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主明疆-第8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代名臣于谦曾于阳和城著有《咏煤炭》一诗。

    “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烘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和平时期,阳和城的寻常百姓几乎家家都有人以采煤为业,阳和煤炭畅销全国各地。

    发达的采煤业促进了副业的繁荣,这里的酒楼、客栈比大同还多,而充当“煤牙”的阳和居民人数众多。这个时代的经纪、中介行业叫“牙行”,煤炭贸易经纪人叫“煤牙”。

    历时一年之久的边境战端即将终结,身居边塞的阳和居民率先嗅到了终战的气息,便迫不及待开始了新的生活。

    不会再有大战了!

    卓轩曾经无比渴望早日脱下戎装,可是,当这一天终于变得近在咫尺时,心中却有分莫名的伤感。

    白登河上渔人吹笛,笛声徐来,卓轩突然想起了明代王恭的那首《渔笛》。

    扁舟吹笛度横塘,颖乃声中也断肠。

    莫道渔郎无别恨,武陵虽好是他乡。

    独自跨上白马,在守城卫所军的礼敬之下,单骑驰入南门,沿着还算熟悉的街道,找到那所医馆,医馆仍在,却换了主人,端的是物是人非。

    下了马,牵着妞妞,沿着幽深的小巷缓行,偶尔驻足于人家的宅院边,看怒放的早菊和凋零的石竹。

    阳和、大同都是他寄居过的地方,但这两处熟悉的边城注定不会是他的故乡,甚至东山村也是他乡,而传说中的祖地——中原没有给他留下任何的乡愁······

    对,还有繁华的京师,迷人的江南水乡,许多去处,或将让他四处漂泊······

    凌云阁三楼的食客已被清空,楼顶悬着一盏硕大的琉璃灯,其下只设一张膳案、两把座椅。

    登上三楼,卓轩转了一圈,没见到留在印象中的那一男一女两张人面,这里只有一人,一名金发碧眼的少女,端坐于案边,伸手相邀,幽蓝幽蓝的眼神,透着神秘的异域风情。

    那日在近仙楼外,从一辆奇异马车的车帘内,卓轩好像见过这双眼睛······

    “阁下请坐。”

    卓轩一撩战袍,在少女对面入座,含笑凝视那双眼睛,就像在凝视两汪蔚蓝的海水。

    少女把壶斟酒,换盏时,冲卓轩微微一笑,笑得很清纯的样子。

    “我能像大明的女子那样,叫阁下卓郎么?”

    “当然。”卓郎本是一个寻常称呼,只因混杂着诸如“郎情妾意”之类暧昧联想,所以卓轩很想听听一个异域少女叫“卓郎”会是何种味道,能否让他心中泛起些许涟漪。

    “卓······郎。”

    “咳咳咳······”很奇怪,卓轩居然被自己的口水呛住了。

    汉语发音真不咋地!那个“卓”怎么听都更像是“猪”,而本该以温婉语气轻叫出口的“郎”字,却被她重叫成了“浪”字。

    猪浪?这称呼还是挺能让人自省的嘛。

    “我知道,你是撒马尔罕人。”卓轩接过少女递来的酒盏,扬起下巴眨眨眼,做了个轻微的挑逗动作,心想这个造型应该比较帅。

    在另一个时代,卓轩从地理课上得知了撒马尔罕这座拥有悠久历史的古城,知道它位于乌兹别克斯坦境内,是古丝绸之路战略走廊上连接中国与波斯、阿拉伯各国的一个重要节点。

    “我叫······阿依达娜。”少女低着头喃喃道。

    “阿依达娜?”卓轩无视案上的美食,盯着阿依达娜额上一丛卷曲的金发,歪着头饮下半盏酒,“你把酒宴都摆到了明军的宿营地,五百桌,好大的排场!豪掷数千两银子,到让凌云阁东主赚了个盆满钵满。”

    阿依达娜将一盘炙羊肉推移至卓轩面前,抿嘴咯咯直笑,“取之于人,用之于人嘛,我只是过了过手。”

    用别人的银子请客······莫非她赌博发了笔横财?卓轩将阿依达娜的五官看了个遍,从中没能找出一丝惯于出老千的赌场历练痕迹。饮尽剩下的的半盏酒,举筷伸向炙羊肉。

    “你曾送我良马千匹。”

    “阁下看出来了?”阿依达娜怔了怔,自言自语似的道:“不,应该是听出来的。”

    炙羊肉入嘴,顿觉酥脆爽嫩,唇齿生香······嗯,比总镇署的炙羊肉可口多了!

