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逆水行周-第135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集中供水,水管接到每一户家中,只要将水喉打开,居民们都能喝上干净的饮用水;

    有公办医院,居民生病了都能到医院看病,医生医术高超,治疗大病小病不在话下,如果病人病重或者需要做手术,还可以“住院”,在医院得到妥善照顾和医治。

    有公办的各级学校,适龄儿童可以免费入学,一直读到“初中毕业”,此为“义务教育”,若“初中毕业”之后成绩不错,可以就读“高中”,最后参加科举。

    百姓的生活条件,比现在好许多,而官府也大不一样,有无数电报线从京城向四面八方延伸,无论是北面的辽东还是南面的交州,无论是西域或者东海,当天发生的事情,最迟次日就能传到中枢。

    父亲描述的这个世界太过于光怪陆离,宇文维城总觉得难以置信。

    可当儿时的玩具蒸汽船(明轮、螺旋桨)实用化后,他对父亲描绘的世界充满了憧憬。

    看向儿子,宇文维城说“大郎,你带着弟弟们好好玩,知道么?”

    宇文旭点点头“嗯!”

    宇文维城起身,走到一旁书案,那里堆着厚厚一沓资料,他拿起最上面的一份资料。

    “蒸汽动力车辆研制计划书(初稿)”是这份资料的题目,宇文维城坐下,认真翻看起来。

    他年幼时玩过的蒸汽船模型,如今已经成为现实,那么接下来,该轮到蒸汽火车了。

    他的儿子,现在玩的是蒸汽火车模型,将来长大了,就应该如他现在见着蒸汽船实用化一般,亲眼看到蒸汽火车驰骋在大地上。

    真想真想亲眼看看这样的世界啊!

    。

第四百四十一章 代价() 
上午,洛阳城内某酒肆,雅座内宇文温正与杨济交谈,谈的不是风花雪月,而是“变法”,房中除了他两个,再无别人。

    君臣之所以要跑到这地方来谈公务,是因为宇文温要避开起居郎,特地微服出宫,在这鱼龙混杂之地和杨济密谈。

    起居郎,负责记录皇帝的言行,然后有司便会根据起居郎的记录编写《起居注》,所以,起居郎如同人形录音机,如影随形跟着皇帝,将皇帝日常的言行记录下来。

    当然,听墙脚不属于起居郎的职责范围。

    宇文温和杨济是“不正常人类”,许多谈话内容不能让第三者知道,虽然在宫里谈话也可以支开起居郎,但次数多了也不好,所以宇文温今日才会出宫,和杨济谈变法。

    谈“行政区划改革”。

    周国如今的地方行政区划是总管府、州、郡、县四级制,实行多年,各级长官是文武双秩,文职、武职合二为一,州刺史、郡守均有将军号,上马管军、下马管民。

    地方是这样,中枢也是如此,出将入相是这个时代的官场常态,三高官官平日里在政事堂开会处理国家大事,次日挂个军职就可以带兵出征,实际上文武之分主要体现在官职上。

    这个时代的“文武分途”虽然有了雏形,却也只是雏形。

    对此,宇文温觉得需要适当改革,因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当经济基础出现变化,上层建筑也要跟着变。

    以刺史为例,刺史军政一把抓,好处是效率高,无论是对付治下豪强、镇压叛乱还是抵抗外敌入侵,地方长官手握兵权、使持节都督某州诸军事是必须的。

    坏处就是一旦刺史有问题,危害性不小。

    对此,需要有人来掣肘,那就是州长史(管政)、州司马(管军)等,而州长史、州司马必须由朝廷任命,刺史不能自行征辟。

    这样的体制,实行了数百年,为什么宇文温觉得需要改革呢?

