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司礼监-第14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未曾想,这还没来得及走,北京就来了个催命鬼。

    兵科给事中熊明遇可以说是风尘仆仆赶来的沈阳,进城后的第一件事,熊明遇就代表兵部尚书李化龙催促魏良臣马上随他一同前往建州。

第二百六十四章 好汉去建州() 
    镇守南京正将、地然星混世魔王、操江右佥都御史熊明遇,位列东林点将录第101位。

    没有良臣,十多年后,吏部尚书王绍徽帮魏忠贤给东林党来了个大总结,王尚书仿梁山群盗给历年东林党人定了个座次,熊明遇便是其中的南京正将。

    说到东林点将录这本书,那真是赫赫有名,在史书上的名声绝不亚于三朝要典。

    前世时,良臣看过这本书,对其中一百零八好汉们也算了解一半。可惜,熊明遇是他没有了解的那一半。原因是这位熊正将在天启年间只能算是个东林喽罗,扛不了大梁,也摇不了大旗,没有杨涟、左光斗等人出名。

    此君威风是在崇祯年间,做过南京的尚书,也做过北京的尚书,还为督师平过登莱李九成和孔友德的叛乱。不过,他老人家这次平叛结果实在是叫人不敢恭维,不仅叫叛军把个登莱祸害成白地,还叫叛军抢了大量军械悠悠然的出海投了满州,从而令得清军的火器部队得以正规化,并且能够自力更生。

    不是敌军太能打,实是我军领导太无能。

    登莱平叛,随便换成哪位,都不会做的比熊明遇更差。

    登莱之战,无论是规模还是结果,可能都不那么显眼。但是历史证明,登莱之战,才是所谓“明亡清兴”的关键原因。

    此战,没有对当时的明清战局产生什么深远影响,但却对人心产生了影响。

    “三顺王”的出现,第一次让明朝的文武们知道,“大清”是重视他们的。

    而最终消灭明朝的,不是满州的八旗勇士们,而是以“三顺王”为首的明朝降将们。

    这些人,是从熊明遇手中跑掉的。

    因为无能,熊明遇后来叫崇祯给解任回家,甲申国变后,这位正将大人很幸运的去世了。

    无数事实证明,不能忽视小人物,不能只将目光盯在那些名声显赫的大人物身上,这样会容易吃亏的。

    良臣就这么吃了亏,他不了解熊明遇的底细,因而被架上了火盆。

    如果他知道熊明遇是东林党人,那打死他也不会跟对方去建州的。

    这倒不是说东林党一无是处,没有一个能人,全党上下都是废物。而是,东林党上下连同外围组织,全是废物。

    用后世的话说,都是猪队友。

    良臣觉得自己已经够猪的了,所以要知道自己的队友比自己还要猪,那他还不如自己打野去呢。

    熊明遇的底牌很硬,其本身官职兵科给事中就是科道清流中的显贵,位卑权大,不但可以封还内阁的公文,甚至还能直接驳还皇帝的圣旨。但这些相比他身后的兵部尚书李化龙,又不值一提了。

    李化龙厉害到什么程度呢,从杨镐的表现就能看出。

    原先,拍着胸脯力保魏良臣没事,也不可能让他去建州的杨镐,在熊明遇搬出李化龙来后,他屁都没放出一句,转头就劝良臣不妨去建州看看。

    当时,魏良臣内心深深的哀嚎:做人,还是要靠自己。

    杨镐屁股歪了,指望不了他。

    李成梁不但屁股是歪的,心都是黑的。

    熊明遇对良臣的态度倒还算可以,并没有因为魏良臣只是个杂流出身,而对他太过鄙夷,大呼小作什么,反而还算谦虚有礼,这让不知其底细的魏良臣颇有好感。

    只是,有好感归有好感,事关性命的事,总得慎重。

    慎重考虑的结果,当然是不去了。良臣暗下决心,等夜半三分就从驿站狂奔而出,然后头也不回奔京师。

    至于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他已经无心思去考虑了。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这命要没了,想再多又有狗屁用。

    正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魏良臣想到的事情,别人也想好了。

    还没夜半三分呢,驿站外就来了一队明军,说是奉都司之命前来护送察访使去建州。

    这个察访使当然不是魏良臣,而是熊明遇。

    辽东巡按是熊廷弼,其任上不足一年,又是楚党的人,熊明遇却是东林党的人,因而若想熊明遇出任辽东巡按解决魏良臣,进而牵连司礼太监金忠,程序上会很麻烦,要打的口水仗也太多。

