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天下豪商-第7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放心吧。”潘孝庵笑道,“某家的父母死的早,十八姐打小就是和某一起的,某怎会亏待她?”

    他这话说的也不错,他们兄妹俩的确相依为命多年,感情是极好的。

    便是这一次他准备狠心拆散潘巧莲和武好古,也是为了让妹子嫁的更好!

    武好古一介画商,便是做到了画圣和商圣,又如何能和天下之主相比?

    况且,端王殿下也是一表人才,年纪还比潘巧莲小一岁呢。

    至于武好古,潘孝庵也不打算亏待——他和潘家族长潘孝严说好了,就在潘家将门里面挑一个才貌双全的姑娘,算是潘孝严的闺女,再由潘孝庵拿出价值十万缗的一座大宅做嫁妆,嫁给武好古。

    想来这样总能两全其美了吧?

    “一路走好。”

    还蒙在鼓里的武好古实在有点受不了这种分别之苦,一咬牙,便从潘巧莲手中接过包袱和宝剑,便大步走了出去。

    院子里面,身材高大的米友仁一身朴素装束,长剑在手,行囊在肩。看到武好古走来,拱了下手:“老师,都准备好了,可以出发了。”

    武好古随着米友仁往外走,郭京、刘无忌、张熙载、林万成、林冲和陆谦等人也跟着走了出去。在海州这里跟随武好古的花满楼并没有跟着一起离开,因为武好古在云台山上买了庄园,还托法起寺的静因大和尚购买土地,所以留他在海州办事儿。

    众人很快就到了大门口,马植、西门青和几个西门家的护卫,都已经到了,全是一人一骑,还带着兵器。

    和武好古等人一同北上的还有一个鲁智深,他要回趟五台山,向智真法师复了命,交待一番,再回开封府去做他的大相国寺僧判。

    几个潘家的仆童各自牵了匹马过来,米友仁翻身上马,动作潇洒。武好古则在一个潘家仆童的帮助下上了马。

    潘巧莲也一路送出了大门,“大郎,何时才能相见?”

    武好古思索了一下,对潘巧莲说:“冬天,等开封覆雪之日,你我便能再见了。”

第115章 黄河在咆哮(求收藏,求推荐)() 
说到黄河,人们必然会想到那条发源于高原,向东奔流入海的大河。那是华夏文明的母亲河,孕育了几千年的璀璨文明。

    然而,在如今的大宋,这个华夏文化的一个高峰时代中,黄河母亲和她的子孙,却是闹了几十年的变扭,在短短几十年中,在黄河下游发生了几次大规模的改道。整个河北东路的南部,因为黄河的大改道和决口,几成白地。

    如今济水之北,再无繁华景象!

    八月金秋,向来是丰收的季节,济水之南,漫野都是沉甸甸等待收割的麦穗,路上的车马行人也络绎不绝,仿佛在提醒武好古:这是古典中华最美好的时代之一。

    不过这个美好的时代,似乎只到济水为止。济水南北,就是两个世界了。

    武好古现在看到的,就是田地荒芜,人迹稀少。

    “怎会如此?济北田土怎就无人耕种呢?人都去哪儿了?”

    武好古骑着马,和马植、西门青并辔而行。看着眼前一片荒芜景色,他忍不住发问:“大宋不是人多地少,连养马的地方都没有吗?眼前好好的土地,怎就没人种呢?”

    西门青扭头看了眼武好古,突然嗤地一笑:“大郎,你还真是一心只学工笔画,两耳不闻黄河水啊。”

    “黄河水?”

    “老师,自仁宗朝以来,黄河边是水患不断,嘉祐元年、熙宁二年、熙宁四年、熙宁七年、元丰四年、元祐八年都发生大决口,大河改道,冲毁村镇田地无数。

    其中熙宁七年那次大水尤其厉害,黄河夺淮入海,差点把徐州城都冲毁了!”

    “哦,我想起来了,苏东坡那年就在徐州当知州。”武好古有点想起来了。

    他喃喃道:“没想到黄河为患至此,幸亏是在我朝,若是汉唐,只怕要激起大变了。”

    “哈哈,”马植却大笑道,“若是在汉唐,怎会恁般多的决口?”

    “怎么说?”武好古问。

    米友仁期期艾艾道:“其实,其实黄河恁般多的水患,大半都是人祸!”

    “人祸?”武好古问,“难不成是地方官贪渎,没有好生修筑河堤?”

