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挽明-第27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特别是在官本位的封建社会中,只有家中不断有人科举出仕,才能维持自己的地方士绅权力。而一个数代没有子弟出仕的士绅之家,很快就会衰落下去。

    没有官场上的照应,衰落下去的士绅很快就会被其他士绅家族所并吞。这也是为什么,时人虽然诟病科举八股文的陈腐,于国无益,却又人人趋之若鹜,把八股文视为学习的第一要务。

    因为唯有学习八股文,才能参与科举考试,才能出仕做官,惠及家族。不过皇帝现在抛出来的这个县士绅会议,却给了那些家族势力弱小或是衰亡的士绅另一条路,只要他们能够获得这个士绅代表的名额,就不必去挤科举那条独木桥。

    每三年300多名进士的名额,怎么及得上现在每县都有十几、数十人的代表名额。在这种利益的驱使下,原本还在犹豫不决的士绅代表们,终于摆脱了同乡贵宦的影响,开始积极向皇帝靠拢。

    现在只要不是瞎子,便已经能够看出,皇帝抛出这些好处给地方士绅,自然是需要得到他们对于新政的支持的。

    《民事通则》通则也好,河南部分士绅去年抗拒朝廷征购粮食,掀起的民变一案也好,在京的士绅代表们大多都表示了对朝廷现在处置方式的支持。

    江南的士绅代表们顿时发觉,他们原本想要限制朝廷实施粮食征购政策的主张,显然已经失去了多数人的支持。

    更让这些士绅代表们心寒的是,本应和他们同气连枝的江南数家豪族大户,居然趁着河南士绅被朝廷打压迁移的时候,大肆购进那些被朝廷没收的土地。

    这些事情很快就刊登在了大明时报上面,对于江南豪族的落井下石,河南士绅又是愤恨,又是恐惧。

    河南士绅并不清楚,这些士绅豪族只是江南士绅中的一小部分。在他们看来,一旦江南的士绅豪族同朝廷联手,夺走了他们的田地,那么今后河南人就只能仰人鼻息了。

    原本就已经准备向皇帝低头的河南士绅们,顿时加快了向皇帝屈服的步伐,希望能够尽快了结河南的乱象,把许显纯等肆虐河南的奸臣请出河南去。

    河南士绅们很快就认识到,这些江南士绅所购买的土地,恰好都在河南正计划修建的,纵横交叉的两条铁路经过的路段上。

    随着铁路的不断延伸,沿途地价也迅速开始了上涨。地价涨的越高,河南士绅对于江南士绅的愤恨就越是深刻。

    河南士绅的屈服,使得朝廷终于可以对河南境内的土地、军制进行全面的调整变革。原本牢牢把持河南地方治权的士绅们,终于向朝廷打开了一道口子。

    5月中旬,坐在上书房内的朱由检,得到了士绅代表大会对于河南事务的结论后,对此很是满意。他心里终于放下了一块石头,历时将近一年,河南事务终于算是走上了正规。

    他对着王承恩吩咐道:“张国纪这次干的不错,他千里迢迢的赶回扬州,说动了这些江南望族购买河南的土地。

    不仅破坏了各地士绅之间的默契,还替朝廷找到了一个承担怨恨的冤大头。

    朕曾经答应过他,只要他向朕展现出自己的能力,朕就会酌情录用他。你去同郭尚书商议一下,让户部给他在金融管理办公室内安排个位置。

    在户部历练三个月后,就安排他去山西银行担任官委董事,监控山西银行的资金业务。告诉他,让他好好干,山西银行的董事不过是一个开始。”

    王承恩顿时笑着答应了一声。是啊,张国纪可是给内府找了几个真正的冤大头。

    河南两条铁路沿线的土地,江南望族购买了不到十分之二三,还有十分之二三则落入了勋贵和几位藩王手中。剩下的大头,则都被悄悄转移到了内府手上。

    内廷的人数虽然在不断减少,但是这些减少的人员却大多安置在了,内府名下的各项产业内。

    以往这些宫内的宦官们,天天憋着劲头拉帮结派的,不就是想要弄个外放地方办事的任务,为自己攒一些养老钱么。

    为了这点养老钱,弄的地方民怨沸腾,把自己的性命搭上也在所不惜。实在是,宫内内侍们年老而无金钱傍身的下场太过凄凉。他们宁可有机会的时候搏一次,也不愿意年老时栖栖遑遑,老无所依。

