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汉昭烈帝-第38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倒不用,宪和不是还要留在河东建立商会吗,就交给商会了,以后我军的后勤补给、辎重运输,基本都要包出去。”刘备说道。

    郭嘉当即点了点头。

    后勤外包,这事在刘备军中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如今在幽州、冀州等地,军队开拔调拨,不像过去那样带足长期行军需要的粮草,而是由军需官根据部队人数、路途距离而计算出来,然后由先头部队持手令前去沿途各地的储粮基地提前支取粮食,大军自身只需要携带三天口粮,行军速度大大加快。

    根据刘备的计划,未来的大汉王朝将会设有十个核心储粮基地,一百个大型储量基地,不但可以供应军队出征所需,还可以通过对各地粮食储备的调控,尽量减少灾荒对民众生活和地方统治的影响。

    到那时候,担负起往来各地,运输粮食等重要物资的,主要就是拥有大量运力的商队了,甚至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像后世那样,将运输独立成一个重要行业出来。

    虽说理想与现实肯定有很大的差距,但刘备认为,尝试一下总是没错。

    “我们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光是建立遍布河北、中原、关中和江淮的主要道路和水利,就要耗费至少三十年时间,若是心急之下劳民过甚,只怕会落得暴秦一样的下场。”刘备叹息着说道:“这天下的人力还是太少,若是有一亿人口,很多事情就好做得多了。”

    当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起第一个统一政权,随后他为了国家和个人的需求,开始了大规模的土木工程。

    长城、秦直道、灵渠、骊山陵墓、阿房宫

    这些规模巨大的工程旷日持久,耗费了数以百万计的人力,而当时全国总人口不过两千余万,成年丁壮也就三四百万,根本经不起这种程度的折腾,所以秦国也毫无悬念地成为了最短命的统一帝国之一,从统一六国到最终覆灭不过十四年。

    有秦国这个前车之鉴,刘备自然不敢那样效仿。

    “三十年还好说,不过是一代人的努力,我们熬得起,只是这一亿人口——”郭嘉失笑起来,“当今天下不过四千万人口,便已经闹得饿殍遍地,民不聊生了。”

    “你觉得大汉天下容不下那么多人口?”刘备打断了郭嘉的话头,似笑非笑地问道。

    “目前来看是养不活,除非能开辟出与关中、河北相当的粮食产地,江汉有这种潜力,但再往南走,沼泽、瘟疫和蚊虫这些东西,令人望而生畏,难以大规模迁徙定居啊。”郭嘉显然是对天下大势有过深刻的思考,回答得无比自然,同时拍了拍屁股下面的土地,“将森林和原野变为良田,绝不是一朝一夕能做成的,我们能享用这千里沃野,也是靠着一代代先祖花费了上千年的时间和心血才驯化的。”

    “先祖们没有我们一样的优良工具,我们有他们一代代积累下的宝贵经验,完全可以缩短这个过程,只要官府大力支持,花费一代人的时间,荆南、江东,就都会成为新的天下粮仓。”刘备站起身来,语气坚定地说道。

    在原本的历史上,长江以北地区从先秦到汉末魏晋都占据着天下的绝对核心地位,直到八王之乱、五胡乱华和衣冠南渡这些事件,被游牧民族驱离家乡的汉人才开始大规模开发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

    尤其是江南,从汉书中记载的“火耕水耨,不忧冻饿,亦无千金之家。”这样稍显原始的生活生产模式,到宋书中“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绸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宋史中“国家根本,仰给江南。”的鱼米之乡,华夏诸民花费了七八百年时间,无数人的心血。

    但是,原时空中的发展缓慢,那是由于缺乏先进工具和经验指导,只能一点点积累,一点点摸索,如今刘备大规模开发,又在幽州和朝鲜半岛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发探索,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培养出了大批年富力强有经验的基层执行者,如果还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那就太对不起前人的智慧经验和自己十几年的努力奋斗了。

    华夏已经提前几百年进入了大规模普及铁器的时代,没有理由放慢脚步。

    “使君说了算,使君的大旗指到哪里,我们就冲向哪里。”郭嘉哈哈大笑起来,“对了,那两个天纵奇才呢,怎么没见跟着使君一起?”

