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殿下……”对于李承乾十五年的说法,崔钰愣了一下,他知道李承乾这是从他穿越过来的那一天开始算起的。
只是好好的为什么要算这个呢?这不是和他最大的秘密相关么?在这个时候提出来,到底是为什么?
想到这里,崔钰不由更加疑惑。
而李承乾并有让崔钰迷惑太久,只是盯着他看了一会儿之后便再次开口说道:“我想知道你们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这……”崔钰愣了一下。
“怎么?有什么不好说的么?”李承乾追问道。
“殿下,臣上次曾经说过,这件事情臣只是隐约知道一些,但却不知具体细节。”
“本宫也不必知道细节,你只说你们到底有什么目的便可。”李承乾见崔钰总是顾左右而言它,便有了一丝不耐烦的感觉,声音渐渐冷了下来。
怎么办?说还是不说?崔钰陷入深深的纠结之中。
最终,崔钰咬了咬牙,决定还是不说,毕竟他在阳世最多可以自是临时工,地府那边才是他的正职,没有必要为了一个临时的工作而丢了正职工作。
想到这里,崔钰硬起头皮说道:“殿下,非是臣不与您说明这件事,实在是事关重大,没有上头的允许,臣实在是不能说。”
“不能说,又是不能说!”李承乾低吼了一声,愤怒的拍着桌子说道:“你能不能给本宫换一个说词?!”
“殿下,臣只能说上次那七块玉佩是这件事情的关键,而且那七块玉佩的作用便是穿梭时空,臣只能说这么多了!”
崔钰的语气十分坚定,说的话也与上次无异,这让李承乾感到头痛的同时,也有一丝安慰,因为看在他这么重视这件事的情形,想必这家伙应该不会吐露自己的密秘给老头子知道。
不过随即李承乾又想到了一个问题,只见他眉头几乎拧成一个疙瘩,用十分凝重的声音问道:“为什么是我?”
“因为灵魂与身体的契合度。”这个问题对于崔钰来说可有可无,所以回答的十分痛快:“其实刚开始的时候这件事的确是一个误会,而且在事情发生之后不长时间上头就已经发现了,并且想要纠正这件事情。”
“但是没想到您的灵魂与现在这具身体已经在融合,而且融合的十分完成,所以在最后关头上头改了主意,希望您能借这具身体完成一个任务。”
“不过您放心,这个任务并不会对您靠成任何麻烦,也不会有任何影响,或者可以说只是举手之劳。”
话说到这个份上,李承乾知道,接下来不管自己再怎么说,崔钰也不会再多说什么了,于是便摆手让他出去,一个人闭目沉思起来。
……
与此同时,一片不知名的虚空之中,数具庞大的身影围成一圈相对而坐,其中一个身影开口说道:“道兄,你觉得那李承乾真的会按照我们的计划去作么?”
几人中间,响起一个声音:“人间有一句话,叫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件事能否成功还要看天道留下的那一线生机”
“话虽如此,当年封神一战,我道门一脉损失了多少好手?眼下又到了一个转折点,能否振兴道门在此一举,可道兄却将一切寄托在一个凡人身上。”
“人间是这地间一切万物的根本,而凡人又是根本中的根本,如果你们还想要解决这个问题,那么最好还是静观其变。”中间的一个影子的语气似乎在下最后通牒,而且说完之后,影子便开始一点点消散,直到最后慢慢化为虚无。
四周一片寂静,直到那影子慢慢消失之后,第一个开口说话的声音再次响起:“诸位,你们怎么看?”
“还是按道兄说的做吧,否则若是再挑起大战只怕后果要比计划失败要严重的多。”
“是啊,还是静观其变吧,人间界的事情就从人间界解决,那李承乾已经是一个变数,照他这样折腾下去,我们虽然未必会赢,但到少不会输了。”
虚空中的对话没人知道,而且就算是知道了也不清楚他们说的到底是什么。
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所有人都在关注着李承乾在大唐所做的一切,似乎这一切都在影响着他们的未来。
可是如果有心人注意听就会发现,这几个影子中有人提到了封神之战。
由此可见,李承乾的事情似乎并不那么简单,他在大唐所做的一切似乎还在影响着一些东西,而且这份影响似乎还不小,已经到了足以和封神之战相媲美的程度。
第1726章 这帮该死的倭人总算是到了()
一直被人当成棋子的感觉是什么样的?李承乾以前并不知道,但是经过与崔钰的一番谈话他知道了。
难过么?不,不难过,因为没有必要。
生气么?不,也不生气,因为至少他还有成为棋子的能力。
可是,即不难过,又不生气,为什么心里却那么堵的慌呢!
