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赵承东恍惚了一下,才按捺住有些激动的心情对着崇祯抱拳行礼说道:“臣遵旨。”
当这些人离去之后,武英殿的会议室内终于冷清了下来。王承恩离去之后,跟在崇祯身边的便只有吕琦一人了。
朱由检沉默了一阵之后,突然向角落里的吕琦问道:“各省的士绅都到齐了么?”
吕琦立刻从角落中上前了一步,对着崇祯回道:“除了云南和贵州两地的士绅,其他各省的士绅已经抵达京城了,臣已经把他们全部安顿在了会同馆。至于剩下的两省士绅,大约3日后也能抵达京城了。”
“这些士绅都是按照朕的要求挑选的吗?他们抵达京城之后,都在讨论些什么?”手头上的事务告一段落之后,朱由检终于想起了这个被他召集起来的各省士绅会议了。
对于崇祯关心的问题,吕琦倒是老老实实的汇报了起来。虽说各省都有士绅上京,但是大明士绅的力量从来不是均衡的。
江南六府、福建、江西、山东、河南、山西,以上这六处地方因为科甲进士不断,因此士绅的力量最为雄厚,其他各省的士绅科名则比较散乱,基本不成什么气候,只能仰以上几地士绅的鼻息。
不过因为有施鳯来等亲近于崇祯的福建籍官员在京,加上此前招安郑芝龙过程中,福建沿海港口也被朝廷派员直接进行了管辖,因此上京的福建士绅基本上还是属于支持崇祯的开海派居多。
河南、陕西、山西都处于朝廷的彻底管制之下,这挑选出来的士绅,自然不会是喜欢同朝廷政策作对的人选。
山东和北直隶都算是广义上的京畿地区,一向受朝廷政治风向的影响较大。也就是典型的,朝中谁当权,他们就支持谁。
因此真正让崇祯有些担心的,不过是江南、江西、湖广几个地方的士绅,会借着这次会议跳出来搞事而已。
不过有鉴于担心这种最坏局面的出现,崇祯对于士绅挑选的资格上做了点手脚。他要求各地推荐士绅人选时,家中田地不得少于100亩,五年内没有任何偷逃国税的行为,身家清白没有正在进行的诉讼。朝廷特别指定的人选,可以跳过以上条件。
崇祯甚至还在命令中特别注明道,朝廷将会对每一名士绅代表的资产和其他资格进行核查,一旦有所发现当即取消代表的资格,还要对推荐者进行审查,以查明是否接受了当选代表士绅的贿赂。
因为皇帝的额外要求,使得各地士绅代表的推荐进行的比较缓慢,很多大地主都打消了利用这个机会,弄个代表的身份上京见见皇帝。
倒是那些田产刚刚超过100亩的小地主,或是一些开始衰败下来的士绅家族,获得了大多数士绅代表的资格。
本次全国士绅大会有两个主题,一个是关于奴婢制度的废存;二是关于推动12个工业城市计划,各地士绅应当如何配合的问题。
关于河南士绅抵制朝廷政策,使得河南出现民乱的问题,也将会在这次会议上作出一个了结,确认今后再有地方士绅抵制朝廷颁发的政策,应当如何进行处罚和处理。
对于本次会议的两个主题,已经到了京城的士绅们在私下会面时,已经明显的表露出了几种主流态度。
对于奴婢制度的废除,禁止对奴婢动用私刑,解放奴婢作为良人的主张,除了北直隶、河南部分士绅代表外,其他各省士绅代表都反对废除奴婢制度,不过有些士绅代表认同改善奴婢目前的处境,禁止主家对奴仆进行虐待。
而对于推动建立12个工业城市,北方士绅代表大多表示支持,而南方士绅代表则反对和犹豫观望的各占一半。
至于朝廷对挑起民乱的河南士绅的处置,不论南北各省的士绅代表,都没有明确表明自己的态度,大家都在观望。
听完了吕琦汇报的情况,朱由检沉默的思考了许久,才开口说道:“士绅大会就定在七天后正式召开,这几天你继续派人同各省士绅代表接触。朕希望,到了开会的时候,每个省都最起码有一个自己人。”
吕琦迅速的答应了一声,两人的谈话刚停顿下来,便听到王承恩的脚步声在房外响了起来。崇祯作了一个手势,吕琦便退回到角落安静的站了回去。
随着王承恩的返回,茅元仪、孙元化也拿着一叠文件前来向崇祯进行汇报了。
茅元仪是代表总参谋部向皇帝提交一个月后的行军演习计划,还有本年度的征兵计划。
朱由检略略翻了翻呈报上来的计划书,便对着茅元仪询问道:“加上今年的征兵计划,京畿都督府名下的军队总共达到多少人了?”
