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挽明-第18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黄立极有些怀疑的问道:“陛下,这商业公司难道是指之前海商会议上成立的那几家公司吗?这些人原本就是海上盗寇出身,现在既然已经招安,朝廷就应该把岛上的民众移回大陆,削减他们的实力,防止他们做大才对。怎么能再把开垦移民的权力交给他们?”

    朱由检微微颔首:“黄先生的说法,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的话,还是有道理的。

    比如没有其他人在觊觎台湾,又或者这些已经在台湾的移民心甘情愿的想要返回大陆。

    否则我们的做法,要么会让台湾落入他人之手,要么不过是让台湾的移民失去了对朝廷的效忠之心,完全成了奸徒的拥护者。

    更何况就算朝廷不出面组织移民台湾,郑芝龙他们难道会没有把台湾当成退路的想法?如果让郑芝龙他们自己组织移民,今后台湾之民究竟是听郑家的还是听从朝廷的?”

    朱由检的话让几位阁臣有些无言以对,和其他几位同僚用眼神交流过后,黄立极的态度稍稍软化了些说道:“那么陛下的意思就是,用其他公司来分散十八芝对台湾的控制吗?”

    朱由检点了点头回答道:“不错,既然要把台湾纳入大明的治下,就不能只让八闽之人移民台湾,否则台湾就真的如黄先生所言,成了国中之国了。

    辽东失土之民、山东无地之民、东南各省之流民,皆可移往台湾。一来可减少大陆上的流民,二来也能利用他们开发台湾。

    而想要主持管理这么庞大的移民计划,台湾不设府衙显然是不成的。”

    几位阁臣之中,只有张瑞图是福建晋江人,而徐光启、施鳯来是云间和浙江人,黄立极是北直隶元城人,郭允厚是山东曹州人。

    到了天启时代,各地土地兼并已经非常严重了。江南地区工商业发达,失去土地的农民还能进入各种手工作坊或是贸易行打工。

    扬州以北地区,离开了大运河一线,失去了土地的农民根本无以为生,不是自卖于豪族作为奴仆,就是成为流民盗寇。

    而努尔哈赤起兵反明之后,辽东百万之民逃回关内,又变成了同北直隶、山东地区民众争夺土地的局面。

    北直隶、山东地区的缙绅乐于从难民中挑选精壮作为自己的僮仆,但是不会欢迎辽东士绅在当地置产推高田地价格,并和自己分享管理乡里的权力。

    辽民入关的直观效果,就是普遍降低了北方奴仆的卖身价格,抬高了交通方便地区的土地价格及生活用品的价格。

    土地价格的抬高虽然有利于北方的自耕农,但是其他方面受影响最为深刻的却是北方普通的百姓。

    也因此北直隶、山东地区的民众,同朝廷安置的入关辽民常常发生纠纷,甚至于歧视这些难民。当然各地官府的无所作为,也要对这种纠纷的频频发生,负上很大的责任。

    这种地域之间的攻击,更糟糕的后果就是,原本忠诚于大明的辽东民众,开始对大明离心离德,不少辽民再次出关。

    对于崇祯提出的,迁徙沿海地带的流民及辽东难民前往台湾开垦,大部分阁臣都是持赞同意见的。

    特别是黄立极同郭允厚两人,北直隶、山东地区是直接接收辽东难民的地区,能够减轻家乡的负担,移走一部分辽东难民,对他们来说是造福家乡的善政。

    确认了委托商业公司移民开拓台湾的政策,及设立台湾府的衙门编制之后,对于首任台湾知府的人选,各位阁臣都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经过一番讨论后,黄立极、施鳯来力主的礼部祠祭员外郎蔡懋德,同崇祯提出的福建福清县知县周堪赓成了势均力敌的人选。

    蔡懋德:万历四十七年进士,昆山人,34岁,做过地方官也当过京官,履历较为丰富。

    周堪赓:天启五年进士,湖南宁乡平冈人,27岁,出任县令不足两年。

    如果不是崇祯的支持,周堪赓根本不能出现在台湾知府的候选名单上。

    黄立极等阁臣的主张是,台湾府制度草创,且台湾地位特殊,独立地位很强,应当选择一个老成之人担当知府,免得朝廷失去对台湾府的控制。

    而崇祯则认为,正因为台湾府处于草创期间,且和中央交流不便,所以才需要一名年轻而不墨守成规的官员去主持,如果事事都要请示朝廷,那么一锅热饭也要变成馊饭了。

    在以往,黄立极等阁臣一向都嫌皇帝抓权过于厉害,不给地方文官的发挥空间。

    但是今日,他们却一反常态,死活认为没有朝廷的同意,地方自行其是,就是祸乱之源。

    朱由检心里不由哀叹着,果然是屁股换了,脑袋也就换了吗。他并不想第一次开会,就强迫内阁接受自己的主张,因为这会让内阁的成员们感觉,他提出的内阁负责制不过是个幌子而已。