    “我让他们周游各地长见识去了,说句老实话,就这两个,我是快教不了了。”刘备长长地叹了口气。

第739章 传道授业() 
郭嘉口中的两个天纵奇才,说的正是诸葛亮和司马懿,这二人自从遇到一起之后,对对方的才智都颇为心惊,于是开始了你追我赶的学习,短短一两年时间,就已经把能搜罗到的典籍读了个遍,开始研究各种新式学问了,不管是数学、农学或是刘备新创立的机械学、武器学等等,都根本难不住这两个年轻天才。

    就连远在幽州的郑玄老先生都成了诸葛亮和司马懿二人的笔友,多次给刘备写信称赞,说他们两个在数学方面的探索,已经超越了幽州书院的研究范畴,希望刘备不要吝惜,让这两个年轻人去幽州书院待上几年,搞不好真能弄出个开宗立派的大家出来。

    对于这超出预料的发展,刘备既是高兴又是失落,在他心中,诸葛亮就是那个无所不能的治国天才,未来的大汉丞相,在自己老去、死后让天下继续平稳前进的不二人选,司马懿的才智和能力稍稍逊色一些,但也远远超过其他同龄人,足以承担差不多的职位和重担。

    让这两个人当科学家,好像有些浪费了。

    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刘备也有些想开了,他不过是个普通人,能力就这么大,寿命就这么长,说得直白一点,小到个人发展,大到国家气运,不是他的主观意愿可以决定的。

    随别人去吧。

    这才有了刘备主动提出让二人返乡探亲一段时间,然后又给他们发了盘缠、开了路引,让他们出去游历见世面的事。

    据说诸葛亮和司马懿是结伴同行,离开邺城之后就向东而去,准备去韩州看看。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让年轻人见识见识这个天下真正的模样,帮他们把书本上的知识和道理融会贯通,有着莫大的好处。”刘备解释起自己的举动。

    “多走走是有好处,我当年也是从颍川到了河北,再从河北到了幽州,一路边走边看,才下定决心铲除世家豪强的。”郭嘉点头笑道:“使君对这两个年轻人分外器重啊,真是当成传承衣钵的人来培养的。”

    “那可不,管子有云: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想要培养一个足以承担天下重任的人才,没有几十年的栽培是不可能的。”刘备扳着手指头给郭嘉算了起来,“奉孝你想想,我今年已经三十有六了,子元和云长这些人比我小也小不了几岁,算是同一代人;你和国让这些人二十六七岁,比我年轻十岁,孔明和仲达又比你年轻十岁左右。”

    郭嘉静静地听着,不发一语。

    “一个国家想要长盛不衰,人才培养就绝不能松懈,尤其是可以跻身到最高的决策层、掌控这个国家命脉的人才,需要一代一代没有断档。我早就想好了,再过两三年,你也去收几个看得过眼的孩童当弟子,把本事传下去。”刘备继续说道。

    “要教弟子?我怕是不行,懒。”郭嘉连娶妻生子都懒得去做,对这种麻烦事更是深恶痛疾,连忙摇头摆手,拼命推辞起来。

    刘备一拍桌子,瞪着眼睛批判起郭嘉的享乐主义思想,“人生苦短,如同白驹过隙,等你死的时候总得在这世上留下些东西啊。像你这样不成家、不写书、不收弟子的,过个几十几百年,后人说起郭奉孝的时候就只能从史官笔下那几行字里了解:颍川人,跟随先帝平定天下。然后就没了,最多再给你加几件轶事,像什么放荡形骸好喝酒之类的,你不觉得可惜?”