茅元仪顺口回道:“如果不算宫内的御前亲军,今年六月之后,新军1万3千8百,京营辖下的其余马步军大约为2万9千人,总数可达4万2千人。”
朱由检思考了片刻便说道:“此次行军演习表现最糟糕的营,就调任上海作为地方守备部队。
另外,一些年纪偏大,又无法接受新战术的军官,同样调往江南地区,转任警职,负责当地治安。调任警职的军官等同于退役,没有朝廷的征召令,便不需再履行军职。”
茅元仪稍稍抬头撇了一眼崇祯的神情,才小心的回道:“臣一会便向孙总长汇报此事。”
朱由检对着他点了点头,便认可了他递交上来的其他文件。批阅万茅元仪送来的文件,朱由检才对着孙元化问道:“孙总监今日有什么事要向朕汇报的。”
孙元化马上回道:“臣拟定了几个名字,用以给各口径的大炮冠名,因此想要请陛下审阅。”
朱由检低头翻开孙元化递过来的文件,看到3斤*炮被取名为宣威将军,顿时大为鄙夷。这火炮又不是火腿,动不动就取个将军的名字,也太俗气了些。
他扫了一眼文件的内容,便抬头对着孙元化说道:“一件武器取什么什么将军,也未免太看低我大明的军职了。
我看还是换一换比较好,大炮的名字还是简单一些。比如*炮按照口径的大小就叫真理1、2、3型;至于加农炮么,就用正义1、2、3型好了…”
第467章 李昌时()
穿着一件杂花青袍公服的李昌时随着郭允厚进入文华殿的院子时,他便感受到了路上相遇官员的注视。
显然像他这样品阶且又不是言官的官员,以往很少会被皇帝所召见,因此这些官员看到他跟在郭允厚身后,向着文华殿一路直行,都不觉有些意外。
低着头看着郭允厚脚后跟平静的行走的李昌时,对于这些官员的目光仿佛毫无感知,但是他行走间有些僵硬的步伐,却泄露了他现在的内心显然并不是看起来那么平静。
李昌时是通州人,祖上是永乐年间从江西迁移到北京的,不久之后李家一位先祖便入了公门,李家也成为了世袭吏员的家族。
大明朝的吏员,是朝廷同百姓之间最为直接的联系,朝廷颁发的各种政策都需要他们去一一执行,因此在普通百姓眼中,这些同他们经常接触的吏员便代表着朝廷,而哪些高高在上难以接触的官员,他们平日里只同士绅阶层打交道,反而很少被百姓所关注。
正因为吏员所处的微妙地位,和百姓的普遍认知,使得这些吏员们可以随意歪曲朝廷的政策,从而从百姓身上榨取利益。而他们自己则借着对于朝廷政策的熟悉,替自家或是亲友免去各种应尽的义务。
不过大明朝的吏员虽然有着这些好处,但是在明初时,只要稍有资产的人家都不愿意让家人担任吏员,因为吏员的地位实在是太低。在洪武帝的规定下,吏员的地位同娼优相等,担任吏员的人,连参与科举的资格都没有。
也就是说一旦某人入了吏途,除非有人帮助,否则基本就无法凭借自己的能力脱身。是以吏又被称之为吏役。
明初的吏员来源,主要是官府佥充、罚充,由官府挑选五丁以上的人家,腿脚强健又会读书写字,且为务农之家的人员充任,或是举人、生员因为犯错而被罚。前者大约就要干上一辈子,而后者则还有机会脱离吏途。
到了现在,则吏员大多出自告纳和官员点选,且大多数只有一个吏员的名分,并没有实际职务。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奇特的状况,完全是在于,吏员虽然地位低下,但是他可以免去其他劳役。
乡间有产之家,如果出不了一名读书人,便会退而求其次,花钱买上一个吏员的身份,以保住家产。当然吏员之间也是要区分高下的,驿站的吏员最下,其次则为州县,至于李昌时曾经担任的六部吏员,则属于高级吏员,隐形的权力比之偏远之地的州县县令并不差上多少。
