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诡三国-第11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唔……子渊之意,莫非是君子擅学,故而假于工物?”蔡邕道。

    斐潜回答道:“正是!然君子如何能学?口口相传,多有谬误,师傅铭石正经于太学,皆因暴秦焚书而起,至使经传断绝,传承无序尔!故而方有河间王重金求书,鲁恭王孔宅掘经,今逸礼只三十九,书残十六,何其悲也?师傅授吾春秋左传,然于秦末流于口授,故虽知有公羊、谷梁、邹、夹之传,然四家之中,公羊、谷梁幸立于学官,得之残喘延续,邹氏无师传,夹氏未有书,皆失矣,何其哀也?”

    斐潜长身而起,郑重的向蔡邕拱手而拜,慷慨道:“如今浩劫在即,与其抗命受桎梏而死,不若行吾等正道,使天下读书之人有所传承!”

    “弟子潜,恳请师傅三思,移书以存正道!”

    或许是因为蔡邕当年受灵帝的指派修正经书的原因,现如今整个大汉,论起私人藏书来,若蔡邕第二,真还没有什么人敢称第一的,就连颍川荀氏又或是荆襄庞氏都不敢,若不是因为当年蔡琰结婚的时候送出去一批,蔡邕自己又败家了几次,现在蔡家的藏书楼中的书不定还要更多……

第二二七章 藏书楼() 
蔡邕府内的藏书楼是一栋单独的两层砖木结构的楼房,严格起来应该是两层半,因为为了防止书籍过于贴近地面,导致潮湿霉变,所以特意垫高了大约有一米的样子,然后在楼板下面撒满了石灰用于防止虫蚁,对于书籍的爱护程度可见一斑。

    藏书楼之前是一段不长的画廊,在画廊的一侧有一个的亭子,蔡琰此刻正在抱了一卷书简在亭内阅读,见到蔡邕带着斐潜前来,便盈盈站起,微微一礼。

    蔡邕停住了脚步,对着斐潜道:“吾腿脚不便登楼,且让汝师姐代之……”然后又告诉蔡琰一声,让蔡琰带着斐潜上藏书楼看看,自己走到了亭子内坐下了。

    蔡琰的眼眸溜溜的转了过来,嘴角浮现出点点笑意,道:“师弟可是第一次登我家的藏书楼?”蔡琰的口气用词都很随意,完全没有严禁拘束的感觉,倒像是朋友之间那种轻松的氛围。

    “是的,”斐潜仰头看着高高的藏书楼,心中敬佩之情油然而生,“这么大的一个藏书楼,真是天下所有读书人梦想啊……”

    蔡琰抱着书简,在前面一边引路,一边慢慢的道:“之前是于房间内存放,可是后来各类书籍越来越多,到最后都放不下,又因为通风不便易招虫蚁,实在是照料不来,便干脆修建了此楼。”

    蔡琰轻轻的推开虚掩着的门扉,就像翻开了一卷书简,然后站在门侧,做出了一个请的手势……

    “师姐先请!”

    蔡琰抿嘴一笑,也不再客气,大大方方的走进了藏书楼。

    斐潜跟在蔡琰身后,也进了藏书楼,抬眼一看,不由得倒吸了一口凉气……

    这个规模,太惊人了!

    要知道现在可是汉代,所有的书简都是一刀一刀,一笔一笔而成,跟后世那种印刷机器一开动,成千上万本就出来的情况是完全不一样的。

    汉代一本书价值千金都不为过,而蔡邕这藏书楼中,居然有这么多的书简书籍,若是按照市价来算,这简直是绝世富豪啊……

    不过斐潜也是只敢在脑子里面想想而已,若是敢出来,先不蔡琰抱在怀里的书简会在他脑袋上开花,不定蔡邕就直接将其革出门墙了……

    在汉代,对于知识是异常的尊重的。

    蔡琰对藏书楼中的书架异常的熟悉,一边信步往前,一边介绍道:“此层大多为数术、诗赋二略,而六艺、诸子都是放于楼上,至于方技与兵书么……”

    蔡琰着,便在书架中间轻盈的转动,走到了一个书架前,将怀中的书简放到了书架之上,接着道:“……方技、兵书基本上是属于各家珍藏,难以收集,故而……”

    斐潜大略数了一下,此层楼当中,用来放书的书架大概有五、六十个左右,每个书架均有四层,每一层或多或少都放了各种书简书籍,各色长短不一的纬编点缀在青玄色居多的书简上,就像一幅斑斓又美丽的抽象油画……

