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南北朝之征伐天下-第33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方面便于监控这些贵族,另一方面让他们效力于皇室。

    因此,那时侯的高干子弟被叫做“五陵少年”。

    所谓“五陵少年今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好不风光潇洒。

    为了在这片沃土上发展农业,滋养长安,汉武帝还开凿了成国渠,实施人工灌溉。

    自今眉县渭水北岸,引渭水东流,经今扶风南,武功、兴平、咸阳北,至灞、渭汇合处东注入渭水。

    从秦都废墟到汉家陵邑,五陵原经历了一次重生。

    及至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又经魏晋末年,五胡乱华。

    到了今日南北朝初,曾经繁荣的五陵原已成为“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的落寂景象了。

    为了让咸阳北原再获新生,雍王一入主长安,便提出重修成国渠、振兴关中大计。

    当时成国渠年久淤堵,渠道狭窄,最多只能灌溉不过数万农田。

    为了疏通成国渠,从五月底开始,官府前后投入近六十万贯金钱,雇佣三万余青壮。

    经近四个月紧张施工,今终于要大功告成,河西上下十分重视此事。

    在雍王卫朔带领下,以九位内阁学士为首的数百名文武官员齐聚渭北,参加河渠竣工仪式。

    如今新成国渠溉田面积已全面超越了郑白渠,成为目前关中灌溉面积最大、渠道最长的水利工程。

    为彻底解决成国渠水源不足难题,河工在武功西面围堰造湖,即筑六门堰。

    六门堰汇集了渭河以北各河流以补充成国渠水量,让新成国渠得以横跨漆水。

    另外,六门堰功能相当于今天的渠库结合工程,具有过沟和泄水的功能,是成国渠的咽喉工程。

    其中堰用以连通过沟渠道,门用以排泻漆水,而成国渠竣工仪式就在六门堰边上举行。

    旁边空地上搭建有一座高台,台上摆着三牲祭品,周围站满了侍卫、府兵。

    两岸高地,一条白石水泥渠沟从谷地穿过。

    东西山塬上挤满了成千上万的男女老幼,旌旗招展鼓乐喧天。

    人人都在可着嗓子说话,尽管谁也听不见谁,依旧是乐呵呵地高声诉说着。

    将近午时,飞骑来报:沿途所有斗门、渡槽、跌水、过水、干渠、支渠、毛渠的交接口再次查勘完毕,无一差错。

    干渠两岸的迎水民众井然有序,只待放水。

    卫朔得报,即率领文武大臣,整齐地站在高台前。

    “吉时已到,大王击鼓告天!”

    年青的雍王走到鼓架前,接过侍卫递过的一双长长鼓槌,拱手向天,奋然高声道:“雍王卫朔祷告上天:引渭、泾入洛,开渠灌田,庶民百姓生计之根本也。”

    “愿大天尊护佑华夏,保我渭水滔滔,长流不断,关中沃野,岁岁丰年!”

    祷告完毕,卫朔用力敲打着牛皮大鼓,顿时隆隆之声震荡原野。

    “雍王万岁!成国渠万岁!”

    呐喊声浪顿时淹没了峡谷山塬。

    此时,远处大旗遥遥三摆,表示引水口已经一切就绪。

    只见台上的雍王凝目远望峰顶龙口,缓缓举起棒槌,猛然奋力张臂,砸向牛皮大鼓。

    鼓声一响,卫朔声音再度传扬开来:“开渠放水……”

    “水!过山了……”

    “水头来了!”

    顿时一阵轰鸣声,犹如隆隆沉雷从天而降。

    激荡起漫天的白雾黄尘,一股浓烈而又清新的土腥水汽立时扑进了每个人的鼻中。

    在两岸万千人众的忘情呐喊声众,伴着龙口喷激飞溅的巨大雪浪,水流轰轰隆隆地跌入了六门堰,冲向了渠道。

    “孤去赶水啦,尔等后边巡查渠道。”

    喊完卫朔带着一众侍卫翻身上马,扬长而去。

    宋繇笑着摇摇头,对周边人等高声道:“雍王赶水头去了,暂由我负责后边查渠。”

