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还请来了之前一直跟着的那些大夫郎中,让徐光启连夜带着他们去各个当地的医馆,无论是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还是诱之以利都尽可能多的聘请些愿意去广州救灾的大夫。
他还叫来了杨山、钱哲,两位千户,让他们二人从军中挑选些机灵的军士,连夜换好常服,等明日天一亮,就带上钱财去城中的粮铺采购粮食。
第二天一早朱由校刚醒,曲来福等人就来到他面前,汇报连夜整理好的资料。
他原本也是睡不着的,打算和众人一起连夜整理下船队的货物,估算下船上能装载多少粮食,多少药材,再算算资金上还有多大的缺口。
毕竟在松江府的时候,他和薛家都已经把大部分的资金都换成了各种货物,所剩下的流动资金没有多少,根本不够支持他大肆采购的。
但是在众人的心中,朱由校这个王爷的分量是远远超过那些灾民的,都不同意他跟着彻夜不休,拗不过众人的朱由校也只能毫无睡意的躺在床上发呆,还好身旁跟着春然这个精通医理的丫鬟,凌晨的时候也不知道点了一炷什么香,他就一觉睡到天亮了。
听完了众人的汇报,朱由校了解到广州府附近一带,大概有四五十万居民,受灾的可能占到一半。而这个数字只是一个保守的估算,实际的居民和受灾的人数一定会超过这个数量。
几十万的灾民啊,朱由校想想都头皮发麻。曲来福和徐光启商议了把骑兵的马匹,和火枪军的火炮这些都暂时留在泉州,然后随军的家属们也暂且留下,这样能空出来大量的位置来运载粮食这些救灾用的物资。
朱由校听后,也同意了。在当今这个暂时四海升平的年月,除非这泉州城里的人都变成了丧尸,不然绝对不会有人,敢对朱由校这个王爷留下的货和人,打什么歪主意。
但事情并不止这么简单,经过几人的连夜估算,平均一艘船能够满载粮食一千五百石,整个船队,精简之后可以空出来大概有六十艘,如果一次都装满可以装载九万石!而平均估算一个成年人一年所食的稻米也就一石。九万石从数字上看,似乎一次的运输就可以解决广州几个月的粮食危机。
而事实却也并非如此。首先九万石是一个巨大的数字,朱由校现在既没有那么多钱,也不可能从粮商手中买到如此多的粮食。
其次就是地震之后加上水患,当地各种农作物一定是绝收了,牲畜估计也十不存一,这种情况下,如果单靠稻米充饥,一万石最多也只够二三十万的灾民一周的口粮。
最终朱由校决定,兵分两路!把船队一分为二由他带着六十艘船只,今天傍晚之前收购满四万石,然后连夜启程先赶赴广州救灾,而剩下四十艘则由徐光启和江哲率领,赶赴江南一带收购粮食。并且写了封折子让人八百里加急送进京中。
不出朱由校的意料,很快就有去粮铺收完粮食的军士回来禀告,粮价翻了五倍。他们的钱已经花光了,随着越来越多的乔装打扮的军士回来又领上钱继续去,朱由校手中的钱渐渐花光了。
叫来了薛明礼,没等开口。
薛明礼就表示可以把双方联手收购的货物卖掉,换成钱粮以供朱由校救灾。
“本王救你们薛家一次,你们助本王一回,从此之后薛家就不欠本王什么了。”朱由校感动的说,虽然他明知道薛家不会拒绝,但是当他听到,薛明礼愿意在他困难之时伸出援手的时候,还是很感动。
“殿下说的哪里话?举手之劳怎能抵过殿下活命之恩?”薛明礼说着就要跪下。
朱由校看到之后连忙扶起他,这一扶是真心的尊敬,不希望他在自己面前卑躬屈膝,而不是往常那种因为自己的不习惯,随意的打发。
起身之后的薛明礼告诉他。商人们一定会把货物的价值压得极低,而且他们携带的货物本身数量就极其庞大,如果一次出掉,更是会血本无归。
船舱如果分开运输,一次只能装载最多四万石的粮食,就算价格翻了五倍有余,四万石也只要十二万两,再加上千石左右的药材,一次最多也只能运送十五万两银子的货物,所以不建议一次把货物都低价出掉。
而是先出掉一部分给港口的海商,反正他们也是来泉州府进货的,跟泉州方面的关系不深,出给他们货物的价格不会被压得太狠。
然后再让去江南的船队带一部分回到江南卖掉,换成粮食运回泉州,剩下的暂且放在泉州以备不时之需。
同时也提议让他的两个儿子跟着徐大人和江千户一起去,他们二人自幼便跟着他经商,早就能独当一面了,有二人跟着收粮出货,也更为稳妥。
朱由校很高兴,他觉得薛家在此时此刻,才真正上了他的船,他也相信这两人不是什么草包,跟着去一定能够帮上忙,就同意了。
而薛明礼也很高兴,因为殿下并没有反感他推荐自己的儿子,而且还许诺了如果事情办得好,以后等兴发银行建立起来的时候,让他的两个儿子当什么行长?
