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力图避免进行夜战。
比较可行的是集结少数精锐部队,在有效指挥和严明军纪的保证下,实施夜间骚扰、奇袭,给敌方造成巨大混乱。
也就是薛仁贵所说的,派遣铁骑去冲杀是最靠谱的,至于让主力大军一起跟上去,那就有点坑了。
事实上,铁骑冲入黄巾营帐之中的作用是什么,大家都很清楚,不外乎就是引发对方的内乱而已。
至于说铁骑能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这点根本是毋庸置疑的,众人都知道铁骑杀入阵中之后的结果。
古代军队不仅缺少夜战能力,就是在夜间驻扎期间,也有可能无故骚乱。为此还有一个专有名词:营啸。
盖因军队环境高度封闭、人员密度极高、军纪十分严苛,面对着冷酷的上级和凶残的敌军,军营尤其是战时军营里,从将军到士兵的神经都高度紧张。
这种超乎寻常的紧张和压抑,可能会因某个士卒在睡梦中的一声惊叫,或者某件兵器的失手落地瞬间引爆,造成灾难性的连锁反应,将领完全失去对军队的掌控,紧张情绪加上暗夜的恐惧,士卒胡乱奔走、践踏、砍杀,造成大量的损失。所以古代军队在夜间驻扎期间,对于喧哗、跑动、唱歌都是立刻处决。
所以说,就算是没有大军主力出动,有铁骑杀入阵中,基本上就能造成对方强烈的骚乱。营啸也可以说所谓的炸营是必然的事情。
大凡夜间对敌作战,必须多多利用火光和鼓声,以便扰乱敌人的视听,使它不知采取什么计策防备我军。这样,就能取得胜利。诚如兵法所说:“夜间作战要多用火光和鼓声(来迷惑敌人)。”
春秋时期,越国进攻吴国,吴军凭据笠泽进行防御,与越军隔水对峙。越王勾践把越军部分兵力编成左右两军,乘着夜暗击鼓呐喊而交错前进,吴王夫差则分兵防御。于是,越王亲率中军主力,悄悄渡过笠泽,直趋吴军主力而击鼓进攻,吴军大乱,越军一举而打败吴军。
这些东西虽然说明了炸营的危害性,同时也说明了一个道理,那就是骚动的传染性。
很明显的道理,营盘构建的时候,肯定不是没做准备。一方面相互联系,一方面也是一扎归一扎,如果不是营啸骚动的传染性太大,或许分分钟就能够镇压下来了。
所以说,如果薛礼率领的大军主力过早的投入战场,那么很可能就是不但没有能够达到与预期的效果,反而会把自己也给牵扯进去。被那种骚乱的气氛所感染,无法保持镇静,把自己也陷进去了。
当然,话说回来。如果在比较恰当的时机杀进去,那就是另一回事情了,说夸张点,那就是兵不血刃就能够开始招降俘虏了。
可以说,越是训练严格的军队才能在夜战中占据上风。这也是众多军师们提出这个的原因。
另一方面,也不能说李左车他们就忽略了这个问题,毕竟随着军事的发展,夜战这个事情也应该是慢慢的发展起来了。虽然说几千年下来,整个的发展不咋滴。
那么可以说,李左车他们针对这个事情的态度只会是更加严谨,而不是轻忽。所以说,李左车他们并没有特意提出来,仅仅是这个细节操作上面的问题,到时候自然会提出来。
不过话说回来,他们考虑的这个就不是夜袭方面的事情了,而是涉及到前面夜袭炸营已经生效之后,追击扩大战果的问题了。
所谓追击作战也就是在战斗胜利之后,如果胜方尚有余力,就会进行追击战。大体上这种追击只会进行一小段距离,除非敌人确实已经彻底溃败而且没有援军。但英明大胆的统帅,往往可以穷追敌人而不遭到失败。
在兵家圣典《孙子·军争》所言:“穷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
士气不好的部队,其士兵往往把保命视为第一要务,因此打起仗来很容易就会一触即溃,结果被胜利方尾追堵截,形成“穷寇”局面。但若被四面围死,那么其最初的“保命”意愿便无法达成,在绝望之下,他们必然会转而拼个鱼死网破,“杀一个够本,杀两个赚一个”,二十年后还是一条好汉!反正怎么都是死,临死前不拼死几个敌人就亏了!在这种心态下,即使是最窝囊的人也会被这种豪气所感染,变成悍不畏死的热血汉子!