    卓轩的目光转移到美食上,脑子仍在高速运转。

    “天山北麓为瓦剌人所占据,西域诸国通往大明的商路日渐收窄,不过还好,撒马尔罕人不必走天山北麓,途经天山南麓的亦力把里,进入大明的羁縻之地关西七卫,然后抵甘肃,即可顺利到达中国。这本是一条和平商路,不料你······或者说你们,你们遇上了大麻烦,关西七卫那些鞑子与瓦剌人同宗同源,经不住也先的威逼利诱,开始对大明三心二意起来,并为难过往商旅和使节,于是,你·····回不去了。”

    关西七卫是指大明在嘉峪关以西设立的七个羁縻卫所,即安定卫、阿端卫、曲先卫、罕东卫、沙州卫、赤斤蒙古卫、哈密卫,人员全是于大明开国之初归附过来的蒙元人,平时除官员任命须经大明皇帝下旨确认外,七卫百事自理,高度自治。

    卓轩显然猜出了阿依达娜的心思,这让她非常吃惊。

    “关西七卫胡作非为,阁下以为明廷真的管不了么?

第159章 皇权并非万能() 
“不是管不了,而是没空管。”卓轩嘴上说得干脆,心里却对自己的说辞深表怀疑。

    阿依达娜举盏轻啜一口,淡然一笑,没有出言反驳卓轩。

    她当然知道,大明不是没空管关西七卫,而是真的管不了!

    每逢关西七卫扣留、杀戮过往使节,劫掠过往商旅的财货之时,事后明廷总是责令各卫首领彻查,谁都知道,让当地首领出面彻查,那不就是要他们自己查自己吗?明廷如此做,完全是做做姿态,实质上就是怕惹事。

    碰上关西七卫杀人越货做搞实在是出格的时候,朝中君臣好不容易发一回脾气,较起真来,命甘肃、宁夏的戍边将领带兵前往关西七卫巡查,清理门户,可那些将领又畏葸不前了,行军至居庸关、玉门关就不敢再往前走一步,害怕七卫的鞑子,更害怕瓦剌人操了他们的后路。

    汉代许多戍边将领就敢领兵孤军远赴西域,很遗憾,这样的事,在宋、明两代是很难发生的。

    “如今瓦剌的困兽挣扎受挫,和谈在即,大明应该有空管管关西七卫了吧?”

    阿依达娜说话非常委婉,卓轩不禁陷入了沉思,他在想,撒马尔罕对大明而言,是否具备不可割舍的战略价值?

    他首先想到了“韩寿偷香”的典故,西域香料闻名于世,可是,这些只是奢侈品,其实用价值仅限于为贵族男女平添几段风流佳话······无聊!

    不,不止香料,还有战马!

    大明缺马,朝廷想出办法,让北方每几户农民家庭就合养一匹马,可抵徭役,但农民饲养技术落后,很难养出优良战马,而以往瓦剌人用于互市和朝贡贸易的马匹全是劣马,不堪用作战马。

    京城保卫战开打之际,因明军严重缺马,景泰帝只好敕谕朝鲜国王贡马,朝鲜也缺马,虽极力满足明廷的需求,却无力为大明提供充足的战马来源。

    巧的是,西域诸国盛产良马,撒马尔罕就是汗血宝马的原产地,卓轩此前越境远征,所用战马就大多来自撒马尔罕。

    用大明的丝绸、茶叶,交换西域诸国的良马,这不仅是有利可图的生意,而且是事关国运兴衰的战略大计!

    然而,卓轩明白,重建丝绸之路需要有钢铁般的战争意志做支撑,商贸布局并不难,难的是大明具备控盘能力。

    从来就没有一条自然形成的古丝绸之路现成的摆在华夏祖先面前,为了控制河西走廊,控制通往西域的战略要道,汉代多少将士埋骨沙场?若无“虽远必诛”的战争意志,再繁华的丝绸之路也随时有可能被一个区域热点问题阻断,就像关西七卫每每阻断大明与西域诸国的商路一样。

    “听说撒马尔罕甚美,我很想去那里走一趟。”卓轩不知道朝中君臣是何心态,但他自己真的想去西域诸国看看风景。

    阿依达娜兴奋的抿嘴一笑,眼中隐隐有泪光浮动,“阁下若去撒马尔罕,我愿保证,撒马尔罕人必将视阁下为上宾!”

