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父子俩和其他技术员一样,身着“工作服”,头戴“工作帽”,挤在变速齿轮箱和舱壁之间狭小的通道里,议论着这个“技术含量”极高的装置。
用钢制齿轮来做主动轮,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因为其制作、加工十分困难——钢可不是那么好加工的。
首先得能炼出合格的钢,然后将其锻造成形,接着还要在边缘加工出“齿”,若按传统工艺,想要达到这一技术目的,代价会很高。
高到无法进行批量生产。
而现在,钢齿轮的制作,因为有了蒸汽锻造机器,使得人们可以如同揉面一般“揉钢”,工艺难度下降一大截。
如今的钢制齿轮,其钢料是普通钢,在烧得通红的状态下,用“蒸汽锤”热锻成形,获得圆饼状的粗胚。
然后用特制车床,将粗胚切削成形。
能切削钢的车刀,自然也是钢制,而这种车刀所用钢料,是比齿轮钢更硬的钢,名为“电弧钢”。
电弧钢,指的是用电弧炉冶炼出来的钢,而电弧炼钢是十分神奇的冶炼工艺,最近才勉强成熟。
这种炼钢工艺可以将原料进行精确配比(相对),“定向”炼出几种不硬度的钢料。
然而因为电弧炉炼钢的成本极高,其所炼“电弧钢”,其价格几乎等于同等重量的黄金,所以没有任何规模生产的价值,只能用来冶炼能切削普通钢的“特种钢”。
正是因为有了种种利器,螺旋桨推进的研制,才能突破一个又一个技术、工艺难关,生产出符合要求的钢齿轮。
与此同时,其他由精铁制成的变速齿轮为了减重,需要将轮体镂空,但这种镂空可不是随便镂空,而是参考了钟表齿轮的镂空设计,有许多现成经验可以借鉴。
同样,齿轮箱的“换档”结构(改变齿轮组合实现不同的‘速比’,甚至切换末级从动轮的旋转方向,即所谓‘倒挡’),也是从其他行业获得技术支持。
所以,正是冶炼、锻造、钟表等行业无数人的心血凝聚在一起,才有了能变速、变档的实用齿轮箱。
而曲轴、螺旋桨主轴及其轴密封装置,同样也是冶金、锻造、轴承行业最新技术的成果。
宇文维城经过这一次锻炼,切实体会到父亲苦心经营了三十年的工业其实力有多强,终于知道火轮船的诞生及改进是多么的不容易,也对未来充满了憧憬。
因为靠螺旋桨推进的船只,比靠明轮推进的船只走得更快,甚至在不改变锅炉动力和船只存煤量的情况下,改装后的蒸汽船其航速要比原先明显快很多,航程也更远。
这意味着周国航运的运输能力又会更上一层楼,当航运变得越来越便宜、方便,各地的人员、物资流通会更加迅速和频繁。
由此带来国力增长的速度,要远超以往。
作为储君,宇文维城知道大幅增加的运力、更加便利的交通意味着什么,所以他亲自给这艘实验船取名“利川”,给予了极大的期盼。
宇文温琢磨着这个船名,问:“利川。。。莫非取自‘利涉大川’?”
宇文维城答道:“是的父亲,正是《易经》常见卦辞及爻辞中的‘利涉大川’。”
“果然如此,还真是个好名字啊!”宇文温对儿子如此‘干一行爱一行’十分高兴。
利涉大川,其中的“川”,和川流不息的“川”同义,也就是指“江河”。
涉大川,即穿越大江大河,这对于常人而言是十分凶险的行为,代表着冒险,而《易经》常见卦辞(爻辞)“利涉大川”,从字面上的意思来说,就是“便于跨越江河”(有利于排除万难)。
螺旋桨推进实验船,取名“利川”,当然是一个很吉利的名字,有“走遍江河”的意思在里面,可见宇文维城对于取名是用了心的。
不过宇文温依旧不忘发问:“现有明轮蒸汽船的改装方案,你们定稿了么?”
