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最起码的,一个“庸俗粗鲁,无容人之量”的屎盆子,肯定会扣在刘备和幽州各地官员脑袋上。
“不用你们提醒,我自有分寸。”刘备不耐烦地摆摆手,几个大步就走上茅舍门外的青石小径,推开柴门,站在台阶下扬声叫道:“卢子干门下不肖弟子刘备,拜见幼安先生。”
此言一出,屋内读书声骤然停止,紧接着就是一阵骚动,片刻之后,两名二十来岁的士子打开茅屋门,垂手站到两侧,恭恭敬敬地对刘备行礼道:“幼安先生听闻使君莅临,心中喜不自胜,请使君进屋说话。”
第503章 罗贯中弄错了()
刘备昂然走入茅庐,一进门,他就毫不惊讶地发现,偌大的厅堂之内坐得满满当当,年轻人们不分年龄大小,面前都摊着一本书,从刚才断断续续听到的语句之中可以知道,管宁此时正在为人们讲解诗经。
与众多学子相对的,是一张造型简洁大方、未经刷漆精饰的木桌,木桌旁边,一位身高八尺、相貌俊朗的中年男子正站在那里,对刘备投来友善的微笑。
这应该就是那位北海名士,管宁管幼安了。
看起来跟我年龄差不多啊,凭什么他都混成先生了?
刘备心中暗暗嘀咕起来,但表面上还是保持着必要的恭谨,主动向管宁作揖道:“听闻幼安先生前来辽东,备喜不自胜,特来拜访,如有唐突之处,还望先生多多见谅。”
见到这位辽东乃至于幽州的最高统治者如此礼贤下士,管宁也不端架子,连忙快步上前回礼,然后抓起刘备双手,请他来到自己的坐席,此时早有一名坐得靠前的学子端着自己的座椅过来放下,然后退回原处,跟旁边的师兄弟挤着坐下了。
管宁见这张座椅有些破旧,担心刘备嫌弃,便想要与他交换,却没想到刘备根本没怎么介意,还对那名送来椅子的学子点头执意,轻声道谢才坐下,心中不由得暗自赞赏。
于此同时,刘备也偷摸打量了管宁几眼,只见此人面色白皙,双眼明亮,双眉斜飞入鬓,两撇八字胡平添男子气概,再加上颌下一缕黑髯,将他原本就平静恬淡的气质衬托得飘飘欲仙,放到任何时代,任何标准下,都是个绝对意义上的美男子。
刘备自认相貌平平无奇,跟这样的人物一比,更是有自惭形秽之感,好在他脸皮极厚,短短片刻之后,就把心态调整得平和了。
“我等在北海之时就久闻辽东富庶,使君治民有方,本以为多是溢美之语,直到亲眼见过之后方才知道,辽东真乃人间乐土。”众目睽睽之下,管宁率先开启吹捧模式,上来就是一记先抑后扬,听得众人眉开眼笑。
“先生此言极是。”出乎众人意料的是,刘备没有进行常规的谦虚,比如什么谬赞谬赞,岂敢岂敢,而是大大咧咧地接受了夸赞,而且看他的表情,似乎还有些不太满意。
管宁也稍稍一愣,心里寻思着这个刘玄德是不是觉得我夸得不够翔实、不够真挚、太过流于表面了?
此时刘备又继续开口了,但他说话的对象则是从管宁变成了对面的数十名学子,“你们是原本就生活在这里的,还是最近才跟先生们一起过来的?”
“五年。”
“七年。”
“跟先生一起过来的。”
“”
见刘备说话语气和蔼,表情笑嘻嘻的,年轻人们也没了太多顾忌,七嘴八舌地应答起来,一番回答之后,刘备发现这些人几乎都是土生土长的辽东人和早年过来的移民,只有寥寥数人是新近才来的。
想想也是,那些初来乍到的新移民怕是还忙着找活计谋生,或是忙着安置新家呢,能够让半大小子们脱离劳动,基本上都是老移民才能负担得起的。
“所谓人间乐土,固然与我的治理有关,但更多还是这些孩子们的父辈与我齐心协力,不辞劳苦才建设成的,这里的每一处良田,每一处房屋,都浇灌了无数人的血汗。”刘备脸上依然满是笑意,话语中却带上了不少的感慨。
在座的不少年轻学子也曾经历过建设家园的峥嵘岁月,回想起长辈们胼手砥足、披荆斩棘、将荒野变为良田的英姿,许多人不由得眼眶泛红,几乎要流下泪来。
管宁也被这氛围影响,话语中充满了感慨,“使君居功而不自傲,凡事均能挂念黎民百姓,殊为难得。”
“辽东民风淳朴,人皆好学,先生若能长留辽东,教化民众,让这里成为真正的王道乐土,那就更是美事了。”刘备又回捧一句,然后将话题引到自己此行的目的上来,“只是先生为何放着好端端的客舍不住,却要住这茅舍呢?”
