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于是华商银行和华商票一炮打响,影响力迅速以商丘为中心,向四周扩散。一开始局限在中国民间,后来豫东、苏北、鲁西的各家洋行、洋商也开始接受华商票了。
坚挺的华商票成为大家竞相收集的目标,不过这也带来一个难题,就是劣币驱逐良币,大家都舍不得用,市面上华商票反而愈加稀少了。这个时候,华商银行的印钞机悄悄开工了,以出准备金五倍的额度狂印钞票,从外省大肆购买原材料、机器设备等货物,开始按照那份宏伟的蓝图建设豫东地区。
其实,有山寨神器在手的李默涵根本不缺钱,那些堆了一屋子的黄金就是他用山寨神器复制出来的。这么做的目的,只是为了扩大的自己影响,把更多的人绑上自己的战车。
58。蝗灾1()
有了自己的银行,办事就方便多了,李默涵甚至革新了自己部队的发饷方式。按照旧时的军饷发放制度,是由军官一级级往下放。这样难免出现军官克扣士兵军饷的事情,虽然李默涵对自己的军官比较有信心,且还有高薪养廉的制度,但是把廉洁全部寄托在个人的道德上,是一件不太稳妥的事情,至少李默涵是这么认为的。
于是,李默涵在军队里设立一个会计处,负责计算每个人军人的军饷。然后在华商银行里给每一个军人都开设一个账户,每月的军饷统统存入这个账户里。这样一来,除非是镇守使署没钱,不然就绝对不会出现克扣军饷的事。
就在李默涵准备大展拳脚的时候,一场不期而至的蝗灾却打乱了李默涵的计划。
说起来这场蝗灾也是必然的,因为就在去年即1913年的时候,河南刚刚经历过一场大旱灾。
人们很早就注意到严重的蝗灾往往和严重旱灾相伴而生。我国古书上就有“旱极而蝗”的记载。近几年来非洲几次大蝗灾也都与当地的严重干旱相联系。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蝗虫是一种喜欢温暖干燥的昆虫,干旱的环境对它们繁殖、生长发育和存活有许多益处。因为蝗虫将卵产在土壤中,土壤比较坚实,含水量在10%~20%时最适合它们产卵。
干旱使蝗虫大量繁殖,迅速生长,酿成灾害的缘由有两方面。一方面,在干旱年份,由于水位下降,土壤变得比较坚实,含水量降低,且地面植被稀疏,蝗虫产卵数大为增加,多的时候可达每平方米土中产卵4000~5000个卵块,每个卵块中有50~80粒卵,即每平方米有20万~40万粒卵。同时,在干旱年份,河、湖水面缩小,低洼地裸露,也为蝗虫提供了更多适合产卵的场所。另一方面,干旱环境生长的植物含水量较低,蝗虫以此为食,生长的较快,而且生殖力较高。
相反,多雨和阴湿环境对蝗虫的繁衍有许多不利影响。蝗虫取食的植物含水量高会延迟蝗虫生长和降低生殖力,多雨阴湿的环境还会使蝗虫流行疾病,而且雨雪还能直接杀灭蝗虫卵。另外,蛙类等天敌增加,也会增加蝗虫的死亡率。
于是乎,各地报告灾情的电报象雪片一样飞向镇守使署。
“怎么回事?有蝗虫为祸,那就调集人手扑杀就是了,经费不够的话,镇守使署可以拨专款。”李默涵看着一脸无奈的王士骅赶到很奇怪,“你这样傻站着干嘛?”
一旁刘慕圣摇着纸扇,说道:“不是王县长不作为,实在是乡民愚昧,认为蝗虫是天虫,只能焚香祷告,不能扑杀。”
王士骅也说道:“卑职之前有派人下乡去组织民壮扑杀蝗虫,但是都为乡绅民众阻拦,有的还把职员给打了。最为可恶的是,有些乡绅借机向百姓收取钱财,接祭祀巫祝的名目敛财。”
“岂有此理。”李默涵拍案而起,“这什么年代了,还来封建迷信这套?王县长,你去准备组织人手,这次我派军队跟着你们一起下乡,谁敢阻拦灭蝗虫,军法处置。”
这话提气,王士骅立刻来了精神,说道:“是,卑职这就去组织人手。”
刘慕圣却说道:“少爷且慢,一味用强恐怕适得其反。”
李默涵诧异道:“那师爷你有什么两全其美的办法?”
刘慕圣呼啦一声收起纸扇,笑问道:“少爷有没有听说过唐玄宗灭蝗虫的故事?”
