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穿越之盛世隐殇-第12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今再照镜子,早已不是最初那个稚气未脱的小孩子。

    在世子府的时候,我常常着一身浅碧色衣衫,外罩一层薄纱,腰间系着红梅点缀的腰带,挂着一个子闵从大兴善寺为我求来的平安符,束发玉冠,蓄起胡子,手中一把折扇,活脱脱便是一个不务正业的风流公子。

    子闵却喜欢我这般模样。

    回到世子府,我几乎是立刻便跑到存墨堂去,想要翻看从前的公文。可才跑到门口,突然停住了脚步,当年整理的那些公文,不管是否有用,都被阴世师一把火烧成了灰烬。

    我想了想,摇了摇头转回房,换了在府里常穿的衣服,刚走到前院就碰到了陈演寿和荀一。

    见到陈演寿,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躲开,可惜他已经远远地和我对视了一眼。

    不出我所料,他又把我说了一通,大意是说我如今越来越没有世子的样子了,说得更确切一点,老爹做了皇帝,我贵为皇子,和从前比起来,却显得轻薄不正经了。

    我轻轻笑了笑,并不分辨,只道:“陈长史,今日入宫,父皇希望能妥善安顿长安附近的流民,已允诺开国库赈济流民,陈长史有何高见?”

    陈演寿也只好笑了笑,知道我不愿意接他的茬,故意拿话来打断他,也就不再和我一般见识了。

    我们将这些事议论了半天,其实根本拿不出一个折中的办法,要么置流民于不顾,要么得罪世家。

    陈演寿走了之后,荀一却留了下来,忍不住也笑道:“世子如此模样,倒与张文苏越发相似了。难道世子心志竟不再立足朝堂,却要如他一般,归隐林泉?”

    荀一毕竟是相知,他轻描淡写的几句话竟完全猜中了我的心思。

    说得不错,这个唐王世子做得越久,越觉得没什么意思,当初想要改写历史的心思,在其实本没有经历什么大风浪之后,竟再也懒得折腾了。

    我看着荀一道:“李世民不久便要领兵去平薛举。荀先生,我让你去做他的副将,你以为如何?”

第228章 开国太子(二)() 
荀一愣了愣,似乎思虑了很久,才缓缓点头道:“好。”

    我其实不清楚老爹为什么要特地把我叫到大兴宫去谈论流民和科举的事,但很快便有了答案。

    六月初,先是之前被改封为赵公的李世民被封为秦王,然后留守晋阳的李元吉被封为齐王。

    而我则什么王都不是。

    世子府的人却都很开心,他们纷纷猜测之所以不封我为王,指向性十分明确,因为我是要做皇太子的人。

    子闵则云淡风轻地继续在雅舍陪我纳凉。

    其实他们不说我也十分清楚,这一天迟早会到来,我从来到这里开始,就注定有一天会成为大唐的开国太子。

    历史也许会百转千回后不再是它本来的面目,但是结果却是早就注定了的,尽管此前有宇文智及和李世民不怀好意的刺杀,我并没有死;老爹曾猜疑,我却并未失宠。

    也许是有所凭恃,这一切都似乎都理所当然,我从来没有担心过变数。在其他人眼里,我便被传成了宠辱不惊的谦谦君子。

    其实心虚的很。

    果然不出所有人的预料,老爹册立我为太子的诏书在几日后便下达。

    这天我穿戴着繁重的礼服,到大兴宫接受册封,子闵陪我同行,她被册立为太子妃。

    满朝文武都向老爹和我道贺,只有李世民和最初便追随他的刘弘基和长孙顺德,基本上没什么表示。

    我观察了很久,李世民其实并没有什么怨言,至少在表面上,他的样子做得十足。

    而我在这方面,实在是一个自欺欺人的人,自从他那日拉着我一起去祭拜了母上大人,我就觉得他应该对过去的所作所为有所反省了。

    世子府摇身一变,成了太子府,我成了名义上尚书省的最高长官,被任命为尚书令。

    朝廷的一切法令,皆由我先裁夺,再递到老爹面前。

    做了皇太子后的第一件事,便是去拜访一位长者——被老爹任命为太子詹事的李纲。

    他从前也辅佐过杨勇,品行端方,为人正直,老爹任命此人来辅佐我,我并没有异议。

    因为韦挺被调去做了民部尚书,对关中地区的人口做一次调查,礼部尚书的职务,便由李纲来担任。

    我才到李纲的府门前,打量之下,却不由得想起与若修成亲的时候。

    那天我打马来到许善心的府门前,也如这扇门一般,不事雕琢,门庭暗淡,丝毫没有礼部尚书府的样子。

    进府之后也是一样,李府实在简朴得很。

    李纲见皇太子登门拜访,亲自到二门前迎候,我恭恭敬敬地朝李纲拱手一揖,道:“有劳尚书亲自迎候,建成此来,为请尚书出任太子府詹事,还请尚书日后多加指点。”