刘备曾经在三国演义中读到过管宁和华歆的往事,在他看来,管宁似乎有点道德洁癖,无论是捡到金子不要,还是嫌弃华歆去看贵人的车马仪仗,都过于理想主义了。
因为这先入为主的思维,此时见到管宁放着好房子不住,却要住进茅庐,他就觉得管宁是在故意表现自己的清高。
管宁哪知道刘备有这么多的想法,只是老老实实地答道:“我确有在辽东长住之意,住茅庐而不住馆舍,也正是出于这个原因。”
要当常住居民,还不住坚固的房屋,这是什么思维方式?
难道名士的脑回路跟我们这些普通人不一样?
不光是刘备,就连堂中的学子们,包括在门口随便坐下的刘政和裴元绍二人都有些发愣。
“青州与辽东隔海相望,如今中原战乱不休,百姓多逃难至此,但他们大多都住在郡南,不肯前去北部,使君可知其中缘由?”管宁转过头去向刘备问道。
“恋乡思归,故土难离,盼望有一天战乱停歇,返回家乡重新生活。”刘备没怎么迟疑就给出了回答。
管宁点点头,“中原战乱方兴未艾,只怕是还要乱上一些年月,这些人也必然要在辽东长期居住,如果心思不定,始终把自己视为外人,势必无法安心劳作生活,长此以往,只怕会生出事端。”
“那先生的意思是——”刘备越发地抓不到管宁的思路了,这人到底想说什么?
“过了这个冬天,我就要去辽东北部长住,在那边开馆收徒,给其他人做个表率。”管宁继续说道:“对我来说,沓县只是暂居之地,故而不愿过多叨扰。”
刘备马上就明白了。
管宁是担心青州流民不愿融入本地,从而闹出事端,这才想要去北部长久居住,表明态度,以身作则,号召流民安心居住下来。
拒绝住进馆舍,拒绝县府专门为他腾出学堂的房屋,应该也是因为几个月后就要离开,担心刘政到时候觉得自己上当受骗,闹得面子上不好看吧。
“这哥们对人情世故了解得很透啊,言谈举止也不是性情偏激或是有道德洁癖的样子,会不会是罗贯中弄错了?”刘备心中暗道。
第504章 我就喜欢文化人()
抛开成见之后,刘备与管宁便开始了真正亲切愉快的交谈,期间妙语连珠,时不时逗得学子们哄堂大笑。
“先生久居海边,对辽东这边的气候不太了解,此地每逢冬天,可谓是北风呼啸百草折,区区一座茅庐根本无法抵挡。”刘备说了半天,又把话题转到眼下这间茅庐上来,“先生还是听我一句劝,去馆舍里过冬吧。”
“使君的美意我心领了,只是这茅庐乃是诸多乡邻前来帮忙才建起来的,才住了短短两个月就要搬走,岂不是糟蹋了这份心意?”管宁满脸为难地说道。
刘备大手一挥,“先生此言差矣,若是无人居住,这茅庐被风吹塌也就塌了,若是有人居住,却免不得要反复修葺,反倒更加浪费民力。”
见管宁好像还想说什么,刘备连忙抢先开口,继续说道:“再说茅庐内部没有取暖设施,若是先生和这些学子们冻病了,又要劳烦医师诊治,耗费药物,到那时候,花费可要比十座百座茅庐都多了。”
管宁苦笑道:“使君好辩才,只是鄙人家小、书籍等物都在此地,搬运起来颇为麻烦。”
“一点都不麻烦,不是有这么多年轻人在吗?。”刘备见他口风松动,马上转向那些年轻学子,大声吆喝起来,“你们还愣在这里干什么,赶快帮忙搬家,以后就在好房子里面念书,不用在这个四面漏风的破茅庐了。”
听到这里,学子们大喜过望,纷纷把书揣进怀里忙碌起来,片刻之后,屋内的桌椅板凳就少了一大半。
见到这副忙碌的景象,刘政拔腿就跑,他之前就给这些渡海而来的名士准备好了馆舍,如今刘备成功说动管宁,把事情做成了一半,剩下的一半若是出什么差池,他这个县令只怕是没脸再做下去了。