    如今有陛下亲自给他们安排养老的地方,还不用冒着千夫所指的骂名。内廷剩下的人员,终于开始收敛行迹,不再那么急功近利了。

    朱由检去了一件烦心事,但是他却也知道,明日的内阁会议上,他很快就会迎来新一波的朝臣怒火。

    无它,主要是他在士绅代表大会上抛出的那些建议,对于内阁诸臣也好,还是朝廷百官也好,都是一个大号*。

    县官乃是百里侯,又是地方父母官。现在弄出了一个士绅代表会议来牵制他们,这些科举仕途出身的官员们自然就同仇敌忾了。

    他们十年寒窗苦读,可不是为了让一群乡绅凌驾于他们之上的。他们可以忍受势宦家族的士绅在地方上的横行,但是却不能容忍,一群乡下土财主对他们指手划脚,告诉他们应当怎么治理地方。

    这几日来,反对在地方设立士绅会议的奏章是数以十计。连黄立极等内阁阁臣,也数次向他提及此事,朱由检最终答应,明日的内阁会议上,会有一个明确的答复。

    他摇了摇头,不再去想明日的事情。先看起了关于正在进行的行军演习情况汇报来了。

    虽然在校场演武时,各营表现都还差强人意,但是行军演习加上未曾告知的骑兵突袭,顿时让各营闹了一个人仰马翻。

    至今为止,尚没有一只营头在骑兵的突袭下能够结阵自保的。长距离行军原本就是一件难度较高的训练,而步兵军队在行军中遇到骑兵突袭,分散的队伍更是无法集结起来对抗骑兵的冲击。

    失去了密集的队列,这一步兵克制骑兵的制胜战术,步兵的败亡,便是一个时间问题。

    而几位把这次行军演习当成速度竞赛的营主将,更是吃了猝不及防的大亏,某个营头因为队伍过于分散,干脆整个队伍都在半刻钟内溃散掉了。

    朱由检看完了每日的演习报告情况,心中实在是甚为失落。老实说,看过了年初校场上的演武,他对那些士气饱满的士兵,还是有所期待的。

    可是行军演习中的问题不断,让朱由检甚是庆幸,幸好这只是一场演习,而不是真的战争。否则新军要付出的代价,将会让他承受不起。 

第498章 牛金星的选择() 
这一日的内阁会议中,阁臣几乎是一面倒的站在了反对建立县绅会议的立场上。就连一向事事支持崇祯的徐光启,也委婉的劝崇祯对设立县绅会议之事要三思而后行。

    虽然朱由检已经预估到,建立县绅会议会遇到很多阻碍,不过如此强烈的反对声,倒是也让他吃惊不小。

    不过他心里还是颇为庆幸,幸亏去年对朝会议事制度进行了改革,使得他现在只需对付面前的八、九张口,而不必对着朝会上数百张嘴。否则一人一句,用唾沫都能将他淹没了。

    朱由检举起了右手,平静的说道:“好了,好了,大家的意思,朕已经听明白了。各位所担忧的,不外乎县绅会议成立之后,地方士绅是否会压制地方官员施政之权,使得今后中央之令难以通行于地方,而地方豪强兴起,重演两汉旧事。”

    黄立极立刻接道:“陛下既然已经明了此事之后果,当趁着此事尚未传开之际,收回士绅大会讨论成立县绅会议的讨论。”

    朱由检却摇着头说道:“收回,为什么要收回。不成立县绅会议,难道朝廷的政令就能够通行于地方了吗?诸位先生难道不知,皇权不下乡,这才是我大明的现实?

    成立县绅会议,并不是朝廷给予地方士绅以地方治权,因为朝廷不能给一个自己从没有存在过的权力。除了顺义县之外,各位先生可知,天下还有那个县,朝廷的命令是可以传达到乡村一层的?”

