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关陇煤炭集团挥洒勤劳的汗水,用报国之心挖出来的煤炭,你们居然敢不买,这么不给面子,是不是想挪个位置,到澳州开荒?
第二百四十六章 走势()
下午,雨未停,宇文温也未停止处理公务,作为皇帝,他只要想,每天都会有忙不完的事情,当然,他也可以选择醉生梦死做昏君,生前逍遥快活,哪管死后洪水滔天。
但他不是那种人,所以得勤政,但作为皇帝不可能事事过问,所以只能抓大放小,现在,他看的是关于各地物价的报告。
物价,事关百姓生活,从物价的涨跌就能看出各地百姓的生活情况如何,其中最重要的指标就是粮价。
若某地发生天灾人祸,其粮价必然暴涨,涨幅越大,说明事态越严重。
宇文温为了避免被官僚忽悠,获取物价的渠道有很多,而下面递交上来的报告,不止是简单的给出各地粮价,还给出了“同期涨跌”的比对结果,以及当地最近五年以来粮价的走势线图。
他看着一张张走势呈持续下跌的粮价曲线图,满意的点点头,经过那么多年的持续努力,加上没有什么大的天灾,河北、河南、两淮、山南以及关中、河东的粮价一直都被人为的压低。
随着大量农田的开坑、水利设施的完善、蒸汽抽水机的大规模应用,以及航运的快速发展,粮价持续走低是必然。
布价同样如此,再持续个十来二十年,伴随着交通运输越来越便利,商品经济蓬勃发展,庄园制经济必然走向破产,这是宇文温想要的结果。
他用软刀子割世家大族的肉,让对方有苦说不出,所有不改变经营模式的庄园,都要被时代的车轮碾碎。
宇文温畅想了一下美好的未来,拿起另一份资料,那是关于煤价的统计报告。
煤炭又名“石炭”,自古以来就被当做燃料使用,却因为各种原因无法得到普及,所以对于寻常百姓来说,日常生活中的燃料都是柴禾,通过樵采或者购买获得。
但随着蒸汽机、各种锅炉的推广使用,煤炭的开采量逐年暴涨,这为煤炭走入寻常百姓家创造了很有利的条件,所以宇文温要在各大主要都市推广“以煤代柴”。
诸如长安、晋阳、邺城、洛阳这样的大都会,还有成都、广陵、西阳、襄阳等“二线都会”都居住着大量人口,每天消耗无数燃料,如果全靠樵采、烧炭,迟早要把周围的山林一扫而光。
森林被砍伐一空,随之而来的就是水土流失问题,这个问题很严重,也许当代不明显,但会祸及子孙后代,所以宇文温要想办法带个好头。
在这个时代过于强调“环境保护”没必要,宇文温要推广“以煤代柴”,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民生。
燃料是百姓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用品,无论是烧水做饭还是生火取暖,只要用到火,就得有燃料,而对于寻常城中居民来说,获取燃料十分麻烦,即便花钱买,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在这个时代,一日两餐(朝食、夕食)是常态,平民百姓的日常,就是早上煮好朝食,吃一半,留一半作为夕食,而下午吃夕食的时候为了省柴禾,食物不重新热直接就吃了(冬天除外)。
食物是这样,饮用水就更别提了,许多人喝的都是生水。
如此饮食习惯,很容易患病,不是百姓不讲卫生,实在是囊中羞涩,支撑不起稍微像样些的饮食水平,所以这个时代的人均寿命很低,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获取燃料成本高引发的饮食问题。
一个身体健康的青壮,很可能就是因为吃了一碗冷粥、喝了一碗生水便病倒了,然后没钱看病抓药,好好的一个人就这么病死,留下孤儿寡母苦苦挣扎。
身强体壮的成年人都容易生病,幼儿和老人就更不用说,到了冬天,因为取暖所需燃料不足,许多百姓就靠着“抖”硬扛过冬,所以许多老人和幼儿很容易在冬天死去。
这就是民生,若想改变这个现状,即便只是稍微改变一下,光靠喊口号是没有用的。
