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朱徽婧见朱由检同意了此事,满脸兴奋,刚才还哭的梨花带雨,此刻却是雨过天晴,用爽朗地声音问道:“那是为何?”
“我大明未有和亲之举,但朕读浩繁史册,和亲之事屡见不鲜。强悍如大汉着也有昭君出塞,盛大如大唐者亦有文成公主下嫁吐蕃孙赞干布。这些深闺佳丽,不远万里,和亲番邦为中原王朝付出了青春年华。汉唐之盛事,皆有此等骨肉之功。朕将皇妹下嫁与石为经,也是此等考虑,还望皇妹下嫁之后,万事以大明为念!”
朱徽婧听后说道:“皇妹谨遵圣意,到了东夏之后,一定尽力周旋,使双方和睦相处。”
第185章 复兴四策(一)()
“此事,说来容易,做起来便难得多了,非皇妹目下所能欲见!历来和亲的公主,大多死的死,寡的寡。到了那个时候还望皇妹不要埋怨皇兄!”朱由检说道这里,已经双眼朦胧起来,为了不让朱徽婧看到眼角的泪珠,连忙把头转了过去。
朱徽婧听后再次哽咽起来,说道:“原来皇兄为皇妹这般考虑,前番皇妹还错怪皇兄了。皇兄所言皆是古人往事,不过皇妹之事与之不能相提比论,还请皇兄不要牵挂!想那昭君出塞之前,可是见过匈奴单于,想那文成公主出嫁之时,可曾与孙赞干布有过一面之缘。而皇妹与石为经已经暗生情愫,互相爱慕。必不会重蹈覆辙,还望皇兄放宽心吧!不要再为皇妹之事耿耿于怀了!”
朱由检听后也觉的朱徽婧之言有些道理,便说道:“高阳的确大捷,这是捷报,皇妹看后便离开皇极殿吧!朕还要招内阁辅臣杨嗣昌商议石为经等人献俘之事!”
朱徽婧看完了捷报,嘱咐了朱由检几句注意龙体,好生调养之类的话便开心的离开了。
杨嗣昌听到皇帝召见,已经意料到是为着高阳大捷之事,便匆匆的从内阁直房走了出来,在一个小太监的带领下来到皇极殿。
杨嗣昌对着朱由检行了三拜九叩的大力,朱由检吩咐宫女们赐坐。说道:“孙承宗等所提献俘之事要尽力准备妥当?”
杨嗣昌说道:“此事虽有旧例可循,但此次高阳大捷盛况空前,足见吾皇英明睿智,虽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所不及也!献俘阙下之事以何等规模筹办,还请吾皇圣裁!”
杨嗣昌一通马屁拍来,崇祯虽非昏聩君主,此刻也觉的如春风抚面,十分舒畅!原本要大操大办一番,以示文成武德,威加海内。但朱由检旋即又想到如今国库亏空,仓廪空空如也,从高阳,陕西凯旋的将士要犒赏,而宁德长公主的婚事在即,也得颇为花费。只好无奈的说道:“常言道,好钢要用在刀刃上,如今国家疲惫,财政捉襟见肘,献俘之事还是从简吧!”
杨嗣昌作为内阁辅臣,深受朱由检所器重,当然知道朱由检的郁闷,他跪下说道:“国家有此大捷,自二祖宗以来,未尝有过。朝廷本应极力大办,以弘扬吾皇恩威于万邦,彼时万国来朝,四夷咸服。吾皇赫赫武功当见于青史丹书,大明河宴海清流传千古。但朝廷财力吃紧,无法筹措。此皆臣等之过,臣死罪耳!”
朱由检见他这个样子,说道:“
爱卿请起,爱卿为朝廷本兵,今日之大捷。爱卿居中枢调停之功,何罪之有!”朱由检见杨嗣昌缓缓起身后,又看着他的那双明亮的双眼说道:“高阳大捷,东夏国石为经,杨布威当居首功。东夏崛起于奴儿干,数载光阴,诚如白驹过隙,东夏国已经今非昔比。大明当有何应对之策!”
杨嗣昌接到战报,也觉得东夏已经不再是北海边陲小邦,兵精粮足,已为一大国矣。此刻听到朱由检询问,便将腹中早已筹划之言如实相告,说道:“东夏之民皆大明百姓,无论前番之十方集团,还是如今之东夏国。皆有功于天朝,每每献上粮饷,又使朝廷广开市舶司,为朝廷增加赋税。东掳破关南下,又发兵勤王建立赫赫之功。
东夏有功于国,朝廷只能封赏,绝不能打压。东夏频频开设粥厂,救命于水火,已经颇得民心,朝廷只能顺水推舟,不可阻止东夏所为。不然反使黎庶心向东夏。”
杨嗣昌所言也是朱由检心中所想,但东夏国一天天的强大起来,好让他心烦,如鲠在喉,不吐不快,朱由检大声地说道:“如此下去,朕反倒失掉了民心,成为独夫民贼。东夏国岂不是要取朕而待之!”
