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天下豪商-第10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因此能世代都在国子监书库充当吏员的家族都不简单,培养出的子弟在刻书这一行中,全是大行家。实际上,许多私人刻坊都有国子监书库吏员家族在后面撑着。

    “好,安排则个,”武好古说,“我见见他们,若是可用,便请过来……就在佳士得行里成立一个伎术房,把他们放在伎术房里面。”

    目前草创中的佳士得行的组织模式是这样的,最大一级是“行”(商行),商行由股东会掌握最高权力,行之下是“房”。

    诸房之首是大掌柜房,直接向商行股东会负责。账房则接受大掌柜房的指挥,但是必须每月向股东会进行报告并且提交账目,接受审查,有双重隶属的关系。而大掌柜房之下除了账房之外,还有人事房、唱卖房和商馆房。

    另外,还有计划建立画册房、印刻行和书画房。不过现在情况有变,武好古就琢磨着先成立一个伎术房,负责刻印(目前是刻印传单)和整理伎术书籍这两大业务。至于将来,伎术房还可以发展成为佳士得行的技术研发部门……

第172章 都料匠() 
北宋的手工业非常发达,能工巧匠自然不少,在雕版印刷这一行也不例外。【。aiyoushenm】

    不过,米友仁给武好古寻来的谢尚宾和魏四海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手艺人,因为他们的手艺并不好。雕版、制墨、印刷、装书……这些刻书行的手艺他们都会做,但是都不精通。如果真的要亲自动手,也就相当于学徒刚刚出师的水准。

    但是他们却是行内公认的“大匠”,或者叫“总匠”、“都料匠”。他们的工作不是亲自干活,而是指挥别的工匠和学徒干活。

    用后世的话来说,他们就是印刷行业的工程师。

    在宋朝,大部分手工行都有“都料匠”、“总匠”或“大匠”的存在。其中名留后世的就是开宝寺塔的建造者喻浩,因为欧阳修在自己的《归田录》中记录了此人,并称其为:用心之精盖如此。国朝以来,木工一人而已,至今木工皆以预都料为法。

    而那位正在编修《营造法式》的李诫,和武好古的老祖宗武宗元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都料匠。前者是建筑行业的总工程师,后者是负责室内装修(壁画)的工程师……

    这天下午,就在武好古刚刚从城西莲花庵墨娘子那里归来,并且带回几张铅笔素描的时候。米友仁已经带着个年纪轻轻的都料匠,候在佳士得行的书房(武好古的办公室)内了。

    “老师,你可回来了。”

    米友仁等得有些焦急,见到武好古进了门,连忙就开始介绍了。

    “这两位就是您要的人,这位是谢都料。”他先指着一位身穿青色儒袍,五官非常秀气,留着几缕修剪的非常整齐的胡须的青年说道,“他是刻书谢家的人,如今在国子监书库勾当。”

    “在下谢尚宾,见过武大官人。”

    米友仁介绍完毕,谢尚宾就是躬身一礼。

    “你是官匠?”武好古看着他问。

    “在下是和雇的民匠。”谢尚宾回答道。

    宋朝的手工业发展和之前的时代不同,民营手工业发展迅猛,而官营手工业相对滑坡——这滑坡不是和唐朝五代相比,而是和民营手工业的大发展相比。

    而民营手工业的崛起,就造成了官匠流失。优秀的工匠可以在坊间得到更高的报酬,也可以自己创业开设工坊,所以都不大愿意进入官营手工业充当官匠。

    另外提一下,在宋朝还有一种“兵匠”,就是拥有军籍的匠人,一般挂厢军军籍——宋朝的厢军其实不是真正的军队,而挂个军籍替朝廷做各种杂务的人员。类似于后世的警察、税务人员、消防队、国营企业员工等等之类。

    不过真有本事的人,也一样不会愿意去当个挂军籍的军匠。

    所以宋朝的官营手工业就出现了大量“和雇”民匠的情况,而一些民匠也喜欢这种“来去自由”的雇佣模式。他们可以在官营手工业中学到本事,然后再出去赚大钱。

    这种“和雇”的模式,在解决了官营手工业人手不足的问题的同时,也在提高民间手工业的技术水平。

    “老师,这位是魏都料,”米友仁这时又指着另外一位年长一些,做员外打扮,面目显得忠厚老实的男子说道,“他也是刻书世家出身,是刻书魏家的人。也是国子监和雇的民匠,转年就可以到我们佳士得行来了。”

    宋朝因为没有社会化的职业教育,所以职业世袭还是主流。师傅教徒弟,难免是要留一手的!爸爸教儿子,才会毫无保留。

    所以一门手艺不干上几代,别人是不会相信你有真本事的!

