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天下豪商-第36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武好文当然不是没钱花了,他离开开封府的时候,武好古给了他五千缗,武诚之也给了五千缗,一共一万缗“零花钱”,足够他在京兆府这种地方挥霍了。

    不过他有钱并不等于他领导的蓝田县有钱——蓝田县地处关中平原,距离京兆府城很近,想当年也是个富庶繁华的所在。可是在西贼兴起之后,西北连年交兵,西去的丝绸之路又被切断,整个关中也就不免没落下来了。

    所以当武好文抵达蓝田县城的时候,他见到的是一个相当萧条的没落的城市。

    蓝田的县城其实是很大的,应该是始建于唐朝的,因为县城的格局是唐式的,城墙之内是十二个坊,也各有围墙分隔。不过城墙和围墙都不是砖石的,而是夯土所建,年久失修,非常破旧了。

    在县城的城墙上,武好文发现了多处破口,最大的破口甚至可以容纳马车出入。

    除了城墙破烂,城内的人口也很少。原本的县城大概可以容纳数万人,街道整齐,房舍林立。可是现在,大部分的坊内都空空荡荡,随处可见坍塌的房屋。只有县衙周遭的几个坊内,才有比较多的居民,县城之内的人口大约有几千人,商业萧条,别说晚上,到了下午街道上就没有什么行人了。

    不过整个蓝田县还是有点户口的,超过了八千户,口大约四万(指男丁),也不愧了畿县(京兆府是五京之一)的名号。

    可是八千户的大县之中,田册上的土地却只有区区四十余万亩,而且几乎都是贫瘠下田。而且也没什么工商业,能够收到的税赋很少,百姓也非常贫困。

    至于富户,大概就只有蓝田吕氏一门,凭借着庞大的家族和赫赫有名的《吕氏乡约》,还有大量的姻亲,还有吕氏家学,至少半个蓝田县就在吕氏家族的实际控制之中。

    对于远道而来的宰相女婿武好文,蓝田吕氏家族也显得非常冷淡,吕氏族长吕景山和吕家这一代的大学者吕义山,甚至没有出面迎接武好文,只是派了个吕家旁支(蓝田四吕的后人之外)的吕海山常驻县城,和武好文这样的县官交往。

    而武好古交给武好文的那一套“拉拢豪绅”云云的,蓝田吕家根本不敢兴趣。对于试行府兵什么的,吕家更是兴趣寥寥。

    反正蓝田吕家对于《保甲法》早就适应了,能在蓝田县当上都保正、保正的人物,也都是蓝田吕家认可的。何必再横生枝节搞劳什子府兵呢?对于蓝田吕家,府兵制又能带来什么样的利益?

第541章 奸党的崛起 九() 
    笔直而平整的官道,从蓝田县城的北门向西北方向延伸出去,从大片金黄色的麦田中穿过,直到五里开外一座房屋层层叠叠,围墙高大坚实的庄园。

    在精心修建和维护的官道上,一个穿着绿色官服的青年,正带着两个同样打扮的中年官员,还有几个胥吏模样的人,策马前行。后面还有一队赶着驴车的弓手衙役。

    官道两侧都是已经成熟的麦田,麦子的长势并不好,有些低矮稀疏,哪怕是不会种地的武好文,也能看出收成并不怎么好。有不少穿着短衣的农人在田中收割麦子,对于从官道上通过,往县城西北五里那座大庄子而去的官员,他们连看都懒得多看一眼。

    因为谁都知道,在蓝田这里,真正说了算的不是县城里面的县官,而是城西北五里头吕家庄园里面的吕家老爷们!

    每一位到蓝田县赴任的县官,都得老老实实带着礼物去拜访吕家的几位大官人……哪怕他是当朝宰相的女婿!

    当然了,韩忠彦要是亲自来了京兆府,蓝田吕家几位山字辈的家长还是要备上薄礼前去拜见的,但是武好文的确没有这样资格。不仅因为武好文官小蓝田吕家山字辈的老爷大多是蓝田四吕的后人,虽然没有人中进士,但是荫补的官身还是有的,官阶都比武好文大而且还因为武好文是洛学晚辈,关洛之学本就是相通的,所以吕家山字辈的老爷们都算是武好文在学问上的前辈。

    世上哪有大官拜小官,前辈拜晚辈的道理?