    李纲听了微微笑着扶起我道:“太子殿下言重了,微臣自当尽力。”

    我抬头一看,却见李纲身后站着一位身着白衣的中年人,目光炯炯,一脸笑意地看着我。

    不是王珪是谁?

    我愣了半晌,连李纲请我到厅中去坐的话都没听清。

    王珪却朗声笑道:“多年不见,太子殿下稳重得多了。”

    我拱手笑道:“建成正要找寻先生,不知先生竟在此处。”

    李纲道:“太子殿下,微臣正要向殿下举荐叔玠,想不到太子殿下与他竟是旧识。”

    我有点难以置信,以我对王珪的了解,他一向清高无争,是绝不肯随随便便就出仕为官的。

    可王珪的反应告诉我,时移世易,他看中了李唐,看中了老爹,也看中了我。

    就这样,我在离开李府的时候,顺便请王珪去太子府一叙,李纲本意便是要举荐他,也乐得如此。

    还在回府的路上,我已经在想若子闵见到王珪该是何反应,太子府已近在眼前了。

    王珪站在府门外打量着朱漆大门,笑道:“当年子异老人曾预言公子……哦,太子殿下富贵不可及,想不到先人不远,这预言便应验了。”

    提及子异老人,我未免有些感伤,王珪却显得十分疏淡,似乎是察觉到了我的情绪变化,安慰道:“人固有一死,太子殿下不必伤怀。”

    我将王珪引到后院雅舍,在前挑起竹帘,子闵果然在烹茶,见有人来,扭头看发现是我,笑道:“去过李尚书府中了?相谈如何?”

    我笑意盎然地看着她笑道:“非但相谈甚欢,我还给你带来一个人,你猜猜是谁?”

    子闵撇过头,朝我身后看去。

    王珪便走了进来。

    子闵一见之下睁大了眼睛,仔细确定了才猛地起身来到近前,朝王珪深施一礼道:“王先生,您如何来了这里?”

    王珪也打量了子闵好久,笑道:“子闵不但长大了,还做了太子妃,子异老人当初的话,可还灵验?”

    子闵笑道:“师父看透人事,自然灵验。师父也曾说过,王先生必不会久隐山林,如今来到长安,可是来辅佐大哥的?”

    我闻言一笑,王珪也失声笑道:“你这丫头,为了太子殿下,连先生也诓?”

    子闵撇了撇嘴道:“先生看这府上,人这么少,哪里像太子府了?连临街的秦王府都比不上。”

    王珪听了,摸着胡子看了看我。

    我这才意识到,子闵心之所想,有很多话其实并不曾对我说过。

    她在王珪面前,才是邙山木屋中本来的样子,我一时竟呆住了,仿佛时光一转,又回到了数年前。

    这间雅舍,不正如木屋中的茶室一般清净么?

    雅舍中一时静谧无言。

    隔了好一会儿子闵才让道:“大哥,请王先生入座吧。”

    我点了点头。

    分宾主坐定了,我才道:“子闵方才所言不差。建成想请先生出仕,未知先生意下如何?”