对于百姓来说,获取燃料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如果百姓烧不起开水、用不起燃料,官府再怎么宣传喝开水的好处,再怎么宣传吃凉食的坏处,百姓也没办法照着做。
所以,宇文温想要改善民生,就要推广良好的饮食习惯,一是在城市里推广熟水铺、酒肆,让居民能够以较为低廉的价格,获得可靠的熟水,或者熟水的替代物——麦酒。
第二,就是以煤代柴,让百姓在准备一日两餐时,有足够廉价的燃料来煮饭做菜,吃第二餐的时候,好歹热过一遍,降低病从口入的概率。
第三,冬天时,能有足够并且廉价的燃煤供应,让大部分家庭烧得起热炕,好歹能过一个较为暖和的冬天,而不是一家人挤在一起,靠体温相互取暖。
宇文温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声响,他知道以煤代柴的设想,不能只靠行政命令来推行,如果一个行政命令违反经济原则,那么这个命令是推行不了多久的。
宇文温的策略,就是借助推广蒸汽机、发展火轮船航运,使得煤炭的开采、运输、销售快速增长,在各大主要都市、水陆交通线沿途形成煤炭销售网络,为各地居民带来足够的廉价燃煤。
如果烧煤比烧柴、烧炭划算,傻瓜才会烧柴(炭)而不烧煤。
道理是这个道理,但效果如何可不能光靠看奏章,宇文温还是关注煤炭价格的走势,而各地煤炭的价格,自然是通过各种渠道进行收集,然后相互印证,去伪存真。
现在,宇文温看的就是汇总后的煤炭价格报告,然后附带着各主要地区这个季度的煤炭价格走势图。
宇文温首先关注的是长安城内的煤炭价格,按照统计结果,本月初,长安的煤炭(河东产的普通煤炭)价格为每百斤十七文,关中产的煤炭在每百斤十五文左右。
煤炭制成“蜂窝煤”后,每百斤售价上涨八文,制成煤球,则每百斤上涨五文。
与此同时,长安城内木炭的价格,较好的木炭是每百斤三十八文,一般的木炭是每百斤三十文。
价格孰高孰低一目了然,而且煤炭是有价有市,长安城边上几大煤场里煤炭堆积如山,城内居民购买煤炭十分方便,该怎么选,大家自然心里有数。
长安是这样,作为煤产地的晋阳就更不用说了,而洛阳、邺城因为距离大煤矿不算远,所以煤炭价格一直走低,居民获得了廉价的燃料,而薄利多销的煤商和矿主,同样赚得盆满钵满。
凡事有利有弊,煤炭大规模抢占传统的燃料市场,那么以卖木炭、木柴为生的人们,日子自然就不好过。
许多樵夫的营生受到影响,这是事实,但这是没有办法的事。
看到这里,宇文温忽然想起了一首诗。
放下资料,他在书房里来回走动,看着窗外屋檐下的水帘,念起诗来。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念着念着,宇文温看着窗外出神,作为最高执政者,他还是想尽可能让大部分百姓的日子变得好过些,所以,并没有赶尽杀绝。
长安城内,木炭和煤炭比起来没有价格优势,木炭价格再怎么低也低不过煤炭,这是针对于日常生活而言,但是,木炭尤其是高级木炭的价格,却一直稳重有涨,还不愁卖。
因为需求尚在。
煤炭燃烧时产生的气味,不是谁都能忍受的,而据说用煤生火做出来的饭菜,会染上难闻的煤味,这让拥有金贵舌头和鼻子的贵人们难以忍受。
加上为了和贱民划清界限,富贵人家所用燃料,是燃烧时会散发清香的果木木柴和木炭,尤其烹饪时,讲究一些的人家,不允许食物沾上任何煤味,以此彰显贵贱之别。
当然,这种“装逼”的待遇,只有贵人们才配拥有,府里僮仆,老老实实吃煤火煮出来的饭菜。
随着煤炭走进寻常百姓家,富贵人家有了很强烈的“装逼”要求,特意使用木柴、木炭这种价格较贵的燃料,所以,长安、洛阳、晋阳、邺城内,木炭、木柴的销路依旧不错。
樵夫和卖炭翁们,并没有失业,而新的一种斗富方式,随后出现。
纨绔子弟们在聚会时,流行一种比试,那就是一碟刚做好的美食摆在面前,大家轻轻嗅一下,必须说出这美食在烹饪时,炉火烧得是什么木炭。
想到这里,宇文温不由得摸了摸颌下小胡须。
论装逼,你们装得过我?
