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之蜀汉复兴-第6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退嬉獠还牧寺穑�

    当夜云雨不提。

    第二天,刘寻便宣布了黜落法。引来了一些士族“祖宗之法不可废”的反对声音。

    但是刘寻不管不顾,以行政手段和军事力量为保障,表示一定把黜落法不折不扣地执行下去!

    同时,使人宣传有利于自己的理论。如:祖宗之法是用来治理祖宗之地的。如今祖宗之地都要没了,祖宗之法也要改的更适合眼前的情况!用这些理论来制造舆论攻势。

    还好,黜落法暂时没表现出来多少对士族利益的侵犯,只有几个老古板发声反对。在刘寻的坚持下,大家接受了。

    没几天,西路军传来收复汉嘉郡的喜讯。大汉政权力量的再一次强大,让所有声音都沉寂了下去。

    趁此机会,刘寻还让各郡县加举一次孝廉,而且数量增多五成!这道命令对大家都有好处,没人反对。

    刘寻又命令各处百姓向官府举荐人才。这种方法古已有之,倒也没有多少反对的声音。

    这期间,刘寻还接待了这段时间内招贤馆里储备的人才。

    第一个非常大名鼎鼎,叫陈寿。没错,就是那个写《三国志》的陈寿!

    此人在后世很是有名,虽然没有曹操刘备等人有名,但是用一句现代的话来说就是“也许我没有你牛逼,但是你有多牛逼,取决于我!”

    这个比喻听起来是在吹大气,但实际上很恰当。毕竟是玩弄笔杆子的,在写史书的过程中,很难避免个人感情。你让我不爽了,我就把你写的垃圾一些!

    陈寿在蜀汉的官职是散骑黄门侍郎。

    但他跟李密不同,他是个纯学者,难以担当军政大事。因此刘寻一番考校后,留他在王宫中担任书令掾,还是拿笔杆子记载一些东西的,也适合他。

    第二章送上。第三章和第四章在下午五点左右发布。第五章和第六章在晚上九点多发布。

    (本章完)

第121章 黜落法立威() 
第二个被刘寻接待的是糜文,蜀汉皇商代表。

    说到糜家,还有从刘备当年在徐州投靠陶谦的时候说起。当时糜家家主糜竺投资刘备,拿出大笔嫁妆给刘备当军资,把妹妹嫁给了刘备,是为糜夫人。好像之后刘禅还封了她一个什么太后。

    蜀汉建立后,糜家就一直是皇商。贩卖蜀锦、矿盐到魏、吴两国,买回来大量粮食,当做军粮。姜维的大军就是糜家的耗粮大户!

    现如今糜家家主是糜照。第一次来跟南汉接触,糜照没敢亲来,让弟弟糜文先来看看。

    对于古代的商路和商人,刘寻其实并不精通。所谓术业有专攻,现在行家主动过来投靠了,刘寻自然是要接受的。

    刘寻对帮忙赚钱粮的人比较热情,笑呵呵地对糜文说:“糜家愿意继续为大汉效力,本王自然是同意的。毕竟糜家为我大汉辛辛苦苦这么多年。这皇商的身份,该给还是要给的。至于待遇吗,大致与以前一样。细节处有需要不一样的,再来商议。”

    糜文大喜!连忙跪下来叩谢道:“王上英明!糜文叩谢王恩!”

    要知道,皇商比起一般的商人,好处大的太多了。商家那么多,大汉帝王只有一个,要不是当年和先帝的老情分,这皇商不一定就是糜家的!

    其余来投奔的,刘寻没有立刻给他们职位。

    这其中包括好几类人,比如颜渊这种,是在寒门中才学较好,名气较大的人。

    还有杜烈这种,乃是世家子弟。

    还有王训这种,乃是蜀汉名将王平之子。

    刘寻对他们进行了热情的接见,但是为了彰显新出台的黜落法的威严,告诉他们将和不久之后各地来的孝廉一起考试,择优录取!

    至于陈寿,人家本来就是蜀汉朝廷的高级官员,不在考试的行列。

    刘寻还问他们有没有信心超过那些被举荐上来的孝廉。结果这些人都十分自信,拍着胸脯保证说,如果不能名列前茅,就回家种地去。根本没脸再在朝廷任职了!