    蔡家分类书籍的办法,是按照官方的分类办法来进行的。因为从春秋战国而来,一直到秦代都时战乱不断,没有条件对书籍进行大规模的整理和分类,直至到了汉代,整个社会逐渐安定下来之后,由刘向、刘歆父子先后主持,将当时整理出来的书籍分为六艺、诸子、兵书、数术、方技、诗赋六大类,加上概论性质的辑略,总题为《七略》,这也是最早的书籍分类办法。

    兵家之书一向是各个家族的秘传,从不轻易示人,而方技则是医家的立足之本,也是不轻易外传的,况且蔡邕本身的研究侧重就是在经史之上,所以没有收集到方技、兵书也是在情理之中……

    不过就算如此,这么庞大的书籍数量也是相当惊人的,斐潜略略估算了一下,光这一层楼就约有五千多的书简书籍,那么两层楼,藏书量就上万了……

    后世一些规模的图书馆也不过如此。

    斐潜啧啧称奇,从身侧的书架之上随手拿了一卷的书简,打开一看,只见上面写着“……汉之西都,在于雍州,实曰长安。左据函谷、二崤之阻,表以太华、终南之山……”

    这竟然是如此的巧合,现今要迁都长安,随手拿了一卷,竟然是班固的两都赋,让斐潜真不知是哭好还是笑好……

    看到斐潜将书简合上,放回了书架之上,蔡琰笑笑,便转身在前领路。

    待转到一个书架之后,蔡琰停住了脚步,温言提醒道:“楼梯陡峭,师弟要心些。”

    原来藏书楼中为了腾出更多的地方来放书架,修建的楼梯不像一般的楼台那样的雕琢精致,就是一个简简单单的直上直下木梯,而且还狭陡峭,不是很好走,像蔡邕那样年龄较大,腿脚不甚方便的,上下一趟也是不容易。

    待斐潜上了二楼,却看到在楼上居然没有像一楼那样书简堆满了书架,有些书架甚至整个架子都空空的,没想到蔡邕送出去这么多书啊……

    蔡琰走到了一个空书架旁,用手轻轻的在书架之上抚过,脸上的神情有些落寞,缓缓的道:“……原本这些书架也是满的……现今……已流落在外了……”

    阳光透过二楼的窗楣照了进来,穿过了几个空旷的书架,斑驳的落在蔡琰身上,似乎也是在安抚蔡琰的悲伤……

    时间仿佛定格在这一刻,斐潜忽然有些神情恍惚,宛如是回到了后世自己上大学时的图书馆,与那时的情形真的好像好像……

    蔡琰抬手将垂落的一缕青丝重新挽到了耳后,浅浅的笑着,道:“看了这么久,师弟想好要借什么书了么?一次最多可借三本,须知读书不可贪哦……”

    “借书……”斐潜不由得苦笑了一下,道,“师姐,我这次……不是要借书,而是……要搬书……还要都搬走……”

    “啊?!”蔡琰的双眼顿时瞪得圆溜溜的,心中忽然浮上了一个荒唐的念头,这个师弟该不是什么强盗假扮的吧……

第二二九章 搬迁之难() 
在达成了意见的一致之后,需要考虑的就是一些细节上的问题了。

    没人敢没有万一,但是却可以做出万一的准备,更何况是要运输这么多的书籍。

    斐潜道:“此番转运,数量颇多,故不宜一并运之,需做些准备……”

    书籍并非黄金白银,所以一般的山匪和毛贼对于这种东西没有什么兴趣,反倒是所谓的乡野豪强和士族对此是眼热不已。

    在洛阳地界,蔡邕的名声之下,大多数的士族还不至于动手,因为比较划不来,毕竟蔡邕这些年光是熹平石经,就已是声望高得可怕,况且还在太学长年授课,有不少在太学求学的学子拥护基础,若是动了手,被暴露了出来,那简直不是给家族找到了书籍增加了底蕴,而是将家族累世的清名毁于一旦……

    而相比较之下,河东和平阳郡的危险就比较的高了。

    单河东郡一地,原来蔡邕和河东卫氏的关系还算不错,但是自从蔡琰被休之后,两家虽然不至于视为仇敌,但是关系也是相当恶劣了,更加上当时蔡琰陪嫁的书籍本身就有不少,卫家连一句话都没有提过,有了这样的前科,自然不可能指望卫家能够大开方便之门,突善心之类的什么了。