    黄立极、郭允厚、钱谦益等人面面相窥,不知道应当如何回答崇祯这个问题。因为现实正如崇祯所言,朝廷之政令并不是直接面向百姓,而是传达给各地士绅的。不管是下乡征粮,还是征发徭役,都是这些士绅从中主持。没有士绅的支持,以各县区区数十名官吏,是没办法完成每年朝廷交付的催科征粮任务的。

    趁着黄立极等人犹豫沉默之间,朱由检继续说道:“再则我大明今日之官员,十年寒窗苦读,一朝金榜题名,便成了治理数万人,数十万人的百里侯,父母官。

    他们读书也许是不错的,但是治理民生如何,却谁也看不到。这些官员庸碌之辈甚多,而命世之臣寥寥。

    但是按照我大明官场的规则,只要年资到了,就能按部就班的获得提升。是以天下官员皆不愿意做事,只想着平平安安的混到任期完成后,按照年资序列提升。

    是啊,不做事便不会出错,做了事却未必能获得什么好的结果。所以官员们都养成了好空谈大义,而远避琐事的恶习。

    各位先生可知道对于这类官员,民间人士是如何评论的吗?”

    看着崇祯一语问出,各位同僚尽皆沉默,房间内似乎出现了几分尴尬之意。施凤来不由出声转圜道:“臣等倒是不知,还请陛下解惑?”

    朱由检对着施鳯来点了点头后,才说道:“平日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这样的官员,除了空谈大义之外,于国无益,徒废膏粱而已。

    大明上下官员数以万计,若是出了一二位这样的官员,倒也没什么。但是朝堂之上的官员如果尽是此类,那便是我大明选任官员的制度出现了问题。

    诸位先生难道不觉得,这选官任官之制也应当改一改了吗?”

    黄立极看了看周边同僚的眼色,方才对着皇帝拱手说道:“陛下,去年内阁官制改革的时候,这选官任官之制不是已经有所变革了么,陛下这次打算要如何进行改革呢?”

    朱由检想了想说道:“选官任官之制朕不想再做大的动作,一味拘泥于祖制,想要靠着一套规矩千年不变的治理国家和百姓,无疑是刻舟求剑。但是朝令夕改,让天下百姓无所适从,同样有损朝廷的信用。

    不过朕前几日看书,曾经看到唐朝名相张九龄曾经对唐玄宗主张过:不历州县,不拟台省。而宋代治国,也大体遵循此类原则。

    朕觉得,这一任官原则还是不错的。若是一州一县尚且治理不了,如何能够执掌一国之政治?若是身为地方县官,不能压制住县绅会议,反而被县绅会议所牵制,此等官员有何资格执政一方?

    朕以为,自今日之后,我大明官员,非历州县者,不得入阁。原先在翰林院历练的词臣,一一发往各州县任职,把他们列入官员重点考核的名单,若有成绩优先提拔。

    今后,出仕后便在京中任职的官员,每隔六年,便要下放地方任职一段时间。不可让官员一味在京城钻营,而中央和地方官员老死不相往来。”

    对于崇祯的主张,包括黄立极在内的几位阁臣,都有着小小的不满。不过他们并不是对于皇帝的主张一无所知,从去年推行内阁责任制度,进行官制改革开始。皇帝对于地方亲民官的重视,已经让他们意识到,向过去一样,指望在翰林院熬上几十年,然后一夜之间进入内阁成为人上人,这种方式已经快要行不通了。

    只不过,包括黄立极在内的官员们都没有预料道,皇帝提出后续的变革会来的这么快。大有钱塘潮水,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感觉。

    但是皇帝现在的提议并不是没有支持者的,事实上从嘉靖年间开始,便有官员和学者呼吁过,内阁不可一味专用词臣,朝廷应当不拘一格的使用人才。特别是要重视各地的亲民官,因为这些亲民官是直接面对百姓的官员,只有他们干好了,国家才能真正国泰民安。

    到了万历之后,支持这种主张的声音就更多了。毕竟在现在的大明,京官和地方官员差不多都快要变成两个互不相干的系统了。凡是入仕后外放州县的进士,很难获得升迁,在各地县衙蹉跎十多年后,升到府一级就算仕途到顶了。

    而留在京中的进士,不管是在京城担任什么官职,一旦外放便是从府官开始做起。特别是品级低微的御史和给事中等清要官职,一旦外放便有可能是执政一省的巡抚官。

    官制出现这样的状况,对于大明来说自然是不利的。毕竟没有了上升希望的地方官员,很多人就变成了捞一笔走人的昏庸贪腐官员。

    黄立极这个内阁首辅才刚刚感觉出一些滋味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