    “若如此,倒也不会有那么多次决口和改道了。”马植说,“大河泥沙淤积,河道抬高,年长日久就无法流淌,改道本是无法避免的。只是数十年间几易其道,呵呵……”

    黄河下游在宋朝就是地上悬河了,若是宋朝有后世的工程能力,维持悬河也没甚不行的。

    可是那年头蒸汽机都没有,全靠肩挑手抬的,而且劳动力数量也不太多,怎么可能维持悬河?

    所以改道是正常的……可是几十年内就几易其道,而且水患连年,就不大正常了。

    “怎会如此?”武好古追问。

    “因为,因为,”米友仁支支吾吾,不肯说下去。

    “是因为黄河北流。”西门青替他答道,“黄河自己要向北而去,往辽国境内流淌。”

    黄河北流?

    武好古想了想,终于记起这回事儿了。

    黄河好像在真宗年间就改了回道,造成了若干中小规模的水灾,不过对宋朝的救灾能力而言也不是甚大事儿。可是由于这次改道却引出了一个耸人听闻的论调:黄河有可能北流入辽,而辽兵将会顺流而下直赴开封!

    这可真是太可怕了!契丹大兵沿着黄河,飞流直下,大宋可就要亡国了。

    而这一论调,逐渐就成为了士大夫的公论,到了仁宗朝的时候,仁宗皇帝和在朝诸公终于忍受不了黄河继续改道向北的可能性了。于是想要人定胜天,不惜一切代价让黄河东流。

    结果黄河东流工程刚刚开始就立竿见影发生水灾,到嘉祐元年终于发生了大决口,决口之后黄河在开德府境内就一分为二,一路向东,一路向北。

    不过这事儿还没完!

    到王安石掌权的熙宁年间,在王安石的领导下,大宋朝廷继续折腾黄河,堵塞了“两条黄河”中北流的一条。结果熙宁二年、四年两次大决口。

    然后没有办法,王安石决定恢复二股河原状,好像还有人发明了一个清淤泥的东西名叫什么铁龙爪的,以防止河沙淤积,不过肯定是没有用的。没过多久,宋廷再次脑抽,又开大工堵北流黄河,想让黄河回到故道,再用铁龙爪疏浚河道。

    结果熙宁七年又决口,还闹大发了,黄河夺淮入海,淹了四十五个县,冲毁田亩三十万顷!

    到了元丰年间,大宋王朝仍然相信人定胜天,继续折腾大河,结果继续决口,弄得宋神宗都灰了心,放弃了治河伟业。

    不过到了元祐年间,宋朝又开始折腾,继续想用水利工程迫使黄河东流。

    结果不用说了,元祐八年黄河北流决堤,又是一通大水。不过宋朝君臣却因此决定堵塞北流河,迫使黄河东流。元祐九年,也就是四年之前,黄河再次决口改道,再次一路向北,流入了宋辽界河(后来的海河)。

    马植瞧着眼前这一片荒芜景色,忍不住感慨道:“几十年水患人祸,归根结底都是因为恐辽而起,可是这辽国又有甚好惧的?还当他们是百年前恁般悍勇吗?其实辽国可以沿河南下,大宋又为何不能沿着黄河北上呢?

    若在丰水之际进兵,数十万大军都能乘舟北上,军粮辎重也可以水运,不知能省多少力气?而且界河之北,也多有大河可以行船。如今需要为黄河北流担心的,其实是契丹人啊!”

    武好古沉默了!

    其实魂穿重生以来,武好古就不止一次发觉宋人对北方辽国的恐惧已经入了骨髓。

    而这种恐惧,其实也是一种仇恨,一种难以安枕的焦虑。

    要彻底治愈这种恐惧和焦虑,靠一次又一次折腾黄河是不行的,只有复燕灭辽!

    若是契丹强盛,宋朝也只能折腾黄河,空耗无数钱财,还淹死了不少无辜百姓。

    可契丹一朝衰弱,北伐燕云,恢复汉家故土,恐怕就是大宋举国的意志了。

    而这个国家意志,是武好古一个人可以改变的吗?

    “只怕会一贼灭,一贼又起。而且新贼尤自强过旧贼……”

    武好古坐在马上,举目向远处北方眺望……

    而今只是河北疲敝,整个大宋的其他地方还是不错的。可一旦北朝实现了新旧更替,新生的野蛮政权,是腐朽安逸的大宋根本无力抵抗的。

    到那时候,华夏文明可就要进入一个大大的倒退时期了。

    而自己和潘巧莲,不知道会在何处?

