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攻打陶谦没有正义的旗帜,为父报仇,为你那死去的贪污腐败的父亲报仇吗?
可能曹操真的是为父报仇,其他人却不这么想。
曹操最困难的时候,想放弃,想投袁绍去,是荀彧,程昱劝住了他,袁绍不如你,跟着袁绍这个国家就没希望了。
曹操没办法,还有这么人指望着他活命,不得不擦干眼泪,攻打吕布,抢回兖州根据地。
同时曹操联合袁绍得到政治上的支援和鼓励,袁绍帮曹操牵制公孙瓒,曹操与陶谦达到和解,陶谦给曹操提供了几十万石粮草军资作为补偿。
曹操成功的赶走了吕布,收复了兖州。
这时候荀彧,郭嘉的功劳是最大的,没有这两个人,曹操可能放弃,投靠袁绍了。
在打败吕布的过程中,荀彧和郭嘉也提出过不少有见解的建议,帮助曹操稳定军心,让曹操没有后顾之忧和吕布开战。
公元195年十月,陶谦病死了,死之前把徐州让给了刘备,曹操想再入侵徐州,又失去了正义的借口,曹操休生养息了一年,公元196年,毛阶提议,把汉献帝迎到许都来,奉天子以令不臣。
当时曹操征求了荀彧的意见,迎汉献帝令不臣的策略,为什么不是荀彧,程昱,郭嘉提出来的,却是名不见经传的毛阶提出的。
荀彧担忧,凡是熟读历史的人一般不会提这种建议。
沮授向袁绍提过,挟天子以令诸侯。
袁绍没有采纳,为什么不采纳呢?
袁绍当时的想法是汉朝皇帝死了,天下大乱,诸侯抢地盘称王称霸,重回战国七雄时代。
秦之失鹿,天下英雄共逐之,当时有实力的大军阀刚好也是七个左右,诸侯们也认为这是天意,天象。
曹操为什么采纳了这个建议,首先曹操是有志,匡扶汉室,重振朝纲,其次曹操攻打其他诸侯没有正义,迎来献帝,想打谁就打谁。
我们做什么事的时候,会想到很多,僻如以后这条路怎么走,变成什么样子?百年规划。
曹操想过,荀彧,郭嘉肯定也有替曹操想过。
当时的诸侯有袁绍,袁术,孙策,公孙瓒,吕布,刘备,刘表,刘璋,韩遂马腾,郭汜李傕,加上曹操自己有11个之多。
有实力的袁绍,袁术,刘备,公孙瓒,刘表,刘璋,曹操。
割据一方,不贡朝廷,争抢地盘,相互火拼。
袁绍和曹操结盟,公孙瓒与袁术结联,吕布与刘备结盟。
曹操攻打陶谦的借口是陶谦杀害了曹嵩,袁绍攻打公孙瓒的借口是公孙瓒杀了幽州刺史刘虞。
孙策攻打刘繇是什么借口呢?
后将军袁术,汉退休太尉马日蝉授命孙策过江东平定地方宗贼,让江东百姓安居乐业,孙策有一面看上去不错的正义借口,也有两个朝廷大员为孙策背书,孙策过江东就变得名正言顺了。
公孙瓒是奋武将军,用剿匪名义抢地盘,杀了刘虞后,众叛亲离,将领反叛,被袁绍步步紧逼。
即然大家相互攻伐都没有借口,那为什么不抢先把献帝抢过去呢?
第一点:董卓最先抢皇帝的,被手下吕布割了脑袋。
第二点:郭汜,李傕第二个抢皇帝的,连饭都没得吃,两个军阀发生了内讧,水火不容。
第三点:迎来献帝是忠于曹操,还是要忠于献帝,当发生不可调和的利益矛盾时,我们是帮谁呢?
综合以上三点,一般谋士不建议去迎汉献帝,身为诸侯,没有人有这个胆量去将汉献帝迎到身边去,惹火烧身,步董卓的后臣。
曹操认为将汉献帝迎到许都来,出兵攻打其他诸侯有正义,省了找借口的麻烦,曹操不怕惹火上身,死于非命吗?
怕,任谁都怕,曹操也害怕,曹操认为这件事情是正义的,即使为国捐躬也不后悔?