李默涵摇了摇头,说道:“愿闻其详。”
刘慕圣哗啦一下打开折扇,摇头晃脑的说道:“开元4年五月,唐发生大面积蝗灾。百姓依旧法设坛求天收回蝗虫。可姚崇上言要天下百姓同捕同杀蝗虫。朝野惊慌。可玄宗认为可行,但朝堂上除张九龄之外,无一人赞同。玄宗决意要灭蝗,下令全体灭蝗虫。但是无法开展,上到官员下到百姓均认为不能捕杀。还把拆祭坛的张九龄给打了。此事禀报到玄宗处,玄宗发了愁。姚崇以楚王食蛭的事,要玄宗带头吃蝗虫。玄宗领意,并同意食蝗虫。连高力士也出来反对。正巧宫人传报姚崇的小儿子突发心痛病,倒地不知。高力士与卢怀慎对玄宗说,此乃姚崇当时发誓有祸一人担的报应。姚崇的小儿子不久就死了,反对灭蝗的人更是借此大做文章。还是姚崇据理力争,坚持到底,最终扑灭了蝗灾。”
李默涵恍然大,笑道:“师爷的意思,是要我带头吃蝗虫?”
刘慕圣收起了笑容,很严肃地问道:“少爷敢不敢?”
李默涵笑笑,说道:“蝗虫可是高蛋白,我有什么不敢?”
刘慕圣和王士骅都是一怔,显然听不懂高蛋白是什么意思。
李默涵只能跟他们简单解释了一下,两人便明白了。
王士骅说道:“既然蝗虫能吃,还大补,不如扑杀蝗虫之后,就把蝗虫煮熟了做成救灾粮?”
刘慕圣笑了,说道:“你到是会算计。”
李默涵说道:“这到也是个办法,但是我觉得这不是为了省下粮食,而是为了破除迷信。这次灭蝗虫,要顺带把对蝗虫的迷信一起灭了。那些什么蚂蚱娘娘庙什么的,一并都要拆除。”
救灾如救火,李默涵立刻带着大队人马赶赴受灾最严重的虞城县。为了增加灭蝗的声势,刘慕圣还出主意,花钱雇佣了一批说快板的,把灭蝗虫的事编成快板,一路走一路唱,到很是热闹。
李默涵对此十分赞赏,直说刘慕圣想的周到。
到虞城界内,就看到铺天盖地的蝗虫到处都是,直叫人头皮发麻。蝗虫吃尽了庄稼,甚至一切植物。无数蝗虫啃咬庄稼时发出的沙沙声直听的人毛骨悚然。
李默涵立刻找来虞城县县长刘贤,当头就是一阵痛批,“蝗虫成灾,农田绝收,你这个县长是怎么当的?”
刘贤一脸的委屈,说道:“卑职冤枉啊,蝗灾刚爆发的时候,卑职就组织人手要灭蝗,奈何士绅蛊惑百姓大搞巫祝,卑职只能带着县政府的人尽力而为,奈何是在是人手短少。”
李默涵看他头发也乱了,胡子也没刮,鞋底好多污泥,看来不像是说假话。便问道:“既然是这样,你算尽了力。这样吧,你把士绅都召集起来。我来跟他们讲话。”
59。蝗灾2()
中国蝗灾的历史古老而悠久,以致在《诗经》里都出现,“治蝗”一直被历代王朝作为施政的大事来抓,可是,蝗虫大量发生的主要原因,直到近代还是个谜。在中国,蝗灾仅次于水灾和旱灾而频繁发生,所以,曾经认为水中的虾干死后,一到了陆地就变成了蝗虫。
在通过药物来防治蝗虫的方法产生以前,作为治理蝗虫的对策,就是往土坑里注水,或者在春秋的耕作之前,将土地犁起,在孵化之前驱除。此外,还有全村人员都出动,或拍打,或点火焚烧,或放出鸭子以及猪,让其啄食来驱除蝗虫。驱除之后的蝗虫死骸,或者作为肥料,或者作为家畜的饲料,也有的地方作为“陆虾”而食用。在治蝗方面,农民的协助是不可缺少的。
可是,在儒家基于阴阳学说而阐述蝗灾之后,民间在蝗虫的驱除治理上变得忌讳起来了,在中国,直到民国时代之前,治蝗也没有进展,这被看作蝗灾反复肆虐的一个重要原因。
要灭蝗虫,先要打破对蝗虫的迷信。但是,豫东可不是上海、北平、天津、武汉这样的地方,此地民风和观念都比较保守,民众受教育程度和对现代科学的了解远不是上面那些大城市可比的。
于是,李默涵要人工灭蝗虫的主意一提出来,立刻遭到了乡绅们反对。乡绅们推举一个前清举人名叫吕文洲的来“劝谏”李默涵。
吕文洲五十多岁,留着山羊胡子,说不上三句话,便要捋一捋那把黑白相间的山羊胡子。
吕文洲摇头晃脑的说道:“蝗虫乃是神虫~因为人怨上闻,天灾下降。致使连岁旱蝗,荡无农收。不是人力能制止的且杀虫多,必戾和气,这事做不得。难道镇守使大人不知道唐朝时姚崇主张捕杀蝗虫,他的儿子就遭天谴而死吗?”