    “二位都料,坐下说话吧。”

    看到两人落座,武好古点点头,继续发问。

    “二位读过书吗?”

    “读过的。”看着挺老实的魏四海一笑,“干刻书行的,不读书可不行……实不相瞒,小底年少时还进过府学,考过一次发解试呢。”

    “进过府学?”武好古心说:书念得比自己(魂穿前)强啊!

    “怎么不读下去?”武好古又打听道。

    “大官人,开封府手艺行里都是这样的。”魏四海苦笑道,“一次发解试不过,就得去学本事了。”

    本朝工商地位高于前代,是允许参加科举考试的。不过工商户对于科举考试通常没有小地主那么执着,不大会没完没了考下去,通常一次不过发解试也就算了——这大概也和开封府这样的大城市生活成本高有关,若是在乡下当地主,有个两百亩,一年收个二十缗(相当于)的租,就能维持一户“士大夫地主”躬耕生活了。

    当然了,这也和以道德文章为取士标准的科举制度下的“低成本教育”有关。

    科举制度所带来的,不是高成本的精英教育,而是低成本的“普及教育”,读书的花费并不高。地主富农都可以承担,一次次科举落地对他们而言,不过是浪费点不值钱的时间罢了……

    而这种科举上升的模式对于数量庞大,生活成本比较低的中小地主家庭是最有利的。

    “那你也考过发解试?”武好古又问谢尚宾。

    “考过,”谢尚宾道,“不过小底没入过府学……所以学问比魏大哥还不如,但是各种门类的书,小底还是看过许多的。”

    刻书行的普通工匠可以不读书,哪怕不识字也没关系。但是刻书行的都料匠必须读过书,而且还必须读过各种杂书,不一定要精通,但必须能读通。因为送到他们手上的书稿不可能没有一点错漏,字迹也不一定清晰。所以刻书行的都料匠不仅要“审稿”,有时候还要抄书,所以都是有文化的。

    武好古点点头,顺手就在桌子上拿出两张李诫写的关于“石作”的书稿,分别递给了谢尚宾和魏四海。

    “看得懂吗?”武好古问二人道。

    “看得懂,”谢尚宾道,“是石作,也就是采石、垒石、石板、石刻等等……似乎是《元祐法式》里的内容。”

    武好古又看着魏四海,四海道:“小底手里这张不是《元祐法式》里面的,《元祐法式》的石作篇小底见过,和这篇不一样,没有恁般细致。”

    看来这魏四海负责过《元祐法式》的刻印。

    “还行啊。”武好古笑了笑,给自己的好学生米友仁打了个眼色。

    米友仁马上说道:“老师,两位都料在国子监是拿100缗的年例,和效用士差不多,我们佳士得要请他们,得加给三倍……”

    100缗加给三倍就是400缗!

    索价不低,但也不是狮子大开口。因为他们可是国子监出来的都料匠——身上背着金字招牌的!

    “加给三倍没问题,”武好古笑了笑,“不过得先试试本事。”

    说着话,他又拿起两张墨娘子的素描递给了谢尚宾和魏四海。

    “这是墨娘子……”

    “这画……是用甚东西画上去的?”

    两人拿过素描,看了一眼,都被惊呆了。

    他们当然知道佳士得行的大东家是画中第一人武好古,而且也去过丰乐楼看美人图——自从墨娘子和李师师的画像挂在了丰乐楼,丰乐楼都快变成旅游景点了,生意比平时好了一倍都不止。一楼的门床马道更是连个位子都等不着!