    首先是大环境中原统一,而官军的实力强劲,装备着火炮、火铳、猛炸药,又有火轮船这种新式交通工具,意味着只要中枢不出问题,天下就不会大乱。

    既然天下承平,地方官的精力,可以更多投入到民政方面,没必要兼任武职,分心管军。

    其次是选官制度出现变化,以后会有越来越多的科举官员到地方任职,若让这些官员上马管军,难度不小。

    道理很简单,当科举选拔成为常态,大量寒门子弟入仕,到地方做官,这些人也许养得起几个幕僚(后世所称师爷),却未必养得起善战部曲。

    新官上任,没有部曲(类似后世家丁)跟着帮忙管军,没有部曲跟着上战场玩命,不要说打胜仗,不被兵痞坑死都算不错了。

    魏晋南北朝时期,刺史自带数百甚至上千部曲(甚至还人人有马)上任是常态,这些出身大族、豪强的刺史上任后,绝对能牢牢控制州政和军队。

    而现在,一个科举入仕的寒门子弟,带着几个青衣小仆上任,且不说会不会被老吏坑死,光凭这几个细皮嫩肉的仆人就想让军队如臂使指?

    兵痞或者老兵油子可不好对付。

    更别说就几个青衣小仆随行,搞不好在上任途中被人杀了然后冒名顶替。

    所以,宇文温一开始的设想是推动文武分途,地方官(总管且不论)偏向文职事务,最多管管治安,重大治安事件由军府负责处理。

    那么,刺史头衔里的“使持节都督某州诸军事”就该取消。

    这样好么?

    不好。

    治安事件,可大可小,但如何界定,很难分清楚,宇文温当过州官,能想象得出一旦剥离刺史、郡守的军权,会有什么状况发生。

    譬如,各宗族、村落为了水源地或者田地划分发生械斗,这种治安事件算大算小?

    说大,人家又不是要造反、抗税、对抗官府,不能当叛乱处置,而且宗族械斗自古以来司空见惯;说小,“参战”人员搞不好数千,死人也可能死许多,到时候地方官吃不了兜着走。

    然而没有兵的刺史、郡守又如何去制止械斗?

    如果让军府负责解决,首先府兵是亦农亦兵,平日里要种地,农闲训练,遇到战事应征出战,万一农忙时军府征集府兵去调解械斗,误了农时该怎么办?

    械斗每年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各地府兵为了解决治安事件时不时就得集结出击,耽误农时、耽误训练,万一当地府兵“番上”、不在当地了,又该怎么办?

    体制改革,是为了解决问题,不是为了引发新问题,现有的体制也许有许多不合时宜之处,也许有些不适应新形势,但执政者也不能一厢情愿,为了改革而改革。

    地方官文武分途,可以确保中枢对地方的控制,但代价就是降低行政效率、官吏增多导致冗员,这点必须有明确的认识。

    对于宇文温的利弊分析,杨济给出的解决方案倒也很直接,那就是“以史为鉴”。

    总管府一级是最大的行政建制,现在全国有三十八个总管府,适当裁撤合并,譬如缩减到二十个左右,一如宋时的“路”,明时的“省”。

    总管府军政合一,这在当年三国鼎立(西魏、东魏、南梁,以及后来的周、齐、陈)时是必须的,但现在中原统一,可以适当调整。

    总管府建制可以保留,但总管只负责民政,军权划出去,由都指挥使司掌军权,都指挥使司下辖指挥使司,对应州一级,都指挥使司负责总管府辖境内的治安,包括平定叛乱(小规模)、民变、械斗。

    国家那么大,州郡县那么多,中枢想要监察地方官,必须在各地设立监察机构,既然有了总管府的行政区划,那么按着一比一的配置,给每个总管府设提刑按察使司。

    当然,内地总管府和边疆总管府有区别,毕竟边疆总管府面对的形势不一样,若继续保留军政合一体制,以提高行政和军事效率不无不可。

    宇文温听到这里,哼了一声“那么,内地那些总管府,实际上是都、布、按三司鼎立的状态,对吧?”

    都、布、按三司,指的是都指挥使司、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为明代行省中平行的三个最高权力机构,杨济见宇文温直接说破,点点头

    “是的,民政、军政分开,辅以监察,可以防止总管府尾大不掉,确保地方官文武分途也不会导致行政效率大幅下降,但是由此会增加机构、官吏数量,这也是必然出现的问题。”

    “陛下想要文武分途,想要防止地方做大,就得承担由此带来的种种负面影响,付出代价,相较而言,总管府也好、道或路也好,省也罢,不过是名称不同,其实无所谓的。”

    “陛下想要细分地方官府机构,想要加强中枢和地方对新形势的适应,这都不是问题,微臣也罢,诸位宰执也罢,都能提出不错的改革构思,唯一的问题,就是钱粮。”