又过了一阵,几名学子从居民区里找了几辆马车,将管宁家中珍藏的书籍和数量不多的几个坛坛罐罐搬了上去,又请管宁的妻儿上车,一声吆喝,缓缓向城内驶去。
剩下的学子们则是两两一组,抬着桌椅板凳各自回家,这些东西都是当初乡邻们无偿捐献出来的,如今城内馆舍里什么都有,他们也应该物归原主了。
看着欢天喜地的人群,管宁的脸上也露出了由衷的笑容,他又不是自讨苦吃,以苦为荣的蠢蛋,能有更好的生活环境和教学环境,哪能不觉得高兴。
“辽东这里的造纸业和印刷业相当发达,先生若是有意的话,可以去城里书铺多看看。”刘备走在管宁身边笑呵呵地说道。
“一定,一定。”管宁没有说的是,他已经去过城中,还跟邴原等人大肆购买各种书籍,几乎花光了家中所有钱财。
进到馆舍,刘备赞赏地点了点头,这里占地广阔,道路井井有条,房屋错落有致,多有年轻人来往出入,俨然就是一座书院。
看来刘政早就预见到河北地区的名士们会渡海逃难,早早准备好了偏向于收徒教学的馆舍,如今正好充分派上了用场。
两人站在一座高大宽敞的房舍外围,看着学子们来回搬运各种物品,忽然间人群一阵骚动,在不少年轻人的簇拥之下,几名中年文士朝着这边快步而来。
“原来是我的老友们来了,使君请在此稍候。”管宁微笑着扔下一句话,便快步迎了上去,跟对面的文士说起话来。
片刻之后,这三名中年文士来到刘备面前,管宁居中介绍,原来这二人就是龙身邴原和另一位名士王烈。
不等刘备开口寒暄,邴原却抢先深深一躬,“原久闻使君大名,今日得见,足慰生平之愿!”
“根矩先生太客气了。”刘备又惊又喜,在他的印象中,不论真名士还是假名士,见到身居高位之人,总是要摆个臭架子的,可是邴原见面就这么客气,该不会是吃错药了吧?
“使君有所不知,根矩在北海就见过辽东印刷出来的书籍,上次在书铺中见到了卢子干和郑康成两位的新作,更是如获至宝,当时就叫嚷着要去蓟城拜见使君,请使君资助他刊印著作呢。”管宁笑着解释解释起来。
原来是有求于我啊。
刘备这才放下心,满脸堆笑地应承下来,跟邴原客套几句之后,他又把视线转向王烈,这位名士须发皆白,慈眉善目,看上去像是忠厚长者,让人不由得心生好感。
与邴原的关注点不同,王烈一开口,从另一个角度夸赞起了刘备,“与印刷术相比,使君改进句读,规范文字,更是了不得的大事,利在千秋,可为后世之师。”
“哪里哪里,先生谬赞了。”刘备连声谦虚,笑得眼睛都快眯成一条缝了。
接下来几人口中不停,把刘备吹得飘飘欲仙,他这才明白为什么古代文化人喜欢扎堆聊天,人家会吹捧,而且吹得有理有据,这种朋友谁不喜欢?
咳咳,且不论这几位名士是发自内心还是刻意吹捧,反正刘备是心情大好,走路都觉得脚步轻快,仿佛踩在弹簧上一样。
于是,管宁、邴原、王烈,每人都得到了印刷一千本个人著作的资助,喜滋滋地盘算起来,应该把自己注解的哪一本经典付诸刊印。
对于他们各自的打算,刘备就不准备去管了,他召集了前来求学的年轻学子,苦口婆心地进行了劝学工作,由于每年秋天都要去幽州书院,给新入学的年轻人讲话,他讲起话来轻车熟路,引经据典,把面前的学子们听得心情激动,恨不得一天十二个时辰都用来学习,以后能够更好地造福家乡。
管宁等人不知道内情,还以为刘备这是现场发挥,惊得一愣一愣的,心想着不愧是顶级大儒卢子干的得意高足,非但治理地方是一把好手,在理论战线上的造诣更是了不得。
接下来的一天时间,刘备则是巡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