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挽明-第59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来到了自己身边,询问了他怎么来到此地的经过。

    朱由检无奈的对着他说道:“好吧,好吧,既然你这么想要参观大明的军事演习,那么就跟在我的身边。不过你可千万不要乱跑,我的士兵很少接触欧洲人,我担心他们会粗鲁的对待你,我可不希望因为意外失去一个朋友。”

    梅思沃尔德屈膝向朱由检行礼后,很是认真的说道:“是的,陛下,我一定会遵照您的吩咐行事,就待在您的身边,哪都不去。请您放心,我对于自己的生命还是很看重的。”

    梅思沃尔德虽然终于得偿所愿,但是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很快就认识到,跟在崇祯的身边并不是什么好差事。

    九月十七日,崇祯抵达了山海关,同孙承宗、王在晋等人碰了面,还顺便检阅了山海关的明军部队。

    梅思沃尔德对于这次山海关之行影响最为深刻的,并不是被中国人称为天下第一关的山海关,而是那些被皇帝检阅的明军士兵。

    他在日记中写道:“…今日午后,皇帝陛下在长城脚下检阅了自己的军队,据说这只是皇帝陛下所拥有军队的一小部分。

    上百个步兵连队和三十个骑兵连队接受了皇帝陛下的检阅,按照中国人的编制,一个步兵连队的人数,从180人到260人不等;一个骑兵连队,则大约在35人到50人之间。

    也就是说,仅仅是这位皇帝陛下检阅的一小部分军队,就已经超过了2万人。我仔细观察了这些步兵和骑兵,我认为步兵连队中起码有三分之一的士兵是精锐,他们的装备比其他人更为精良,身材也更为高大健壮,并不弱于我们最好的士兵。另外三分之二的士兵则大约是卢龙城的守兵水准,用来守御一座城堡还是够用的。

    至于明军的骑兵,我以为他们也是一些不错的小伙子,但是他们的坐骑和装备都不够好,看起来似乎更类似于鞑靼人的轻骑兵,难以和欧洲的骑兵相提并论。

    …让我感到最为诧异的是,这些军队并不属于效忠于皇帝陛下的那些爵爷,他们同样归属于皇帝陛下的私人所有,并向皇帝陛下发誓效忠。

    如果在我国,由王室来供养这么庞大的军队,也许我们的国王早就破产了。当然,如果国王手中拥有这么强大的军队,我国的贵族们应当难以入睡了…”

    在山海关待了两日之后,朱由检就返回了卢龙,然后从卢龙赶往遵化。卢龙城到山海关有铁路连通,但是卢龙往三屯营和遵化方向却没有。

    此时关内外的军事演习都已经开始,为了尽快赶到遵化城,朱由检丢下了所有不便携带的生活用具,轻骑简从的从卢龙出发了。

    卢龙县到遵化城大约近300里,其中有三分之一是难行的丘陵山路。并没有什么长途骑承经验的朱由检,很快就在这条道路上受到了教训,第一日行程结束时,他感觉大腿都已经不属于自己了。

    不过除了第二日减少了10里的行程,第三、四日,他都咬牙完成了每日80里的行军目标。于是在九月二十七日黄昏,带着500侍卫部队的崇祯,终于抵达了遵化城下。

    当朱由检看到遵化城的城墙时,就好像瞌睡时看到了一张舒适的床一样,恨不得立刻飞过这段距离。松了一口气的他,一边放缓了前进速度,一边让人前去城内通知驻守的官员。

    在等候城内官员出迎的空暇,朱由检也瞧了瞧随行的侍卫和其他人员。他这才发觉,自己的侍卫中凡是京城子弟出身的,状况还有比他更差的。估计,如果不是他的带头表率作用,这些侍卫到有一小半要直接倒下去了。

    当然,也不是所有人在连续骑乘了四天之后,就变成了摇摇欲坠的虾米的。跟随着崇祯的海兰珠、梅思沃尔德和几名蒙古侍从,还是一脸轻松的模样。

    看着身边的海兰珠似乎丝毫没有受到影响的样子,朱由检也不得不在马上挺直了腰板,不愿意被这样一个女子比了下去。

    茅元仪、吴怀等人在十多天之前就已经抵达遵化了,听到皇帝到来的消息,他们赶紧和赵率教一起出城来迎接了。

    原本他们还想向皇帝汇报下演习的进程,但是看着下马之后东倒西歪的皇帝,众人都知趣的让崇祯先休息去了。

    第二天,日上三竿之后,朱由检才懒洋洋的起了身,在海兰珠的服侍下穿上了衣服。凭借着年轻人的本钱,加上这三年来的锻炼,长途骑乘带来的疲惫,在一场舒适的睡眠后,立刻消失了大半。