    朱由检最后不得不让步道:“不如这样,这位蔡懋德既然是礼部祠祭员外郎,那么不如现在就召他来见见。诸位先生和朕一起询问询问,看看他究竟适合不适合担任台湾知府,诸位先生以为如何?”

    黄立极看了看左右同僚的表情之后,便回答道:“也好,蔡懋德究竟有没有能力坐镇海外,我等当面询问考量一番,也是合情合理之举…” 

第279章 考较() 
蔡懋德从小追随父母持佛戒,由于律身刻苦如同苦行头陀,因此看上去身材单薄文弱。

    朱由检看着面前这个枯瘦如同竹竿的官员,心里顿时就有些不喜,毕竟这个时代出海及移民都是一件有风险的事,如果身体素质不佳,那么很容易就会被自然环境所淘汰。

    见到蔡懋德的第一面,朱由检已经打消了让他去台湾的念头。几名阁臣接连考较蔡懋德,关于治理地方或是移民屯田的问题,蔡懋德倒是对答如流,这让几位阁臣都连连点头认可。

    唯有崇祯一直迟迟没有出声,最后在几位阁臣的示意下,他不得不勉强提出了一个问题,“这台湾岛从前被海上盗匪和岛上土著所占据,一向不知王法。如今我大明既然要对台湾纳土归疆,则岛上的土人及盗匪,你觉得应当如何处置呢?”

    蔡懋德虽然知道皇帝和内阁召见自己,询问开拓治理台湾的事宜,有可能是想要安排他去台湾任官。

    大明南北相隔万里,东西也横跨数千里,在如此广大的区域内,各个地方的自然条件自然相差甚远。

    对于到地方任职,大明的官员们也总结出上中下三等地方官员的职缺。

    这上等的官缺自然是江南繁华之地,中等的则是不在边境的中原、两湖地区,下等的就是九边及云贵川等地。

    像海南岛虽然从两宋就开始开发,地理环境也比云贵及九边地区好的多,但就因为和大陆隔了一道海峡,就被视为比云贵川还差上一等的海外蛮夷之土。

    大家都不乐意去海南岛任职的结果,就是一旦进了海南岛的官员,之后就很难再被调回大陆。因为缺乏接替的人手,只能一直干下去。

    如今这台湾岛离开大陆更远,要是被调任台湾,想要再离开,恐怕也就更为艰难了。而且台湾的开发程度远不及海南,一切都要靠自己从头进行开发,考虑到那些数千年没有开发过的原始森林,这无疑是一个艰巨的工作。

    然而明明知道这一切的蔡懋德,却始终表现的很心平气和,抱着有问必答的态度,没有表现出丝毫畏难的神情。

    听了崇祯的这个问题之后,他自是稍微思考了片刻,便说道:“臣以为,对待岛上的土人和对待岛上的盗匪,态度应当是不同的。

    岛人向来不知朝廷,应当予以招抚优待,并效仿云贵之地设置土官管理,然后在岛上开办书院进行教化,使之成为我大明之民,岛人既然成为了大明之民,则台湾自然也就成了大明之土。

    而对于岛上的盗匪,臣以为:盗之起皆由民穷,平息匪盗,当使穷民有饭吃耳。

    而台湾孤悬于海外之地,岛上之盗匪大多来自于我中国沿海之穷民。如果我中国沿海穷民有口饭吃,他们又怎么会冒着风险下海为盗呢?