    而且凭借着《吕氏乡约》,蓝田吕家已经把半个蓝田县组织起来了,在君政官治之外别立了乡人自治之团体,在某种程度上把武好文这样的县官给架空了。

    没有吕家那几位的点头,武好文别说在蓝田试行府兵制,就算是平常的赋税徭役,都不可能完成的。

    武好文虽然是知县,但是他是孤身上任的,还能和半个县为敌不成?

    而有了吕家的配合,那武好文就能很顺利的把差事糊弄过去了……所以武好文今天只能硬着头皮来给吕家送礼请安,同时试着说服蓝田吕家的几位尊长支持试行府兵制。

    哦,不是说服,而是向蓝田吕家的尊长们请教这事儿该怎么糊弄过去,几位老师就教教晚辈吧!

    虽然吕海山对试行府兵表现得非常冷淡,不过武好文还是知道什么是欲擒故纵的。试行府兵可不仅仅是自己的通天梯,同样也是蓝田吕家再次闻达于天子的一个机会……

    就在武好文琢磨着吕家几位大儒的心思的时候,蓝田县的主簿凑到了他的身边,低声道:“县尊,吕家庄就快到了,在吕家庄内是不能骑马的。”

    武好文抬头一瞧,果然已经到了一处颇是宽阔的大门之外。大门敞开着,门口也没有守卫,冷冷清清的,也没有人出来迎接。在庄子门口立着不少拴马柱,还有一块“下马碑”,也不知道是谁立的?

    “本官也不能骑马?”武好文往庄内张望了一眼,发现里面的道路笔直宽敞,路边也没人摆摊开店。别说骑马,就是跑马也没问题啊。

    “不能啊,”那主簿苦笑着说,“蓝田吕家的规矩就是这样,若是李大府来了或许可以破例,但是我们区区的九品芝麻官……”

    武好文叹了口气,心想:怪不得老师宁愿在开封府办劳什子《文曲星旬报》也不愿意和自己一起来蓝田县做幕……蓝田的官都这样,幕僚就更别说了。

    不过官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啊!

    “好吧,”武好文微微一笑,“都下马吧,仲文兄。”

    从马背上下来后,武好文就唤了吕家在县城内的代表吕海山的字号。

    一个长得有点儿干瘪,看着还有点土气的三十来岁的中年书生已经从马背上翻了下来,走到了武好文跟前,行了一礼:“县尊,现在是家塾开讲的时候,宣德郎和井田先生正在讲课,所以不能出来迎接。”

    宣德郎是吕景山的阶官,吕景山的爸爸吕大防绍圣四年(1097年)去世的,吕景山照例丁忧三年,直到去年。之后吕景山也没有马上出来做官,而是在家乡继续讲学。

    井田先生则是指吕义山,吕义山是吕大钧的儿子,并没有入仕做官,而是一心钻进了父亲留下的学问里面。曾经在家乡试行井田制,因此得了一个“井田先生”的外号,叫着顺了口,在蓝田这边也就人人称呼他做井田先生了。

    “既然二位先生都在讲学,”武好文也是个知趣之人,明白吕海山的话是什么意思,便谦和地一笑,“那本官就去听讲吧……本官也是关洛之学的晚辈,正好可以向前辈高人请教井田制和府兵制。”

    ……

    “……如今世人所言的府兵制,其实是两种兵制,大致上以隋朝开皇十年为界限,之前乃是军府之兵,之后乃是兵民合一。军府之兵,起于西魏北周,虽然也是亦农亦兵,但却是兵民分离。从军之家,籍隶军府,世代服役。耕种之民,不服军役。隋皇灭陈之后,四海一统,天下升平,当用文治而抑武人,因而改革兵制,使府兵之家归于州县。因此开皇十年之后,府兵之制便从世兵变为了抽调民间富户从军……”

    当武好文抵达吕氏家塾的时候,家塾的大堂之内,果然有两位中年文士在给一群青年士子讲解府兵制。主讲的是个身形高大,留着长髯的文士,让武好文想到了自己的老师侯仲良。

    主讲的文士是吕义山,他似乎看见了武好文和吕海山走进课堂两人没有去打扰讲课的意思,而是寻了个角落端坐下来他稍稍顿了顿,冲来客轻轻点头,又继续开讲了。

    “而如今朝廷想要试行的又是何等样的府兵制呢?是军府世兵,还是兵民合一?欲军府世兵,就必须给授田土,以田土养兵,供给从厚。欲兵民合一,则必须抽调富户之丁,强使富人从军。此二者在如今之世,都有可行之法吗?”