“定下了,工场会成套生产用于改装的螺旋桨推进装置,包括配备曲轴的蒸汽机、变速齿轮箱、螺旋桨及主轴,还有主轴密封装置,这就是所谓的‘改装套件’。。。”
“各轮船招商局会将管辖的现有明轮蒸汽船组织起来,分批进行改装,费用的支付方式有几种,都考虑到船主的承受能力。”
“毕竟,许多船主是靠举债才购火轮船,若连本钱都没赚回来船就落伍,许多人会破产的。”
“对现有明轮蒸汽船进行改装,即充分利用现有火轮船船队,也能快速增加运力。”
“当然,这都靠事前的详细规划,因为各明轮船标准船型在设计时,就预留了日后改装时所需的空间和余量,不然,旧船就只能淘汰了。”
说到这里,宇文维城越发对父亲拟定的火轮船整体发展规划佩服不已。
当初,当技术员们在研制火轮船时,就已经意识到螺旋桨推进要比明轮推进更好,奈何因为技术难点一直都无法克服,所以只能先选择较为容易实现的明轮推进实行突破。
后来,靠明轮推进的火轮船试航成功,即将进行批量建造时,各“标准船型”在设计时就预留了空间和余量,为的是将来给改装螺旋桨推进装置行个方便。
现在,螺旋桨推进装置终于实用化,造船场不仅可以建造新式蒸汽船,还可以对现有的明轮蒸汽船进行改装,用不了几年,各轮船招商局的船队,将全部都是螺旋桨推进的蒸汽船。
同样的耗煤量,同样的航运距离,同样的载货重量,新蒸汽船跑一趟所需时间会大幅缩短,成本也降低不少。
船队规模不变,运力却大幅上涨,朝廷有了新式蒸汽船,许多事情都好办了。
有了航速提升的新式蒸汽船,装备着火器的官军就能“利涉大川”,沿着内河航道,横扫一切魑魅魍魉!!
第四百三十五章 利涉大川(续)()
黄河峡谷,南北两岸俱是陡峭山壁,原本宽阔的河道,到了这里陡然变窄,以致水流湍急,又有暗礁险滩,使得过往舟船稍有不慎便会倾覆。
南岸高山上一处平缓山坡聚集着许多人,当中多有身着官服者,迎着凛冽北风,用千里镜观看眼前河道,看着中流砥柱。
《水经注》云:砥柱,山名也,昔禹治洪水,山陵当水者凿之,故破山以通河,河水分流,包山而过,山见水中,若柱然,故曰砥柱也。
三穿既决,水流疏分,指状表目,亦谓之三门矣。
所谓“三门”,在砥柱上游,河中两座石岛(神门岛、鬼门岛)把急流分为三股。
自北向南,依次为“人门(北道,北岸人门半岛与河中神门岛之间激流)”、“神门(中道,神门岛和鬼门岛之间激流)”、“鬼门(南道,鬼门岛与南岸之间激流)”。
三门之中,“鬼门”最险,不仅河道弯曲,而且水下暗礁密布,水流湍急且多旋涡,舟船行经于此如有不慎,便会葬身河底。
“神门”稍好,但行船风险依旧很大,只有最北面的“人门”,相对来说好走一些,但水流依旧湍急。
三门以下不到半里便是砥柱山,船只走到这里,同样面临激流、旋涡、暗礁,若能平安通过砥柱山,却依旧不得安宁。
自砥柱山起下游百余里河段,行船同样不易,《水经注》云:自砥柱以下,五户(滩)以上,其间百二十里,河中竦石桀出,势连襄陆。。。
。。。尚梗湍流,激石云洄,浓波怒溢,合有十九滩,水流迅急,势同(长江)三峡,破害舟船,自古所患。
这一百二十里险滩峡谷,便是“黄河三峡”,有十九处险滩,自古以来多有船只遇险沉没,连同三门峡险(三门及砥柱之险),构成了黄河漕运最艰难的河段。
若漕船从下游逆水而上,出三门,沿途激流险滩全靠纤夫拉纤,全程耗时一般都要三个月左右。
自秦汉以来,历朝历代为了黄河漕运的通畅,无不在这河段动脑筋,然而无论是开凿两岸峭壁拓宽河道、试图挖倒砥柱山、或者在两岸峭壁开凿栈道以便纤夫拉船过险,耗费无数人力物力,却都收效甚微。
到了十余年前,朝廷在三门峡砥柱之险上下游地区设码头,实行水陆转运,让东来西往的货物走陆路绕过三门峡砥柱之险,极大增强了黄河漕运的运输能力。