    吃完了早餐之后,朱由检便去了大堂,听取茅元仪、赵率教等人昨日未完成的汇报去了。

    总参谋部之前已经判断过,今年后金是不可能再绕道袭击蓟州了,因此关内外组织的军事演习,主要还在于关外的宁锦防线,蓟州这里只是做个热身,并支援关外可能出现的危机。

    因此,蓟州的演习虽然在十天前就开始了,但是军队并没有全数调动到堡子寨附近的演习场地。

    事实上,赵率教等本地的将领在看了演习计划之后,已经提出了反对调动蓟州军放在一起的军事演习计划。

    他们认为,既然蓟州镇这边还要负担支援关外的任务,那么将机动部队全部抽出,放在堡子寨附近进行演习,就有些不相适应了。

    一来,增加了蓟州镇演习军队同山海关之间的距离;二来东奔西跑也极为浪费军队的体力和士气。

    所以他们建议,把蓟州的军事演习分成三个部分,堡子寨为主演习场地,供京军和遵化守军进行演习。关外正在筑城的周三畏军,就在本地进行演习。遵化以北的长城各守军,集合在三屯营附近进行操练。 

第187章 出关() 
梅思沃尔德抵达遵化之后,就在自己的日记中记录到,“从卢龙往西,北中国的地貌就从平原变成了丘陵和连绵不绝的高耸山脉,这让我仿佛来到了苏格兰。

    不过比起从英格兰到苏格兰那条糟糕的道路,有些地方甚至都不能称之为道路,从卢龙往遵化的道路却是一条宽敞而平坦的大道,即便是最狭窄的地段,也可容纳两辆四轮马车并行。

    中国人在修建道路的时候,尽最大可能的利用了山谷、河流这些有利地形。他们并不是以两地之间最短的距离来修建道路,而是以最为平缓的坡度来设计道路,这使得行人和车辆在旅行中获得了最大的舒适程度。

    在整个中国,这种由国家出资建设的道路,几乎比比皆是,而这种联通各地道路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降低了货物运输的价格,促进了各地商业的发展,也让王国的政令迅速的到达了地方长官的手中…

    从卢龙到遵化的旅行,虽然道路相当的平坦,但是每天接近25英里的行进速度,这已经不再是一场旅行,而是一场急行军了。

    即便是像我这样常年在外奔波的人,到了第四天的时候,也已经感觉双腿就像是绑上了两个铁球,沉重的难以正常行走,只能一步步的往前挪了…

    明国皇帝是一位年轻人,比我们的国王陛下还小了11岁,但是在我看来,他似乎比我们的国王更为成熟一些。起码这位皇帝陛下还知道要保护中国的海上利益,而我们的国王却只想着从船主的口袋里掏钱。

    作为第一个向公司表示善意的中国皇帝,我以为公司今后在远东能不能获得长足的发展,并获得同荷兰东印度公司相等的贸易利益,将会取决于我们同这位皇帝陛下之间的友谊。

    这位年轻人现在才不到20岁,即便是以最不乐观的估计,他也会有20年以上的执政时间。是以,赢得并维持和皇帝陛下的友谊,将会给公司带来长远的利益。

    想要赢得这位年轻皇帝的友谊,首先就是要了解他。很遗憾的是,虽然我已经同皇帝陛下接触了一年时间,但是却依然不敢断言了解他,就如同我到现在为止,依然没有对中国有一个基本的概念一样。

    当然,这也同中国的皇帝深居简出难以接近有一定的关系。和我们自由的国王陛下不同,按照中国的文化,皇帝陛下不能轻易的离开居住的城中城堡,据说大多数中国的皇帝,一辈子出过的远门,大概就是前往皇家陵园祭祀先祖的旅行。