    其实吕义山所说的前一种府兵就同界河骑士类似,因为是当骑兵,所以授田较多,达到了一户1500亩。不过这种府兵在人口总数估计超过一亿的北宋,是很难大面积推广的。

    而后一种,同样不可能实现,因为北宋的地主富农主要都读书考科举去了,谁肯从军当府兵?

    武好文知道那两个问题不是问自己的,而是要来教自己的自己一个后学,又是开封府城商民家庭出身,知道什么府兵啊?

    于是就很谦虚地起身说道:“这位可是井田先生?下官在开封府时,就常听恩师说起蓝田吕氏的‘乡约’和‘井田’,也曾听说井田先生对兵制颇有研究。所以今日便登门前来,还望先生不吝赐教。”

    这态度还是不错的……比他那个不知道天高地厚的哥哥可强多了。

    吕义山轻轻点头,显出了欣赏的表情。

    他和程颐、侯仲良一样,都是做学问的儒,不是考科举的儒,这样的儒是以学问安身立命的,而不是靠一篇文章换来荣华富贵。

    而吕家的学问并不是二程搞的那种“存天理、灭人欲”他们不是求大道的,而是研究制度伦理的。《吕氏乡约》、井田制和府兵制就是吕家的学问。吕家两代人研究了几十年,不比武好文这个才出茅庐的九品官儿精通?

    而且武好文的心思,吕家这几位又如何不明白?他只是想糊弄事儿,糊弄过去就可以升官了,至于府兵最后能不能成功,他才不想多问呢!可是蓝田吕家却不愿意配合武好文糊弄皇帝玩儿,要么就真的搞,要么趁早收场,省得害民不浅!

    吕义山微笑着开口,说道:“府兵之制,虽瓦解于唐,然后世未必没有复兴之时。五季后晋时就规定每税户七家共出一兵,军械自备。而我朝沿袭五季后周之遗制,在国朝初期就广设乡兵,如今在西北缘边各地所设之弓箭手,就属于乡兵。但是如今除了西北缘边弓箭手外,大部分乡兵徒具形式,并无战力。究其原因,便是有乡兵而无井田无乡约,有形而无神,因而是散沙一片。”

    乡约、井田、府兵……原来吕义山将这三者给穿起来了!

    “所以欲行府兵,先行井田,欲行井田,先立乡约。”吕义山摇着脑袋说,“乡约者,起于周礼,周礼曰:五家为比,十家为联,五人为伍,十人为联,四闾为族,八闾为联。使之相保、相受,刑罚庆赏相及、相共,以受邦职,以役国事,以相葬埋。昔战国春秋时,周礼未及崩尽,合闾之间仍为一体,贤士大夫余荫由在,因此各国可以大发乡兵,动辄数十万计,虽攻战不休,但不至于举国解体。而今欲行府兵,就必须先复古法,以乡约使贤士大夫治民,以井田使万民无有衣食之虑,而后才能形成比联,共担国事。”

第542章 奸党的崛起 十() 
    吕义山说得摇头晃脑,人看着又有点儿土,隔着老远武好文都闻到那么一丝酸味儿了,这整个就是一迂腐文人书呆子嘛。

    而且说得也不大像是人话儿,老陕西的口音加上什么周礼,什么井田。在武好文这个汴梁子看来,这个井田先生仿佛是刚刚被蓝田这里的土夫子从什么老坟里面挖出来的明器整个一出土文物啊!

    而他说的那些东西,武好文根本就不懂井田制和周礼他当然是知道的,他可是科举考出来的进士官儿,怎么可能不知道?不过他仅仅是在书上看到过这些东西,真正的井田什么样?周礼什么样?还有那个什么乡约是怎么回事儿?他一十九岁的开封府大都市天才少年怎么会知道?他上哪儿知道去?

    不过武好古要是在这里,却是能听懂吕义山说的是什么?武好古是大儒嘛!而且他还从马植、慕容忘忧那里了解了辽国汉人大族的组织模式,还从西门女大侠那里了解了大宋土豪劣绅的玩法。自然能明白吕义山的“乡约”、“井田”、“府兵”是一环扣一环的,绝不是什么过时的迂腐之论。

    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乡约”和“井田”而单搞府兵,那就是在糊弄人不过就是从乡下强征了一批无组织无信念无家产的三无壮丁,要让他们上战场成为精锐,就必须用周云清和慕容忘忧的办法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