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之蜀汉复兴-第8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只是那些同僚就不同了。金水川平时不跟他们同流合污,跟多数人关系都很一般。即使有寥寥几个关系还不错的,可他们中也有想要去滇城中谋个官身的!

    刘寻的小吏考核要提前了。

    虽然他定的时间是在两个月之后,但是现在,才到一个月就要开始考核了。因为他没有想到的是,这些小吏居然会如此的积极!

    南中七郡加上犍为郡的小吏们,在得到刘寻颁布的新法令之后,一个个欣喜若狂!都把这个法令当做了今生鱼跃龙门的唯一机会!

    因此,他们心似被猴挠,一个个突然红光满面,爆发出了极大的希望!

    许多人就立刻拿出积蓄,准备去滇城博一把!积蓄不够的,就干脆把家里值钱的东西卖了,也好凑足路费。还有的,甚至向亲戚邻居借,也要借得路费!

    这是小吏升官员啊!在小吏们早已经对未来失去了希望的时候,这就是绝望中唯一的一抹光亮,谁又愿意放过呢?

    更何况,刘寻虽然屡屡做出惊人的举动,看似不靠谱,但是他说要做的事儿,却从来都是真实的做了!

    越嶲郡朴县,有一名叫金水川的小吏。祖上本是大汉官员,因为某次得罪了一个大官,被流放三千里,来到了穷苦偏僻的越嶲郡。那时候,这种阶级之间无法预约的情况还不是很严格,他家还想着遵纪守法好好做,可能会被调回去。

    可是,却一直没能被大汉官员想起,就在这里一直做小吏,直到经历了整个三国时期,官和吏的鸿沟,已经变得不可逾越了!

    他金家虽然一度绝望,但是却始终坚持着传家多年的信条,不去贪污百姓的血汗钱。但是呢,做小吏本职是没多少油水的,不去想着各种法儿贪污,日子就过的紧巴巴的,也没有余钱。

    金水川本来都已经死了做官的心思的。现在突然听到刘寻这样的命令,大喜之下,自然是要去的!

    他就把自己的想法给妻子说了。妻子问:“你要去的话,家里并没有积蓄给你做盘缠,怎么去?”

    金水川思索半响,抬起头坚定地道:“那也必须去!我可以向父老乡亲们借些银钱。这一次,可是我金家能再次崛起的最好机会了!”

    金水川第二天就开始向父老乡亲们和同僚们借钱。父老乡亲们都是普通百姓,一家也借不了几个钱。好在金水川平时做事,对待大家都是很好的,所以大家也多愿意借给他钱。多家凑合之下,倒也凑了不少。

    只是那些同僚就不同了。金水川平时不跟他们同流合污,跟多数人关系都很一般。即使有寥寥几个关系还不错的,可他们中也有想要去滇城中谋个官身的!

    小吏们纷纷从各郡县赶来。赶来的数量,是刘寻一开始所没能料到的,竟然足有二百多人!

    东吴的出兵数量最终确定下来了,只有坑爹的一万人!

    不过他们的心倒是挺大,还想着攻城略地呢!他们想,晋国现在刚刚换了主人,去年又遭受了大规模战役,没准能打下一些地盘呢!

    四国之间,战争再起。不过大汉和东吴毕竟只是打酱油的。边疆外打仗,国内皇帝该干啥干啥。

    刘寻的小吏考核要提前了。

    虽然他定的时间是在两个月之后,但是他没有想到的是,这些小吏居然会如此的积极!

    南中七郡加上犍为郡的小吏们,在得到刘寻颁布的新法令之后,一个个欣喜若狂!都把这个法令当做了今生鱼跃龙门的唯一机会!

    因此,他们心似被猴挠,一个个突然红光满面,爆发出了极大的希望!

    许多人就立刻拿出积蓄,准备去滇城博一把!积蓄不够的,就干脆把家里值钱的东西卖了,也好凑足路费。还有的,甚至向亲戚邻居借,也要借得路费!

    这是小吏升官员啊!在小吏们早已经对未来失去了希望的时候,这就是绝望中唯一的一抹光亮,谁又愿意放过呢?

    更何况,刘寻虽然屡屡做出惊人的举动,看似不靠谱,但是他说要做的事儿,却从来都是真实

    (本章完)

第173章() 
(修改尚未完成,请明日清早再订阅,谢谢!)