    刘寻自然是对他们勉励一番,让他们等着那些孝廉到来。

    紧接着刘寻还接见了东吴使者。

    那个使者拿出了十几张吴国孙家的女子给他看。挑中哪一个,哪一个就可以过来嫁给他。

    这些都不是吴国皇帝孙休的女儿或亲姐妹,也就是不是第一流的公主。而是他的侄女、堂妹之类的,算是第二流的公主,甚至是郡主级别。因为刘寻还只是个尚未复国的王,第一流的公主身份还比他高。

    刘寻看了这些孙家女孩儿,从十三岁到十八岁的都有。也许是基因好,这些女孩都挺有美色。毕竟他们的妈妈,都是全国最美是美人,才可能成为孙氏的姬妾。

    刘寻觉得她们都挺好看,而且青春活泼的。没见着真人,也不知道哪个最适合。也不知道该选哪个好。

    最后,干脆让画师给自己画了一张像,还配上了事迹解说。让使者带回去,告诉他:“哪个吴国公主最想跟我结亲,就要哪一个吧!”

    反正都不认识真人,干脆找个最愿意来的吧!

    使者惊讶地张大了嘴巴。有史和亲以来都是男选女,除了公主选驸马。这回反过来了,使者只能感叹这位新兴王脑回路清奇!

    当然还有各郡县这一大堆政务在等着他呢!

    过了几天,孝廉被推荐上来了。各地百姓推荐的人才名额也被送上来了。因为南中七郡内部相距比较近,很快他们就来到了建宁郡滇城。

    刘寻再一次出人意料的把孝廉、被举荐人才、招贤馆人才放在一起考核!这下子,反对的人就多了不少。

    因为自汉武帝起,孝廉制度出现。被举孝廉的人大都是世家大族,他们自认为是清流名士。而百姓推举和来招贤馆来却大多都是寒门,甚至有点武将还出身平民。巨大的身份差异,让准孝廉们觉得,跟他们一起考试简直就是对自己身份的侮辱!

    参加孝廉考试的人反对,他们身后的家族也反对。他们就跟现代北大清华毕业生跟中专毕业生参加相同规格的招聘会一样,浑身都不爽!

    但是刘寻的态度很坚决:都是为大汉选拔人才,就该怎么考核!不愿意?那你走吧!能留几个算几个,反正今年孝廉人数多!

    刘寻的态度让这些人很愤怒,但是越嶲郡等三郡士族的下场,让他们不敢直接跟刘寻顶牛。只好通过找人劝说和请愿等方法跟刘寻磨。

    私下里,有人开始叫刘寻暴君!

    双方僵持了几天。姜维归汉的消息突然传来!这下子,大汉朝廷的实力再次增加,说话的底气也更硬了!

    刘寻趁机宣布,就要这么考,而且明天就考!愿意来考的就来,不愿意的等同于被黜落法给黜落了!

    其实,刘寻坚持这么做,是因为目前这种格局不对称的扭曲形式,是对当前体制来一场意料之外、巧合之下的大突破的最好时机!

    这种坚持、这种突破的意义和重要性,丝毫不下于即将胜利的北伐!

    为何?

    因为收复失地后,刘寻做不到这样的坚持。因为那个时候会牵扯到全国的士族门阀!面对全国士族的反对,刘寻的大汉朝廷没本事坚持到最后!

    到那个时候,刘寻就算是本领通天,也顶多跟诸葛亮做得差不多好。就算有后世的知识支撑,能不能斗得过士族门阀也不一定。

    现在则不同。刘寻只要面对南中四郡里的士族就行了。而现在大汉朝廷的力量,南有南蛮支持、东吴盟友,北有姜维归汉、罗宪忠勇,外有北伐军节节胜利,内有越嶲郡等三郡士族被清扫一空!

    眼下,就是刘寻的力量跟治下士族的力量差距最大的时候!是刘寻唯一有力量碾压治下士族的时刻!时间早一点,刘寻没有站稳脚跟;时间晚一点,刘寻将面对全国士族!只有现在,刘寻的力量可以碾压士族!

    所以,眼下就是对旧体制动刀子、培养新体制的最佳时机!意义重大,绝不下于北伐!刘寻才会对北伐只是遥控指挥,而不亲临战场。

    (本章完)

第122章 暴君,暴君!() 
既然这场考核意义如此重大,刘寻自然很重视。

    考核的场地干脆就在新兴王宫的大广场上!分为文武两场,文的话又包括答卷和当面问答两个方面。武的话包括个人武艺和军事韬略。当然,要是你文武全才,也能两场都考。

    先考文,后考武。

    景耀六年八月一日,天下第一场有黜落法的文官考试正式开始!

