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逆水行周-第147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祖父母、父母不孝的人,不会对君王忠诚。

    朝廷若不把民律中一些错误的条款删除,就这么推行于世,过于强调“法”而轻视“礼”,必然导致家(家族)瓦解,忠孝也就成了无根之木,随着家的瓦解而烟消云散。

    这就是徐文远的观点,一经发表引来各方热议,许多有识之士随后撰文在报刊上发表文章,声援他的主张。

    而那些拥护民律原稿的人们,这段时间以来仿佛哑巴了一样,连个像样的反驳文章都没有。

    当然没有反驳文章,因为徐文远知道自己的论点根本就没人敢正面反驳,“家国同构”可是决不允许任何挑战的信条,谁要驳倒他的论点,就得先把“家国同构”给否定。

    然而,谁敢?

    哪怕是刘光伯(刘炫)、刘士元(刘焯)都不敢。

    他喝了一杯茶,继续翻看报纸,看看今日有没有反驳文章,看着看着,目光一凝。

    报纸的一版,刊载了一篇文章,文章的标题是背影。

    作者未署名,用第一人称“我”,写了这篇文章,而文章的内容,说的是父子关系。

    “我”出生在光州,是一名“铁路工程师”,常年奔波于光黄铁路沿线,解决各种技术问题,当然,光黄线现在延长了许多,所以我和同僚们一起忙着修铁路。

    我和父亲的关系不是很好,确切的说是和继母的关系很差,所以“别籍异财”,自己和妻儿在外生活,每月将一半的工资汇给父亲,算是尽孝道。

    反正我能不回家就不回家,原因还有一个。

    曾今,我很有希望科举中选,但因为母亲去世后,家中生变,父亲续弦后又生了几个儿子,囊中羞涩,所以我被迫中断学业,读技校,务工挣钱养家。

    前途没了,我心中有怨气,所以能不回家就不回家,甚至不告而娶,父亲对此很生气,却未如继母撺掇的那般,到官府告我淫奔。

    前不久,祖母去世,我回家奔丧,在家住了几日,继母依旧冷冰冰的,我和弟弟们也没什么话说,至于父亲,依旧唠叨得让人心烦。

    因为朝廷要修铁路,我不能离开工作岗位太久,所以假期有限,不可能如在家务农的堂弟那样,为祖母服满丧期,于是等祖母下葬后,我便要离开。

    那日,父亲送我到车站,上了车找到座位,放好行李,我和父亲说了一会话,便和父亲道别。

    他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车上坐着,不要走动。”

    我看向车外,发现对面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小贩等着顾客,若要走到那边月台,必须穿过铁道,还得跳下去又爬上去。

    父亲年纪大了,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他不肯,让我坐好,看好行李,我拗不过,只好让他去。

    我看见他步履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看上去还不太困难。

    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时,明显就不容易了。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单薄的身子向左微倾,样子看上去十分吃力。

    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眼泪忽然就流下来,赶紧擦掉眼泪。

    我怕被父亲看见,也怕被别人看见。

    我再向外看时,父亲已抱了红彤彤的橘子往回走。

    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

    到这边时,我赶紧下车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怀中上。

    然后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儿说:“我走了,到那边记得常写信,不要发电报,太费钱了。”

    我送父亲下了车,父亲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上车吧,行李没人看。”

    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上车坐下,眼泪又流出来。

    徐文远看到这里,眼泪止不住也流了下来,因为文章作者用朴素的文字,把父亲对儿子的关怀,表达得深刻细腻,真挚感动。

    文中父亲的背影,让他想到自己父亲的背影。

    父亲去世多年,在徐文远的记忆里,其背影已经模糊,但有时又很清晰。

    父子之情深似海,即便当父亲去世多年、儿子已经老迈,儿子依旧忘不了,所以徐文远被文章感动,流泪不止。

    文章中的儿子受委屈,耽误了前途,所以对父亲有怨言,对继母不满,但依旧把每月工资的一半汇给父亲,以尽孝道。

    然而,他本人却因为工作原因,要给朝廷修铁路,解君父之忧,这算是尽忠,却不能更好的孝顺父母,甚至不能为祖母服满丧期。

    自古忠孝两难全。

    作者在文章最后发出了这个感慨,自责自己对父亲不孝,却又不能对朝廷(天子)不忠,因为朝廷(天子)急切需要尽快修好更多的铁路,那就需要无数技术人员如同军中将士一般,为朝廷冲杀在前。

    作者自责,认为自己不是孝子,随后又问自己,自己是不是忠于朝廷(天子)呢?