    并且如果一次性的运输数量一大,也是难免有人会头脑热,铤而走险。

    平阳郡也算是濒临边境,若是有人假借羌胡的名义,公然打劫,就算是后来被现,也可以推是从羌胡那边又给买回来或是抢夺回来的……

    因此过了河东郡,就需要西河太守崔钧的配合了,只需要西河太守崔钧以举兵响应反董的名义,派遣军队越境接应,那么基本上就安全了。

    因为本身崔钧的军队也需要抵抗南下的鲜卑和羌胡,所以也因为此时耽误了国家的防御,所以也不能深入司隶地区太多,最多只能是到平阳郡为止,否则一个是万一鲜卑南下,回师麻烦,另外一个原因是深入司隶越多,在路途上消耗的钱粮也自然就越多……

    渡河的路线本来是可以走延津,又或是平津的渡口,但是为了给洛阳的董卓一种往长安迁徙的假象,必须过了尚有部分董卓军队驻扎的渑池再进行转向,比较安全保险一些,否则除了洛阳就转向北行,而渑池到洛阳又不是非常的远,经常有军队往来其间,被现了也是一件麻烦的事情。

    而且从洛阳到渑池还有一点的好处,前期董卓军队为了加快迁都的进程,所以对于像蔡邕这样表示出主动配合迁徙的人士,绝对会给予极大的鼓励和支持的,所以这一段路程的风险性反而是最的,因为董卓军队甚至乐意帮忙加以照顾,或许只需要一点好处意思一下即可……

    整条路线当中,唯一风险系数比较高,比较容易产生问题的地方就是渑池以北,至河东郡内的这一段路程。

    所以运输的方式只能是分批运输,而且是有技巧的分批运输。

    蔡邕藏书当中,绝大多数还是以书简为主,所以可以采取一种拆分的方式来进行多批运输,如此一来就算是其中的某一批运输书简被夺去,也是不能成册,等于是毫无作用。

    这样一来,每一批的运输的书简等于都是残篇,而且数量又不是很大,对于士族和豪强的吸引力就大大减轻了,就比如像是一万只只有左脚的鞋的价值远远没有一千双左右脚齐备的鞋子的价值来的大……

    只要将拆开的书简做好编号,等到了西河之后再按照编号统一装配起来,就又是一本完好的书简了。

    蔡邕虽然觉得拆书之法,未免有些心疼书简,但是想想怎样也比全本被人抢走的好,所以思索再三,还是点点头,道:“子渊此法别出心裁,尚可一试。”

    崔厚也是道:“如此一来,当可坦荡而运之尔。”崔厚也是明白人,斐潜的这个办法,听一下就明白了,拆分批运不是没有用过,而是还没有人用在运输书简上面……

    一个原因是其他人没有办法像蔡邕这样有这么大的藏书量,若是几十本上百卷的,一个马车就拉完了还用得着拆分么?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汉代之人对于书籍都是非常尊重和珍惜的,每一卷的书简都像宝贝一样,哪里能够像斐潜这样完全是将书简当成工具来对待,更不用胆敢拆除纬编进行编号运输了……

    斐潜这边算是初步解决了问题,而李儒这边却显得有些棘手。

    迁都之议提出之后,许多洛阳的官员,特别是底层官吏,有不少人虽然不什么,但是却是用辞官来表示自己的抗议,导致如今政事一时之间突然变得运转有些麻烦。

    这里面的问题,李儒自然也知道是为何……

    问题是西凉的人虽不少,但是却是武将占了绝大多数。

    让这些大头兵去行军打仗,都是没有啥问题,有时候就算遇到一些困难什么的,都不用再上报到李儒这里,这些老军棍们都能干的漂漂亮亮的,但是要让这些大老粗来协助进行整个的迁都行动,便最多只能是做一些武力上的辅助,而文事这边要整理文书归纳数据之类的事项,就只能是李儒自己一个人挑起大头来了!

    更何况这次迁都,原本河洛士族都是不愿意的,因此若是让这些士族官员来进行协助运作,那只能是一个结果,迁都的事情就是能拖就拖,拖上几年估计都做不完……

    而这一次迁都,最关键的就是抢夺时间,要等拖上几年才能完成,那还有什么战略上的意义?

    而在迁都的工作当中,最重要的无非就是两个方面,一个是财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