    刘寻这些日子正要去天都城一趟。姜维走了,把天都交给两个老将廖化和柳隐,蜀中之地很可能会出现不稳的局面。

    自己这个皇帝,也该去天都城坐镇一段时间了!

    刘寻大军出行,路上没有遇到任何危险。并没有哪个蜀中士族敢派兵拦截刘寻。

    廖化和柳隐在天都城城门外迎接刘寻入城。

    刘寻入城,进皇宫,然后通过廖化等掌权将领了解这些日子蜀中的治理事宜。

    柳隐等人,无一列外地全都大倒苦水,说士族门阀是多么的不配合。虽然,他们不敢明着反抗拥有大军的姜维,但是各种各样的不配合却发挥到了极致。

    比如,政令出了后将军府以后,除了有大军压阵的情况,其他的,士族们根本就不会听,用各种借口推脱。

    再有,益州士族出身的官员,基本上全部辞官了。一度造成地方上管理的混乱。

    蜀汉自刘备立国起,麾下大臣就有派别之分。最早的当然是元从派了,包括关羽、张飞、赵云、糜照等等。然后是荆州派,就是出身荆州的人。包括诸葛亮、费祎、魏延、黄忠等人。再之后就是益州本土派。包括原刘璋手下各文武降将。

    从刘备到诸葛亮到费祎到刘禅,无论谁当家,都尽力打压益州本土家族,高官厚禄加上实权,都给了元从派和荆州派,益州人只有被割肉放血的份儿。

    这种情况,当然是因为蜀汉政权要打压士族门阀,保护国家自耕农,保证国家实力了。当然也是因为不愿意被益州人掌控了朝廷。

    但这样做,就让益州士族很不满了。平时,他们就把大多数人才藏起来,不给朝廷用。当邓艾去年打来的时候,他们是最欢欣鼓舞的一部分人。而今,他们干脆彻底的一点都不合作,把所有益州士族出身的官员全给招了回去。只有极少数几个寒门出身的,没走。

    当然,蜀中士族的不合作,还体现在方方面面。

    刘寻听了之后,并没有表现出太恼怒的状态,只是说:“朕知道了。朕会按部就班发展,不会被他们阻碍的。”

    第二天,刘寻没有开大朝会,而是颁布了新的盐政法。

    这个盐政法就是在南中已经施行了的,用矿盐。以官为主,以商为辅的新法。而且售价只要六百钱每石!

    刘寻带来了很多的矿盐,来的时候,沿途经过各城,都已经布置下去

    刘寻这些日子正要去天都城一趟。姜维走了,把天都交给两个老将廖化和柳隐,蜀中之地很可能会出现不稳的局面。

    自己这个皇帝,也该去天都城坐镇一段时间了!

    刘寻大军出行,路上没有遇到任何危险。并没有哪个蜀中士族敢派兵拦截刘寻。

    廖化和柳隐在天都城城门外迎接刘寻入城。

    刘寻入城,进皇宫,然后通过廖化等掌权将领了解这些日子蜀中的治理事宜。

    柳隐等人,无一列外地全都大倒苦水,说士族门阀是多么的不配合。虽然,他们不敢明着反抗拥有大军的姜维,但是各种各样的不配合却发挥到了极致。

    比如,政令出了后将军府以后,除了有大军压阵的情况,其他的,士族们根本就不会听,用各种借口推脱。

    再有,益州士族出身的官员,基本上全部辞官了。一度造成地方上管理的混乱。

    蜀汉自刘备立国起,麾下大臣就有派别之分。最早的当然是元从派了,包括关羽、张飞、赵云、糜照等等。然后是荆州派,就是出身荆州的人。包括诸葛亮、费祎、魏延、黄忠等人。再之后就是益州本土派。包括原刘璋手下各文武降将。

    从刘备到诸葛亮到费祎到刘禅,无论谁当家,都尽力打压益州本土家族,高官厚禄加上实权,都给了元从派和荆州派,益州人只有被割肉放血的份儿。

    这种情况,当然是因为蜀汉政权要打压士族门阀,保护国家自耕农,保证国家实力了。当然也是因为不愿意被益州人掌控了朝廷。

    但这样做,就让益州士族很不满了。平时,他们就把大多数人才藏起来,不给朝廷用。当邓艾去年打来的时候,他们是最欢欣鼓舞的一部分人。而今,他们干脆彻底的一点都不合作,把所有益州士族出身的官员全给招了回去。只有极少数几个寒门出身的,没走。

    当然,蜀中士族的不合作,还体现在方方面面。

    刘寻听了之后,并没有表现出太恼怒的状态,只是说:“朕知道了。朕会按部就班发展,不会被他们阻碍的。”

    第二天,刘寻没有开大朝会,而是颁布了新的盐政法。

    这个盐政法就是在南中已经施行了的,用矿盐。以官为主,以商为辅的新法。而且售价只要六百钱每石!