    “防止地方做大,必然实行分权、文武分途,但同时还要确保行政效率,这就必然导致机构臃肿、官僚集团人数膨胀,随之而来的就是财政开支骤增”

    “所以,变法其实没什么,无非是愿意付出多少财政开支而已。”

    “陛下说过的,只要能用钱解决的问题就不是问题”

    杨济说到这里,用满怀期待的眼光看着宇文温“陛下向来生财有道,是不会缺钱粮的,那么只要钱粮准备到位,足以支撑大增的财政开支,那么变法成功指日可待。”

    宇文温正在喝茶,听到这里差点呛着“什么?朕何时说过这种话?”

    “陛下,微臣可是听得清清楚楚”

    “呐!”宇文温放下茶杯,一脸严肃“熟归熟,若乱讲话,朕一样要治你造谣之罪!”

第四百四十二章 代价(续)() 
用钱能解决的问题,就不是问题。

    这是宇文温说过的话,前提是钱足够多,然而钱不好赚,并且不经花,所以牛皮有时候可以吹,但牛皮迟早要破,故而现在他可不认自己说过的话。

    反正没有起居郎在旁边“录音”,老子出尔反尔,你能奈我何?

    宇文温如是想,杨济却已经习惯了宇文温的“厚脸皮”,所以知道如何“对症下药”“陛下何以食言,微臣对陛下所说十分钦佩,如今朝廷酝酿变法,陛下财力雄厚,变法遇到的种种问题,必然会迎刃而解。”

    “没钱就找朕要?你为何会产生如此念头?”

    “陛下理财之术已近半步巅峰,微臣佩服得五体投地”

    “呐,说世务就说世务,什么半步巅峰,这是评书里的修仙么?”宇文温眉毛一挑、促狭的说“不知道友有何神通?若有宝贝,不如露两手?”

    “至尊!贫道所谓神通不过雕虫小技,哪里比得上至尊的神器——擎天摇钱树!”

    “好了好了!言归正传!”宇文温摆摆手,将话题转回来“民政、军政外加监察,这架构真要搭建起来,你可知官吏数量会翻几倍?”

    杨济做“掐指一算”状“陛下,微臣觉得,怎么都要翻个三倍。”

    “那你可知如今大周流内官总数有多少?”

    “似乎近九千人。”

    “翻三倍,翻三倍!”宇文温开始敲食案,“人数翻三倍!多出来的俸禄,莫非是凭空变出来的?如今财政吃紧,朕拼了命经营还紧巴巴的,你觉得俸禄开支翻三倍很好玩么?”

    “陛下,不是还有国债么?”

    “欠债不用还的?”

    “然则”杨济看着宇文温,一脸严肃的回答“陛下总是要开边的,大周幅员辽阔,边疆和中枢距离遥远,迟早要给边疆大吏授权,总不能效节度使故事吧?”

    宇文温听到这里,也看着杨济“你是在劝谏么?”

    “陛下,是的。”

    “朕看起来很蠢么?”

    “微臣不敢,微臣不是这个意思。”杨济一脸诚恳,“然则陛下知道节度使之祸,但子孙可不知道。”

    见宇文温沉吟着,杨济趁热打铁“开边或者抵御外敌,须得边疆大吏总揽军政、民政,还得抓财权,方能高效应对诸多变化,那么,朝廷迟早要差遣使职,节度边疆州郡。”

    “此职一开始必然只是临时设置,然则开边或边患不止,节度不停,久而久之,势必常设。”

    “为防节度使做大,一开始,节度使会经常调动,定期回朝任职,也不得兼任,但久而久之必然走上李唐旧路”

    “陛下知道节度使之祸,但,子孙们不知道,如今陛下酝酿变法,若不从制度上堵住边疆大吏做大的可能,那么”

    杨济先顿了顿,见宇文温喝了一口茶并点头示意,便继续说下去。

    历朝历代,会根据当时的形势来制定国策,地方行政和监察制度亦是如此。

    以唐为例,御史台分左右,左御史监察中央,是为“分察”,右御史监察地方,是为“分巡”,因为王朝幅员辽阔,所以监察分巡的区域分为十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