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崇祯:重征天下-第74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今这里戒备森严,由最忠于刘国能战斗力也最强的中军营亲自把守。见刘国忠回来,还带回一名身着大红官服的朝廷命官,中军官立即通禀,不多时,“闯塌天”刘国能即率领手下大小将领集体迎接。

    刚一见杨廷麟,刘国忠只介绍了两句,刘国能便对杨廷麟双膝跪倒,大礼参拜道:“罪民刘国能,叩见主事大人!杨大人不畏冰雪,不嫌我们是流贼,肯屈尊大驾来这里,国能感激涕零!”话音未落,竟然滴下泪来。

    敌科仇远独艘学由冷考敌

    杨廷麟见刘国能生得浓眉大眼,虎背熊腰,说话声如洪钟,感情丰富,不像是阴险狡诈之辈,赶紧双手将他搀起,认真地道:“刘将军快请起。古人云:亡羊补牢,未为晚也。将军过去与朝廷为敌,铸成大错,好在迷途知返,十分及时,可谓将功补过。今上乃不世出的圣君,大明中兴指日可待,将军与麾下将士能为朝廷效力的地方还多着呢!”

    二人寒暄几句后,刘国能又让部将给杨廷麟见过礼,这才引着杨廷麟进了中军大帐。这里早已设下丰盛的宴席,刘国能请杨廷麟坐了主座,自己在下首相陪,举杯高声道:“今日杨大人来我们这里,与我们商议投诚事宜,是我等莫大的荣幸!来,大家一齐敬杨大人三杯!”

    杨廷麟却没有举杯,轻轻叹了口气道:“多谢刘将军的好意。但是今冬到处大雪成灾,无数饥民嗷嗷待哺,就连京师都按人头限量供应粮米。圣上以身作则,每餐只吃一碗粥一个窝头,学生身为人臣,美酒再好,又怎能咽得下去!”

第一千四百一十三章 事出有因() 
杨廷麟这一番话,把刘国能说了个面红耳赤。其实他也明白杨廷麟的言下之意:如果没有他们这班流贼,无论是朝廷还是百姓都会好过很多。

    不过刘国能还是很敬佩杨廷麟。一是因为他未做流贼之前,是在驿站做驿卒的,也见过不少大小官员,没有一个不喜欢花天酒地,像杨廷麟这样的官他还是头一次见。二是因为今天杨廷麟孤身来此,可谓“深入虎穴”,在这种情况下,他们这帮人敬酒,杨廷麟居然不给面子,可见其为人之风骨。

    不过刘国能手下的部将,有些人心里就很不受用了。其中一个叫刘国刚的,也是刘国能的族弟,便不满地小声嘟囔道:“一个小小的六品主事,神气什么!别说是六品,就连正四品的游击正五品的知府见了老子,也得吓得尿裤子!敬酒不吃吃罚酒。。。”

    刘国能听见刘国刚嘟囔,怕他坏事,赶紧狠狠地瞪了他一眼,又转对杨廷麟赔笑道:“杨大人责得是,我这就命人撤席。你们且先退下,我和杨大人有要事相商。”

    刘国刚等人虽然不情不愿,但也不敢违抗刘国能的命令,只好退出帐外听信。刘国能又对杨廷麟重新施礼,颇有感触地道:“跟杨大人说句掏心窝子的话,如果每个官都能像杨大人您一样,心里每时每刻都装着社稷和百姓,罪民也不至于走到今天这一步啊!”

    接着他就向杨廷麟诉起苦来。原来刘国能是陕西清涧县人,和李自成一样,也是驿卒出身。虽然朝廷直接拨给驿站的经费并不多,但各地均会向当地百姓摊派驿站花销。驿卒虽然名义上是徭役,然而也能从驿站领到薪水,虽然不多,但足以养家,比起普通农户靠天吃饭,这个能旱涝保收,还算是个不错的差事。

    本来刘国能也是个老实巴交的人,虽然天启年间国事日艰,驿站也时有欠饷,但日子还能对付着过。不料有一年县里来了新知县,此人是个典型的书呆子,对民生一窍不通,却又想做出点政绩好尽快升迁。那时知县的政绩无非就是考较钱粮,这个知县就盯上了花钱颇多的驿站,强行要求驿站缩减一半经费。

    孙科不仇情孙恨所冷术战技

    清涧县的驿站归县丞管,这个县丞与大多数地方低级官吏一样,也是世代做县丞,在县里的影响力其实比知县还大。他虽然惹不起知县,但在县里一向飞扬跋扈,变着法地营私舞弊。借着压缩驿站经费的由头,他向下面透了话:现任驿卒若想保住差事,就得向他“孝敬”。