怕也要去做,这就是成功者和失败者的区别,关东联军的时候,大家都不敢追董卓,曹操敢追击董卓,差点死于董卓将领徐荣之手。
怕就什么事都不用干,也干不成,天下还有十几个军阀,袁绍,袁术名望高,谋士,将领多,刘表,刘璋,刘备都是皇室宗亲,公孙瓒,吕布都是宿将,曹操出身不好,曹操凭什么能消灭他们?为了给贪污腐败的老爹报仇,攻打徐州陶谦,最后连自己根据地都被吕布,陈宫占了,宦官之后,有什么资格?
曹操深刻的理解这一点,自己不比其他诸侯有政治优势,也不比其他军阀更有战争潜力,只有迎来汉献帝之名,以正义之名征伐不臣。
人固有一死,曹操要做大汉能臣,忠臣,他会怕死而不敢为吗?
曹操是一个胆大心细的人,别人不敢,他偏要干,这或许是曹操采纳毛阶的建议去迎汉献帝,其他人不会去反对,但也不会主张,只能顺应。
曹操以后跟汉献帝发生矛盾,荀彧,郭嘉站哪边呢?
是很矛盾的,荀彧的应对方法是让曹操出去打仗,荀彧给曹操提供足够的军资,荀彧处理朝廷纷争,尽量做到公平公正,郭嘉的方法是随军,尽量不在朝中,眼不见,心不烦,兵权争议先放一放,等天下平定的差不多了,再讨论这个问题。
荀彧传(三)()
曹操前期的理想是匡扶汉室,重振朝纲,荀彧的理想又是什么呢?
跟了曹操后,曹操说荀彧,我的子房。
曹操是刘邦吗?要一统天下吗?
曹操想说,我想干一番大事业,荀彧相当于我的张良,曹操要干什么大事业,匡扶汉室,重振朝纲,这个比喻好像也不洽当了。
中国人讲话,一句话,有很多重意思,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听出了很多种意思来。
荀彧的理想是想做曹操的张良,萧何,还是想做华夏第一相管仲,扶持汉献帝呢?
非常矛盾,但不冲突,汉献帝死了,汉朝终结了,秦之失鹿,天下英雄共逐之,这个时候荀彧的理想是做曹操的张良,帮助曹操一统天下,曹操称皇帝,荀彧做曹魏丞相,做三公也好,都算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理想,汉献帝活着,荀彧的理想只能是匡扶汉室。
又或者汉献帝死了,曹操扶持汉室另一个宗亲做皇帝,以汉室名义平定天下,还权给皇帝。
荀彧是不愿意做曹操的家奴的。士大夫的贞节,傲骨,这是个什么鬼东西,值钱吗?
乱世还讲究这些虚的,荀彧你要是跟了袁绍,说不定就落个田丰的下场,汉献帝,还贞节,命都不要了。
汉灵帝时,多少士大夫不要命的,清流的臭脾气是这样的,有能力有脾气,所以朝代经常搞党锢,这些人不是杀就是贬,可怜的很。
弯腰做走狗,同流合污不可以吗?很难,做圣贤书读的比较走火入魔,骨气,节操一样不少,连皇帝都敢骂,何况曹操,曹操也怕这些迂腐的士大夫。
荀彧是有理想的清流士大夫,何止荀彧,就连崔琰,司马朗,荀攸,毛阶,刘晔,都有士大夫的节操,这些人都是最早一批跟着曹操的谋士,后面进来的就没多少节操了,像王朗,陈群,华歆,虞翻,这些人就没有什么傲骨。
前面这些人,基本上是有在汉朝任过官职,受了汉室恩惠,后面这些人,大部份是江东系投过来的,都是曹操施恩给他们的。
前面这些人基本上被曹操杀掉了,后面这些人基本上都是曹操儿子曹丕的忠诚干部,直接把汉献帝给逼的退位了。
假如荀彧没有做过宫令,一开始就跟着曹操混,他会不会只忠于曹魏,对汉献帝不冷不热?