相比之下,胜方在开战之初士气高涨,人人效死,才会最终获得胜利。但是其后士气却会有一段低潮期,因为士兵们清楚,最艰苦的战争都已经挺过来了,活下来很不容易,谁也不愿意在追击穷寇这种小规模收尾性战斗里挂掉。因此,若敌军的残兵突然拼命一般地掉头杀来,惊恐之下,常会付出较大的伤亡,甚至比在开战之初时伤亡还大!
另一个角度,自然是担心对方会有什么埋伏设计之类的问题,相对来说,只要能够把握住这个度,自然就能够战无不胜,不会因为过度的穷追猛打而出现问题。
当然,还有另一句截然不用的话是当代著名军事家所说的——宜将剩勇追穷寇。
这并不是单纯的需要辩证圣人的理论更厉害还是伟人的理论更厉害,而是同样可以说目前鲍鸿军队兵法的理论或者是前面说过的术和道的理论。
很明显,如果把理论学习到了足够高深的位置,那么就无所谓是你的想法正确还是我的想法正确。
因为对他们来说,融会贯通,加以运用,乃至是正向,反向,正反交错之类的运用角度都能运用自如。
但是从基础教育的角度来说,对于大众将校的兵法教授,前面说《百战奇略》的时候就说了,《百战奇略》并不是《孙子兵法》,不是为了难得教授出什么军事奇才,而是教导出一批不会犯太大错误的,理论知识足够扎实的将领而已。
那么,把问题放到普通将校身上,遇到这种情况,究竟是让他们选择穷寇莫追呢还是考虑乘胜追击呢?
武艺就是那句话了,对于普通将校来说,‘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要的不是多门惊才绝艳,多么奇谋百出之类的,最主要的是要稳。
从另一方面来说,乘胜追击固然是扩大战果,但是撤退的技术也是有讲究的,不明就里贸然追击,本来就是容易吃亏。
一般成功的撤退发生在战斗还没有开始的时候,一旦战斗开始,要想全身而退就很难了。最有效的撤退是交替撤退法。即在离敌人最近的军队撤退的时候,他们身后的军队保持作战状态。待撤退军队撤过作战军队后方,变换为作战队形之后,作战军队向后撤退。如此反复。
当然,总的来说,撤退方大多数时候会承受更大的损失。但是若完全不管不顾乘胜追击,也不是什么好事。
从整体角度考虑,可以说是考虑到将校们没有足够的本事判断出追击之后会造成什么后果,那还不如穷寇莫追。等候主帅的安排。
所以从普适性的角度来说,无疑低端的比较适合大众。高端的那就留着给那群超人玩了。
当然,在这里军师们是已经判断好了形势,知道对方不可能会有援军,再加上对方的兵员素质,真的要炸营那就绝对是跪了。不可能出现假装炸营设置阴谋的情况。人家的兵员素质在那里,就那点军事素质,想要假装,分分钟也会变成假戏真做,彻底混乱。(未完待续。)
第155章 出战!()
商议出城掩杀的时机自然不是什么大问题,众将略一讨究基本上就有了定论。
确定没其他问题,鲍鸿给众将分派任务,各就各位,准备迎战。
三只铁骑汇合一处,统一由秦琼统领,把握冲锋踏营的时机,决定骑兵的冲锋路线等等。
另外则是分派裴元庆去骑兵队伍担任破阵先锋,归秦琼节制,好生交待一番自是不用多说。
当下,众将各自前去准备,鲍鸿回头去继续在城墙上刷个脸,然后继续去背诵《百战奇略》的内容。
不一日,义军果然抵达城下,摆开阵势,安营扎寨。
再说鲍鸿领着众人在城墙上眺望,注意到黄巾军动静。
“黄巾远来疲困,利在速战,不可养成气力。”陈平开口提议道。
“现在就出城决战?不说他们会不会据守营盘,就算是他们迎战,是不是会让他们晚上更加戒备?”鲍鸿疑惑道。
“将军此言差矣!”陈平笑着应道,“乘着对方立营未稳出兵前去叫阵攻打是情理之中的事情,要是不演这一套,才会让对方有所戒备呢!”