    考生才三十九个。各郡举荐的孝廉,有二十五个,其余十四个都是各地百姓推举和招贤馆里来的。

    考生们排成一队,从宫门外慢慢走进王宫。

    有的人行走之间,非常在乎礼仪,连每一步迈的步子大小都一样。这些都是来自士族的准孝廉。他们这么在乎礼仪,就是为了突出自己高贵的身份!细细的看,还能看到他们脸上的恼怒和不岔,以及对那些一起考试的寒门子弟的鄙视!

    和他们相反,那些根本没机会成为孝廉,被父老乡亲举荐上来的寒门才子,则是满脸的兴奋,心情激动地准备大考一场!行走之间也比较随意,没有那么多礼仪。

    “哎呀!”忽然,一个寒门才子一个不稳,身子猛然向前一仰,差点摔倒。最终虽然没有摔倒,但怀里抱的毛笔等物却掉了下来。

    “哈哈哈哈!”士族的准孝廉们纷纷失笑。有的还小声说:“果然是下贱人,连个路都走不好!”

    那寒门才子捡起笔,站好了,愤怒地对前面一个衣饰华美的人道:“你为何故意绊我?”

    前方那名世家子弟不屑地呸了一口,嗤笑道:“那么大的人了,连路都走不好,还有脸怪别人?呸!”

    那寒门才子还想说什么,御林军在旁喊道:“肃静!不许攀谈!”

    闻言,那寒门才子不敢再说话,只是在心中暗暗发誓,一定要考出个好成绩来!

    很快他们就走到各自的案桌前坐了下来。刘寻作为主考官,对他们勉励了一番,然后就让发下试卷。

    试卷是粗纸做的。这也让世家子弟很是不满!因为现在最好的写字载体是帛!而造纸术还不成熟,只能造出质量很差的粗纸,效率还非常的低,难以普及。

    这让世家子弟认为朝廷也很粗俗,不够清雅。当然,也很穷!

    第一次如此正规的考试,试卷题目出的也比较简单和死板。无非就是从儒家经典里抽出一段话让你默写,算填空题。还有找出来一段非常经典的话,让你解释,还要说出个人的看法,算是解答题。还有从各郡县多有发生的问题里抽出来几条,问你,如果你是这个地方的长官,你将会如何解决?算是应用题。

    至于当面问答,主要是策论题。也就是问我们大汉以后该往哪个方向发展呀?某一个颇有争议的政策到底好在哪里,坏在哪里,该不该继续执行啊之类的。

    各考生无论是抱怨还是欣喜的,试卷下来了,也只能拿起毛笔蘸上墨水赶紧答题。

    刘寻坐在前面静静的看着。

    大概过了一刻钟,刘寻突然目光一凝,对着一名考生喝道:“你干什么?”

    其余考生吓了一跳,齐齐转头向那个考生看去。

    这正是刚刚偷偷绊寒门才子,然后看他笑话的那个人。他也被吓了一跳,然后手忙脚乱地把手中的一卷书收回怀里,脸色吓得发白,十分羞愧。

    刘寻走过去,指着那卷帛书道:“别放回去了,放回去也没用。这是考核你才学的地方,你却用抄的想蒙混过关!所谓人无信不立,你在这里都没有信用,要真让你当了官,会对百姓守信吗?会对朝廷守信吗?!”

    其他考生也是一脸鄙视的看着这位考生。虽然他穿的衣服很是华美精致,是士族子弟。但这个时候,却没有一个人看得起他!

    眼看刘寻如此严厉的斥责,周围人也不屑与他为伍。这名考生想想自己要是成为了天下第一名被黜落法给废掉的孝廉,那会被别人笑话几千年!于是连忙跪在地上求饶:“王上,小人的确做的错了。小人再也不敢了!求王上开恩,小民一定老老实实地考试。”

    刘寻心道我正要给黜落法立威呢!你这个送上门来的好例子,我怎么可能放过呢?

    刘寻冷冷一笑,道:“在考核之中抄袭,是为无信。有本王监考,却胆敢作假,是为欺君。为了超过同窗,行此龌龊之事,是为不义。辜负父母期望,是为不孝!你这不忠不义不孝无信之徒,若是放过了,我大汉威严何在?孝廉还有孝有廉吗?来人!”

    左右御林军立马上前道:“在!”

    刘寻道:“这名考生考核作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