    ······

    大同守军重创欲犯大明的鞑贼,这让景泰帝真正体验到了身为上国天子,可以随时叱咤宇内、威加海外的威严,他非常高兴,意识到大明所经历的一切苦难都该结束了。

    景泰帝曾想封郭登为侯,恰好代王替郭登上书请功,景泰帝借此试探朝中九卿和在京勋贵的态度,其中反对者居多,此议只好作罢。

    景泰帝须为他的政治根基着想,当初在京勋贵以英国公张辅的爵位最高,张辅于土木堡捐躯,其子张懋年仅九岁承袭公爵爵位,不足以服众,故而武清侯石亨成了勋贵中领袖群伦的人物。

    石亨在阳和一战中当了逃兵,彼时的正统皇帝一怒之下,差点杀了他,后来考虑到大战在即,便将其降为军中为事官,戴罪立功。

    是景泰帝重新起用石亨,任命他为京城总兵官,让他得以在北京保卫战中一雪前耻,从这层意义上讲,石亨应该对景泰帝保持极高的忠诚度。

    而且,石亨在北京保卫战中的表现的确可圈可点,于谦运筹帷幄,石亨则身先士卒,率军阵于战事最为激烈的德胜门外,一举击退也先的主力,还在京城九门其它地方出现险情时,及时率军驰援,几次化险为夷。

    论天子最感情势危殆时统军主将的临战表现,论理论上应该具备的忠诚度,石亨都是值得景泰帝信任、倚重的人物,所以,景泰帝其实也在封郭登为侯一事上摇摆不定,担心落下让郭登与石亨分宠的嫌疑,搅动本已安定的政局。

    “武清侯,朕想把卓轩调入五军都督府,石卿以为如何?”景泰帝牺牲了郭登本人的利益,这并不代表他没有别的打算。

    石亨长跪在御座前,任景泰帝一再招呼也不起身,表现的非常恭敬。

    “在五军都督府做事,至少得是都督签事,敢问陛下,您想让他做都督签事?”

    “不,是中军都督府右都督。”

    石亨心中震骇不已,面上却是云淡风轻,“此事从无先例,不知五军都督府执事者和朝中百官是何想法?”

    他的侄儿石彪奉旨入京都一个多月了,至今都没陛见,官职依然只是个都指挥佥事充任游击将军,而一个不在军官正式名册上的小小营兵千总却能一跃而为右都督,此事的确有些吊诡。

    关键是,他听说自己的侄儿与卓轩结下了梁子。

    一般而言,君臣之间在谈论此类事之前,御前太监会提前给面圣者通通气,免得真谈起来了当场表明分歧,闹得君臣不欢而散,而这次景泰帝把圣意捂得很紧,居然没有提前透露一点口风,这难免会让石亨多心。

    提起文武重臣的想法,景泰帝心中有分无奈,大明用人自有一套完备的制度,天子根本就做不到一言九鼎,重要职位出缺时,接任者须九年考绩期满未获差评,经朝中重臣廷推,然后由皇帝在大臣荐举的数人名单中圈定一人,换句话说,一切都得按程序来,天子并非想用谁就能用谁。

    当然,皇帝若想重用军中某人,还是比重用自己看好的文官方便一些的,但也必须遵循规制,破格提拔是有一定限度的,想让某人出任都督,此人就得至少在都指挥使职位上呆过一段时间。

    “都守着规制不松口,何必提他们!”景泰帝的语气里流露出了些许的不满,一双眼睛看似漫不经心的凝视石亨一会,透着分审视的意味。

    “规制也是人定的,陛下不妨······改制。”石亨不露痕迹的把球踢还给景泰帝。

    “改制?”景泰帝沉吟片刻,把下一句话留在了心里:谈何容易!

第160章 习惯于倾听反对意见() 
大同边军的捷报并没有让景泰帝变得更轻松,相反,他的麻烦接踵而至。

    吏部尚书王直、礼部尚书胡濙是朝中力主与瓦剌和谈,迎回上皇的代表人物,经常为此与景泰帝发生争执。

    石亨前脚刚走,景泰帝还在为用人不能如愿生着闷气,王直与胡濙后脚就进了雍肃殿。

    二人都是七十多岁的老臣,景泰帝不便慢待国中长者,便依照惯例给二人赐座。

    “臣恳请陛下遣使迎回上皇!”入座前,王直、胡濙跪地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