但是这种隐形的权力并不是可以拿出来炫耀的东西,而他们的身份也决定了,现在的职位差不多便已经算是到头了,他们干的好未必有奖赏,但是干坏了一件事到有可能失去现在的职位。
这种多做多错,不做不错的奖懒罚勤规则,自然是培养不出什么好人出来的。李昌时能够在担任吏员的期间,只收些陋规而没有大肆贪污库房内的物资,便已经从一干坏事的通州库房官吏中脱颖而出了。
当然对于李昌时这种出身公门世家的吏员来说,库房其他同僚那种明目张胆的贪污侵占库房物资手段,他实在是看不上眼。对于家学渊博的他来说,这种捞钱的手段不仅风险太大,技术含量太低,而且所得大部分都要贡献给上司,要是遇到户部查库,又要被抛出来顶罪,实在是太不划算。
李家历代担任户部管库的一名吏员,在如何利用库房物资获取利益的手段上,早就形成了一整套隐秘而有效的手段。因此李昌时才能坦然的应对户部的查账,而库房内也没有短缺数目。
但是他没想到的是,他居然因此获得了皇帝点名嘉奖,从一名吏员提拔成了一位户部六品主事。李昌时的家族多年担任吏员,就连户部库吏也担任了快有4代人了。可以说家资极为丰厚,如果不是顾及到自家的身份,他家能够买下的田产绝不会逊色于通州寥寥几名最大的地主。
现年38岁的李昌时,正处于人生最为精力旺盛的时节。他平日里并无其他爱好,只是喜欢研究些数学问题。这也是因为,李家祖上制定了严苛的家规,不许自家子弟沾染赌、嫖之类的恶习,但是可以把学习数学作为个人爱好。
李家祖上担任吏员时亲眼看到过,不少大户人家的子弟,都是先被同僚引诱染上了这等恶习之后,便开始步入圈套,最终弄得家门衰败。而同僚好于此道者,也同样没什么好下场,因此便给家人留下了这条家规。
而至于把数学当做个人爱好,则是因为作为一名吏员不能不掌握数学,否则自己管理的账目钱粮一旦出现了漏洞,便是破家之祸。
如果不出什么意外,李昌时大约将会作为一名做事中规中矩的吏员,同自己的父辈一样安安稳稳的度过自己的人生,如果没有后金入关的意外发生的话。
不过崇祯元年的户部通州库房案件,打破了他平静的生活,让他从一个平庸生活中陡然跳了出来。
在过往的生活中,李昌时觉得自己是一个很能安于平淡生活的常人,就像是自己的父亲、祖父那样。每日按时去衙门点名,然后去库房巡视记录账目,下班后考校下子女的功课,同妻子闲聊几句,再弄上一壶酒小酌几杯,晚上研究下数学问题,一天也就过去了。
但是当他被提拔到户部掌管通州库房的主事位置之后,看着往日的同僚上司现在在他面前俯首贴面,不敢稍做颜色时,他的心里突然涌现出了一股想要做些什么,以获得皇帝认可的事情来了。
他兴致勃勃的按照自己的经验和认识,并结合了内府给出的管理办法,重新设定了户部库房的管理制度和监察办法。把一个混乱不堪的户部通州库房,迅速改变了模样。
他的功绩果然被皇帝看在了眼中,再次获得了皇帝的嘉奖。但是,李昌时也同样感受到了,户部那些科举出身官员的嫉妒和鄙视,认为他不过是一个侥幸成功的卑贱小人而已。
这些官员的议论和鄙夷目光,显然让李昌时大受刺激,他迫切的希望能够获得再次的成功,从而堵上这些虽然位居高位,但是却并没有什么经济才能的正途官员的嘴。他想要证明,虽然他不过是一名小吏出身,但是在办事能力上面完全对得起自己的官职。
当皇帝要求户部整理出一份植棉兴业计划时,他便绞尽脑汁的写出了一份,自认为可行性最高的计划,以此来同那些科举出身官员拟定的计划进行比较,想要以此来粉碎那些官员加诸于他身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