    臣以为,若要平息岛上的匪盗,必然就要先整顿沿海各地的吏治,只有吏治清白了,沿海的百姓才能有饭吃,沿海穷民的数量才会减少。

    而穷民减少了,下海为盗匪的人数才能减少,加入盗匪的人少去了,台湾的匪盗团伙自然也就不成气候了。

    是以爱民先察吏,察吏莫先臣自察,愿正己率属,俾民不为盗。而臣无可见之功,不愿杀害百姓,以成一己之名…”

    让蔡懋德退下之后,黄立极就满怀期待的向崇祯询问,对于任命蔡懋德为台湾知府的看法。

    朱由检没有直接说出他对蔡懋德的看法,而是说道:“朕这些日子来,都在查看各省督抚,及地方知府、知县的履历。

    这新上任的延绥巡抚岳和声善于文事,曾经在地方上建中天书院、摄城书院,对教育之事可谓精通。让这的人才去出任边地巡抚,不是骥服盐车吗?

    延绥是边镇,也是贫瘠之地,那里需要的是能够安民抚军的治政之才,而不是谈论风花雪月的才子。

    朕以为当调岳和声为南京礼部侍郎,推动南直隶、及长江以南诸省的学校教育才是,而不是把他放着边镇巡抚的任上熬资历。”

    徐光启、张瑞图同这位岳和声倒是相熟,知道这位老友身体本就不好,现在再去西北苦寒之地,恐怕更是日子难熬了。

    南京礼部侍郎虽然并无什么权力,但是繁华的金陵城却正合这位老友的胃口,相比起西北的风沙,秦淮河上的风月更能让这位才子文思如涌吧。

    徐光启、张瑞图纷纷赞同崇祯把岳和声调任南京的提议,黄立极等人自然也就没有什么反对的想法了。

    不过大家都知道,崇祯调走岳和声肯定不是无的放矢,果然随后崇祯便建议让蔡懋德接任延绥巡抚的职务。

    黄立极等人自然不便反对,一个他们刚刚夸过的人才,被崇祯提议重用。

    而蔡懋德成为了延绥巡抚之后,周堪赓自然也就顺理成章的成为了台湾知府。

    解决了台湾知府任官人选的问题,朱由检终于轻松了一些,他随即便提到了关于之前,他要求内阁讨论的军属、烈属优待法令的事。

    对于这一点,黄立极对着张瑞图轻轻点了点头,张瑞图便向着皇帝说道:“对陛下提出的法令,内阁以为:任何人不得将军属、烈属变卖为奴仆,有违者以逼良为贱论处,这条没有问题。

    凡是法令颁发之前,已经被发卖为奴的军属、烈属,即刻起自动获得良民身份,任何人不得以身契要挟其继续为奴。

    陛下,这条似乎有些不妥。这军户发卖妻子、儿女以赔偿军屯粮,非是自陛下登基始。

    我大明有百万军户,这卖妻卖女的不知有几万人,陛下一言而释放了他们,那么买下他们的主家岂不是将要把怨愤发泄到陛下头上?

    而且,大部分蓄养大量奴仆的主家,都是地方豪绅。就算是陛下颁发了这个法令,地方官府也未必敢对这些地方豪绅执行律法啊。”

    朱由检听到这里,不由皱了皱眉头,插嘴说道:“现在执行不了,不代表今后也执行不了。地方豪绅如果连国法都不放在眼里了,难道还需要朕再去迁就他们吗?至于军户因为签收而要赔偿军屯粮的问题,朕自会和兵部、五军都督府进行交涉。”

    看着朱由检毫不妥协的模样,黄立极对着张瑞图轻轻摇了摇头,张瑞图立刻继续说了下去。

    “陛下要求,军士和地方百姓发生冲突,地方官员无权干涉,必须交由军队的军事法庭做出处置,内阁也觉得有问题。

    一是现在军中并无军事法庭这个衙门,二是地方官是百姓的父母官,现在如果军士和百姓冲突,却无法进行审讯,岂不是弱了朝廷命官的威严。

    三是如此放纵军士,今后让地方官应当如何处理地方和军队之间的关系?而军士是否会因此有恃无恐,荼毒地方百姓呢?”

    朱由检立刻打断了张瑞图的话语说道:“首先,军队和百姓是一体的,每一个军士都来自百姓的家中,他们退役之后也将恢复百姓的身份,两者是一体两面。

    因此任何蓄意挑起军队和百姓对立的官员或是其他人,都要从重进行处罚。军队需要百姓缴纳的赋税,才能获得粮饷和武器装备。而百姓需要军队的保护,才能安居乐业,从事生产。

    诸位先生,辽东之地失陷后,那些辽民被建奴肆意奴役砍杀,难道这比朕让他们缴纳赋税仁慈吗?

    这个世界上哪有什么岁月静好,那都是有人替你们负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