七块玉佩,或者说八块玉佩的作用是穿梭时空?可是怎么穿?难道要向《黑衣人3》里面的威尔一样?从帝国大夏上跳下去?
这特么不是扯蛋么?不说大唐根本没这东西,就算是有估计还没有建好就会因为逾制被拆掉。
还有就是穿梭时空干啥?难道要自己回到过去拯救未来?那是去杀王莽还是项少龙呢?
一个人坐在书房中,李承乾的脑子里乱七八糟的想着一些有的没的,虚空中发生的一切对他来说太过遥远,还不是他这个等级能够知道的。
但不管如何,日子还要继续过下去,正所谓车到山前必有路(路边有棵歪脖树?),船到桥头自然直(直了也有翻船时?),李承乾相信早晚有一天所有的密秘都会被掀开,只要自己有足够的耐心等下去。
……
而就在李承乾为了自己的秘密焦头烂额的时候,程咬金也带着人来到了崖州。
五尺长的龙虾,三尺长的海参,让老程过足了瘾头的同时,也让他在茅房度过了三个不眠之夜。
然而程老魔的确是程老魔,尽管快拉的快要脱水,这老货依旧没有放弃对海鲜的执着,本着拉了拉习惯就好的原则,又继续吃了数日,直到把自己吃的走不动路为止。
几个跟着老程一起出来的家将看自家主上虽然不拉肚子了,但腿却肿了起来不由有些担心,于是从城中找了一个老的快要掉渣的医生。
至于说什么要找老的掉渣的,那是因为他们认为老的比较有经验。
程妖精这几天也是因为腿疼的实在受不了了,见那医生被抬来了,连忙嚷嚷道:“喂,老倌,快帮俺看看这腿,前几天走路的时候崴了一下,竟然就肿了,这可叫老夫如何上阵杀敌。”
结果不想那老的掉渣的医生似乎还认识老程,上下打量他一眼哆嗦着说道:“程公爷,您,怎么也到崖州来了?”
“嗯?你认识我?”老程一愣。
“小老儿以前曾在太医院供职!”那小老头儿眼中似有怀念之情,说完之后叹了口气:“后来因为得罪了人,所以被贬到了这里。”
“原来你以前还是太医,这还真没想到。”老程也没想过事情会如此之巧,竟然会在崖州这破地方遇到京中的太医,不过很快腿上传来的剧痛让他回过神来,拉着那老头儿说道:“哎,我说那个谁,快点帮我看看这腿,这腿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可疼死老子了。”
“程公爷,您这是痛风,是海鲜吃多了的结果。”
“啥?啥是痛风?”