    刘国能保住饭碗,也只得去县丞家“孝敬”银两。不过他家确实没多少余财,博取县丞的同情,他还让新婚不久的妻子与自己同去。没想到这个县丞见刘国能的妻子颇有姿色,顿起歹心,假意敷衍了刘国能一番,回头即故意找茬,罗织罪名,把刘国能投入大牢,问成死罪。

    艘科仇不酷后恨接孤远战不

    刘国能突遭不白之冤,开始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想尽办法托族人上下打典。后来才有明白人告诉他:是县丞的婆姨了,你死以后,县丞自然下手方便。若想活命,不如让你婆姨去求县丞,或许还有一线生机。

    俗话说得好:杀父之仇夺妻之恨,不共戴天。刘国能就是再老实,此时也勃然大怒,在族人的帮助下砸牢反狱,把县丞一刀杀了。县丞是朝廷命官,杀官就是造反,刘国能有冤也无处伸,索性真的反了。

    敌远不地鬼敌恨陌孤所通诺

    初时刘国能倒也存了杀尽贪官劫富济贫的心思,还能严格约束手下。可是随着部下越来越多,生存下去,也就慢慢地和其他流贼一样,所到之处如同蝗虫过境,刘国能还得了个“闯塌天”的绰。对部下的种种胡作非为,刘国能开始还会说一说,后来也就睁一眼闭一眼了。现在回想起来,当初造反时,确实怀了解民倒悬的壮志;可是多年所作所为,不但没能解民倒悬,反致使民不聊生,夜深人静之时扪心自问,也常觉良心不安。说到动情处,刘国能忍不住失声痛哭。

    杨廷麟听了也很受触动,长叹一声道:“如此说来,刘将军**为贼实乃事出有因,此即所谓‘官迫民反’尔。此等贪官墨吏,上瞒朝廷,下欺百姓,对社稷之害不亚于外侮,着实该杀!不过当今圣上登基以后锐意求治,尤其是刷新地方吏治,才会在一次恩科中录取六千进士,大部分分派到地方上做县丞主簿典史这些紧贴百姓的官员。只要天下不乱,数年之内必有成果,那些鱼肉百姓的贪官必将受到严惩。将军现在反正归义,正当其时,善莫大焉!”

    经过这番深谈,两人的感情也拉近了很多,终于要谈最实质的问题了。刘国能也不再吞吞吐吐,他表示自己确实想真心归顺,不过因为有洪承畴不分青红皂白的杀降在先,尤其是连老弱妇孺都杀,造成了极坏的影响。很多流贼都认为反正投降也是死路一条,还不如顽抗到底。刘国能虽是首领,但也不能不顾及众人的意见。

    此次他被分派打邳州,让部下同意投降,他故意把队伍带到骆马湖。此地在作战时差不多是个绝地,只要官军封锁与外界的通路,连打都不用打,待天气回暖冰雪消融,几万人全都得淹死。现在全营也都知道了卢象升已经亲率精兵来援,慑于官军的强大和自身的困难,就是原来最反对投降的刘国刚等人,也不得不勉强同意投降。对刘国能来说,如果不能投降,那他这支队伍也就完蛋了,这也算是一种变相的“破釜沉舟”吧。

    结地地科情后察陌月显月帆

    杨廷麟当然明白刘国能的意思,也早就想好了该如何回答。他郑重其事地道:“刘将军,圣上对此已有旨意。只要是诚心归顺,主动缴械,不论是谁,不论过去做过什么,一概免死!”

第一千四百一十四章 投诚政策() 
崇祯:重征天下第一千四百一十四章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谍中谍

    谍中谍:

    您当前所在位置:

    第一千四百一十四章投诚政策二更

    杨廷麟没有骗刘国能,投诚流贼免死,确实是朱由检在密旨上特意明确的。

    过去对如何对待流贼,廷臣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以杨鹤为代表的抚派,主张对流贼一律赦免,以安其心;而以洪承畴为代表的剿派,则主张斩草除根,全部杀光。

    朱由检也与流贼打了好几年交道了,在实践中,他逐渐认识到两种方法均不可取。首先,洪承畴的“三光政策”看似斩草除根,其实却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因为他只是一味镇压,却没有认识到绝大多数流贼都是被天灾人祸迫到走投无路才造反的。只要流贼产生的根源不除,你杀光一批,又冒出来一批,流贼越杀越多,总不可能把老百姓都杀光吧?