可能会,也可能不会,关键还是要看性格。
郭嘉没有做过官,从袁绍那边转投曹操的,对汉献帝也没有什么忠心,不过还是摆了曹操一道,朝廷的环境影响是很重要的。
政治氛围,一个人处在舆论中心的时候,对自己的羽毛是很爱惜的,首先要将自己撇开,我是忠诚的,我是忠诚的,我是忠君爱国的,潜移默化。
郭嘉大概也是这样,对汉朝没有感情,但是对曹操有感情,对自己名声,对自己家族,子孙的名声,节操是很爱惜的,人活一张脸,何况是士大夫,别人说你一句不是,你得花半天去解释。
说了人家还不信,人家说,除非你怎么样,怎么样证明你忠君爱国。
郭嘉说,老子不需要证明。
你就是一个没道德的小人,连自己的君主都不爱,还能做官,还食汉俸,不知耻,环境影响,对汉室有没有感情是两码事,但是人言可畏,袁绍,刘表都被曹操骂死了,何况这些做臣子的。
一个朝廷,他肯定是有两派人,一类是正直清流人士,一派是拍马溜须,尖酸克刻的人士,这两派相互对立,相互攻击,争权上位。
作为一个领导者,他是杜绝不了这种事情,只有形成鲜明的对立,才可能让这个领导者做稳位置。
如果都是正直清流人士,这个领导肯定经常会被吵的不行,很难做出正确的决策,如果都是奸臣,这个集团很快就会垮掉。
有正即有邪,有阴必有阳,这是自古以来平衡之道。
建安元年(196年),随曹操击败黄巾军。七月,汉献帝刘协在杨奉、董承等护卫下,从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返回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北)。在要不要奉迎天子建都许县的问题上,曹军内部发生了争执。多数人不同意迎接献帝,理由是徐州还未平定,韩暹、杨奉刚刚将天子迎到洛阳,往北连结张杨,暂时还不能控制他们。
荀彧则对曹操说:“从前晋文公迎周襄王返回而诸侯服从,汉高祖东征项羽,为义帝穿素服发丧而天下归心。自从天子蒙乱,将军您首先倡导义兵勤王,只是因为山东地区纷扰战乱,还不能远赴关右,但还是分派将领,冒险与朝廷通使节,虽挽救国难于朝廷之外,而心无时不系于王室,这是将军诚扶天下的一贯志向。诚因此时奉主上以从人望,大顺也;秉至公以服雄杰,大略也;扶弘义以致英俊,大德也。天下虽有逆节,不能为累,明矣。韩暹、杨奉怎么敢为害呢?如不及时扶正朝廷,天下将生叛离之心,以后即使考虑此事,也来不及了。”
曹操认为荀彧之言有理,遂应安集将军董承的秘密召请,亲率大军进抵洛阳,被任命为司隶校尉,奉迎献帝迁都许县(今河南许昌东)。曹操被封为大将军、武平侯,荀彧也升为汉侍中,守尚书令。
汉献帝还没迎到许都,曹操内部就开始产生矛盾了,一派是忠于汉室,一派是忠于曹操和自己利益的。
显然曹操被荀彧说动了,接受荀彧的建议,为什么刚开始荀彧不主张迎奉天子,而是毛阶提出后,荀彧补充的呢?
干大事要立信,立德,立威,明志,即然曹操要干大事,荀彧给他指明方向,规划蓝图便成了一件份内之事。
如果荀彧的理想是做曹操的子房,做大汉的管仲,他首先要让曹操成功,自己才有机会成功。
饭要一口吃,事要一件件做,循循渐进,高楼大厦非一日之功。
自己辅助曹操平定天下三分之二,才有机会让自己做大汉的管仲。
先做曹操的张良,萧何,再做大汉的管仲。
荀彧深刻的理解其中关键所在,如果想在有生之年完成自己的夙愿,必须制订战略蓝图,一步步的来实施。
将来要与袁术,袁绍开战,在大战前夕要做好准备工作,抢到正义旗帜,扩张地盘,收服民心,广聚人才。
荀彧传(四)()
荀彧很少随军出征,而是“居中持重”,曹操虽然在外征战,但军国之事都由荀彧调度筹划。曹操问荀彧:“谁能代卿为我谋者?”荀彧说:“荀攸(荀彧侄)、钟繇”。荀彧善于举荐人才,起初举荐了戏志才,戏志才死后又举荐了郭嘉。此外,还举荐了陈群、杜畿、司马懿等人,都是当时名士。
荀彧从出谋划策转为后勤工作,以前干的是张良的事情,现在干的是萧何的事情,而荀彧的侄子荀攸接手荀彧原来军事参谋长的职务,随曹操东征西讨,出谋划策。
荀彧前期举荐的郭嘉,后期举荐的司马懿,陈郡都成为历史上知名人物,司马懿后来成为魏国的顶梁柱,陈郡推出九品正中制为曹魏政权稳定作为不可磨灭的贡献。
公元197年,曹操征张绣,大败而归,这个时候曹魏集团就出现了内部矛盾,怀疑和指责曹操的领导能力和作风问题。
同时袁绍又写信怒斥曹操,一个连张绣都打不赢的人,一个好色没有道德的人,有什么能力和资格匡扶汉室朝廷。
曹操接信后,非常的生气,荀彧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