“程公爷这病是海多了海鲜,又喝多了酒引起的,若是继续吃海鲜,只怕会越来越重,最后很可能整条腿都保不住了。”
老太医没有解释啥叫痛风,都是从长安城出来的人物,他很清楚老程根本就不会听他解释那些复杂的医学术语,索性便不在多说,只是告诉老程需要注意什么。
苦命的老程听说继续吃下去会把腿吃废掉,顿时有一种如丧考妣之感,郁的摆了摆手,示意手下将那老太医带下去,末来还不忘吩咐,在军中给这老头儿留个位置,省得他继续在崖州城里遭罪。
可怜的,原本老太医在城里生活的还是很不过的,凭着过人的医术,很受周围百姓的敬仰,结果因为老程这一句话跑,跑到了大海边上每天风吹日晒睡帐篷不说,还要免费为这帮大头兵看病。
不过上天似乎在跟老程开玩笑一样,好不容易他的腿终于养好了,不疼了,可以正常走路了,结果到了战船之上才发现,自己竟然晕船。
以前从来没有经历过水战的老程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竟然会有晕船的毛病,这一上船顿时吐的是稀里哗啦,好不容易恢复了一点的气色瞬间又回到了以前。
前几天拉到痛不欲生,这几天吐到死去活来,老程顽强的生命力也不得不打了个折扣。
这老头儿眼下也是五十来岁的人,不再是当初的那个混世魔王,虽然心中依旧不想服输,总想着用实力来证明自己,但不可否认的是他已经老了。
其实不单单是他,当初随着着李二一起打天下的这一批老将基本上都已经老了,有很多人已经在这几年中陆续离世,大唐已经不再是他们这一代人称雄的时代。
所谓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看似豪迈,但又何尝不是老一代人的悲哀。
……
长安,归化人的派出来的使节终于到了,由于占领了倭国的半壁江山,所以他们为自己赢得了与大唐对话的权利。
朝堂之上,曾经来过大唐的那个秦吉胜在上殿之后十分谦卑的行了一个跪拜之礼:“伟大的而尊敬的天可汗陛下,请接受您卑微子民的拜见。”
“嗯。平身吧!”李二很满意这秦吉胜的态度,摆手示意他起来。
“倭国使节,说出你来大唐的目的吧。”长孙无忌身为宰相,接替李二问道。
然而让长孙无忌有些意外的是,这个个子不高的家伙却摇了摇头:“尊敬的长孙大人,臣不是倭人,我的国家是大唐!”
大唐?扯蛋呢?大殿上群臣面面相觑。
秦吉胜也知道自己这话说的有些唐突,在众人不解的目光中解释道:“诸位大人,我们的祖仙都是先秦和大汉时其东渡到倭国的汉人,所以我们并不是倭人,而是汉人。而且我们现在正在努力推翻倭人的暴政,为自己争取一片生存的天空。而且我们希望得到大唐的指引,希望回到大唐的怀抱,同时也希望伟大的天可汗陛下可以派出一位皇室成员一带领我们。”
第1727章 颇有想法的魏王殿下()
“这不可能!父皇,此例万万不可开啊。”不等李二表态,一旁的李泰已经站了出来,表情沉重的说道:“此例若开与封王何异!“
“是啊陛下,封王之例不可开啊!”李泰一说话,立刻有几个他的支持者跳出来附和。
“都给朕闭嘴!”“嘭”的一声,李二重重的一掌拍在桌上。
瞬间,整个朝堂鸦雀无声。
“你们都在吵什么?封王,哪个在说封王?妄测君意该当何罪?!”李二陛下脸色有些阴郁,显然是被李泰的话气到了。
其实这里说的封王与正常封王是不一样的,正常情况下封王只是给皇子皇女们一个封号,就像李恪的吴王、李泰的魏王,李治的晋王一样。
而刚刚李泰所说的封王则有裂土封王的意思,也就是分封国王。
这也就等于说,受封之人有了可以颁布律法,收取税金的权利,也就是传说中的国中之国,真要说起来的话,可以现解为春秋战国时的那些诸候国,一个个内宣不听调,完全就是地方一霸。
这样的事情在大唐中后期也出现过,只不过当时不叫封王,而是叫节度使,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诸侯。
而正是因为地方节度使这样的政策,导致了大唐的迅速衰败,由强干弱枝,变成了强枝弱干,最后皇帝手中没有兵权,税也收不上来,各地节度使拥兵自重,听宣不听调,有好处我就接着,调我去打仗我就装病,最后使大唐走向末路。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在贞观一朝并不存在这样的问题。
因为李二推行的是强干弱枝的政策,也就是说兵权由皇帝掌握,战力最强的十六卫一直拱卫京师,而地方上最多只有千把百人的府军充数,其战力并不如何强悍。
也正是因为这样,贞观一朝很少有人会反叛,一是因为手中无兵,二是因为手中没有钱,就算是想造反也不会有太大的破坏力。
书归正传,却说李二因为李泰的一句话勃然大怒,顿时吓了众人一跳,那秦吉胜更是吓的直接跪下,连声否认自己没有想要封王的意思。之所以有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