有年老的人也支持吕文洲的说法,他们说道:”蝗虫乃是由东南风变成的,除了请求蚂蚱爷爷(蝗虫神)和白梢奶奶(螟虫神)保佑外,人没有办法对付。这附近就有早年修建蚂蚱庙,咱们还是带上祭品,到蚂蚱庙去求蚂蚱老爷开恩,给我们一条生路吧。”
李默涵眉头一皱,大声说道:“看这位老夫子是也是饱读诗书的人,难道不知道有子不语怪力乱神之说?蝗虫就是普通的虫子,就算天天捕杀也未必能除尽。能看眼看着蝗虫吃掉我们的庄稼,咱们还去求爷爷告奶奶的?如果不捕杀蝗虫,来年青黄不接,生灵涂炭,饿殍遍地,你们就开心了?”
吕文洲却摇了摇头,说道:”《后汉书》曰:吴郡徐栩,为小黄令,时陈留遭蝗,过小黄,飞逝不集,刺史行部,责栩不治,栩弃官,蝗应声而至,刺史谢,令还寺舍,蝗即皆去。又《论衡》曰:世称南阳卓公为缑氏令.蝗虫不入界.盖以贤明至诚.灾虫不入其县。再《益部耆旧传》曰:任防.蜀郡成都人,父修,字伯庆,为固始侯相,天下大蝗,独不入界。”
吕文洲一口气引用了三个典故来反驳李默涵,“镇守使大人,古之良守,蝗不入境,由此可见蝗灾是可以靠修德来化解的。”
一直跟在李默涵身边的刘慕圣闻言,不由眉头一皱,心想这吕文洲说话也太大胆了,李默涵上任伊始,你就说古之良守,蝗不入境,那岂不是在反讽李默涵无良?
李默涵气得没话说了,“那请问老夫子,修德能不能让大家吃饱肚子,不饿死,来年地里继续长装甲,百姓不做流民?”
吕文洲对这话到时一时无法反驳。吕文洲见李默涵十分坚决,便冷冷道:“老夫言尽于此,还希望镇守使三思。”
李默涵大声说道:“我已经决定了,各地立刻开始灭蝗。第一,各地扑杀蝗虫不力的官员一律革职;第二,禁止各种巫祝祈祷;第三,捣毁愚民的各种庙宇;第四,有敢阻拦扑杀蝗虫者就地正法;第五,有灭蝗良方的,经试用有效者,各地官员要及时上报,镇守使署有重赏。”
随即,一场轰轰烈烈地灭蝗大战就开始了。李默涵为了做表顺,亲自抗上锄头,推上独轮车参加灭蝗行动。
有人负责捕杀看得见的成虫,有人则专门查看地面。蝗虫喜欢在干燥裸露的地面下产卵。一旦发现地面隆起,就立刻挖开,把混有虫卵和幼虫的泥土扔到火堆里去烧,挖开的地方再填入石灰粉。
到了晚上,再利用昆虫的趋光性,在野地里点起许多摊篝火,柴火熊熊燃烧,列队而来的蝗虫纷纷跳入火焰中。特别是黑夜,迎火而上的蝗虫更密集,蝗虫的尸体劈劈啪啪地都被烧炸了。蝗虫越聚越多,最后,十来个火堆都被蝗虫的尸体扑灭了。
这时候刘慕圣又献上一计,说道:“明朝徐光启《除蝗疏》中就说:崇祯辛巳,嘉湖旱蝗,鄊民捕蝗饲鸭,鸭极易肥大,又山中人畜猪不能买食,试以蝗饲之,其猪初重二十斤,旬日肥大至五十余斤,可见世间物性,宜于鸟兽食者,人食之未必宜。若人可食者,鸟兽无反不可食之理。蝗可供猪鸭无怪也,推之恐不止此,特表而出之。说明以蝗虫饲养牲畜,确是妙法,可以化害为利。”
这倒是提醒了李默涵,他结合王士骅的建议,把捕获的蝗虫混上杂粮面粉做成糕饼,当做救灾粮分给灾民吃。
一开始灾民们心存畏惧不敢吃,于是,李默涵就和刘慕圣、王士骅以及手下的一般士兵们带头吃给灾民们看,结果一个个吃的红光满面。
人家镇守使的命多金贵?人家都敢吃,自己烂命一条,还有什么顾忌的?一些胆大的开始跟着吃这种饼,“他娘的,蚂蚱吃老子的救命粮,老子就吃你的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