前自己和钟会一个镇守蜀中、一个镇守汉中的例子。
搞笑的是,本来剑阁守将还有一丝疑虑,但是在姜维拿出一块钟会的令牌之后,彻底放下疑虑,让姜维军进关了!而这块令牌,就是之前李辅拿给樊建查看的那一块!
这样,姜维就再次获得了天下雄关剑阁关!随后姜维整顿兵马,修葺城关,牢牢卡住了钟会与蜀中的咽喉。
姜维得了甜头,靠着蜀中的钟会军还不知道自己兵变的消息差,继续诈称是钟会让自己来蜀中查看各城池情况的,以稳定局势。继续骗取城池。
当然这种诈骗维持不了多久。不过,在骗局被捅破前,能骗几个城池骗几个吧!
再说司马昭那边,通过细作了解到姜维兵变的情况后,放声大笑起来,笑得连眼泪都流了出来。他大声叫道:“钟会小儿,你也有今天!”
于是下令让部下昼夜攻打汉城钟会所部,并再次施展攻心战,以消磨钟会军士气。
钟会被司马昭打的有苦难言。自打姜维兵变的消息传出来的时候,士气一度大乱,逃兵不断。在钟会的血腥镇压,以及重金许诺封赏之下,这才勉强止住骚乱。
如果不是眼下大敌在前,钟会恨不能亲自提兵去讨伐姜维。就跟司马昭讨伐他钟会一样!
但是他也只能想想,根本没有多余的兵力去攻击剑阁关了。只能希望蜀中方向能想办法攻破剑阁,与自己汇合。
姜维一边命人诈骗城池,一边想办法跟刘寻联系。这时,刘寻的回信到了。
这封信是刘寻在去越嶲郡的路上写的。告知了姜维南中叛乱的事。不过,刘寻也不想姜维担心。万一把南汉形式说的太差,姜维觉得没希望,不辅佐了呢?因此详细写了朱提郡已平叛完毕、云南郡有南蛮援军,越嶲郡有镇南将军所练的精兵等。请姜维暂时屈身于钟会,等平叛完了双方一起起兵等等。
但没奈何姜维已经兵变了,变不回去了。姜维也不敢跟别人说刘寻信上的内容,怕影响军心。只好紧守剑阁关,尽量多骗几个城池再说。
好在仅仅两天后,刘寻又给他写了一封信。原来刘寻到了越嶲郡,发现形式一片大好!就跟姜维说叛乱即将被平定,要是时机成熟了,就兵变吧!等这封信到你那的时候,我也该准备好出兵了!
这封信让姜维大松了口气!准备等听到刘寻起兵消息的时候,就通告天下,重归大汉!
明天本书上架,中午十二点以后发布VIP章节,当天发六章!请各位书友支持!
(本章完)
第106章 暴走的关云(上)()
再说刘寻在邛都城,因为政权内部事宜过多,便决定,先期的北伐自己并不亲自参与,指派好各路大军就行了。自己先看下成效,若是大军势如破竹、形势良好。待到了关键时期,再亲自挥军北上,协调各大军,一举定乾坤!要是成效不好,那只能和姜维南北呼应,然后慢慢收复了。
平叛成功的第二天,就由刘寻口述、小吏执笔,写了好几封诏书,然后盖上新兴王的大印,发向四方。
第一封诏令,发向巴东郡李密、罗宪处。告诉他们北伐正式开始!以罗宪为主将,李密为护军,张瑛做先锋,自己整顿大军,作为北路军,自东向西收复失地。要和东路军、西路军配合好。如果姜维已经发动兵变归汉,也要和姜维军配合好。
第二封诏令,发向姜维处,告诉他北伐开始,要是还没兵变,就快些。要是已经兵变了,就配合好其他大军。
第三封诏书,发向建宁郡滇城。命令以镇南将军霍戈为主将,建宁都尉魏续为副将,整军备战。自己将很快回到建宁郡滇城,接管南汉中央政权机构,到时候再给他们两万兵马,作为东路军,开始北伐。
第四封诏书,发向犍为郡卻正处。命令他立刻写一篇讨伐钟会、复兴大汉的檄文,传遍天下,为北伐造势!同时,任命卻正作为东、西两路军的总护军,协助两路军。
让卻正写北伐檄文,这实在是一种恩宠。盖因卻正曾经写过投降书,是人生中相当大的一个污点。现在刘寻收复失地,让他写檄文,就是在洗刷他身上的污点,增添他身上的荣耀!
而卻正担任的护军,顾名思义,就是给主力大军善后的。比如主力大军一路攻伐过去,剩下的小股溃兵、偏僻县城就要留给护军解决。主力军没来得及收集粮草,也要护军收集好了送过去。敌人留下的细作什么的,也要护军清理干净,镇守城池等等。因为工作比较麻烦,刘寻还把廖成、刘锐、武安家三员将领送了过去,顺道带过去三千降兵。
最后,刘寻任命兴古郡都尉张护雄为主将、大虎为副将、关云为先锋,带领四千无当飞军、两万南蛮援军、一千骑兵,休整一日,第二天清晨立刻出发北伐!