待得猛炸药出现,下游十九个险滩的暗礁也陆续被拔除,使得漕船可以自洛州从容上水,平安抵达砥柱下游转运码头,极大缓解了漕运的瓶颈状况。
但水陆转运始终多了几个环节,增加了转运成本,随着火轮船的出现,许多人寄希望于这种以机器之力航行的船只,希望火轮船能够克服三门峡砥柱之险。
然而明轮推进的火轮船其“力量”不足,逆流航速依旧不够,无法确保在三门、砥柱之险中安全航行。
所以,当大家都认为三门砥柱之险无法克服之际,新的挑战者出现了。
水流声中,刺耳的汽笛声吸引了人们的主意,身处山上的“观众”,纷纷拿起千里镜看向砥柱下游河道。
只见一柱黑烟之中,有一艘火轮船正逆流而上,迎着滚滚河水,向上游砥柱山前进。
这艘火轮船有些奇怪,其船舷两侧、尾部都没有划水明轮,也没有风帆和桨,却能在河中快速前进。
手持千里镜的官员,可以看见这船船头一侧舷壁,写着大大的“利川”二字。
。。。。。。
机器的轰鸣声中,螺旋桨推进实验蒸汽船利川号逆流而上,破开迎面打来波浪,向着前方砥柱山而去,驾驶室里,老艄公梁挺看着前方的中流砥柱,只觉难以置信。
若是以往,行船到这里,必须靠纤夫在岸边拉纤,船只才能突破激流往上游走。
全程都得小心翼翼,纤夫们在岸上拼命拉船,船工们在船上拼命撑篙、划桨以保证船只前进方向,和岸上的人一起,让船只在激流中避开暗礁,艰难前行。
若稍有不慎出了意外,要么纤夫失足落水,要么船只触礁沉没,人只要一掉进激流,瞬间就会被卷走,水性再好也没有用。
可现在,这奇怪的火轮船“力量十足”,逆水航行在激流之中,船头很稳,而且前进速度很快,比起以前靠纤夫拉纤前进的船只要快很多。
眼见着熟悉的河道就在面前,让人刻骨铭心的一个个暗礁分布河道各处,梁挺顾不得感慨,扯着嗓子对驾船的技术员喊,以便对方驾驭着火轮船避开各处危险。
梁挺和许多船工一样,世代住在黄河边,靠着黄河吃饭,所以对三门砥柱之险了若指掌,从小时候起,他就对砥柱山满怀畏惧。
自古以来,敢于穿行三门砥柱之险的船只,基本上都是靠运气,哪怕是再有经验的船工驾船,也不敢拍着胸脯保证,一定能让船只顺利通过三门砥柱之险。
每次冒险穿行三门砥柱之险,船工们事前都要焚香祈祷,事后都要焚香还愿,他的祖辈是这般,他的父辈也是这般,祖祖辈辈都是如此。
但依旧有许多船工在驾船穿行三门砥柱之险时覆舟身亡,梁挺的祖父、父亲,还有许多亲友,即便是行船多年的老手,也都在一次次意外中,命丧三门峡。
常在河边站哪有不湿鞋,三门峡航运风险极大,谁都不能保证自己行船期间绝不会出事,本来就要重蹈父辈命运的老艄公梁挺,却因为水陆转运的出现,活命至今。
朝廷采用水陆转运的办法,绕开三门砥柱之险,让许多船工不再需要冒险驾船穿行这个河段,所以,梁挺和儿子都活到了现在。
他的孙子,也不需要如他当年一样,要么在岸上拉纤、要么随船穿行激流险滩,然后很可能在某次出航的时候,再也回不来。
“注意,往左,往左!右边有暗礁!!”
梁挺声嘶力竭的喊着,多年的经验让其第一反应是船只再不转向,就一定会撞上前方暗礁,而驾船的技术员却很淡定,因为他已经看见前方河道处竖起的导航标,知道那里有暗礁。
他稳稳把着方向盘,驾驶火轮船向左航行,轻而易举避开险情。
梁挺眼睁睁看着高大的砥柱山从自己身边“擦肩而过”,船只的航向却一直很稳定,其“力量”应对激流绰绰有余,很快便将砥柱山甩在身后。
这个没有明轮的火轮船(蒸汽船)突破砥柱之险,看起来比想象中的轻松,轻松得让梁挺不敢相信。
一百多里长的黄河三峡,他们以前驾船满载货物逆水而上,拼尽全力走完全程都要两、三个月,而现在,这艘火轮船从三峡东端峡口出发,到抵达砥柱山河段,不过花了两个多时辰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