    不过我们这位年轻的皇帝陛下,似乎对这样的传统并不十分尊重,他总是能够绕过廷臣的劝谏,而自行其事。这也是现在我能陪伴皇帝参加军事演习的原因。

    在参与这场中**事演习的途中,我也得到了一个近距离观察皇帝的绝妙机会…

    我虽然不清楚年轻的陛下能不能够治理好这个庞大的国家,但是通过这四天的急行军,我认为陛下如果带领军队作战的话,一定会是为不错的统帅。

    我之所以会这么说,是因为在行军的途中,陛下始终没有放弃骑马行进,躲到队伍中的空马车内休息。即便是他每次下马时双腿一瘸一拐的,他都没有放弃自己的决定。这种坚韧的品质,即便是在我国的贵族之中也很是少见了。

    除此之外,陛下身上还有着一种能够感染他人的热情。在这位皇帝陛下的侍卫中,有不少是出身于中国的贵族家庭,他们在这种急行军中的表现,甚至还不及皇帝陛下自己。

    在行军第三、第四天,就有不少体质较弱的侍卫因为过于疲惫,不是从马上摔了下去,就是根本难以上马。

    皇帝陛下并没有粗暴的采用军法处置这些侍卫,而是让一些过于疲惫的侍卫轮番在队尾的辎重马车上休息,他自己不断的跑前跑后对侍卫们进行鼓励。

    仅仅是这样一些小花招,整只随行的侍卫军队就恢复了不少士气,当我们抵达遵化城下时,除了躺在马车上的十多名伤员,其他人一个不少…”

    在梅思沃尔德奋笔疾书的时候,朱由检也和参谋、将军们讨论出了一个决定。赵率教等蓟州镇将领的建议被采纳了,原本总参部制定的演习计划被修改了,统一在堡子寨附近进行的演习,现在分成了三个小型的演习计划。

    堡子寨、三屯营及滦河上游热河岔口处,作为三个演习的场所。堡子寨这里的演习由茅元仪主持,三屯营这里由赵率教主持,而最后一处原本应当由周三畏来主持。

    不过崇祯却在这个时候表态,要亲自前往关外主持,此外他还要顺便看一看,关外移民同当地蒙古部族的关系如何,热河岔口处的要塞修建状况。

    崇祯的理由非常的充分,会上的参谋和将领只是含糊其辞了一番,就认同了皇帝的命令。茅元仪觉得,皇帝跑去热河总好过跑去山海关外安全。

    毕竟在一年来的经营下,热河以西,哈喇青城以南的区域,已经被出关的汉人移民和忠诚于大明的蒙古部族所控制。后金控制下的蒙古部族,已经退到了靠近大凌河上游的龙山地区。

    从遵化城到周三畏筑城的热河岔口,大约有220余里地,中间设置了7个兵站。从热河岔口到密云北面的古北口,间距180余里,中间设了5个兵站。

    从遵化到古北口虽然相距300余里,但道路大多在燕山之中,艰险难行。反倒不及从热河岔口周转一下,更容易行走。因此当周三畏在热河岔口筑城之后,从两地出关的商贾,很快就喜欢上了这条由兵站保护的道路。

    热河岔口的这座西式城堡虽然只是刚刚出现了一个轮廓,但是驻扎在这里的800明军和附近的五个汉人屯垦村子,使得大明牢牢的控制住了这一地区。

    自永乐帝撤大宁卫之后,大明的势力再度深入到了这一地区。而从热河岔口到丰镇,沿着长城一线的关外地区,成为了明国对草原游牧民族的第一道防线。

    站在热河岔口丘陵上的周三畏,一边眺望着南方的道路,一边也在思索着,皇帝亲临热河岔口的用意。

    作为陆军军官学校的高材生,他在热河岔口待的越久,便越明白此地对于大明的重要性。在热河岔口修筑城堡,不仅仅在于将北京的防御圈向北前进了近200里,也使得从此地南下的游牧民族,在没有拔除这个要塞之前,就不能直接进攻长城,否则就会被明军截断后路。

    除了以上的好处之外,当明军驻扎在热河岔口之后,从此地到古北口,到遵化的地界,就等于是完全纳入了明国的掌握。热河北面是高原地区,热河以南以丘陵为主,但热河以南能够开发出来的耕地,也不下于20万顷。

    和关内已经过度开发的土地相比,关外的土地除了放牧之外,基本还处于原始状态。这里的土地肥力还算不错,只要挖掘出输水渠道,就能开发出成片的良田来。

    仅仅是现在关外数十个移民村子,本地的蒙古部族已经越来越表现出向大明靠拢的倾向。如果能够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