第二百四十七章 秘密()
皇宫一侧,命妇院,皇后尉迟炽繁正在主持酒宴,款待入宫觐见的外命妇们,虽然外面下着大雨,又湿又热,但宴客厅内清凉如春,使得主宾双方惬意至极。
外命妇们入宫觐见皇后,是很正式的事情,一切都得按着礼制来,所以人人都身着礼服,皇后也不例外。
按说在这个季节穿着如此隆重,时间久了必然会微微出汗,但因为厅内颇为凉爽,没人觉得热。
如今是夏末,天气炎热,有钱人家都会以大量冰块消暑,自从有了蒸汽机驱动的风扇,消暑的手段又多了一种,但宴客厅里降温的手段却很特别,以至于让人啧啧称奇。
皇后尉迟炽繁穿梭于席间,和外命妇们交谈着,一旁,唐国公夫人窦氏饶有趣味的环视整个宴客厅,想要弄明白这传说中的“空调”是如何降温的。
正如冬天里有“暖气”,可以让室内温暖如春那样,夏天里有“空调”,同样可以让室内“如春”,当然,是“清凉如春”,而这种“空调”,目前只有皇宫里有。
“暖气”、“空调”,这两样能够让室内“温暖清凉如春”的设备,真是神奇无比,一旦用过,就让人难以忘怀。
皇后当年向外命妇们介绍“暖气”,如今,又开始介绍“空调”,窦氏觉得,也许过不了三五年,长安城内的富贵人家,府里也必然装上“空调”。
以她的亲身感受而言,这种“空调”给人带来的清凉,虽然比不上坐在冰鉴边上那么凉爽,却可以让整个房间降温,在人多的时候特别有用。
“空调”是如何给室内降温的?窦氏不明白,皇后在闲谈时透露过“空调”的秘密,说降温的原理是什么“水冷、蒸发”,她听不懂。
但她知道“空调”一定会推广,就像“暖气”那样,寻常人家用不起,但富贵之家不可或缺。
这是必然的,因为按照皇后所说,“空调”要靠着蒸汽机提供动力进行“水帘降温”、“抽气”、“排气”,所以要烧煤,会增大对煤炭的需求,而这一点,正是天子一直在推动的。
到时候,冬天开“暖气”,夏天开“空调”,一年到头不停烧煤,必然是富贵之家常见的情景。
只有当“市场”对于煤的需求持续增长,那么煤炭买卖才会持续红火,进而带动采煤业的快速发展,一口出煤的井,就是一口喷钱的泉眼。
窦氏觉得,为了让煤炭有个好销路,帝后也是很努力的在以身作则,当然,大家都乐见其成,因为煤炭买卖越好,大家的收入也就越多。
她觉得“空调”确实是个好东西,但也有缺点,那就是运行起来动静不小。
自从命妇院的宴客厅装上了“空调”,窦氏见识过几次,知道这种设备虽然是装在室外,但运行起来有“哗哗”的流水声。
声音其实并不算大,但对于挑剔的人来说就是不可忍受的缺点。
她的姑婆婆婆独孤氏就是这样的人。
独孤氏脾气暴躁,极难相处,也只有窦氏能够伺候得老人家舒舒服服,而窦氏知道皇后有意向大家推广“空调”,所以想着明年给府里装“空调”,让夫君有面子,也顺便孝顺姑婆。
但姑婆那么挑剔,她担心“空调”太吵,让姑婆成日里絮絮叨叨,所以有些纠结。
然而正如“暖气”对于富贵之家已经必不可少那样,窦氏觉得“空调”日后也必然是富贵之家要有的装置,若唐国公府里没这玩意,会显得很寒酸的。
窦氏不是想炫富、斗富,只是想让夫君在别人面前有面子,毕竟作为当年的八柱国之一,唐国公这块金字牌匾可不能掉色。
但“空调”一但装了,必然不能落下太夫人,否则就是不孝,问题是万一老人家发脾气不愿用,那其他人该怎么办呢?
窦氏正纠结间,见皇后来到面前,赶紧起身敬酒,随后和皇后交谈起来。
天子当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