    文章看到这里,徐文远已经完全明白,这就是他期盼已久的反驳文章,作者直接用自身的平常经历,感慨(引出)“忠孝两难全”,来破他之前文章中的“忠孝一体”论点。

    军人感慨“忠孝两难全”,徐文远有办法做出解释,让军人这一特殊群体的经历不影响“忠孝一体”论。

    但是此时此刻,徐文远却生不出半分反感之意,也不知该怎么反驳,因为对方的文章,真是太让人感动了。

    

第六百三十六章 新解() 
中午,国子监食堂,学生们正在用餐,大家三五成群围在高脚饭桌边,坐在高脚坐具椅子上,一边吃饭,一边议论着最近的新闻。x23us

    数日前,报上刊载了一篇文章,文章的标题名为《背影》,说的是一个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

    这两日,很多学生看了这篇文章,借助文中“我”的眼睛,看到了“父亲的背影”,随后想起自己的父亲,不由得鼻子一酸。

    国子监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外地,他们离开家乡到京城读书,除非请假,否则只有寒、暑两个大假期才能回家,所以大家平日里住在国子监校舍,和家人很少见面。

    每次开学,学生们离开家乡时,都要和父母拜别,这样的场面总是让人心酸,而《背影》这篇文章,用朴实的文字,描述出父亲对儿子的舔犊之情,拨动了读者们(学生们)的心弦。

    所以,大家感慨之余,对于文章作者“忠孝两难全”的心情有了很大的认同,从而引发新的思考:换做是我,该如何选择呢?

    忠孝两难全的事情,历史上多有发生,学生们耳熟能详的典故,首当汉末三国时期的徐庶。

    后汉末年天下大乱,汉室宗亲、中山靖王之后刘备刘玄德立志匡扶汉室,有才子徐庶投在帐下,为刘玄德出谋划策。

    但是,奸相曹操挥师南下,鲸吞荆州,兵荒马乱之际,徐庶之母为曹军所俘,徐庶不得不向刘玄德辞行,为的是侍奉母亲。

    忠孝两难全,大孝子徐庶舍不下寡母,所以在忠和孝之间选择了孝。

    然而,当她母亲得知自己儿子为了孝而放弃了忠,大骂儿子是愚孝,随后自尽,让徐庶追悔莫及,虽然身在曹营,却不再给曹操出谋划策。

    这是评书里的故事,学生们基本上都知道,当然,也知道史书《三国志》里关于徐庶的记载和评书多有不同。

    又有一例,三国归晋之后,学者李密面对晋武帝司马炎的征辟,以侍奉祖母为由婉拒,为此还上《陈情表》。

    李密从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写起,说明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的特殊感情,叙述祖母抚育自己的大恩,以及自己应该报养祖母的大义。

    在这《陈情表》中,李密除了感谢朝廷的知遇之恩以外,又倾诉自己不能从命的苦衷,辞意恳切,真情流露,语言简洁,委婉畅达。

    相传晋武帝看了此表后很受感动,特赏赐给李密奴婢,并命郡县按时给其祖母供养。

    《陈情表》流传至今,国子监的学生们都读过,所以知道这就是忠孝两难全的例子。

    当然,也有人认为,李密作为蜀汉遗臣,心向汉室,不愿为晋臣,是为忠,而晋武帝看出这位心向故国,才不断遣使催促其入朝为官。

    李密不愿出仕,加上祖母生病,便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却又不从大道理讲起,而是委婉陈辞,动之以情,恰到好处地解诀了“不从皇命”的难题。