    可是两人现在看见了墨娘子的半身素描像,还是大感惊讶。

    仅仅是黑、白、灰三种颜色,再加上一堆线条,便将墨娘子刻画得栩栩如生。

    但是这份功力,就不负了“画中第一人”的称号了。

    “能刻出来吗?”武好古看着两人问。

    “刻不出来……”

    “小底也刻不出。”

    不意外。

    刻不出来是正常的,因为武好古在这两张素描上运用了光影素描法,可不容易印出来。

    “换两张吧。”武好古又给了两张素描,这是两张线条素描,不过还是用了一些明暗处理的手法。

    “头发不能这样,画得太细了,刻不出来,就是刻出来了,也印不好。”

    “鼻子这里也得改一改,都用线条就成。”

    武好古点点头,看来印刷技术改进的余地还是很大的。不过这事儿不着急,以后有的是时间,

    “行啊,明日你们再来,我给你们白描的图,你们拿去寻人雕版开印。”武好古说,“若是印得好,便给你们500缗的年例,行不行?”

    “行,大官人您等着看好吧。”

    “给某5日,保管把事情办妥。”

    这回两个都料匠都拍了胸脯,白描的图是不难刻的,年画和佛像都是这样的图。他们只要去寻了国子监里面最好的刻匠,花个十缗八缗就能把版子雕出来了,这活儿可比刻书容易多了。

    ……

    今天的阳光很明媚,也没什么风。

    接近年关时的开封城,寒意稍退,城市中心的街道上人头攒动,处处透着繁华的气息。

    武好古和米友仁一块儿出了佳士得的店门,沿途不时与人招呼。他们俩是向西而去的,肩膀上都背着用来速写的画板。

    两人沿着潘楼街一路来,在潘楼下面拐了个弯,寻到了一处出租牲口的店铺,租了两头毛驴,骑着向镇安坊而去。

    他们去镇安坊是找李师师的,墨娘子的素描有了,李师师可还没画呢。虽然武好古在几个月前就答应给她画上一纸,可是这承诺一直没有兑现。倒不是抽不出空闲,而是李师师不知怎的就勾搭上了端王殿下,成了“赵小乙”的专职模特儿……

第173章 算是朋友了() 
十二月的开封府,冬色怡人。

    气温虽然很低,但是因为没有风,也不潮湿,所以太阳照在身上就能感觉到几分暖意。

    如今的大宋帝国正处于最好的时代,不仅对西夏的战争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胜利,国内也算是风调雨顺,作为帝国首善之地的开封府,更是沉浸在一片繁华富庶之中。

    大概是受了大宋开国以来便极力推崇的重文轻武思想的影响,如今开封府的街头巷尾,酒楼茶肆之中,人们谈论的最热门的话题,却不是西线的大捷,而是围绕李师师、墨娘子、武好古和赵小乙这四个展开的一段佳话……

    才子佳人,风花雪月,才是这座温柔富裕之城的最爱。

    赵佶和王诜都在镇安坊的青衣楼上,一块儿听李师师唱曲儿。

    王诜这段时间非常低调,因为他是大宋驸马界的反面教材!

    再过不久,德国公主就要下嫁左卫将军潘意了。所以为了敲打潘意,让他好好对待德国公主,官家赵煦上个月还在朝堂上把王诜揪出来批斗了一番……

    现在还有传闻说,官家准备把他贬到天涯海角去和苏东坡作伴!

    这可真是吓死王驸马了,每次上朝都是战战兢兢,生怕官家金口一开,他就要去“亚龙湾看海”了。

    而赵佶还是非常够朋友的,并没有因为王诜走霉运而疏远他。不仅在哥哥面前给他求了情,而且今天退了朝还请王诜到镇安坊听李师师唱曲儿。

    一曲唱罢,师师躬身而退,屋子里面只剩下了赵佶和王诜。

    “驸马,我和官家求了情,不会把你贬太远的……”

    听了赵佶安慰人的话,王诜刚刚好看一些的脸色就垮下去了。

    还是要贬啊!

    只是不去和苏东坡作伴。

    看到老驸马沉默不语,赵佶拿出一个画卷,在老驸马面前展了开了。

    “你看这里如何?”

    老驸马扫了一眼,图上云山雾罩的,看着倒是挺有味道的,不过他哪有这个心情啊?

    “这是武好古的《云台山居图》。”赵佶说。“没想到他的山水画也有大家风范啊……写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