    而杨鹤的一味安抚亦不可取,因为在对流贼缺乏有效制约手段的情况下,只要朝廷不能满足要求,流贼随时可以复叛,而不会付出代价,相反朝廷却会损失惨重。

    所以朱由检在密旨中,对流贼投诚问题做了详细规定。首先,投诚部队必须全部彻底缴械,在官军指定地点集合,不得擅自决定驻地,更不可保留武装。

    第二,由官军接管投诚部队,而不是由原来的流贼首领统兵。投诚部队不管战斗力如何,都不允许直接参与后续战事,而必须立即退出前线,转移到后方进行整编。其营中物资,除去正常的私人财产外,一律上缴朝廷。

    第三,所谓整编,也不是摇身一变就成了官军。<;>;对普通士卒,可不追究刑责,更不株连家眷,主要采用遣回原籍的方式,使其回归百姓身份。如果怕回乡后受到歧视或报复,亦可由朝廷安排至他处,分给田地、农具、种子,从此洗心革面,重新做人。

    而对于希望留在军中为国效力的,则要通过严格和标准统一的选拔,合格者方可转为军户。不过必须服从朝廷的分配,不能自聚成军。

    至于原来的流贼大小首领,仅仅承诺免死,而不承诺免罪。因为是主动投诚,可适当将功折罪,但直接封官是不可能的,至多是在军中效力,以后通过战功升迁。而那些罪行较大,功不足以折罪的,则酌情从轻发落,同样不株连家人。

    杨廷麟此时也不隐瞒,把投诚政策原原本本地给刘国能讲了。当然,他并不知道朱由检密谕卢象升,惟李自成、张献忠二人,绝不可接受他们的“投降”,以免上当。不过刘国能并未在不可受降之列,所以也没什么影响。

    另外,杨廷麟也告诉刘国能,朝廷会严格区分投诚和俘虏。投诚是尚有余地的情况下主动归顺,俘虏则是战败被抓,两者性质截然不同。投诚可以免死,但俘虏就不一定免死了,对血债累累、证据确凿者,尤其是流贼头目,更需严惩,以儆效尤。不过对没有直接作恶的,比如妇孺,也一律免死,比如刘国能部前一阵就被俘虏了几千人,绝大多数现在都活得好好的,这一点杨廷麟也向刘国能讲明了。

    刘国能听罢沉默不语,一方面是对皇帝的免死承诺不敢相信,另一方面也是觉得条件未免太苛刻。半晌才喃喃地道:“可是。。。可是‘十三家’掘了凤阳皇陵,圣上或许会饶了下面的人,像罪民这样的‘首恶’还会网开一面么?”

    “圣上对此亦有旨意。”杨廷麟说道,“圣上说,社稷兴替之因,在民而坟。杀人之罪尚且可赦,毁坏陵墓更可赦了。况且圣上并不信风水之说,登基后礼部两次奏请寻找吉壤,均被圣上驳回,此事尽人皆知。”

    刘国能稍稍安心,又试探着问道:“近年鞑子连续犯边,杀我汉人,窃我汉土,罪民等虽失身为贼,也恨得咬牙切齿,恨不得杀光鞑子,为同胞报仇雪恨。<;>;朝廷能否允罪民所部开赴辽东前线,与鞑子血战一场,也算是将功折罪?。。。”

    杨廷麟不等他说完,立即坚决地道:“刘将军爱国之心十分可嘉,但刚才我已经说的非常清楚,投诚之后,由朝廷安排整编。至于能否去辽东作战,那要看朝廷的安排,但整军前往绝无可能,这一点还望刘将军向大家解释清楚。”

    刘国能相当为难,但具体情况又不愿意对杨廷麟多说。他本人是愿意降的,但很多部将已经当惯了流贼,人性中凶残、贪婪的一面已经被激发出来,不想再回头了。尤其是刘国刚等人,刘国能已经反复劝说他们:事实明摆着,与官军作战无异于送死,跟着李自成、张献忠混,也是为人作嫁,说不定什么时候还会被黑吃黑。与其落到那样的下场,还不如趁现在投降。毕竟他们也有几万人马,朝廷亦有用着他们处。

    最后刘国刚等人勉强同意投降,但提出朝廷要给他们一块地盘,封给他们官职,最的是要保留全营军队。此后听调不听宣,朝廷还要按时足额拨付粮饷。说白了,就是要把他们养起来他们可以过逍遥自在的日子。

    可是刚才杨廷麟已经说得非常清楚,这些条件一个也不可能满足。刘国能正思忖着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