    王珪拱手道:“此番回长安,正有此意,太子殿下信任叔玠,叔玠自当为太子殿下尽心尽力。”

    第二日我便向老爹上了一道表章,请求任命王珪为太子府中舍人。

    老爹几乎是立刻便答应了。

    王珪的出仕,为我分了些许忧,此前与老爹商议的以国库钱财换世家土地,分配流民的事,韦挺一人去做执行力有限,太子府也要有人去配合他,王珪成了最合适的人选。

第229章 西拒薛举(一)() 
我还没有坐稳皇太子的位置,李世民就带着老爹最为看重的八位总管,朝着长安西面的西秦进发了。

    包括荀一——薛万彻,三娘和柴绍。

    我则留在长安,和王珪一起推进改革削弱世家力量,改革土地的事宜。

    这件事比我想象中要难得多,根本没有人愿意放弃既得利益配合我们。其实想想也能够明白,拥有土地意味着日后能源源不断地产出,可若收了一笔钱就将土地卖出去,那钱总有花完的日子。

    王珪、韦挺和我,还有子闵,四个人,加上陈演寿和柴孝和,都愁眉不展。

    因为天气炎热的缘故,我索性将办公的地方改到了雅舍,这当然引起了子闵的不满,王珪深知子闵的心思,本不欲勉强。

    我也没打算真的去劝她,本想着她若不愿意便算了,谁知她后来竟答应了,还主动参与了我们的讨论。

    韦挺登记户口的事情进展得比较顺利,我看着户籍册,比起我任民部侍郎的时候,光是关中地区的人口,竟减少了一半有余。

    长安如今富庶的人并不多,他们不敢硬来与老爹相抗衡,以一种非暴力不合作的姿态面对我们的每一次游说。

    我们根本拿他们没辙。

    韦挺的事情已经做完了,我们分地的事还没开始。

    事情报到老爹那里,他虽然也头疼,但明知急不来的事,也只好无奈地摇摇头。

    他不能重蹈当年杨广的覆辙,竟会逼得世家大族谋反——杨玄感在黎阳的起兵,除了杨广的猜疑,更大的原因大概是杨广的一系列举措打击到了士族的利益,所以响应众多。

    我倒并不着急,但太子府比我着急的人却很多,他们大概都在担心若李世民在对战薛举的战事中获胜,而我在京城安抚流民的举措失败,朝野中会引起多大的议论,就不得而知了。

    李世民出发没过几天,有一日我们在雅舍中商量如何从李氏宗亲入手,韦挺却满头大汗地抱着一个盒子走了进来。

    二话不说,便把盒子放在了我面前的桌案上。

    我仔细观察了一下,盒子本来是有锁的,却并没有锁。

    暗红色的木盒显得十分沉重,我轻轻推了一下,其实并不沉重。

    子闵疑惑道:“韦尚书,这是什么?”

    韦挺坐到一旁,擦了擦头上的汗,朝我拱手道:“太子殿下与太子妃何妨打开一看?”

    我打开木盒,里面只有几张薄薄的纸,仔细看时,竟是几张地契!

    我诧异地盯着韦挺道:“这是从何处得来的?”

    韦挺拱手道:“韦氏一族,愿效微力,替太子殿下分忧。”

    我一向知道韦挺的处境,他父亲韦冲在他少年时便逝世,家中并无积余。因此韦挺拿来的地契并不太多,但他的这番行动却为所有人做了个榜样。

    我心下大喜,却不动声色地看着韦挺道:“你将这些都拿来,尊夫人不会有怨吗?”

    韦挺笑道:“不会。”

    他办事一向稳妥,有了他抽出手来忙换地的事,为王珪省去了很多麻烦。

    除了安抚流民之外,老爹说的另一件事——开科取士,我也马不停蹄地开始准备。

    这件事定于九月在大兴原太学所在的地方举行,虽然诏令才刚刚颁布,主考官的人选却已经确定了,便是如今任太子詹事的李纲和被调回中枢任吏部尚书的陈演寿。

    我在长安的一系列举措令老爹十分满意,可他还来不及高兴,李世民兵败的消息就传到了长安。

    我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心中一惊,随军而去的人中,除了荀一,还有三娘和柴绍。

    薛举本不是易与之辈,他是汾阴人,陇西豪族,家资万贯,因为不满杨广的统治才揭竿而起,最初起义的时候,追随的人便有十万之众,这一方面当然是因为他的势力太盛,更重要的却是他轻财好义,为人豪爽,大家都乐得跟着他。

    比起老爹来,他的考虑要少的多。老爹想要的是名正言顺地得到天下人的承认,而薛举信奉的显然是实力。在起义后不久,他便散尽家财招兵买马,并且连结西突厥,在长安以西立稳了脚跟。

    随即便称王,定国号为西秦。

    李世民未及弱冠,与如此老成的人对阵,事前老爹就对他多番嘱咐,凡事三思而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