    这样的行为,实际上是忠孝两全(忠指的是对蜀汉的忠)。

    又有南朝萧齐高士庾黔娄,任孱陵县令,赴任不满十天,忽觉心惊流汗,预感家中有事,当即辞官返乡。

    回到家中,知父亲已病重两日,医生嘱咐说:“要知道病情吉凶,只要尝一尝病人粪便的味道,味苦就好。”

    黔娄于是就去尝父亲的粪便,发现味甜,内心十分忧虑,夜里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去死,几天后父亲死去,黔娄安葬了父亲,并守制三年。

    这也是忠孝两难之际,儿子选择孝的例子。

    然而现在,学生们通过关注时事,发现又有新的问题摆在面前,那就是诸如《背影》一文作者那样的“铁路工程师”,面临忠孝两难全的时候,该选择孝还是忠?

    铁路、火车,以及两者结合在一起的铁路运输,可以说是国之神器,为天子及朝廷倚仗,维持铁路运输、修建铁路、驾驭火车的技术人员们,可以说是在向天子尽忠,如同冲锋陷阵的将士那样。

    这些技术人员、“工程师”,因为工作关系,必然不能长留家乡孝敬父母,那么他们可以为了孝而放弃忠么?

    好像不行,因为铁路运输需要大量的人参与其中,而相关的工作,并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做的,需要具备大量的知识。

    铁路运输,是一个涉及范围很广、很复杂的行业,各个技术岗位,就如同时钟的齿轮,少哪个都不行。轻则导致走时不准,重则让钟表停转。

    朝廷需要铁路运输,需要无数人为了铁路运输而离开家乡、父母,忙碌在铁路沿线及各站点之间,这些人可以撂挑子不干么?

    可以,因为朝廷又没说不许辞职。

    但是,大家都辞职回家,谁来维持铁路运输的运转?

    铁路运输是这样,火轮船运输也是这样,各类蒸汽机械的操作亦是如此,总不能大家都回家,让文武百官来开火车、火轮船吧?

    这是新形势下的忠孝两难全,该怎么办?

    总不能废火轮船、火车、蒸汽机吧?

    今日报纸(早报)一篇文章《忠孝新解》,就提出这个问题,让聚在食堂吃饭的学生们议论纷纷,大家各持己见,谁也说服不了谁。

    《忠孝新解》文章的作者认为,先贤们生活的时代,没有火轮船,没有火车、电报、蒸汽机,人们过的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桑生活。

    现在,时代不同了,日行千里的火轮船、火车,还有力大无穷的蒸汽机,以及神奇的电报,让天下局势大变。

    工商大兴的时代,再用农桑时代的忠孝观来评价个人行为的对错,已经有些不合时宜,宛若刻舟求剑。

    朝廷必然会修建越来越长的铁路,会有越来越多的火车行驶在铁路上,会有越来越多的火轮船航行在江河湖海,会有越来越多的蒸汽机械在各地投入使用。

    这种时候,需要大量的人离家工作,为朝廷排忧解难,为天子尽忠,那么忠孝如何两全?

    作者认为,如果一个人是家中独子,那就应该留在家乡奉养双亲,不要出门务工,导致两老无依无靠。

    若是有兄弟,那么可以兄弟分工,一人留在家乡奉养双亲,尽孝,另一个可以外出务工,为朝廷开火车、火轮船、蒸汽机械。

    然后这个人,要把工资的一部分汇(寄)回家,改善双亲的生活,这也是孝。

    要知道,从事火车、火轮船运输行业工作的人,还有那些会操作各类蒸汽机械的人,其收入远高于一般务工者,拿出工资一半来奉养父母,足以让父母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

    文章以《孟子》所写内容举例: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以此认为做儿子的看着自家贫穷而不出去赚钱,这就是不孝。

    而既然要到外地务工,就是“客户”,官府为了更好的管理流动人口,必然要求这些人立户,那么,“父、祖在,子孙别籍异财”又有什么不对呢?

    学生们觉得这篇文章说得很有道理,所以。。。

    所以时代不同了,孝与不孝,真该有新解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