杨嗣昌听到崇祯此言,吓得跪下,痛哭流涕地说道:“国事糜烂如此皆臣之过失。请吾皇暂息雷霆之怒,且听臣肺腑之言。”
杨嗣昌坐着嚎啕大哭样,对着朱由检娓娓道来:“如今朝廷官员腐败,虽海瑞再世,难以立即肃清。吏治如此,州府皆为硕鼠大行于世,盘剥害民,民脂民膏,国之库银皆流入群蠹之口,致使民与国齐贫弱。外有东掳虎视眈眈,内有流寇祸乱心腹。大明万万不可再与新兴之东夏为敌。所幸者,东夏频频施以援手,一来牵制东掳,二来三军饷银频频上贡,三来朝廷用兵之事,东夏国还可火速驰援。”
杨嗣昌所言,朱由检也是心知肚明,但他对东夏国崛起,莫名地害怕,听杨嗣昌此言后,压抑在心中多日的愤懑终于爆发了出来,他双手一堆,御案上堆积如山的奏折哗啦啦的掉了下来,气急败坏地吼道:“东夏国移我百姓,以小恩小惠蛊惑黎庶,其蛇蝎心肠,流寇不能与之比拟,其所图者,远胜于东掳。迟早为大明之心头大患,朕恨不能早日诛之。”
东夏国之策实乃阳谋,此时无论杨嗣昌,还是朱由检都明白过来。但眼前形势,岂能与东夏树敌。杨嗣昌见朱由检歇斯底里的吼叫,更加小心的说道:“目下形势看似波平浪静,而水下暗流涌动,迟早会酿成惊涛骇浪。
朝廷只能励精图治,奋发图强。富国强兵,方可震慑群小,令其不敢觊觎大宝。待流寇覆灭,朝廷便可与民修养生息,借东夏贡赋而轻徭薄赋,劝农桑,整饬吏治,则天下承平之日不远。
以市舶司泊税为军饷,练就百万雄兵,则东掳可平定。东掳平定之后,则挥兵北上,要求东夏率土来归。届时四海承平,河宴海清。吾皇雄才大略,旷古绝今必将流芳万古,与尧舜并书于丹青史书之上!”
杨嗣昌口才极好,这几句话一说,朱由检听得满脸兴奋,原本愤懑地情绪一扫耳光,瞬间变得神采奕奕,走上前来将杨嗣昌扶起,笑着说道:“爱卿学贯古今,见是卓绝。眼前之情形,唯有先生之良策,方可扭转乾坤。先生大才,朕心甚慰。”朱由检将杨嗣昌抚在了檀香木的凳子上坐定,对着宫女们说道:“赐茶!”
宫女刚才看见皇上发火,此刻见朱由检脸上多云转晴,高兴地为杨嗣昌端上了清茶,用充满感激的口气说道:“杨阁老,慢用!”
第186章 复兴四策(二)()
杨嗣昌被朱由检赞许了一番,此刻心情也是十分激动,端着青花瓷茶碗,看着碗中琥珀色的玉液喝了一口,直觉神情气爽,侃侃而谈起来,说道:“那东夏国的什么商务部尚书汪三江曾有一联极妙!”
杨嗣昌还没有说完,朱由检打断了他的话问道:“朕闻听那汪三江每有奇谈怪论,不知又作了什么惊人怪论,先生快快说来听听!”
“启禀皇上,那汪三江之上联为: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杨嗣昌卖弄地说完之后,便端起茶碗慢饮起来。
“好联!好联!想那西楚霸王项羽伺机而动,多年征战,最终揭竿而起,推翻爆秦。其所为与太祖相似,正应了那句谶语: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汪三江此联颇为激励人心,不知下联是?”
听见朱由检想问,杨嗣昌这才缓缓说道:“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啪啪啪”朱由检鼓掌说道:“精彩绝伦!精彩绝伦!越王勾践被困于姑苏城中,每日以蒲草为床被,甘为夫差犬马,忍辱负重念念不忘复国大计,终于打败吴王夫差。此联极为励人心志。先生今日将此联说与朕听,可使要让朕做那有志者,苦心人耳!”