    事情紧急,容不得耽搁,因而顾宪成、李三才给京中的邹元标等党人指示,由邹元标出面说动兵部尚书李化龙,在其职限范围内临时给出一个建州左右卫察访的差遣。

    因为高淮的事,建州右卫都督奴尔哈赤据兵讨款,此事虽一直由辽东都司处置,且皇帝派杨镐为钦差出关调查,但毕竟事关边境安危,兵部自不可能不闻不问。

    万一辽东方面处置不当,建州真的作乱,兵部势必要调动大军进行镇压。因而,堂官李化龙有必要详细了解建州讨款的具体情况,及建州方面的军事力量,从而可以早做准备,李化龙同意派给事中熊明遇以察访名义前往辽东。

    李化龙显然也是对辽东都司,对李成梁不太信任,要不然也不会派人前往辽东。只是,他不知道,这件事从头到尾,他还是被东林党利用了一下。不过,这是阳谋,就算他知道,也说不出什么。毕竟,边乱是事实,此事牵涉兵部也是事实。

    熊明遇是在抵达锦州后得知奴尔哈赤子洪太主一行被魏良臣误杀之事的,尔后便快马加鞭赶到沈阳。连李成梁那里都没拜会,就直接去了驿馆,以察访使的名义要求魏良臣这个副使马上同他前往建州,查清讨款及误杀一事。

    这个要求当然让魏良臣觉得来的是个催命鬼了。

    魏良臣坐在房中焦虑不安,那心就跟热锅上的蚂蚁似的,难受急了。

    外面的兵马明为护送,实际就是监视,根本就是防他魏舍人屁股一拍闪人的。

    良臣无奈,只好再去找杨镐,希望这位便宜老师能够帮自己顶一顶,至少拖个几天,等京师弹劾李成梁的风潮起来后,再作定夺。

    杨镐很为难啊,真的很为难,熊明遇这个兵科给事中他当然不放在眼里,可是人背后的李化龙却是他得罪不起的。

    论资历,他万历八年中进士的时候,人李化龙就是南京右通政使了。他做援朝军务经略的时候,人李化龙就是总督湖广、川、贵军务兼巡抚四川的封疆大臣了。

    所以,这件事,杨镐真的没法替魏良臣撑腰。他好不容易有了起复机会,实在是不敢冒着得罪李化龙的风险硬撑魏良臣这个杂流舍人。

    好在,杨镐还是替魏良臣考虑的很周到,将自己钦差卫队的仪仗和名义都给了学生。同时,还让尚伯芝率兵和他一起去。总之,无论如何是要确保他的安全的。

    一听尚伯芝带兵和自己一起去,良臣眼睛珠子顿时转了转,然后以一幅悲呛的口吻对杨镐说道:“既然此事因学生而起,那学生便亲赴建州,只消能为朝廷,能为陛下,能为老师分忧,学生个人安危便置之度外好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这话说的好,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难得,难得啊!”杨镐很是欣赏。

    还好他没问这句话到底是魏良臣说的,还是哪位贤人说的,要不然良臣很难回答啊,总不能说这话是司马迁说的吧。

    良臣终究还是上路了。

    除了他自己的卫队,尚伯芝奉杨镐之命带了三百兵马护送于他,这三百兵良臣看在眼里,很是羡慕,因为都是一等一的战兵,精气神连同军械装备,俱是精锐。

    熊明遇自己没多少随从,拢共不过几人,因而见魏良臣这个杂流舍人竟然这么大排场,一时有些不岔。不过想到自己的使命所在,便暗笑一声,不去计较。

    从沈阳去建州,单程不过七天。

    这几天,良臣表现的非常棒,用当世话来说,那就是十足的好汉。

    用成语来形容,就是谈笑风生。

第二百六十五章 后院失火() 
    身为司礼太监,宫外必有府邸,就是本珰自己不置办,宫里也会赐予。这是惯例,且一般是由皇帝本人赐给,以示恩宠。

    当然,宫里并非就司礼监的大珰们有能力在外面置宅,那些各监的掌印和有权势的太监同样可以做到。但是相较皇帝赐宅,自己买的总是少了光环。

    本质上,皇帝赐的不是宅子,而是权势。

    金忠的府邸离崇文门不远,宅子原是嘉靖年间一个归京御史置办的,后来辗转经了几道手不知怎的就叫宫里买了,最后被万历赐给了金忠。

    那时,金忠还不是秉笔太监,只是随堂太监,按资历是不予赐宅的,不过因为金忠对贵妃尊重,对皇帝言听计从,屡次在关键时候站在了皇帝一边,所以万历破例给他赐了宅。几个月后,又提他为秉笔太监。