    赶水头,是一种古老的敬水风习,从大禹治水开始,华夏人自来对“水头”有着久远的仰慕情结。

    那时候,大禹王经年累月在三山五岳间疏导天下乱水。

    但有新的水道开辟,汪洋大水激荡着流入水道,水头昂首飞扑,溅起雪白色浪花,一条巨龙飞腾呼啸在峡谷水道。

    两岸人群欢呼着追逐水头的景象,乃是河道竣工时最大盛典。

    这条新成国渠凝聚了无数关中百姓心血,渠成放水之日,百姓自是倾巢而出,预备好今日追赶水头。

    当巨大的龙口开启,清澈的渭水翻卷着巨浪扑入峡谷,漫漫人群便开始了由渠首渐次发动的欢呼奔跑,不疾不徐,一浪一浪地伸展到山外,伸展到茫茫干渠。

    水头一入干渠,赶水头人群便有了种种乐事,欢笑喧嚷声连绵不断。

    虽说因不断分水于一些主要支渠,干渠水头的流速并不是太急。

    而干渠两岸的大多人,都是赶水头赶到自己家乡田园的地界,便跟着渠水入田与家人欢庆去了。

    只有官府派出来的河工与卫朔领着的侍卫精骑们,才一路专心一志的长途赶水。

    众人一边追逐着水头欢呼,一边嚷嚷评点着不断变换的领跑者。

    沿途百姓看着纷纭流过的人群,跳着脚,可着嗓子嚷嚷得不亦乐乎。

    当卫朔出现在众人视线中时,顿时传来一阵欢呼声。

    “雍王万岁,雍王来了!”

    全程亲自赶水头,这是卫朔在会商放水大典时执意坚持的一件事。

    唯亲自赶水头,唯眼看一看数百里干渠不渗不漏,他这心中才算踏实。

    当然了,对于卫朔这个主张,宋繇、崔浩是反对的,其他人也反对。

    在众人看来,这件事多多少少有几分风险在。

    毕竟赶水头过程中十分混乱,谁也不敢保证不会发生意外。

    但卫朔却坚持己见,最终众人只得让康龙带三百精骑一路护持。

    日落时分,卫朔堪堪赶着水头到达高陆县地界,正好是新郑国渠一半水程。

    眼看暮色降临,渠岸便有了万千火把,浩浩荡荡在几百里高坡山塬展开,恍如一道红光巨龙在天边蜿蜒翻飞。

    此等壮观奇景,深深震撼了平川夜间灌田的农人与查水的官吏,遥遥呐喊呼应,连绵起伏不断。

    有脱得开身的精壮农夫,便纷纷举着火把呐喊着向北塬赶来。

    一片片火把弥漫了无数的田间小道,一阵阵呐喊此起彼伏,整个秦川都被搅翻了……

第539章 长安密议() 
p

    夜幕降临,庆典带来的喧嚣渐渐平息。,

    此刻长安城内灯火辉煌,映耀着这座千年古都。

    一辆垂帘马车悄悄驶入城东一片坊区,径直往第三家豪门大宅院而来。

    这是一座六进院子,乃关陇豪门安定胡氏府邸。

    马车不疾不徐,驶到胡府门前,骏马嘶鸣几声,马车骤然停下。

    这时一个年轻男子披着件黑色斗篷跳下了马车。

    此人非旁人,正是当初随桓玄北上关中的胡藩。

    胡藩打着祭祖名义北上,殊料他一来长安便跟留守北地的族人取得联系。

    目前,安定胡氏当家人叫胡略,曾是后秦渤海公,已归降河西,有一子叫胡深。

    说这两个人大家可能没印象,但胡深孙女胡氏乃北魏孝明帝母亲,乃历史上有名的胡太后,后被尔朱荣沉河而死。

    胡藩这一脉出自曹魏车骑将军胡遵次子胡广,而胡略这一脉则传自胡遵三子胡烈。

    虽然因年代久远,两支胡氏已关系已相当疏远,但胡藩依然受到胡略热情招待。

    因为找到了族叔胡略,胡藩便以此为由向桓玄请示后,留在了关中。

    片刻之间,一阵大笑声迎出门来。

    “果然是兄长,家父已恭候多时啦。”

    “让叔父与贤弟久等了,藩甚是不安,待会儿我将亲向叔父赔罪。”

    “诶,兄长何出此言?!”

    “走走走,赶紧进来,今日你我一醉方休。”

    “好!便如贤弟所言,今日不醉不归。”

    一阵笑声隐去,两个年轻人携手步入胡府。

    刚刚前来迎接胡藩的那个年轻人,正是胡略子胡深。

    胡深钦佩胡藩见识深远、文武双全,而胡藩亦觉得胡深不愧为胡氏子弟。

    虽然两人相识不久,但因祖上有亲,加上同为少年英杰,竟然一见如故。

    胡府大厅内,胡藩与胡略、胡深父子对坐畅饮。

    三人上来啥话没说,先干了三大杯美酒。

    将酒盏放下,胡略这才笑问道:“贤侄这些天神龙见首不见尾,干什么去了?”