如此,北、东、西三路大军,加上卻正的护军大军和姜维的奇兵,就是刘寻北伐军的所有阵容了!
而刘寻,则带领着吴济及其所部万余大军、大熊所部近三万蛮兵,两百亲卫及陈至带来的三百御林军回返建宁郡滇城新兴王宫。
斥候一人独马先行去滇城告知,刘寻率领大部队在后面。
对于越嶲郡的太守等官府人员任命,刘寻没有任命新的越嶲郡太守,而是自邛都城寒门小吏中提拔了一个忠于蜀汉的,任命为太守府长吏,暂行太守之职。
这个小吏之前因为不跟随爨家造反,被压在了大牢里。而根据他平常的表现,能力也挺强的。
长吏相当于主官的秘书长,主官不在,处理各种日常事务。
云南郡太守一直按部就班地帮马秉军筹集粮食辎重,并无错误。刘寻便勉励一番,奖励点金钱,让他继续当太守。至于马秉,刘寻大大地夸赞和奖励了他,并让他暂时都督云南、越嶲、朱提三郡军务。特别嘱托一句要帮着朱提郡太守徐文博点。毕竟徐文博出身寒门,没有根基。
要说刘寻奖励大臣、养军的金钱物资从哪里来?那还得感谢造反的几大门阀世家。
当初刘寻刚来南中,是靠着郡城、县城府库里的积累。几个月花销下来,基本见底。现在一个夷灭三族,门阀世家十几代人积累的财富全归了刘寻。刘寻拿出来一小半奖励三军,还剩一大半作为备用物资。
当然,这种方法只能一时救急。国家的赋税稳定才是保障。眼下已是夏日,等秋日,粮米收获,南汉就能收第一次赋税了。
刘寻大军走了八天,终于到了滇城。罗宪率领建宁郡众官十里相迎,祝贺新兴王平叛成功!
全体官员下跪祝贺刘寻过后,霍戈又再次敬佩万分地跪下道:“王上,微臣昔日因为您年少,还以为您学识不足。今日才知道王上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文韬武略,微臣等万万不如也!”
刘寻一时间没弄明白,问他:“何出此言?”
霍戈答道:“王上初来南中,曾经说过我大汉有五路援军!当时众臣虽然表面上认同,实际上没有多少相信的,连微臣也颇有疑虑。但到今天,微臣等人才知道王上所言非虚!五路大军,一路不少,其中的南蛮援军,支持力度更是极大!微臣等人羞愧难当!”
他说完,身后的众官也再次跪下道:“王上圣明!”
刘寻这才想起来。这段时间事儿太多了,都快忘了。
刘寻笑着虚扶起众官,道:“现在本王说,只要各位肯努力、忠心为国,我大汉一定可以再次复兴!诸位也可以建功立业、封妻荫子。诸位想信吗?”
“相信!”诸臣大声回应。
很好,装逼装完了。刘寻跟霍戈回城。接下来,接风宴、对众官的勉励,择优奖赏一部分。刘寻也比较熟悉了,按部就班的就做了下去。
第二天,刘寻正式全面收回南汉政权中央机构的各处权力。然后任命霍戈为主将,魏续、大虎为副将,胡烈为先锋。带领一万南中士兵,两万南蛮援军,三千胡烈本部军,作为北伐东路军,休整一日,第二天出发!
并且命令吴济把军权移交给陈至和武安家。
这样,刘寻身边只剩下一万南中军、八千剩余的南蛮兵和五百陈至新训练好的御林军了。将领也只有陈至、武安家和大虎的部将、南蛮将领龙青石了。
上次前来投奔刘寻的人中,有两个因为在历史上不出名,被刘寻安排在王宫中当幕僚。经过这段时间的观察,这两人倒是很有才学!
想来也是,如果没有胆识才学,岂敢第一时间来投奔刘寻?
两人一个叫杜良,字幼伦,出自蜀汉京都城的一个二流士族家庭。一个叫李圭,出自蜀郡没落士族家庭。二人才学较高、熟于政事。刘寻准备对他们进行新的任命。
这段时间招贤馆也来了不少人。刘寻这里有名单,如陈寿、糜文、颜渊、向充、王训、杜轸、杜烈等人。
刘寻准备安定之后就一一接见他们,评定一番,安排职位。
这个时候,刘寻终于有时间开始进行科举制的第一步先期准备了!
这第一步准备,就是增加黜落法!
黜落法就是考试有考不上的情况,考的差的会被黜落。
汉朝没有黜落法,这听起来很不可思议吧?但事实就是如此。
孝廉制度中,地方长官为中央朝廷推举孝廉。这些孝廉还要到朝廷去考一番文韬武略,然后根据才能大小任命官职。但是!没有黜落法。也就是说这些孝廉无论才能好坏,没有当不上官的。
可能一个孝廉各方面考核成绩都很好,去当郡守。另一个各方面都不好,去当县丞。但是,哪怕就是才能差成****,也不会被收回孝廉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