    这些天,金忠一直忙着,几乎都不曾归家。原因是皇帝指名要他负责掌印太监陈矩的丧事。

    陈矩是在内直房端坐去世的,生前他已在香山慈感庵预先买了块地,并且叫家人建了个石塔。所以墓地这一块,倒不劳金忠太过操心。按陈矩生前遗言,金忠着人用立棺,像僧人一样安葬了陈矩。

    皇帝有感陈矩这些年的功劳,特意谕赐祭九坛,为金忠亲题“清忠”的祠额。非但如此,皇帝还令朝中在京文武都亲临吊唁,以致金忠府前送葬的官员多至堵塞道路,不可谓不哀至极顶。

    昨天陈矩下葬后,皇帝特意命内廷将陈矩的掌家常云升为乾清宫的管事,兼掌针工局印。又升陈矩的家臣文书官马鉴、师明、苗全为暖殿近侍。

    这些安排,司礼监的诸位秉笔都没意见,就连素来对陈矩有些意见的贵妃娘娘对此也没有反对。只是有件事,还是让司礼监的诸位大珰们颇有非议。

    这件事便是,陈矩生前给皇帝留了封信,这封信主要是自述一生,并请皇帝在他死后不要大办丧事外,就是保举自己名下太监、文书房的刘时敏为司礼监随堂太监。

    皇帝知道刘时敏,对其书法也很喜欢,所以看过陈矩的信后,没有跟任何人商量,就下诏将刘时敏提为司礼随堂太监。

    金忠和一干秉笔大珰知道此事后,都认为皇帝此举坏了规矩,因为刘时敏的资历不足,且太过年轻。

    刘时敏是万历二十九年入宫的,今年不过二十七岁。像他这种年纪,就算是内书房出来的翘楚,这会也顶多在各监任个少监,能得掌印已是百年一遇的奇才了。现在皇帝却因为陈矩而将刘时敏提为司礼随堂,放在外朝等同于将一个知县直接提为六部的侍郎,这肯定是坏规矩的。

    有些事,就是不患寡而患不均。皇帝提升陈矩的掌家常云等人,宫里没意见,因为他们资历到了,可刘时敏有什么资历?仅仅因为陈矩的保举就一下入了司礼监,这叫那些资历、本事都够的各监掌印们怎么看?

    就现如今那些权势显赫的镇守太监、矿监税使们,又有几个能为司礼随堂呢?

    规矩一坏,以后事情就不好做了。

    然而皇帝诏书已下,司礼监也不好同外朝一样封驳旨意,诸位大珰只能私底下对此事说上几句。不知不觉,这刘时敏倒成了司礼监乃至整个内廷的公敌。由此可见,有的时候,飞黄腾达并不是一件好事。

    那刘时敏知道自己被老祖宗保举为司礼随堂后,许也知道这事坏规矩,所以除了在陈府置丧,其它时候都是独自一人呆在文书房内,表现的很是低调。这多多少少让大珰们对他减了一点恶感。

    这几天,宫里和金忠走的比较近的太监们已经提前向金忠道贺了,人都懂看风向,皇帝指名要金忠负责陈矩的丧事,这说明什么,说明皇帝默认下一任掌印就是金忠。

    对此,金忠倒也看的淡,人前人后肯定要谦恭几句,说掌印人选乃皇爷钦定,未到最后,谁也不敢说人选就一定是谁。不过回到自己家中,仆人们还是能够感觉到主人的好心情的。

    为了避嫌,金忠已经对外打过招呼,这几天谁也不见。皇帝那里给了他三天假期,金忠准备好好歇一歇,毕竟他年纪也不小了,这几天陈矩的丧事无问大小都是他亲自处理,不可能没累着。

    但是有一人,金忠却还是见了。这人就是从关外回来的李永贞。

    李永贞连宫里都没回,直接奔的金忠家。

    将舒尔哈齐的状纸给金忠看后,李永贞又将这些日子魏良臣在关外的所作所为不分巨细都对金忠细讲了一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