“陈先生此言在理!”李左车等人在一旁应和道。
“如此,让薛将军率队前往叫阵!”鲍鸿笑着招呼道,“那他们出阵要做到什么程度?要不要叫薛帅过来交待一番?”
“无妨!让薛帅自行拿捏就是,做的太刻意反而不好!”陈平笑着招呼道。
“也罢!”鲍鸿点点头,招呼亲卫前去安排薛仁贵出战。
难道鲍鸿有机会不是亲临战场,而是能够居高临下的观摩战场对阵。这可比看电影刺激多了。相对来说,亲自在战场上那感觉就不一样了,危险性太大,身子骨架在骏马上,实在是够难难受的。
“不过话说回来,对面的将领的确是有点本事的!”李左车笑着说道,“看看那个营盘的构建,冲杀起来倒是有点难度呢!”
“这不是废话嘛!”鲍鸿闻言,却是暗自嘀咕道,“也不想想反王的对手是什么鬼,大魔导刘秀老兄麾下最著名的就是各种花式马踏王莽百万联营的银戟雪太岁贾复,有这个死变态做对手,要是不再扎营上面下功夫,那简直就是作死!”
当然,鲍鸿不可能直接这么回答,却是转而询问这个安营扎寨的注意点。
与此同时,薛仁贵自然是很高效的点齐兵马,出城叫阵。
不得不说,薛帅就是牛叉,这次点的并不是单纯的本部步兵等,而是把斛律光他们的弓箭手拉上,当然还有剩下的附骑。毕竟,要是不带骑兵过去,人家很容易猜到骑兵躲在外面埋伏呢。
另一方面,对面也很聪明,并不是那种一股脑的自信心膨胀,自顾自的就冲出来迎战。
这也是必然的事情,反王本身自然很在意勇力方面,对于公孙兄弟、田布等人的勇武是非常信服的。他们都难以获胜,还贸然出来迎战的,才是脑子不正常。
事实上,一般情况下初来乍到,安营扎寨的,本来就不适合派兵前去迎战,初步构建防御工事,弓箭手射住阵脚,让后就能开始安营扎寨了。
在这种情况下,强行冲阵,而且还是以步兵为主力强行冲阵,简直就是作死。
当然,也不排除所谓的盾阵之类的玩意。
自从人类开始使用冷兵器相互攻击以来,便催生出来一类主要用来防护自己的武器——盾。用于进攻时防御自身,以减少敌人兵刃对自身的伤害。中国早在《山海经》中就有对盾的描写,《山海经》中的刑天,就持干舞戚而舞(文献中也称盾为“干”),这是最早对盾的描写。
盾的使用,使得战士在战争中得到了较好的防护力,在杀伤敌方的同时保护了自己。可以说战争就是一场矛的盾的较量。在战斗过程中,盾往往与刀,剑等短不起配合使用,盾用来阻挡对方的兵刃,而刀用来杀伤对手。而在近几千年的人类历史上,盾也适应着战场的变化从而演化出不同的样子。
中国古代的盾牌模式主要是长方形或圆形,其尺寸不等。盾的中央向外凸出,形似龟背,内面有数根系带,称为“挽手“,以便使用时抓握。
也就是说,中国模式的盾牌能够安在手臂上,武艺这个大小就是属于轻便的那类。想要靠着这玩意挡住弓箭手,却是不可能的。
这类盾牌,一般叫做手牌。手牌长五寸七尺,当中窄面两头宽。中窄处为一尺,两头宽处为一尺三寸。它以白杨木或松木制成,轻便而坚实。其正面绘有虎形彩绘,后面有把手。可供携带。
据说那会秦始皇陵挖出来的兵马俑,其中比较稀罕挖出来的盾牌也就是那种五六十厘米的玩意。
不过话说回来,其实中国几乎没有那种完全能把人整个身体遮蔽起来的巨盾,或者说那种电视里面看到的,好像拼图一样能够无缝拼合的盾牌阵之类的玩意。
这种类型的玩意最出名的乃是罗马巨盾,罗马大盾是古代最好的盾牌之一。这种盾牌为木制,俯视呈半圆形,正面看则为长方形。
当然,不同的东西就会有不同的战法发展出来。
最主要的就是剑盾兵。
罗马短剑长60到80厘米,宽大概5厘米多,很重。和马其顿长矛比,剑是近战格斗武器,一寸短一寸险,所以盾比希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