    “今天看热闹去啦。”

    胡藩慨然一叹道:“到了长安、见了雍王小侄儿方才晓得天下之大,人才何其多也!”

    旁边胡深奋然拍案道:“兄长大才,无需说此丧气话,你来长安便是正途!”

    胡藩淡淡一笑,却转了话题。

    “叔父,最近可曾听到什么传闻否?”

    “传闻?有甚传闻?如今老夫闲居府内,甚少出户,消息多少有些不灵通。”

    “江东乱了!”

    “数日前,南郡公在荆州誓师起兵,意欲效仿王恭清君侧。”

    “什么?如此一来晋室危矣!”胡略面色大惊道。

    胡藩与胡深碰了一下酒杯,长叹一声道:“可不是么?”

    “不知贤侄今后有什么打算?是就此返回荆州?还是留在长安?”

    胡藩没有正面回应叔父胡略,而是反问道:“敢问叔父如何看待河西?”

    “民众日富,国力日强,根基已成,必将一统天下!”

    “当今雍王又如何?”

    “雍王?乃不世之主也!”

    “怀旷古雄心,秉天纵英明,惕厉奋发,坚刚严毅,胸襟博大。”

    “一言以蔽之,当今雍王,未来必将中兴华夏、一统天下!”

    “叔父不觉言过其实?”

    “不!只有不及。”

    “假若贤侄真有意留下建功立业,作为长辈,我再奉告贤侄几句。”

    “河西非是江东,唯有坦荡做事、本色做人!”

    “若辄怀机心,无疑自毁也。”

    “多谢叔父教诲。”

    ……

    当胡藩聆听长辈教诲时,雍王正与宋繇、崔浩、王买德、王镇恶等会商裁汰军伍事。

    邺城大战后,王镇恶、王买德等军方高层提出裁军练兵之议。

    他们认为趁着大战未起,将军中三十五岁至四十岁之间的普通士卒、低级将领,全数解甲归田。

    将三十三岁以上中级将领系数转入各地折冲府任职,专门负责府兵选拔与训练。

    凡超过五十五岁的高级将领,则全员到武备学堂任教员,向年轻将领传授打仗经验。

    经过这一番裁汰老弱,河西军将进一步向年轻化发展,以确保军队保持旺盛斗志。

    这个裁汰方略谋划已久,内阁讨论时无人有异议。

    今成国渠已整修完成,急需大量劳力返乡务农,让一部分将士卸甲归田可谓正当其时。

    经卫朔与内阁成员反复计议,最后规定:兵士无论战功高下,每人以十贯归乡。

    都伯以下军官无论战功高下,每人五十贯归乡。

    都伯、军侯改任,每人十贯以为抚慰。

    卸甲归田之所以不计战功,是因为战功酬谢、赏赐早下发过了。

    河西从不延误战功封赏,每每战事刚一结束,各监军使会立即向上汇报各人军功。

    初步预计,今年河西将有近一万五千人退出现役,前后所需金钱大概在二十万贯左右。

    卫朔听完汇报后,叩着书案问:“军士退伍,大数在何处?”

    “回殿下,退伍军士主要集中在府兵,至于厢军只占到不足三成。”

    卫朔微微颔首,倒也没感到太意外,毕竟厢军选拔自府兵,裁得少应该。

    “这点钱对河西而言不算什么,务必一次性发放完毕,不得延误、拖欠。”

    “若让孤查到有人贪墨军士抚恤金,休怪某不讲情面,要把这话传到每个人耳中。”

    “诺!属下遵命。”王买德、王镇恶凛然应道。

    “除了裁汰老弱外,你们军方还有什么地方要花钱?”

    “还有招募新兵、换装军械等,至少还得内阁再拨百万贯才够……”

    当卫朔看到这个数字,不由又想起数日前那场盛大婚礼。

    谁能想到,一场婚礼的花费竟跟这次安置士卒退役相差无几。

    他站起身来,来回走了几步,最后一锤定音。

    “趁着目下暂无大战,务必将退伍、换装、募兵等一系列事宜尽快办妥。”

    “以便为日后东出争霸中原奠定基础。”

    “殿下所言甚是,会商后臣等即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