第91章 应对()
既然已经做了决定,所幸当机立断,薛明礼立刻就去联系了港口中的海商,把船队中大量的丝茶低价卖给了他们,而海商们也乐意捡这个便宜。
很快就凑够了收购粮食的钱财,但朱由校随后发现,他派出去的乔装打扮的军士已经暴露了,再也不能从粮铺里收到粮食。
无论是花几倍的价格,只要是陌生的外地人。所有的粮铺,一律是不卖的!
截止到目前为止,运到港口的粮食只有一万石。草药粗布这些因为下手早倒是在商铺禁售之前,买了不少。
另一件值得欣慰的事,是徐光启和昨夜带出去的那些大夫们,经过彻夜的联络,带回了几十名愿意赶赴广州医治灾民的郎中。
粮食不够,朱由校也不能坐以待毙。他曾气愤的想过,去府衙让王知府把这些囤积粮食的奸商都抓起来,或者是禁止他们停售粮食。
但是很快这个想法就被他打消了。因为这些粮商并不傻,他们这么做只是针对他,针对广州的灾民。
泉州府当地的居民依旧可以正常在粮铺购买粮食,粮商们绝对已经想好了对策,而王知府也不大可能站在他这边。
冷静下来之后,朱由校的脑中飞快想着,很快就让他想到了一个绝妙,但又是迫不得已的方法。
他派人用高价临时租用了港口附件的一个集市,动员了军队,随军的家属,还有薛家的人,让其中有过些经商经验,或是能说会道的人,在集市上负责帮他卖货。
所卖的就是船上运送的,那些原本要高价出口的货物。
而这个集市和寻常集市最大区别就是不收金银,采取的是最原始的以物易物的方式,可以用粮食,用腌制好的山珍野货,甚至是已经旧了的衣物,只要是洗干净的能穿的,都可以在集市上抵价换购绫罗绸缎,茶糖瓷器。
平时那些一石粮才能换到的一斤茶,在集市上,只需要二担粮就能换到,相当于打了两折。瓷器,丝绸锦缎也都是如此,让人能够用相当于普通布匹的粮食,就能换到上好的苏杭锦缎。
朱由校相信,他所给出的价格,民众们一定会过来争相换购,同样的价格,与其把利润都给和他作对的奸商,还不如让利于民,使普罗大众能够从中到实惠,而他也能落得个好名声。
同时他也相信,粮商们不敢对本地的居民随意涨价,或者不卖粮食,因为泉州府才是这些人的根基,他们不敢轻易的坏了自己的名声自毁根基。
假如这些商人真的敢这样做,朱由校也就有了足够的理由站出来,命令知府去抓捕这些哄抬当地物价,囤货奇居的奸商们。
朱由校给这个以物换物,筹集赈灾物资的活动,起了个名号:
叫做“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慈善义购”,他把这次活动是是为了救济广州灾民,不为赚钱,自己拿出货物做补贴回馈给爱心人士。都写了下来。
派刚刚忙完回来的徐光启,带着几十匹布匹,去找到当地的书院,请书院里的师生帮忙,写成几百幅换粮赈灾的条幅和传单。
然后再叫上军中嗓门比较大的军士,和比较圆滑激灵的,两个一组搭档,拿着那些写好的条幅和传单,满城的宣传。
效果十分显著,经过一上午的宣传,到了中午的时候,就已经凑了近三万两的粮食,还有两船够十几万人穿戴的旧衣服。
朱由校远远的在船楼上,看着远处密密麻麻的往集市聚集的人群。
有的一家几口推着装满了稻米的独轮车往集市里面赶,换回了一车大大小小的瓶瓶罐罐,大多都是瓷器,罐子里面还装着几包茶叶,孩子手上还捧着一包淡黄色的糖块,跟在家人身边蹦蹦跳跳的。