    刘寻带来了很多的矿盐,来的时候,沿途经过各城,都已经布置下去

    立国起,麾下大臣就有派别之分。最早的当然是元从派了,包括关羽、张飞、赵云、糜照等等。然后是荆州派,就是出身荆州的人。包括诸葛亮、费祎、魏延、黄忠等人。再之后就是益州本土派。包括原刘璋手下各文武降将。

    从刘备到诸葛亮到费祎到刘禅,无论谁当家,都尽力打压益州本土家族,高官厚禄加上实权,都给了元从派和荆州派,益州人只有被割肉放血的份儿。

    这种情况,当然是因为蜀汉政权要打压士族门阀,保护国家自耕农,保证国家实力了。当然也是因为不愿意被益州人掌控了朝廷。

    但这样做,就让益州士族很不满了。平时,他们就把大多数人才藏起来,不给朝廷用。当邓艾去年打来的时候,他们是最欢欣鼓舞的一部分人。而今,他们干脆彻底的一点都不合作,把所有益州士族出身的官员全给招了回去。只有极少数几个寒门出身的,没走。

    当然,蜀中士族的不合作,还体现在方方面面。

    刘寻听了之后,并没有表现出太恼怒的状态,只是说:“朕知道了。朕会按部就班发展,不会被他们阻碍的。”

    (本章完)

第174章 刘寻的任命() 
刘寻说的不会被士族阻碍的事儿,第一就是指盐政改革。

    矿盐的产量很大,官商合营,也能保证六百钱每石甚至更低的价格,让百姓们吃得起更多一倍的盐。

    这些天,南中的百姓们非常满足,而刘寻,就把这种满足带到了其他的地方。

    因为他带了非常多的盐,也带了能够制作出矿盐的工人队,以及专职售卖盐的军队和商人。

    一路上,刘寻路过哪个城池,就会给他们发一波“皇帝福利”,也就是三百钱每石的精盐。同时,在当地查看下有没有产出矿盐的条件,如果有,就在那里开一个盐矿。就算没有,也会把新的卖盐方式带到那里,把矿盐供应链延伸到那里。

    事实上,刘寻早就命令官商糜家把新矿盐以七八百钱每石卖到蜀中了,为刘寻这一次的行动铺路。

    而开盐场的条件,一是要有盐矿,二是要有大批忠于刘寻的士卒守卫,以免蜀中士族得到了矿盐的制作方法。

    以刘寻和如今蜀中士族的关系,要是士族知道了矿盐的制作方法,估计短时间内就会被另外三国知晓,那刘寻想靠着低价盐获利的愿望就落空了!

    以矿盐供应天下的利润是极其可观的。当初,诸葛亮把蜀锦的利润用来充作军费,而矿盐的利润以后肯定比蜀锦大!

    这天都城,作为大汉的首都,姜维眼下的老巢,刘寻肯定是要留下采盐队伍的。这里可以作为大汉第二大矿盐输出基地。

    刘寻第二天就给天都城的百姓们发福利了,引来城中百姓极为兴奋地购买。

    随后,刘寻发布了整个大汉盐业改革的圣旨。废除全大汉的司盐校尉和旧盐场,由新的矿盐场和官商竞争性营业接手。

    一路上的城池卖盐点,加上天都城的,都需要人主持。刘寻就用上了之前小吏考核中提拔出来的人。这些人久经人情世故的打磨,做这些事儿都比较得心应手。

    刘寻故意把这些新的准官员带来,就是要从小吏中,提拔出一批忠于自己的官员。

    由于之前盐业也是完全由大汉朝廷掌控的,所以这道命令没有引来任何人的反对。

    刘寻就找来老将廖化,跟他商量商量,看他愿不愿意别再打仗了,拿着高官厚禄,带着伤老病残军去守卫天都城的大型采盐队。

    刘寻就问他:“廖老将军啊,今年高寿?”

    廖化呵呵笑道:“当不得皇上如此尊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