    想到这里,武好古用力吐出一口浊气。

    他双腿一夹,催马紧走两步,“马二哥,小乙哥,天色不早,这荒郊野外的,还是再快一些,免得天黑之后在野地露宿,要是再遇上贼寇,可就糟糕了。”

    “嗯,前面就是沧州地界。”西门青说,“在故黄河岸边,有个大庄子,是吾家世交柴员外家的产业。今晚,便可在柴家过夜。”

第116章 不知西门是姐姐(求收藏,求推荐)() 
柴员外,也叫柴大官人的,并不是《水浒传》里面那个后周苗裔的小旋风柴进。

    在真实的历史上,后周皇帝柴荣没有公开的子孙传到北宋末年,他的四个儿子中的三个都在宋朝初年“不知其所终”了。曾经当过几天皇帝的柴宗训则被贬居房州,在宋太祖开宝六年三月离奇去世,享年二十四岁,也没有留下一儿半女。

    因此柴荣一系,早就绝嗣了。小旋风柴进,还有杨家将里面的柴郡主,都是不存在的。

    也有一些野史记载了柴荣的一子在赵匡胤的默许下被潘巧莲的老祖宗潘美抱养,后来改姓了潘。也不知道和潘孝庵、潘巧莲有没有血缘关系?

    不过现在居住河北沧州的这一门柴氏,倒是和柴荣有点血缘关系。他们和柴荣都是北周骠骑大将军柴烈(就是柴绍的祖父)的后裔,自唐末迁居沧州,至今有两百多年了。

    两百多年的繁衍,使得这一门柴氏人丁兴旺,成了沧州无棣县的大族,称无棣柴氏。

    而无棣柴氏和武好古在洛阳白波的宗亲们一样,也是一家义门,也称沧州义门柴。

    武好古是在当日黄昏时,才和西门青等人一起抵达的。到了地方,他才发现无棣柴氏原是聚族而居的,整个柴家庄好似是个城堡,围墙之内有数百个小院,每个院子里面住着的都是柴家人。

    “这位小哥,在下是阳谷西门家的西门青,是柴国栋柴都保正的朋友。”

    柴家庄门外有柴姓的保丁站岗,挡住了武好古一行的去路,西门青则取出了早就备好的拜帖,双手奉给了其中一个浓眉大眼的青年保丁。

    那保丁拿过拜帖看了看,又叫西门青稍等,便一溜烟跑去通报了。

    “小乙,沧州一带是不是常有盗贼出末?”武好古翻身从马上下来,到了西门青身旁,望着柴家大院高大围墙和犹如城门楼似的正门,问西门青道。

    西门青点了点头,低声说:“沧州本是富庶之地,可惜数十年来累受水患,十室去了五六,还有些不肖之徒趁灾做乱,落草当了贼人。

    为了防贼,同时也为了在水患中保命,沧州的大族,大多聚起宗族,还修了这等堡坞居住。柴家在沧州也是一等一的大族,自然如此。”

    “原来如此,”武好古点了点头,又问了一句,“官府也不管他们?”

    “官府管谁?”西门青有点不明白武好古的问题。

    “管柴家呀,”武好古说,“聚族筑堡,还有族兵,还持着利器,这个……”

    “大郎,你在说甚?”西门青瞪着大眼睛,有些奇怪的瞅着武好古,“官府要管也是管水患抓强盗,怎么会管好好的柴家?

    你方才没听见我管柴员外叫柴都保正吗?那柴员外可是都保正,柴进的几百丁壮,都是保丁,保丁自然有兵器,官府还要定期校阅呢!”

    武好古这时才记起来,宋朝有一个后世没有的“巡社制度”,就是一种地主土豪掌握的民间武装组织,又称弓箭社或忠义社。

    而在王安石推行的新政中,又实行保甲法,将相当部分的弓箭社、忠义社变成了保甲武装。也就是朝廷合法的地方武装力量了!

    之前武好古在虞城遇到的张都保就是一个都保正,手下也有好几百保丁。

    不过和张都保正向比,柴都保正的实力肯定更强。

    因为柴家是聚族而居的义门,几百保丁都是一族,容易团结。而且西门青还告诉武好古,柴家义门世世代代都走习武务农的路子。

    习武是为了考武举得官身,务农则是柴家一族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