    “这么一说,好像还真有点没意思。”郭嘉本就是个张扬的性子,被刘备这么一说,顿时皱起了眉头,觉得自己要是给后人留下个普普通通、甚至有点像跟屁虫一样的形象,确实是一件挺丢脸的事情。

    “你对天下的认识,你对治国理政的思考,后人无从得知,也就是说,你的贡献就仅限于人生的短短几十年时间。可是,如果你著书立作,传道授业,把自己的学问、思想和感悟流传下去,让后人可以从你的思想中获得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是不是就很厉害,称得上是百世之师?”刘备一面观察着郭嘉的面部表情,一面劝导着说道。

    他一向是鼓励身边人多写书的,而且也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果。比如关羽就要每天写日记,记录下当天的一些经历或是感悟,每逢行军作战,也要把自己的战略战术记录下来,结合敌方的举动,分析这样做的目的,几年下来,光是行军笔记就写了厚厚几大本,日后整理成册就是一本现成的兵书。

    张焕这个在海外殖民地当总督的,也在归纳总结如何开拓一片陌生的土地,如何维持与本土的往来,维系民众对故土的归属感,假以时日,这些文字也肯定会成为每一个大汉王朝高层官员需要学习的内部参考资料。

    除了官员和将领之外,刘备还大力鼓励各行业的优秀人才读书写作,张同这样的农家天才、赤辉这样的墨家天才,甚至是从事木工、冶炼、开矿、畜牧、造船等行业的没文化的工匠,也被鼓励着跟书院学子合作,以他们口述,学子记录的方式出书。

    东土人杰地灵,华夏民族从不缺少智慧和经验,但受限于书写材料和文字的普及,这些智慧和经验往往被掌握在极少数人手中,以口传心授的方式发展着,能够化为文字的少之又少,而这少之又少的文字记录,也往往随着战乱等原因遗失,使得后来人只能重新摸索,造成极大的浪费,使得整个民族的前进步伐停滞不前。

    刘备正在做的,就是打破思想上的桎梏,让那些被儒家思想所鄙视、压制的行业也拥有自己的声音,让那些从事“贱业”的人们能够站在一个相对平等的地方,将自己的智慧和经验用文字的形势,准确而稳定地传播下去。

    这样,这个民族才可以从现象到本质,从本质到规则,把技术、经验一步步转化为科学,永远傲立于世界之巅。

    “照使君这样说,著书立作,传道授业,还是个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好事。”郭嘉摸着下巴上稀疏的胡须,眼珠子转来转去,最终还是下定了决心,“那我就试试,先从秦汉律法写起,教徒弟的事情后面再说。”

第740章 章武新貌() 
渤海郡,章武港。

    此郡以海为名,此港也是一样,以所处的辖地章武县为名。

    十年之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凉的滩涂,偶尔有渔民在此路过,留下几行脚印。

    十年后的今天,这里已经成为渤海西岸最重要的港口,冀州与辽东、韩州、徐州之间商贸往来最重要的货物集散地。

    港口占地广阔,码头被修缮得齐整异常,一眼望去很少能看见泥土地面,而是被砖石覆盖。

    出于审美方面的考虑,工匠们没有单独使用青砖或是红砖作为主要建材,而是将这两种颜色迥异的砖石混搭起来,尽情发挥想象力,在地面上构成了各种各样的图案。

    在这之中,位于港口中心位置的广场尤为闻名遐迩,拥有最令本地人自豪的繁复图案——青红双色的云纹簇拥下,一艘通体赤红的大船扬着高高的风帆,劈波斩浪,航行在青色大海之上。

    此时正值夏日的午后,天上下起了濛濛细雨,给炎热的天气带来了一丝清凉,码头上的劳工们自然不会停歇,而那些没有什么紧要事情的民众则是纷纷躲入附近的各种建筑之中,片刻之后,偌大的广场上就只剩下了两名身材高大的年轻人。

    这两人衣着寻常,眉宇之间却满是掩藏不住的飞扬神采,正是冀州牧刘备刘玄德的两位亲传弟子,诸葛亮和司马懿。

    “这究竟是出自什么人的手笔,竟如此气势恢宏?”司马懿撑着油布伞,从踏足章武港的第一刻起就对这座美丽的海滨城市赞不绝口,此时漫步在广场之上更是流连忘返,鞋袜和裤脚被雨水打湿也浑然不觉。

    “是工匠们自己做出来的,据说当初审太守亲临视察,请几位老工匠各自立意,然后画出图样让全县的民众挑选,最终有五成人选了这幅扬帆出海图。”诸葛亮看过这方面的公文,当即滔滔不绝地讲解起来,“那边那座石碑正是审太守亲笔所写,我们过去看看?”

    这师兄弟二人漫步来到广场边上一座高达两丈有余的青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