瓷器因为是大明独有的特产,和其易碎的缘故,一直在远洋贸易中的价值比较高昂,而且瓷器的里面还可以装上茶叶这类货物,节省空间。
以至于朱由校在进货的时候进了大量的瓷器,但是在明朝本地同样是因为易碎性这个原因,在平民的使用中不多,而且价格也不算很高。
因此就成为了首当其冲的甩卖目标!三五斤粮食就能换上一个崭新的瓷碗!一家人推了一车几百斤的粮食,硬生生换了一车瓷器回去。
而有的妇人则是大包小包的把家里穿旧了的衣服,拿到集市上换回了几匹上号的锦缎,虽然看不清脸上的神色,但就朱由校所见的,她来来回回不辞辛苦的就跑了能有三四趟,想必也是欢喜的不得了。
“殿下!”李忠义喊声,把他目光吸引过去。
看到一脸兴奋的李忠义跑到他身边,朱由校很好奇到底什么事让他这样兴奋,正要问个清楚。
李忠义就悄悄贴在朱由校耳边小声说“殿下!您离宫的时候太后是不是怕您不习惯宫外的生活,送了您很多宫内常用的物件?”
“嗯。”朱由校茫然的点着头。
“殿下!太后送您的不是宫内的用品!而是金子!好多的金子!太后送您的两箱禅香中,除了最上面的一层是真的禅香,其余的全都是金条!两箱的金条六千多两!”
“金条?”朱由校听到这个词也是一惊,这事他是毫不知情啊!但是略一回想,他就明白了那个他只见过一面的皇祖奶奶的用心良苦。
记得刚要离宫的时候他去拜见过一次,当时祖奶奶就一直絮絮叨叨说怕他出宫之后不适应,硬是塞给了他不少宫内常用的物件,没想到里面居然塞夹大量的金条。
这是一个老者对后辈真切的疼爱和关怀,怕他不适应外面的吃,外面的住,说白了就是怕他在宫外没钱花!
记得前世小的时候,他总听小伙伴提过,爷爷奶奶偷偷背着父母送给他们零花钱,当时他就很羡慕,可惜他不禁没有爷爷奶奶,就连父母最后也失去了。
而今日的事情,让他找回来曾经一直求之不得的感动
第92章 人选()
兴王在集市上搞得这个慈善换购,很快就传遍了全城,不止是商贾们,就连在府衙中一心只赏风月,不问政事的王知府也收到了消息。毕竟是几百号人扯着条幅大街小巷的到处宣传,阵帐着实不小。
王知府一边陪着几位夫人吃着午膳,一边听着下人的汇报。听着听着突然神色一变,顾不得还没吃完的美酒佳肴,命人叫来了师爷和捕头。
王维这个人虽然沉迷美色,不喜政事,但他却不傻,反而十分机敏油滑,不然也轮不到他做这个油水丰厚的泉州知府。
他急忙交代了师爷去粮商的家中挨家挨户的拜访,告诉他们绝对不允许给粮食提价!也绝对不允许停售!还派出了捕头带着府衙里的捕快,去集市上、去个个粮铺门前,维持治安,也监督粮商们是否按照他的命令执行。
王维他没有什么雄心大志,他只希望能够维持住他现在娇妻美妾,锦衣玉食的生活,希望能够在泉州知府的位置上继续做下去,最好是能做到死。所以他格外在泉州府的安定,绝对不允许任何可能使他遭到弹劾,影响他连任的事情发生。
王维的命令很快就传到了商人们的耳中,商人们也无法拒绝他的命令,不是因为他知府的身份,而是因为商人本身也不愿看到泉州出事,不希望因为一个兴王把泉州搅得乱起来,毕竟这里是他们的根。
但是同意知府的命令,不代表着不暗地里继续使绊子。以粮商们为首的商贾们很快就采取了,对应的措施,就是限购!
无论是柴米油盐,还是其他任何能帮助到救灾的东西,都收到了购买的限制。
而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