杨嗣昌听后迅速跪下说道:“宋苏学士云::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昔禹之治水,凿龙门,决大河,而放之海。方其功之未成也,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是以得至于成功。
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吾皇英武睿智,雄才大略颇有古之帝王之风采,勤政爱民,殚精竭虑恰似尧舜之贤能。皇上励精图治,发愤图强,何愁流寇之猖獗,何愁东掳之肆虐,何愁府库之亏空,何愁黎庶之流离,何愁东夏之崛起哉!”
杨嗣昌侃侃而谈,说的朱由检热血沸腾,他高兴地说道:“先生老成谋国,实乃国之柱石,中流砥柱。而今天下汹汹,方先英雄本色。”朱由检说道此处旋即一停,若有所思。又说道:“朕自御极以来,无日不励精图治,夙兴夜寐,但国事亦糜烂至此,不知何故?”
杨嗣昌听后赶紧说道:“此皆众臣误国,陛下虽是尧舜之君,但无奈州府中枢皆碌碌之臣,彼非鱼肉百姓之徒,就为尸位素餐之辈。”
“听先生之言,朕颇为赞许之。然则如何励精图治,发愤图强,还请先生教朕!”
听到皇上这般客气,杨嗣昌听后赶紧跪了下来,说道:“臣本庸碌之臣,皇上不以浅陋,检拔臣于刀笔小吏之中。臣虽万死难保皇恩于万一,岂敢言无不尽者。陛下这一个教字,在臣听来诚惶诚恐,如坐针毡呐!臣不敢!”
“先生快快请起,先生博学,本为帝师之才,朕有意请教,先生不该如此!”
杨嗣昌这才回到小凳子上惴惴不安地坐了半个屁股,提着身子说道:“那臣就直言了,如有冲撞,还请陛下多多赎罪!”
“先生快快说来,言者无罪!朕当洗耳恭听!”
“眼下时局多变,暗流涌动。大明王朝如风雨飘摇。张献忠之流虽已就抚,而朝廷无有钱粮赈济,恐日久生变。中原流民何止万千,朝廷无有赈灾之物资,唯有刀兵相加。东掳虽新败,但不可不防其再次南下。国事千疮百孔,当用温剂,不可使那虎狼之药。
如今之事,首在富民,其次练兵。而富民之策,又首在吏治。吏治不清,则神州尽为虎狼之官员,百姓皆为砧板之鱼肉。
富民之策其次在轻徭薄赋,与民生息。而内外战端频开,所需饷银日趋浩大,要想与民生息,还得从东夏国着想,开源节流,才不致使府库亏空。
眼下九边之军皆世代军户,作战极为精明,非晓以大义便能鼓舞三军之气,唯有金银财物才能使其死战矣!而朝廷虽有百万大军,所能恃者不过关宁,宣大,陕西之秦兵。
所以练兵当为国之大计,择精锐之士成为新军,选一二懂得军务之臣,主持此事,则不出三年,则朝廷新军便成,一扫往日糜烂之风气,为吾皇南征北战,则流寇可平,东掳可灭,东夏可抚!”
杨嗣昌一通长篇大论娓娓道来,说完之后看着朱由检,等待皇帝之言。正在御案前深思的朱由检这才回过神来。
朱由检听后说道:“先生之言皆是良策,朕总结为三条,先生看可否妥当。一曰富民,富民之策有二,其一轻徭薄赋,与民休养生息;其二在于整饬吏治,吏治清民自富足。二曰练兵,练兵之策亦有二,一曰将帅必知兵,二曰以精锐之士成军。”
杨嗣昌见朱由检总结的十分到位,说道:“虽为两策,但也能说为四策。其一轻徭薄赋,与民生息则李自成,张献忠之流自灭;其二在于整饬吏治,吏治清则民事,兵事并举;其三在于练兵,新军一成则大明雄踞神州,东掳,东夏之流自不敢兴风作浪;其三在于与东夏行权宜之计,致使沿海广开市舶司,以泊税充作国用。四策并举,则大明复兴之日不远矣!”
杨嗣昌这般说来,朱由检更加明白,听后高兴地说道:“先生复兴四策实乃谋国之言,朕不胜欣喜,先生可将此复兴四策写成条呈,待孙承宗等献俘阙下事毕,朕与六部堂官,内阁辅臣及三军主帅一并商讨!”
“臣尊旨!”
“拟一道旨意,内阁票拟之后,交于司礼监披红用玺,尽快发往高阳,让孙承宗等押解阿巴泰,豪格,杜度等火速来京,献俘于阙下!”
“遵旨!”
“三军犒赏之事也应尽快落实!”
“各地勤王之军之犒赏,祖宗皆有成例在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